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聽雨》讀後感大綱

《聽雨》讀後感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聽雨》讀後感

《聽雨》讀後感
《聽雨》讀後感1

作品寫的是作者坐在自家陽臺上聽雨春雨時的所見、所想。一場寶貴的春雨勾起作者無限的遐思,聽出人生的各種境界。下雨本是我們生活中一件見怪不怪的事情,也許我們並沒有多少感受,或者大都厭惡地抱怨道:“好討厭的下雨天,弄的哪裏都是溼的。”但,一場春雨,使作者感覺到平靜、閒適,“感到無限的喜悅”,“彷彿飲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作者運用這些比喻帶領讀者進入愉悅的心境。繼而作品着重、大量運用問責描寫了雨滴滴在檐溜上發出的聲音,“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這些描寫和比喻,使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不由得感覺自己彷彿置於陽臺上同作者一起聽雨,心境不由得隨着作者的心境變化而變化。

作者說,下雨最先使他想到的是麥子,是久經乾涸的小麥。這時,作者聽雨的心境是久久盼望春雨的農民的心境。一場“貴如油”的春雨緩解了作者的“焦急之情”,使作者的“夢境實現了”,聽到雨聲作者心曠神怡,神馳千里。作者的生命“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篇祥和”,當然,說是“憑空”,其實不然。

作品中,作者還引用了宋蔣捷的一首聽雨詩,蔣捷用這首聽雨詩來概括自己的一生,其中透露出些許悲涼之意,作者也藉此詩來表達聽雨的一種別樣境界,同時,讀者不免情緒也稍微低轉,然而作品並向這方面延伸,而是作者帶領讀者進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人身境界,讀者的情緒不免又鬥轉,隨着作者又轉而“聽雨而興高采烈”。作者隨後由遠及近地欣賞景物,用所感所想帶領讀者品味聽雨、看雨的樂趣,進入另外一種聽雨的境界。

季羨林老先生看似平常平凡的聽雨經歷,轉化成質樸素雅文字,娓娓道來,將讀者輕鬆地引進聽雨看人生的不同境界……

《聽雨》讀後感2

“聽雨”這樣一個簡單的題目,作者卻圍繞着它寫了這麼多,主要內容爲自己喜歡聽雨,關於雨聲的詩詞,聽雨時的心情,聽到雨聲時的聯想。

雨聲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雅人才能聽懂。聽雨聽出了一生,心情頗爲複雜。

讀了季羨林的《聽雨》我感覺最大的收穫就是四個字:不能忘本。

雖然我從小在城裏長大,但我也有在農村生活的經歷。所以我對農村裏的一切一切都還蠻熟悉,也很親切。那裏有綠油油的麥田,白花花的棉花。

當初在農村住的那段時間裏,如果說那些綠的莊稼需要水分滋養的時候,看到下雨,聽到雨聲,我就很高興,無論我在哪裏。有時候有些小孩說下雨吧,就不用去地裏幹活了。唉,但我卻有另一番感受。我會因下雨而高興,也會因下雨而憂愁。高興是因爲雨水的降臨,解決了燃眉之渴,淨化了空氣,到處一片清新;憂愁是因爲,許多棉花成熟之際,是不需要水的。那是更需要陽光,其實我也很喜歡陽光的味道。

現在無論在哪裏,我也不會忘記我曾經在農村生活的那段日子和對農民、農村的深厚感情。雖然我沒有蔣捷那樣很複雜的心情,也不可能像季羨林那樣把自己的心情表達的淋漓盡致,但我同樣知道下雨時,我會爲麥苗感到高興,也會爲棉花感到憂慮。

這就是雨,這就是聽雨。

“天義有意,聽者有情。”

《聽雨》讀後感3

雨,萬物之本。它在自然界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了它,纔有林立的樹木,甘甜的溪水,潔白的稻米。

一片美景,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分外誘人。但是在細雨的洗禮中,更加無比秀美。擡頭看窗外,鬱鬱蔥蔥的樹木矗立在雨中,顯得更加蒼勁有力,直立挺拔。比在熾熱的陽光下顯得奄奄一息要美的多得多。仔細去觀察與品位,你會從中發現獨特的樂趣。

