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讀浮生六記有感

讀浮生六記有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讀浮生六記有感

讀浮生六記有感1

週末,在書店裏看書,找了本沈復的《浮生六記》來看。

讀浮生六記有感

文言文對我來說比較困難,所以看的,是由張佳偉瑋翻譯成白話文的。

《浮生六記》這書名是早就聽說了的,卻從來沒有看過。如今得了一機會,花上幾個小時,慢慢翻看。

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其《浮生六記》記載了其與妻子芸娘之間的生活軼事,亦描述了一些生活遊歷的細節,而且,如今僅殘餘四卷,這看上去平淡無奇的小書,爲何在文人中頗具盛名?隨手翻看,不過記錄了些細碎小事,說不上恢宏龐大,甚至連宏圖大志也全無,卻流傳甚廣,也是讓人費解。

細細看完後,終於有點點知道,這小小一本書,裏面包含的深情與意趣,確實值得回味。

沈復的妻子陳芸,自幼與沈復熟識,兩情相悅,婚後沈復的生活起居,均由她照顧。看沈復描寫的妻子,處處充滿了對她的欣賞、敬佩與感激,從性格、樣貌、言行、喜好,各個方面描述得異常詳細和豐富,一位甘於犧牲、知性得體的古代女性形象躍然紙上。

芸娘不得不讓人欣賞。她是聰明的,自小會背誦琵琶行,翻到一冊琵琶行後,居然因爲能背誦,而一個字一個字對照認字,從此識了字,通曉吟詠詩詞;芸娘是雅緻的,地上雜亂的有青苔的小石頭,也能做成假山峯,種上雲鬆,盆景之精妙立刻得之;芸娘是大方的,往來的文人朋友聚在一起談論詩畫,芸娘買了釵子沽酒,沒有半點猶豫;芸娘是巧思的,爲夫君及朋友聚會想出各種辦法,讓他們能在園林中對着花烹茶煮酒;芸娘是豪氣的,不拘小節,扮作男子,與夫君一起遍處遊玩,卻也隨機應變。

由此看來,確實像翻譯者說的,沈復看起來,真的有點“配不上他妻子”,甚至有點渣。這男子的形象,跟現如今的很多守寡式婚姻、喪偶式育兒中的丈夫形象何其相似。既調和不了父母與妻子之間的誤解矛盾,也無法爲下一代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活環境,就連一日三餐也無以爲繼,需要妻子處處節省精打細算。等妻子染上重病,也無錢醫治和休養。而稍微出去掙得一星半點,不是想着把錢趕緊拿回來上繳財政,反而在廣州這花花世界一呆就是半年,日日沉醉在煙花之地。這沈復到底是有些什麼好?值得芸娘傾心付出,甚至操勞爲丈夫尋覓一知心小妾,不復得而鬱鬱寡歡病死。

這充滿了俠氣的女子,怎生就嫁與了沈復,並在無盡的窮苦中消耗掉最好的時光,最後抱憾而逝。

看這《浮生六記》,讓人恨不得鑽到書裏,提起沈復的耳朵,指點他怎麼去賺錢,或者怎麼去掙得一官半職,給家裏和妻兒掙夠生活費用,而不是日日賦閒在家,淨顧得吹牛,讓妻子爲縫補破舊的衣服花盡了心思。

可是,我突然不想說這男兒到底應該如何頂天立地,女子在古代又如何爲傳統思想禁錮空有一身本事而仍舊需要倚仗夫君的。

就是突然想到一個問題,如果沈復不過這樣的生活,他還是沈復嗎?還能寫出《浮生六記》嗎?

這世界不缺一生追逐名和利,追求富裕無憂生活的人啊。在沈復生活的年代,應該有很多類似他一樣,學識不錯,家境還可以的子弟,我相信,肯定也有很多,謀得錢財或官職,太太在家中富養,還可以養幾個像樣的小妾,一堆僕人,有個大宅子,不用自己費心去修葺門前庭院,用廢舊的材料修修補補。

但是,能有幾人,能像沈復一樣,生活瑣事記錄,能流傳到百年之後,仍有人津津有味地閱讀,品味,再來討論?

