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給兒子的時光膠囊》有感範文

讀《給兒子的時光膠囊》有感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3W 次

最近讀的有關教育的書很少,讀起來讓人覺得不空不泛的更少。《給兒子的時光膠囊》卻是一本讓人眼前一亮的小書。篇幅不多,但是讀來輕鬆並有啓發。

讀《給兒子的時光膠囊》有感範文

不知怎的,我對臺灣人寫的教育類書籍一向很是有好感。之前的蘇明進,到現在這本書的作者楊德生。他是地道的臺灣人,現在在北京工作。或許是因爲他們所受的教育與我們有所不同,總是能從他們的書中讀出民主與思考的味道。

作者是站在一個父親的立場給自己的兒子寫下了一篇篇發自肺腑的話,說是忠告,還不如說是一些真實的傾訴之語。從孩子出生開始,無論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還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只要作者有那麼一些感想,以時間爲節點,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來。他所記錄下來的每一篇都如一顆顆“時光膠囊”,定格在固定的時間,形成在特定的情境下。與其說是寫給孩子看的,不如說是自己看的;與其說是寫給作者自己看的,不如說是寫給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看的。他所有的思索都值得我們去思索。

作者非常直接地說:“教育,就是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一位德國哲學家這麼說道。我非常喜歡這句話。然而,自兒子誕生在這個世界,我們的所作所爲,究竟是在喚醒他的靈性,抑或是一步步將之磨滅?坦白說,我並不確定。”難怪有的時候,無論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還是在教育學生時,時常有一些糾結,有一些疑惑。其實也是一種無所適從的不確定。對於教育上的很多事情,想是一回事,做起來又是另一回事。但是作者之後的一段話又點醒了我們:“一個靈魂如何才能去喚醒另一個靈魂?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對方擁有獨立的靈魂,並且尊重其獨特性。”很多時候,我們都喜歡打着“爲你好”的口號和心態,嘗試着去教育,實際上不以尊重爲前提的教育就是一種專制。

作者對於孩子的各種表現,以“快樂”“勇敢”“拖延”“哭泣”等爲主題,首先把自己相關的經歷和感受娓娓道來,然後再針對孩子的表現,給予了建議。文章中沒有說教和灌輸的意味,只是站在平等與民主的角度與孩子在探討成長中遇到的一個個問題。很多時候,無論是作爲教師還是作爲家長,我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爲例,能夠給孩子呈現出更加直觀和易於接受的交流方式。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收穫。

“時光膠囊”就如一粒粒良藥,治癒着孩子的病痛,撫慰着孩子的心靈。膠囊中包裹着一個真誠的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受到此書的啓迪,在平日的工作中,我也想爲孩子們記錄下一顆顆“時光膠囊”。每當看到一些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影響到學習,我的這種想法就愈發強烈。前段時間,有不少家長向我反映,自己的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裏總是不能抓緊時間完成作業,而是一拖再拖,玩玩這個,看看那個,每天作業要很晚才能完成。不僅孩子累,家長看着也累。我想,這樣的習慣發展下去,不就成了我們成年人常說的“拖延症”了嘛。好吧,我也要催促自己,就以此爲契機,學習製造“時光膠囊”,去嘗試着喚醒更多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