雨對於農民來說更加價值連城,他們的辛勞全靠這支撐着,雨的多少決定着他們收穫的多少。雨少了,土地乾裂,麥苗因此不可生存。而凡事都有兩面性,雨多了當然也不是什麼好事。即使是這樣,缺了雨也是完全不行的。拿今年南方的大旱來說,就是因缺雨而導致的,致使土地大面值乾旱,糧食作物死,前幾天下了一場暴雨,南方形式立即又由大旱轉爲大澇。真讓人又喜又氣,眼看着旱情減輕,卻又帶來了大澇。

當然雨的性質終究是好的,它爲人類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在自然界也是不可缺少的。聽着雨嘩嘩的下,它沖走我心中的煩悶,洗淨我腦中的憂愁,給我帶來嶄新的一刻,是我此刻覺得人生如此美好,生活無比的充實。

春雨的無私,更值得令人佩服,當初升的樹芽需要那雨水的灌溉時,春雨就會毫無保留的用自己去滋潤那嫩綠的幼苗,而幼苗對它的回報就是努力的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竭盡全力的活下去。春雨,爲這生機勃勃的春天,又添了這充滿綠色與希望的一筆。

朋友們,不要只關注那陽光明媚的白天,時而也看看這細雨綿綿早晨,去欣賞雨中那獨特的韻味!

《聽雨》讀後感4

最開始吸引我的是季老先生樸實的起筆,他所說的“雨敲鐵皮”下雨時在我家中我亦可領悟得到。於是這對我來說有莫名的熟悉情結和感動,如覓到知音。

我之所以稱季羨林爲季老先生,是因爲在我印象中他就是一個老人,從來都是,慈祥而心思細膩。我讀他的文章,是以一種認真的態度來拜讀的。

季老先生說聽雨給他飄飄欲仙之感。在我看來,無論是大或小,快或慢,響或沉,我都聽得喜悅。一陣涼風襲來,抱緊雙臂,深呼吸一口夾雜着泥土馨香的“雨香”,那是自在而愜意的。我的心情隨着雨勢變化而變化。濛濛細雨時,如有一股力量催我入眠,我沉沉欲睡;雨下得厲害時,如天降神威,我也跟着起勢,希望再下大點。天正起風欲下雨時,我祈求快些下雨,讓我伴着雨聲入睡,離開這世間的一切浮躁,到夢裏尋個人間究竟。

季老先生和我還是留着童真的。對於下雨,我們都是喜悅的,不管她是否帶來小麻煩。小孩子不僅喜歡聽雨,看雨,還喜歡踩雨,在水坑裏盡情玩耍。

雨總要停的,雨後的清新也有一番怡然自得的喜悅,儘管我還是餘興未盡。

《聽雨》讀後感5

季羨林的《聽雨》清新質樸自然,讀起來感覺很親切。

“聽雨”這樣一個簡單的題目,作者卻圍繞着它寫了雨聲的詩詞,聽雨時的心情,聽到雨聲時的聯想。

研究學問的季老,聽着陽臺頂鐵皮被雨打的聲音,他感到很舒服,從中他能聽出金聲玉振,他能聽出黃鐘大呂,他能聽出大珠小珠落玉盤。他還能聽出雨如彈素琴,如舞霹靂,如百鳥爭鳴,如兔落鶻起,他聽得心花怒放。

聽雨他想到了林妹妹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他想到了朋友的詩句,還想到了蔣捷的《虞美人》“少年聽雨歌樓上……”

季羨林感慨一番,才說出自己欣然聽雨的原因,十年九旱的北方春季太需要雨了。這一年春,天旱得邪行,季羨林天天看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連做夢看到了都是細雨濛濛。現在雨下了,他如何能不高興呢。

雨聲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雅人才能聽懂。聽雨聽出了一生。

“天義有意,聽者有情。”讀季老的散文,你不僅能感受到他胸襟博大,達觀睿智,還能學到“謙虛”這彌足珍貴的品質。記得《聽雨》中季老時不時稱自己爲俗人,一個學貫中西的東方學大師稱自己爲俗人其謙遜由此可見。這不免令我想起“感動中國”頒發給季老獎項時,他反覆唸叨着“不敢當”,那種季老獨有的謙虛令我感動不已。

季羨林的書就像一面鏡子,當你面對它時,總會發現自己情操上的不足,但當你虛心求教時,鏡的那一頭季老也總會循循善誘地向你傳授人生之道。

《聽雨》讀後感6

春雨,在古代是一種吉祥的象徵。詩人也對她多有讚美之聲,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就是千古名句。