昨天看了李銀河的一篇文章,只有審美的生活才值得一過。深以爲然。而沈復所過的生活,不正是這個意思嗎?

實現生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後,追求藝術的美好,給予人最大的滿足感,遠勝於追逐俗世間的名利金錢所得到的快感。這不正是我們這一代新爸媽給孩子們引導的嗎?我們帶着孩子學鋼琴、學舞蹈、學繪畫、學棋、學國學,不是爲了讓他們真的就去當音樂家、畫家、藝術家,只是爲他們把藝術的大門打開,讓他們能領略到藝術之美,領略到藝術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在以後不進入這一行業,但也能在平凡一生中,有自己自得的一隅,有所寄託,得以給寂寥或嘈雜的生活一點點不一樣的色彩。

李銀河提到,羅曼·羅蘭曾經說過:“藝術...賦予心靈以最珍貴的財富,即自由。因此,沒有別的任何人能夠比藝術家更愉快。”

《浮生六記》裏,沒有勾心鬥角,沒有華麗辭藻,只是平實地描述感情、生活、旅行與景色,可你卻能在這隻字片言裏,發現作者眼裏的藝術之美,並且跟着作者一起,體會夫妻之情,體會山水之景,體會友聚之樂,體會小物之趣。

不禁想起現在的社會,有人掙錢多了,看見另一些人沉迷於興趣中生活清苦,不僅不認同,還嗤之以鼻,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意。

人生本來就有千種不同,無所謂誰笑話誰,誰又過得比誰更加高級?

只是,如果能自己找尋到一條自己喜歡的路,將生活過成詩,把柴米油鹽譜成曲子,聊以慰藉寂寥的人生,這不就夠了嗎?

讀浮生六記有感2

每當我聽到這句詩時,我總會想起《浮生六記》。這本書的作者叫沈復,是一個懦夫,也是一個英雄。

在芸娘病入膏肓的時候,他只能眼睜睜地看着;在芸娘離自己而去的時候,他只能發出“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的哀嘆。芸娘是因爲愛他而死的,若當初芸娘不爲讓他過得更好而和憨園約定共侍一夫,或許就不會在憨園違約後血疾大發,也不會被公公婆婆認爲盟娼結妓而趕出家門了。而這一切,都因爲芸娘太愛他了,愛得失去了嫉妒心,愛的爲他付出了一切,卻不知“太高人慾妒,過潔世同嫌”。而他,無力保護這個愛他的女人。是啊,因爲那是一個“處世人情,非錢不行”的年代,面對命運,他顯得力不從心。

他也是一個英雄,作爲丈夫的他無法給芸娘什麼物質享受,但他給了荊釵布裙中的芸娘最最豐厚的愛。他如此愛芸娘,在芸娘被趕出家門時選擇和芸娘共患難,卻沒有因芸娘死後在“痛淚兩行,涔涔溢溢”中結束自己的生命。他是堅強的,因爲他太愛太愛芸娘了,愛讓他站了起來,他把芸娘展現於世,他告訴世人他有一個如此美麗善良的妻子。他用血淚鑄就了一本《浮生六記》。我們可以想象,當顫抖的手在紙上寫下血淚般的字眼時,內心要承受多麼大的痛苦啊。但是,只有一碰傷疤就喊疼的人才會疼一輩子,只有掉進坑不爬起來的人才永遠不會掉進坑裏。我知道,若沒有沈復當初揭傷疤時的勇氣,今天就會少了一本好書。

只有化悲痛爲力量才能走向成功,甜美的水果不僅需要溫暖的陽光也需要寒冷的黑夜,只有儘快適應受挫時的環境纔有可能走向成功。沈復因爲接受了“妻梅子鶴”的環境才寫出了一本《浮生六記》,司馬遷因接受了宮刑的現實才寫出一本《史記》,孫臏因承受了臏刑的痛苦纔有了後來的偉大成就。“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要適應環境並且化悲痛爲力量。畢竟生活像一串珠子,又酸又甜有苦有辣,我們要儘快從悲痛中走出來……

