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7W 次

教育是一件很複雜的工作。因爲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長着的兒童和青少年,他們有主觀能動性。下面是小編爲你整理了“《教育的智慧》讀後感”,希望能幫助到您。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1)

如果不是因爲這樣的讀書活動,我可能很難這樣認認真真、像模像樣地讀這樣一本教育書籍。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在封面反面的摺疊處,寫着作者李鎮西的簡介,第一句話是這樣的:一位深受孩子喜愛也深深愛着孩子的老師。“愛”這個字,是教師教育裏經常出現的,也是我經常在思考的,我有無私地把自己奉獻給教育嗎?我真正地愛學生?讀了《愛,不是教育的一切》這一章後,我覺得自己對教育裏的愛好像有了新的理解。

愛,是成爲教師的前提。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能爲師。在大學裏,曾經聽教育學的老師說過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現在,又重新溫習了一遍這個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育人之道,愛心爲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是絕對站得住腳的,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得出“有了愛就有了教育”的結論,教育出來愛,還要有思想、智慧、技巧等。

當老師需要愛心,作者李老師認爲,所謂“愛心”,是童心的自然表現,愛孩子是天性流露而不是道德使然。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充滿情感的教育,任何形式的體罰都離開是對學生的愛與尊重,是談不上任何教育的,都是應該根絕的,但是科學而成功的教育卻離不開懲罰。教育懲罰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觀念、平等意識、獨立人格的啓蒙教育。把教育當作一份事業,而不僅僅是一種職業,熱愛這份事業,就會熱愛學生,對學生的那份真情就會情不自禁的流露或者瞬間迸發。既要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還要研究學生的心理,做一個有魅力的老師,把學生吸引到身邊,如果我做到了這些,我相信我也能夠讓我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把整個心靈都奉獻給孩子吧!他們是那樣的天真、可愛,每一個都是可以成爲有用之才的,你們眼裏、心裏都要裝着孩子……”對於這句話,李老師也給了我新的理解:“把心靈獻給孩子”而不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應該允許我們老師留點心靈給父母、給孩子、給愛人、給自己。對於普通教師來說,捧着一顆心來,帶走半根草也沒有什麼的。我知道自己做不到博愛,但是我相信自己能夠努力做到一視同仁地關注並尊重每一個孩子,不因其學習成績、家庭背景、經濟狀況、性格相貌等因素有所偏愛與冷落。

以上僅是我對《教育的智慧》的膚淺理解,難逃俗套的同時也是紙上談兵,希望能啓發我更好地去反思去思考我未來教育的方向,以後作爲一名老師如何更好地去教育學生,如何從教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2)

人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書育人是一件漫長的事情,它既會讓你在每天上課批改作業的單調枯燥中消磨激情,也會時時刻刻發生各種“突發狀況”,充滿挑戰。我們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和道德萌芽的肥沃土地。也正因如此,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爲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爲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譬如說,要尊重學生,身教重於言教,“成人”應優先於“成才”,因材等。道不遠人,大道理就不難悟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然。教育的智慧,大都是緣於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古典之中,經典往往比時尚更接近其實,因爲它經過了歲月的洗禮和一代又一代人的社會的實踐。

《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中提到,參加教育工作需要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只有帶着這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教育的道路上用心去體會課堂,將學生真正的放在心上。你每天所要面對的不單單是幾十個學生,他們是幾十個家庭。農村家庭,本就經濟較爲拮据,毫不誇張地說,有時候,他們的孩子是他們整個家族“翻身”的希望,他們將一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寄託在他們的下一代!而這份寄託,往往需要我們教師用真心去對待,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希望,我們要把學生讓在心上,尊重每一位孩子的未來,用心靈去贏得心靈。

智慧和智慧教育並不神祕,虛空和複雜,但也並不簡單。我們不能使智慧教育簡單化,不能爲智慧而智慧,刻意去追求智慧教育,重要的是尋求智慧和智慧教育的支撐,讓其水到渠成,應運而生,在不經意中讓智慧進入心靈,進入教育過程和生活過程。

“教育是一種詩意的修行,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溫暖生命的過程。”讓我們慢慢地行走其間,且行且修煉,讓柔軟從心間滋生,進而蔓延至整個鮮活的個體,用心去陪伴和守護孩子的成長!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3)

合上張平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啓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作爲一名教師,把“工作就是服務”落到實處,學生的需要就是自己的服務內容,學生有問必答,有求必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學生,以自己的言行引導學生,事事爲學生做出榜樣。把認真爲學生負責作爲自己的左右銘,用自己職業良心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讓“工作就是服務”成爲自己的自覺行爲,推進到自己的每項工作,讓所有的學生都能享受到應該享受的服務。

