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一夜之後》讀後感

《一夜之後》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5W 次

詩人趙曉夢是我重慶的小老鄉。我在成都供職十餘年間,八小時之外有很多和他在一起的機會,小酌、大飲,說天南地北,聊的更多的是詩歌。少年曉夢夢的是文學,高中時就八方投稿四處獲獎。因爲此,重慶北碚縉雲山下著名的西南師範大學破了高考的格,讓他直接從高中畢業進了大學的中文系。這麼多年過去了,原來那個文學青年趙曉夢,臉還是那張娃娃臉,心性已經成熟、結實、靠譜,包括他的詩歌。

《一夜之後》讀後感

詩集《一夜之後》應該是曉夢近幾年的新作。他在一家紙質傳媒做高管,職業是每天面對太多沒有文學色彩的文字,一個標題、一個句子、一個標點符號地過濾和審讀。離開這些文字,就是他自己的文字。短短几年,一部《一夜之後》擺放在我們面前。

時光在曉夢的臉上沒有留下多少痕跡,所有的經歷、感悟與思考像蜘蛛網一樣佈滿他的每一根神經。於是有了《行走大地》《季節詞典》《秋天之門》《偶然鄉愁》《一夜之後》《南方北方》六個樂章,對於生命、生存狀態、時令季節、故土、鄉親、友情,幾乎所有的生活元素成爲這部詩集的內核,而這些,並非遊離於詩人之外的隔靴搔癢,而是實實在在的自我抵達。

曉夢的詩,如同詩人本身一樣,真實、親近。《在新九的山中過年》是詩人到鄉下過年時寫下的。過年的詩很多,但是曉夢能夠寫出不一樣的感受:“你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遠處剛甦醒的山,院子裏/長出新芽的樹,和這透明的風,/這芭蕉葉上一塵不染的陽光,/甚至陽光下黝黑髮亮的百年老宅。”這裏就有一種冷靜裏埋伏的澎湃,流走的記憶,久違的故土,在詩人眼裏的新是心境的新。

想象與思想是詩人缺一不可的寶典。缺乏思想的想象即使天馬行空,也輕如蟬翼;缺乏想象的思想即使諱莫如深,也無非空洞。這都是在詩歌裏需要警惕和規避的。我以爲,曉夢深得要義。

我喜歡書中《倒春寒》這首詩。一個時令讓詩人看見的是“夜晚接滿一缸水,刺骨的水顯得更黑。/寒冷以看得見的速度,冷卻/我這根被春天燒紅的鐵”。面對一個大家不願意接受的“逆時令”,詩人以敏銳的嗅覺和準確的認知,在單調、枯燥的概念裏迭出的意象以及與之抗衡的意志和思想,增強了這首詩的縱深和遼闊,而且,“我必須用全部的肺來呼吸”,這就是詩人的任性。

詩歌寫作其實是一種自我救贖,這種救贖是對自我的真誠追尋和確認,這也是每一個詩人都在有意無意而完成的命題,如同任何藝術歸根結底都無法迴避人性的探究。不同於一些先鋒寫作者刻意的特立獨行,也不同於一些僞先鋒的裝神弄鬼,趙曉夢的姿態從始至終都是真誠的。

“一眼能望到的距離越來越短/一眼能看清的事物越來越多”,這是一種頗具哲學意味的觀察和自省。這是一首容量極大的詩歌,慘白、模糊、掏空、灼傷這樣的詞,把詩人似乎遮掩的現實與內心的衝突撕扯開來。或許由於職業原因,單調、周而復始的生存空間與時段反倒成就了詩人獨立的思考,屬於詩人的月光被一車車拉走,夜的城市“空氣是會呼吸的痛”,因爲看得清的事物越來越多,這種痛就是沒有解藥的痛、無法逃避的痛。那麼就自己給自己一劑解藥:“請不要站在月光的對面打望”,讓“盡收眼底的東西越少越好”,這裏有一種無奈,也有一種勇氣,因爲詩人相信“月光下走着的,都是你的親人”。其實,這也是一種人生經驗的價值所在。

《一夜之後》是詩人趙曉夢在詩壇失聯多年以後的“迴歸”之作,我以爲可稱作“出手不凡”,可喜可賀。從曉夢其人、其詩來看,我更加堅信一個判斷:一個真正優秀的詩人,無論你在做什麼職業都可以優秀。只要你不是在裝扮自己,而是結結實實寫出“自己”來,寫出“自己”的與衆不同,寫出自己的“這一個”,那麼你就無愧於詩,無愧於詩人這個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