《浮生六記》是一本好書,它記錄了沈復和芸娘之間發生的悲歡離合,有久違的快樂,也有生離死別的痛苦。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下的伉儷情深,如此珍貴又如此容易破碎。建議大家在課餘時間閱讀此書,定會有不小的收穫。

點評:讀得用心,但畢竟是少年人,“少時讀書若林間窺月”。希望若干年後再品味一番,相信會別有滋味——是“庭中玩月”的心情。

讀浮生六記有感3

今天是七夕,是傳說當中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也是中國傳統的“情人節”。在這樣的日子裏,一起分享一本好書:沈復的《浮生六記》。

“浮生”二字取自李白的“浮生若夢,爲歡幾何”。本書說是六篇,但如今僅存四卷。它們分別是:《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閨房記樂》是本書的核心精華所在,而芸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林語堂先生還曾評價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閒情記趣》談論養花尋石、佈設園林的段落,頗有趣味。《坎坷記愁》則寫了作者中年失妻喪子之痛。《浪遊記快》記下了作者幕遊在外的身份,以及窮困潦倒還不忘去郊遊的旺盛精力。

作者年少便聽聞芸的聰慧,十三歲第一次見過她後,便一心想要娶她,十八歲兩人正式結爲夫婦。兩人一起品茶論文,作者用了很多文字去描繪了芸如何陪伴他在閨房中談詩論書、賞月飲酒,敢於女扮男裝去看廟會,能夠僱餛飩擔子爲丈夫的賞花會溫酒,主動爲丈夫謀妾室,也有主意爲自家公公找姬妾。

作者寫芸每天用餐,必吃茶泡飯,喜歡配薺滷腐乳,吳地俗稱此物叫“臭腐乳”,又喜歡吃蝦滷瓜。這兩樣東西,作者很不喜歡,還打趣芸。芸說:“腐乳的好處是便宜,而且下粥下飯兩便,我小時候吃慣了,如今嫁到郎君家裏,已經算得飛昇高舉了,猶且愛吃這個,是因爲不敢忘了本來出身。”這段用簡單的話來說,便是芸曾經說過”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生活。

芸也確實做到了輕視金銀,卻看重書本。作者堂弟要娶親,下催妝禮時家裏缺了珠花,芸便拿出她當初所受彩禮裏頭的珠花,呈現我母親。婢女僕婦爲芸可惜,芸卻覺得:“凡身爲女人,已經算純陰之體,珍珠更是純陰的精華,我用來做首飾,克了所有的陽氣,也不好。既然如此,有什麼珍貴的呢?“想想芸如此知書達理,娶之的確爲作者人生之大幸也。

《閒情記趣》裏講了作者養花的一些趣事。菊花宜單數,不宜雙數,每瓶只插一種品種、一種顏色更好。選用的花瓶,瓶口應該選開口闊大的,而窄小的不宜;闊大的瓶子宜於花枝舒展。最有情趣的莫不過芸親自爲作者織作衣物,衣服顏色大多暗淡,這樣比較耐髒,既能出去見客人,也能家常穿着。這又是服飾上儉省的法子。更有趣的是夏天荷花初放時,晚上閉合,白日盛開。芸便用小紗囊,撮少許茶葉,放在荷花心。第二天早晨取出,烹了雨水來泡茶,香韻尤其絕妙。

我不怎麼喜歡讀《坎坷記愁》和《浪遊記快》,因爲這裏充滿了妻離子散的傷感,特別是芸臨終時對作者所說的那番話:“如果可以着布衣取暖、吃蔬菜飯得一飽,一家和諧,遊覽於泉石之間,像當年在滄浪亭、蕭爽樓那樣的處境,真成了煙火神仙呀。”

讀浮生六記有感4

回憶就像一扇窗,推開了就再難合上。

輕輕劃一葉畫船,隨波盪漾在悽離的水面上,誰也不知這是要飄向何方。暖懷的回憶,飄着梨花淡淡,那是我最難將忘的夢鄉。

故鄉明月再回首,卻早已不是當年模樣。今夜又逢中秋,天卻陰沉,帶着霏霏細雨,舉目不見皎月霜華。一個人走在他鄉的路上,思念伴隨着回憶遊蕩。故鄉,那是我揮之不去的夢絮,但自從你離開後,我便再沒有踏足回鄉。因爲我怕,我怕那裏到處都是你的影子,你的淺淺一笑,你的絮絮柔語,你的脈脈情意。這些往日的美好,怎能讓人將息,徒然傷悲罷了。