作爲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啓迪。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4)

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學校發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我想作爲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讀完這本書後,我有許多感觸,本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勸學》、《師說》、《學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啓迪。

最初接觸《勸學》篇是在初中。當時所學是節選的內容,讀完之後,受益頗深。從“學不可以已”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終身學習”。而今再次接觸《勸學》,並學習全文內容,更是瞭解到內容的精髓,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發展影響,以及學習的目的、程序、內容和方法等。爲我們爲何學習、如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其精闢之處是無法用一言兩語總結出來的,只有親自通讀全文,才能領會其精華所在。

在《勸學》中,荀子提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學習不是一日之事,而在於日常不斷地積累。積土成爲山,風雨就會從那裏興起;積水成爲深潭,蛟龍就會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藉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藉以成爲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走個不停。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爲心思專一的緣故。同樣道理,學,用心一也。

《師說》主要論述的是關於師道的問題,充分說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瞭自己的觀點,而且以聖人孔子不恥從師爲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聖賢之道爲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不應該受地位和年齡的限制,從而不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更應該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裏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說,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爲“授業”是爲“傳道”服務的,充分說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學記》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字裏行間處處都閃爍着教育理論的光輝。它內容的主要精神,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師與生、教與學的相互關係及其影響的經驗教訓。《學記》裏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能夠爲人師也”,作爲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爲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蘊更重要。《學記》認爲,當教師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才能勝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說,有經驗有修養的教師,總是善於運用啓發誘導的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引導學生,但不牽着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誘了。《學記》中有這麼一段話:“良冶之子,必學爲裘;良弓之子,必學爲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認爲教師搞清楚了“爲裘”、“爲箕”、“駕馬”三條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徑了。這給我們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重視練習,持之以恆,求其得心應手。

面對這麼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發現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謝《教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的假期不虛度!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5)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筆者認爲,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這種靈動性就需要充分運用“教學機智”。

教與學本身就是雙向進行的過程。如何讓教學方式不顯得枯燥無味,就得靠教師們各顯神通了。教學機智考驗了教師靈活恰當地處理課堂突發事件的一種臨場智慧和能力,同時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象、情景,將不協調的因素巧妙靈活地變動,以取得最佳教學睿智。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千變萬化的教育環境,準確、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斷,恰到好處地妥善處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達到最佳的教育境界,纔是教學機智的本質內涵。

所謂機智,寓意腦筋靈活,善於隨機應變,也應了這麼一句古話——“機變隨物移,精妙貫未然”。從這個釋義來理解教學機智,可以認爲它是一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靈活創造的能力。《教育大辭典》對教學機智的解釋爲:“教師面臨複雜教學情況時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

從其內涵來看,靈活性是教學機智特點的首要標榜,它是教師應變成功的一大法寶。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學機智亦是如此。教師根據課堂學生學習的基礎、需要和特點,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揚長避短,充分發掘潛能,是其誘導性的體現。

其次,貫穿始終的其趣味性、創新性與及時性的特點。教師將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學中,把握教學的時機和分寸,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上實現創新性的轉變,才能“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和態度”。

也只有在這樣輕鬆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與教師轉換角色,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的思維創建活動,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學氛圍的同時也創造出和諧的教學藝術氛圍。

需要說明的是,教師的教學機智是長期在教育實踐中經過磨鍊,運用科學教育理論逐漸形成的,是其經驗、才氣、智慧的結晶。這是教師內在和外在美的統一,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表現了教學機智的審美性。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教學機智,利用獨特的能力來駕馭課堂,既使課堂氣氛生動,也能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筆者認爲“獨特的能力”對應的便是教學機智的構成要素了。

教師中學生衆多,教師雖不能個個俱到,但也得縱觀全局。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進行細緻的觀察,發揮敏銳的觀察力與靈活的應變能力,迅速捕捉到課堂上的各種反應,化被動爲主動,增強自信心,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以特級教師臨時開課爲例,在一個陌生的教學環境中,他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情緒、學習態度,而這些信息都要在短時間內獲得,教學計劃的調整也要立即做出調整。具體地說,教學機智也是教師的一種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對突發事件,敏銳的激發多種解決方案。

課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發生如調皮學生隨意插話接話以至於擾亂了課堂秩序,這時候老師首先要保持冷靜,不是冷冰冰地說教,不是簡單粗暴地壓服,而是冷靜地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因此準確的判斷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學機智的重要構成。

偶爾,學生的呼聲中出現了更好的解題方法,教學機智中敏捷的反應力要求教師能夠借同學之口施教,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教學機智是教學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師隨機應變和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機敏,是令人讚賞的藝術。其中體現的個性與人性對現代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