季羨林老先生的《聽雨》更是如此。季羨林先生通過大旱之中的一場春雨,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情感。文章最後,季羨林老先生更是“潛心默禱,祝願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也不停。”

雨,我從小到大見過無數次了。小時候,在雨中奔跑、嬉戲,快樂無窮;當然,也有一次,因爲雨下得太突然,被淋了個措手不及,沒幾天,就凍感冒了。現在的我,已經沒有了對雨的厭煩之情,偶爾還會因爲突然下雨高興一回。

讀了《聽雨》。我又想明白了許多。在中國,聽雨的人從來不在少數,但能聽出雨意的人,大多數都是對塵世有所感悟的人。點點雨聲中,卻不知包含了多少思念、留戀。其中最爲經典的莫過於杜牧的《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雨紛紛”三個字,正襯托着“欲斷魂”,從字句上也能看出作者心中的淒涼。而季羨林老先生的《聽雨》寓意則是相反。季羨林老先生開始的.興奮是爲了這大旱中,終於下起了雨!雨,能夠使農作物生長的更迅速,更是季羨林老先生盼望已久的心願,終於實現了!

雨,對人有時也是一種回憶,如說是聽雨,倒不如說是用心觀雨,聽雨聲在心中迴響,世間萬理,皆在心中。

雨在心中,心何嘗不在雨中?

《聽雨》讀後感7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中舟,

江闊雲低,

斷雁葉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雨,往往會讓人聯想到的情景。就拿“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來說吧。剛接觸這句話,你腦子裏可能會浮現出這樣一個場景:一年的清明節,天空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漫步雨中,似有似無的春雨打在肩上、頭頂,像一個個可愛的小精靈,在你身上蹦跳着。路上不斷地走來的行人,每個人都匆匆走向遠方。他們可能家裏有急事吧。但仔細一看,可以發現他們眼裏帶了些許憂傷。在這個雨聲滴滴嗒嗒的早晨,他們可能想起了自己已逝的親人了吧。或許他們的親人正在天國裏微笑着看着他們吧。

再拿“潤物細無聲”來說吧。你想像一下吧。有一塊已經很久沒有下雨的地方,大地已經開始龜裂,似一張張乾裂的嘴脣,期待雨神的降臨。農作物們已經枯死了,就連遍地的雜草也被曬乾了。最後一隻知了也因爲太渴了而倒斃。炙熱的太陽烤着大地。忽然,一陣風吹來,天空立刻佈滿陰雲,下起了小雨。一時間,整個世界都寂靜無聲。每個東西都張開嘴巴接着。漸漸地,有一隻不知從哪裏早出來的知了叫了,野草和農作物都重煥生機。

雨不僅自身能滋潤萬物,就連聽雨也可以使人擁有好心情。你聽雨點打在雨棚的聲音:嗒,嗒嗒,嗒嗒嗒。這些雨點變成一個個美妙的音符,在雨棚上開起了自己的音樂會。你在閒暇之餘,可以靜心聽一聽這些小精靈在雨棚上跳動的聲音。你會發現,它們有時十分開心,有時十分悲傷,有時又十分煩惱。它們擁有人的性格。正是因爲如此,我們才應該熱愛雨。

哦,下雨了。你聽,那美妙的聲音開始了。它們變幻莫測,似山巒,似亮溪,似密林,似深谷。雨在淅淅瀝瀝地下着……

《聽雨》讀後感8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下雨,本來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於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裏,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爲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後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我靜靜地坐在那裏,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裏感到無量的喜悅,彷彿飲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死文字彷彿活了起來,我也彷彿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爲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於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牀。”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爲複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髮,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③了。

可我爲什麼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裏面並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裏完全是一個“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春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六歲就離開,談不上幹什麼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我血管裏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着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天一旱,就威脅着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裏,下雨一少,我就望雲霓,自謂焦急之情,決不下於農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雲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了。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裏,每一個葉片都彷彿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着花。它們拼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乾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準備力量向水面衝擊。水當然是不缺的。但是,細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這本來是人類中的詩人所欣賞的東西,小荷花看了也高興起來,勁頭更大了,肯定會很快地鑽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臺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裏,頭頂上叮噹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但我時時擔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願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也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