尤記得那年還幼,你拉我進你的閨閣,一碗涼粥,卻是如此甜香。如今憶起,不覺舔舐嘴脣,好似那股香甜至今仍停留在兩脣之間,在那齒舌中迂迴多年。更記那會兒我兩第一次相見,你削肩長頸,瘦不露骨,眉清目秀,顧盼神飛,兩齒味露,讓我深深醉在其中。握手未通片語,而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這艘畫舫,是那年中秋,你與我一同攜手乘往,那夜也如同今夜一般,昏昏暗暗,你卻賭氣發願說如我兩能白頭到老就雲開月現,我心裏暗自緊張,我怕天有不測風雲,我兩不能白首偕老。月還是出現了,你很是高興,我心裏也如墜石落地,那夜的月,很圓很亮,皓潔霜華照在船上,映着我兩相擁的影子,好長好長。

你喜歡李白的詩,也愛譜詞作對,我便把你的詩提到了我作的畫上,我的畫配着你的詩,這是換千金都買不來的稀寶珍藏。後來家道中落,你仍不離不棄,隨我離開家鄉,四處流浪。那些日子或許清貧,但卻是最美好的時光。我們一同填詞作畫,下廚煮飯,你做織紅,我賣字畫,這樣的日子,沒有大富大貴的喧鬧,更給我們的別緻生活添加了幾分閒情雅趣,正如你所言:“布衣菜飯可樂終身。”

然而我最怕的事還是來臨,你悄悄的便離我而去,去向那遙遠的縹緲地方。或許去到那裏就沒有了痛苦,沒有了飢寒,但你卻怎捨得沒有了我?尤憶起那年七夕,我爲你刻了兩方圖章,那陰陽文字,可是刻得清清楚楚,“願生生世世爲夫婦”,你食言了,但我不惱,“僅斷續疊言來世,此生緣盡來世續”。

如今,我又乘上了這艘畫舫船,讓它載着我在這水面上隨波飄蕩,我不知會飄到何處,或許它將帶我去尋你,到你去了的地方。在那裏的再次相見,我們是否還記得彼此,還會相視一笑,牽手同行。

一朵梨花映春融,世間再無煙霞色,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你便是那一朵粉白無暇的梨花,曾幾何時,這朵梨花悠悠飄入我的心裏,那潔白的花瓣,那幽然的香味,是我今生最美好的記憶。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婆娑世界,彼岸花開,可憐紅顏遭天妒,香消玉殞夢方破。往影匆匆,襲上心頭,那是愁,是怨,還是該喜,該憂?喜是你又回來了,在我的夢裏,在我的心裏,在我的回憶裏,從來不曾離開過,憂是那可望不可即,牽不到你,擁不了你,感覺不到你,那是一種莫名的哀傷。但我卻又甘願承受這樣的哀傷,因爲只有這樣,我才能把你刻進靈魂裏,今生他世,永難遺忘。

爲你攏一袖芬芳,紅葉的信箋情意綿長,又一年八月半晚風涼,一斜陽漸矮隻影長,這場故夢裏,孤槳聲遠蕩,去向那遠方。

讀浮生六記有感5

讀着讀着,我忍不住愛慕沈三白,他有着那麼美好高明的妻,更不由自主連聲驚歎陳芸,芸於日常細瑣之事,也處處流露着靈慧奇妙,體現着匠心專制,詩情畫意。這是多麼穎慧的可惡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親戚掃墓山中,芸撿回一堆巒紋白石,拿回家,在宜興長方盒中疊成一峯,若臨水石磯狀。自己着手種植白萍,石上植蔦蘿。到暮秋,巖間蔦蘿懸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間”,網絡創富,卻不見斧鑿痕跡。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隻,自制“梅花盒”。啓盒視之,如菜裝於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良知可隨便取食,食完再添。

