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範文大綱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範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6W 次

  篇一:《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穫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爲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爲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並對以後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特別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着我: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範文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林教授認爲,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因爲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爲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爲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上的本能性行爲。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我的學生一定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必須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爲:“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棄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爲這種判斷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應該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並堅持一視同仁,將神聖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啓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說,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說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於可教的信念,那麼,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爲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非常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說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纔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徵是什麼智慧的特徵是喜悅,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悅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現在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爲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爲教師,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達到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啓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爲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迴盪,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篇二:《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合上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書中的一些話語仍在我腦海中迴盪,“發展學生的智力與能力,應該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必須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內容給了我很多啓示,瞭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着想,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思維是智力與智能的核心,他強調要重視各種邏輯思維的發展,既要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又要發展他們的形象邏輯思維和動作邏輯思維。在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對於某一道題目的解法,常常有很多種,教師就要讓學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問題,形成求異思維;對於一些定理的歸納,要讓學生自己學會總結,形成求同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大膽的在課堂上提出有疑問的知識點進行全班討論交流。

一個學生的成才,不僅依賴於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國26省市、自治區各實驗點的一個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條主要措施,即發展興趣、顧及氣質、鍛鍊性格、養成習慣。從興趣入手,能培養師生感情,提高教學水平。的確是的,在課堂上善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相當重要。程頤說過:“教人未見其趣,心不樂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或通過多媒體課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實驗中特別重視“勤奮”,並要求實驗班抓住“勤奮”學習的良好性格特徵,養成勤奮的學習習慣。

林崇德在第八章也談到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方法。作爲班主任,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健全一套自己的班級管理模式,形成班級強大的凝聚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班集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師要及時糾正以往的某些錯誤認識,深刻提醒自己要科學治班,明白合理科學的管理對整個教學活動的必要性,清楚管理不僅僅是老師約束學生,而是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約束。

總之,讀過這本書之後,讓我領會到了教育也是一種享受、一種智慧,使我從中學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當然,在品味林崇德老師的感慨和智慧時,有些地方讓我與實際的情況相聯繫,也引發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給我更多的是心靈的淨化和啓迪。

  篇三: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一本好書即使隨便看一看,也會偶有所得。我覺得看《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使我就有這樣的感覺。下面斷章取意地談幾點體會,不知說的對與否?請同志們斧正!

說到老師有這麼幾句話:首先說老師“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再有“對於您教誨的苦心,我無比感激,並將銘記於心”,還有“老師,感謝您傾盡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們人生的旅途”。這幾句話說得我感到老師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不知是實幹,還是苦幹,反正說得老師快沒了。即使不沒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從書名詞義理解告訴我們:教育要講究智慧。讀一下這本書又知道了教育是技術加藝術的工種。好!我們得與時俱進——實實在在幹工作的時候,也應考慮尋找工作中的樂趣,因爲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只會幹苦力,不是好老師!

看《教育的智慧》又進一步理解了一個詞,理解了一個更深層的道理。

我們學校可能很多老師都罵孫奇峯(也包括我)。春節期間巧遇孫奇峯,當時他竟然很陽光地對我說:老師好!我當時驚訝地沒敢相信,真的沒想到他能對我說這樣的話。原來我認爲他是牲畜,不是學生,不會說人話,不會辦人事,但事就是這麼個事,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通過學習《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個詞,理解了這個詞,又更深層的理解了一個道理, 這個詞就是:教育的個體發展觀。原來這裏也有樂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說讀書好,讀書能讓我明理,能辯證地看問題,也就是書上說的“要多層次多視角地看問題看學生想問題”週三下午本是工會活動,非整什麼讀書活動,原來有牴觸情緒,通過學習感到這是展示的機會,交流的機會,這應該是快樂的。正應了這句話:讀書是進步的`階梯。

原來平凡的工作中還是有很多樂趣的!

  篇四: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幹只有靠才幹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啓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爲一名智者。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一定都是智者了麼?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後天決定的。那麼如何才能增加一些智慧,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呢?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那麼就需要以勤奮來彌補。特別是作爲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教師唯有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爲學者,成爲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放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裏是個體性的。備課、鑽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複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於學習,善於博採衆家之長爲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共同討論,益處更多。首先,討論有助於相互啓發,集思廣益。討論中別人新穎的觀點、奇特的思路都能給人以啓迪。

其次,討論有助於激發靈感。討論是思想的交換,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夠產生靈感的火花,長期困擾個人的問題和疑惑往往能在討論中迎刃而解。

最後,討論有助於鍛鍊和提高思維能力。在討論中,激烈的思想交鋒能夠快速有效地增強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思維的邏輯性和敏捷性。

總之,智慧型教師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於學習,善於集思廣益,博採衆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爲我們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篇五:讀《教育的智慧》有感

此次的讀書任務大家都一樣,校長向我們推薦了張平主編的《教育的智慧》。從題目看,應該對自己的教學有幫助,因爲曾經讀過另一本也是以“智慧”爲題的書,是從教師的“專業”爲出發點的,讀後覺得收益非淺。不過看着厚厚的頁碼,覺得看不完,於是選擇性地看了第一章,下面簡單地來說說對課堂教學智慧的實踐技巧這一節的體會。

一、 充分預設,教師必需心中有生。

有備而來,有備無患,不上無備好之課,這是處理好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的重要前提。許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準備得好預設就好,生成也就好。所以備課時必須心中有學生,從學生出發,從學生現有的體驗水平、理想、情感、態度現狀出發,分析文本,制定多維目標,然後依據目標預設幾種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思路,儘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項的種種情況想清楚。

二、 以理服人,教師順應課堂生成。

音樂教師應善於捕捉課堂教學中生成和變動着的各種有價值的信息,作爲活的教學資源,努力創造條件去扶植它,栽培它,讓學生的智慧火花在輕輕一“點”間不斷迸發,盡顯其個性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學生模仿跳舞是興致高所致老師如果生氣發火,必定會影響課堂氣氛,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通過鼓勵讚賞,最終使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音樂潛能得以開發,也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三、 讀懂學生,引領學生思維發展。

教學與思維的關係極爲密切,學生在學習中不僅要感知客觀事物,記憶學習材料,而且要通過思維去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音樂課中,不善於運用思維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音樂基礎技能,理解表達歌曲情緒,創作音樂旋律。因爲學習要求各種類型的四位活動參與,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更爲重要 ,思維能力提高越快,學習也就越有效。

四、 專業發展,提升自身知識尺度。

我們都知道,音樂知識是爲學習音樂服務的。在音樂教學中,不能隨意套用智育教學的模式。如果將藝術教學簡單地變成知識的記憶,不但美育的目的不能實現,而且還會加重學生的負擔。過分的強調音樂知識的熟記,忽視音樂實踐,那麼音樂審美將成爲空談。音樂知識的講解、音樂技能的傳授和練習應避免偏重於語言、樂譜、動作等“非音樂聽覺體驗”方面。如果依靠單純的說教,是缺乏音樂美感的。我們要把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等內容融合在聽、唱、動等各個環節,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它、運用它,從而提高音樂能力。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中,只要努力把握音樂的度,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盲目的追風,偏離“音樂”的現象就會減少,使音樂課迴歸自身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