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3W 次

加入Momself共度成長會,瞭解到許多好書,包括《拖延心理學》《奇特的一生》《遊戲力》等等,但是最顛覆我的認知的,是這本《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採用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體”來完成的心理學著作,觸及非常多的我們在人際關係中的盲點,信息量大到沒辦法一口氣讀完,因爲每一章都需要你去消化,這是一本“誰都可以從中挖出點什麼的共同採石場”。摘一些要點和我自己的感悟,分享給朋友們。

《被討厭的勇氣》是什麼

這是一本心理學著作,作者日本哲學家岸見一郎和作家古賀史健。本書通過哲人與青年的對話討論,向讀者闡釋了阿德勒心理學。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傾慕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譜寫的佳話,岸見一郎想成爲阿德勒的“柏拉圖”,而古賀史健受岸見一郎影響,接觸到阿德勒心理學,認爲岸見一郎對阿德勒心理學有自己的見解和發展,他願意做岸見一郎的“柏拉圖”,於是就有了我們手中的這本《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青年,也許就是現在的我們。

讀《被討厭的勇氣》有感

書中講了什麼?

目的纔是行爲動機。我們很多時候認識事物、分析行爲、研究動機,會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比如原生家庭,比如心理創傷,我們的經歷在我麼身上、心中留下了烙印,會改變我們爲人處世的方式,過去的經歷會影響未來。毫無疑問,大部分人都是這麼認爲的。但是阿德勒卻認爲,目的決定行爲。個體心理學否定人有天生的不幸,認爲心理創傷並不存在,我們可以抵抗感情,可以不受情緒支配。比如,在餐廳用餐,服務員不小心灑了菜湯在我們身上,我們可能勃然大怒,繼而指責服務員。我們當時當然是受情緒支配的,因爲服務員的不小心而生氣,而憤怒。阿德勒心理學則告訴你,不是的,你憤怒想以這種簡單直接粗暴的溝通方式,震懾住服務員,迫使其道歉,進而作出補救措施,憤怒是你達到目的的手段。

我們常常羨慕一些人,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天堅持鍛鍊身體,身材管理非常好;非常自信達觀,有很多朋友;或者可以堅持一件事情很長時間。我們想試着向他們學習,作出改變,但是總也做不到。你可能會覺得,不行,下再多的決心,還是改變不了,我可能一輩子就這個樣子了。讀書筆記.然而真的是這樣嗎?個體心理學告訴你,我們做出什麼選擇,都是有目的的,而這個目的的原則,則是對我們自己有好處,你改變不了,恰恰是因爲你下了不改變的決心,因爲不改變,對你有好處。可以這樣理解,當下的狀態對你來說是舒適的,改變意味着未知,意味着付出,需要更多的勇氣,因此你雖然嘴上說着要改變,心裏卻更願意呆在自己的舒適區。

所以,我們的一切,都是現在當下的選擇,而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爲了達到你潛意識設定的那個目的。

這個理論讓我想到自己,平時在和家人相處時,會有一些矛盾和爭執,往往到後邊就會變成爭吵,其實我們真的是被對方激怒所以情緒不受控制,讓矛盾升級的嗎?下細想想,我們或許是爲了用這種方式去降服對方,你會發現我們不是執着於對錯,而是爲了贏得這場爭論,讓對方承認錯誤承認失敗。

書中還提到一個觀念,我們或許當時會屈服,但是會在未來的某個契機下,進行復仇。比如被父母虐待的孩子,長大後可能變成不良少年,就是想通過變壞對父母進行報復,達到讓父母難過痛苦的目的。

那麼我們到底改如何看待我們的經歷,如何對待身邊的惡意呢?答案是,不做任何反應。相當佛繫了!作者認爲,發怒是一種交流形態,而我們儘量不要使用這種方式去交流,不含怒氣的交流,可以更加順暢,所以,要放棄對怒氣的依賴。想要做到這點,需要我們拋棄競爭意識和勝負觀念,也就是就事論事,不引申不發揮不聯想,不放入太多情緒,避免人際關係變成權力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