書樓夏天太曬,芸用數根黑柱橫豎搭錯,旁邊以舊布條裹縫。既可遮攔飾觀,又不費錢。

三白和朋友于外觀花,發愁飯菜冷熱。芸心血來潮,從城中僱來餛飩擔子,推來烹茶暖酒熱飯。酒餚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衆曰:“非夫人之力不迭此!”大笑而散。

瞧,好個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聰慧賢淑說不盡啊!難怪林語堂先生竭力地誇獎陳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賢達美德”,說她是“中國文學中最可恨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異的是,這樣一位見識高超,有自己獨到審雅觀的芸娘,卻匆匆失去了夫家人的愛好。

讀浮生六記有感6

浮生六記》是一本自傳體小說。文章寫得坦率真實。不論是哪一章,都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浮生六記》,分爲《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後兩記疑是僞作《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逍》。四記穿插相聯,所記所敘雖然都是日常瑣事,平淡無奇,然情真意切,一點沒有忸怩作態,更無學究之氣,惟是靈秀沖淡,讀來如一縷嫣然清風徐徐拂面。

沈復,字三白,清乾嘉年間蘇州人,出生於衣冠之家,父親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爾後家道中落。雖是平民百姓,沒有功名,卻是個多才多藝的知識分子。家計清貧,有段時間甚至是飢寒交迫,他和妻子陳芸卻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們吟詩,作畫,郊遊,聚友,烹餚,興趣昂然,意興飛逸。而後來,終於因爲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最終天人永隔。芸死後,三白“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書中記錄着作者一生經歷的`起伏坎坷,悲歡離合。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彷彿置身於當時的社會,體味着世間百態。沈復得雙眼始終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這位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癡情,不得不讓讀者“閱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嫺雅,口授成誦,何其穎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女兒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時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內涵,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佳人中道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

芸雖思想高超,卻在處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盡人皆知,小夫妻的恩愛往往成爲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禮儀很嚴肅的,父母,兄弟媳婦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處處小心翼翼,後來漸漸放鬆了,在公開場合也和三白並起並坐,當然就有人看不順眼,慢慢起了閒話。

有一年,三白隨父親在外任職,沈父說芸能筆墨,就代沈母寫信。後來家中有了些閒言,沈母以爲芸寫信不清楚,就不讓她寫。沈父怒道:“想汝婦不屑代筆耳!” 芸怕沈母不高興,便不解釋。超然大度的芸娘,獨在家事上唯唯諾諾!可見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佔的比例來說,《浮》應該是快樂、幸福、積極的,這些都應和了我曾經的人生觀:充滿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隻佔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記愁”,改變了我的看法。開篇的“閨房記樂”和“閒情記趣”所描寫的夫妻恩愛,歡樂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暢,也再次讓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這是怎樣的幸福生活!也許就是因爲這太快樂,太幸福了,所以當我讀到妻子芸“受責於公”、“失愛於姑”後與作者四處流浪,最終客死異鄉時,我的眼淚無可抑制的流了下來。

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誰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嗎?疾病、失去親人、沒有工作……這並不遙遠,每天都有那麼多人躺在醫院的病牀上,奔波於各類人才市場。顯然,我的人生觀過於理想化了。對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夠充分,不夠深刻。想來這也是我過去多次失敗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輕視了事情的困難面,過分樂觀,冒冒失失,失敗後又沒有及時總結經驗,只是一味地將過失歸咎於客觀原因,從未檢查過自己的錯誤。重新打開《浮生六記》,看到“閒情記趣”,再看到“閨房記樂”,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是什麼?痛苦又是什麼?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的過於膚淺的理解。那麼我能做什麼呢?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慮,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情況。困難挫折破壞了生活的快樂,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戰勝困難,也要盡我們所能幫助他人,爲他人創造快樂與幸福。

讀浮生六記有感7

《浮生六記》是一個自傳性質的散文作品,文章寫得坦率真實,不卑不亢。每一章都濃縮着深厚的生活氣息和人文情懷。《浮生六記》分爲《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和《養生記逍》。前四記穿插交錯,所記述的內容雖稍顯日常繁雜,平淡無奇,然意真情切,絲毫不顯惺惺之狀,更無舊學書生之氣,惟有鍾靈毓秀之神,讀來如清風拂面,意氣盎然。

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中期蘇州人,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侍政半生,先是生活無憂,爾後家道沒落。沈復雖爲一介布衣,沒有功名加身,然則是位不可多得的才子。家境清貧時,甚至偶時飢寒交迫,他和妻子陳氏卻志趣高雅,情意投合,始至不渝。他們且吟詩,且作畫,或郊遊,或烹餚,意趣盎然。而後,終因封建禮儀家教之害,歷盡坎坷,終而天人永隔。妻死後,沈復遂沒落於熙攘街市,不知夢醒何時。

書中記錄着沈復一生經歷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書中散發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人彷彿置身於舊世其間,體味着人生百態。沈復的心裏始終懷念着自己的妻子,人雖已逝,她的聰慧、襟懷、氣概和癡情,不禁讓讀者“閱而心醉”。試看一身素淡何其嫺雅,口授成誦,何其聰慧,顧盼神飛,何其纏綿,太湖縱目何其豪邁。與紅樓夢大觀園中的兒女相比,其情比黛玉柔和,比寶釵淡雅,比探春體貼,比湘雲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間煙火。於當今的風姿綽約相比,她更是多了一份淡雅,一份矜持。卻不料這樣一位賢者猝然悽然長逝,空流下兩行痛淚,讓文人沈復痛徹心扉。

生活在今天,我不會經歷戰亂、飢餓、孤苦,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不會遇到其他的不幸,無論是疾病,還是失去親人,這些並不是不可能,每天都有那麼多人往返於醫院,奔波於異國他鄉。顯然,我的人生觀有些理想化了,對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夠充分,不夠深刻,想來這也是我過去多次遭遇挫折的原因所在,忽略、輕視了事情的困難面,過分樂觀,失敗後又沒有及時汲取教訓,只是一味地將過失歸咎於客觀原因,從未檢查過自己的錯誤。重新打開《浮生六記》,看到《閒情記趣》,再看到《坎坷記愁》,沈復在經歷了妻死子散後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細微妙之美的心,實在令我感慨,快樂何如是,痛苦何如是,我想也許就是以一份寬容恬淡而又有意趣的心,去接愛生活中將要到來的一切。

我想我已經明白了我以前對於生活過於淺薄的理解,我應該改變我的人生態度,在做事前要三思而後行,無論是好的情況還是最壞的處境都應思慮再三。困難和挫折破壞了生活的樂趣,但我們可以將它轉化成另一種快樂,我們不僅要自己克服困難,也要力所能及的幫助他人,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讀浮生六記有感8

初讀沈復的《浮生六記》,竟有許多感動。依然是太容易感動的人。

“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不貪屠門之嚼”,日子過得輕淡,沈三白應是極隨性的人了。卷四浪遊記快,與衆友共覽天下名勝,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灑灑,閒情逸致,字裏行間皆是。細細讀來,讓人暫忘塵世間的千絲萬縷。於愛妻芸娘,沈三白筆墨卻不多,就是浪跡天涯,流連煙花巷之時,心中的那份牽掛,也似不經意的。卷二閒情記趣、卷四浪遊記快,寫情寫景,對芸娘看似不經意,那份平淡而真實的感情,卻處處都在了。於是,芸孃的雋秀穎慧,知書達禮,溫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筆墨中,輕輕點出,就這麼不經意的豐滿和鮮活起來:居鄉,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蘭插菊玩石置景賞月;會友,“芸拔釵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領襪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潔;夏荷初開,芸置條葉於荷心取香……一點一滴,皆平白敘來,娓娓道出,可羨可嘆,夫復何求的感覺,真讓人羨煞!

沈三白生性爽直,落拓不羈,既不追名,也不逐利,獨對芸娘用情至深,讓依然好感動。然而世事無常,終歸是“恩愛夫妻不到頭”,卷三中盡訴失妻之恨,又讓依然唏噓不已……

不知是友人無心,還是有意,送來的《浮生六記》,是從卷四開始的,然後是卷二,接着是卷三,最後是卷一。依然是先得其閒,寫景寫物,抒胸暢懷,讓人感慨萬千;再得其趣,飲食起居、花木蟲草、山水風月,引人遐思無限;再感卷三坎坷記愁之哀婉淒涼,真切傷情;讀到卷一閨房記樂,又是句句心聲,事事真情,竟是卷三中情癡更深處的感覺……

整理往日心情,一些感想,隨筆記來,隨意貼來,讓人見笑了。

讀浮生六記有感9

浮生若夢,爲歡幾何。

安得浮生一日閒,

重翻了《浮生六記》兩遍,

不知作何感想。

羨夫妻二人的情深

嘆布衣菜食的滿足

傷命途世事的坎坷

感放意浪遊的風雅

《浮生六記》雖說是六篇,但如今僅存四卷。自傳體散文,分爲《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文字不長,但也是文言文。我必是先讀翻譯版本,再對照原文來看,省力得多。

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生於乾隆二十八年,用他自己的話說生在衣冠仕宦的體面人家,住在蘇州滄浪亭畔。通篇讀完,從他的文字來看,他沒有參加科舉考試,賣過畫,當過幕僚,日子過得很清貧。這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算是不入流的文人。

讓他的這篇文字熠熠生輝的當屬他花了大量筆墨傾情描寫芸——他的妻子,陳芸,字淑珍。林語堂先生說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時隔兩百多年,透過文字,依然可以清晰的領略到芸的風采。可以說,沈復因爲深情描寫其夫人芸而讓《浮生六記》與衆不同,芸也因沈復的描寫而留名文學史冊,這大概也是這對恩愛夫妻的互相成就吧。

在沈復的筆下,妻子芸的肖像是這樣的:“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翻譯過來就是“她削肩膀長脖頸,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之間,神采飛揚,唯有兩齒微微露出,算是相貌上面,略微美中不足之處。神態纏綿,讓人神消”。我猜想,這樣的描繪算得上是一見鍾情。

這是一位擅長女紅,精於刺繡的女子;

這是一位寫過“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句子的女子;

這是一位替定了婚約的夫婿藏粥的女子;

這是一位爲還未成婚的夫婿祈福而吃齋好幾年的女子;

這是一位初爲人妻恐公婆說懶惰而日日早起的女子;

這是一位將自己彩禮中的珠花給弟媳作催妝禮的女子;

“夫妻二人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他們在“我取”軒內課書論古,品月評花,飲酒作樂;

他們將“豈敢”“得罪”作爲夫妻間常用口頭禪,互相敬愛23年,當真是舉案齊眉;

他們在七夕拜織女時,鐫刻兩枚印章,一陰一陽,各自一枚,“願生生世世爲夫婦”,作爲往來書信蓋章之用;

他們登山,看晚霞夕照,聯句吟詩;

他們夜遊太湖;

她化女爲男陪他逛廟會;

他因她而喜愛了臭腐乳和滷瓜,是爲“情之所鍾,雖醜不嫌”;

她說:今世不能,期以來世。

他復:來世卿當作男,我爲女子相從。

充滿了小細節和小確幸。

讀此,如何不被這種布衣菜飯、可樂終身的日子打動。

比起如今自由戀愛還更幸福些。

女人最難得是“莫欺少年窮”。芸難得而可貴。

其實,父親早喪、獨自靠女紅養活一家、自學認字的才女芸嫁入沈復家,並不是特別美好,除了丈夫的疼愛外別無他處。日子清寒不易,苦心經營都不一定支撐得下去,最終也難以爲繼,芸病臥在牀不得醫治而早逝,時年41歲。她主動爲丈夫謀妾室;爲自家公公找姬妾;公婆誤會,她不澄清,默自承擔;她溫柔,寬和,蕙質蘭心,安貧樂道。令人大呼“得妻如此,夫復何求”“娶妻當娶芸”。

而沈復呢,既沒有做成官,也沒有經成商,大半生都在顛沛流離,時常需要靠朋友接濟,甚至還在家中已有愛妻之時依舊未能摒棄狎妓這等興趣。讀書筆記.也許受時代所限,在那個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沈復對妻子如此已是很好,正如芸臨終之時所說“妾唱隨二十三年,蒙君錯愛,百凡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但仍然讓人有“沈復配不上妻子”的感覺。當然,沈復唯恐“事如春夢了無痕”,寫下《浮生六記》來追述與妻子的美好過往,也必須承認他對她是有情的,纔會感嘆“恩愛夫妻不到頭”。芸的兒子18歲夭逝,香火無法延續;而沈復得人贈妾重入春夢,“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浮生六記》中《閒情記趣》的《童趣》已選入人教版的語文書中,害我輩等人背得死去活來,但這算是沈復的成就了。

通篇沒有“官宦升遷、衙門時事、八股文章、打牌擲色”,有的是“慷慨豪爽、風流慰藉、落拓不羈、澄靜緘默”,閨房之樂,詩酒之樂,遊玩之樂。

沈復,放在今日算是啥也沒做成只會遊山玩水的“渣男”。

中國不缺功成名就的文人,但若沒了他這般養花尋石、佈設園林的清淡閒雅情致,也終將會是文壇多元化的損失吧。

在如今成功學氾濫、日益浮躁之時,覓得《浮生六記》這一塊與世無爭的淨土,好似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

我意效芸娘,願卿復深情。

讀浮生六記有感10

浮生六記讀後感傍晚來到房間,心有無倚之孤獨感,站立在窗前遙望天邊浮雲,發呆了一會。點了一支菸,燃燒,不喜歡煙之苦澀,可是不抽,心中惶惶的,沒有着落感。胡思亂想一會兒之後,用毛毯做枕,舒服地躺下來,拿起那本《浮生六記》小說,翻看起來。記得先是在林語堂的小品文中看到《浮生六記》的介紹。

林語堂曾經說:“陳芸(游魚注:該書作者沈復的妻子)是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在生活中,陳芸也是最令人喜愛。她生具慧才,性情灑脫,簡直是文人心中理想的妻子。”那時,我記住了陳芸這個名字。後來,我翻看《世界文學》,發現它將《浮生六記》列入傳世藏書,不由心生閱讀的渴望。

此後,在各個書店留意《浮生六記》,但是遍尋不着。最後,卻在一家不起眼的書攤上看到,書都沒有瀏覽一下,就買下了。買來之後,沒有急着去讀,在牀頭放了數日。我當然不是書癡,沒有這樣的雅趣——先聞聞書香,反覆撫摸書面,吊足胃口,然後才煮茶燃香靜讀。

沒有急着讀,乃是因爲近來心情不佳。現在,我終於翻閱本書,果然寫得至真至情,讓人感動,文筆尤其細膩。讀了一會兒,看看前序後編,才知道這也是殘本。前四卷是沈復寫的,後兩卷是曾國藩續寫。

我有點疑惑,爲什麼一些好書總不是全本,例如《紅樓夢》。大概後人無比喜歡原作,就大膽地寫起續篇,有着修補完璧的美意。《浮生六記》其實是沈復自傳,細膩地寫了祕而不宣的閨房之樂,生死不渝的伉儷深情,還記載了浮生裏種種悠閒的樂趣。何謂浮生六記?一閨房記樂,二閒情記趣,三坎坷記愁,四浪遊記快,五中山記歷,六養生記道。

讀《浮生六記》最大的收穫就是享受到幽閒之情趣。古人說過“人非有品不能閒”,而《浮生六記》更在閒情之中浸染了豔情。

寫閒情,如月照苔石,寫豔情,如雨落髮梢。這本書恐怕是中國文人自足常樂悠閒自得的最佳寫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自傳小說,也恐怕只有講究情趣的閒人才會靜下心讀讀本書。

在現代紛紛擾擾追名逐利的社會中,讀這樣的書,有點逃避有點抗爭有點無奈。讀罷,難免感嘆——時光匆匆,浮生幾何,何不給自己留下半日悠閒,抵它十年塵夢。總之,讀《浮生六記》可以玩味,卻不可羨慕,畢竟沈復的浮生,不是誰都可以輕易學得,畢竟古人的悠閒,不是現代人可以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