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教案模板(通用5篇)

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教案模板(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1W 次

作爲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教案模板(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教案模板(通用5篇)

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教案1

活動目標:

1、通過各種活動,讓幼兒知道陰曆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瞭解中秋節的來歷,知道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團圓節。

2、瞭解中秋節人們的活動,讓幼兒通過品嚐月餅、觀賞月亮、學習和欣賞歌曲、製作水果拼盤等活動來體驗節日的快樂,感受中國人的文化習俗。

3、通過活動,促進親子交流,增進幼兒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體驗節日的快樂。

4、體驗分享與同伴老師一起合作過節的快樂。

活動形式:

班級集體活動

 活動內容:

介紹中秋節、故事、兒歌、各類遊戲。

環境創設:

1、和幼兒一起佈置中秋的大型壁畫,其中有月亮的變化、宮燈。

2、懸掛燈籠,水果圖案營造熱鬧的節日氣氛。

3、展示幼兒在節前觀察月亮、繪製出的“月亮變化冊”。(事先發放記錄單)。

區域活動:

1、繪畫:提供水果圖片,供幼兒繪畫——好吃的水果。

2、泥工:橡皮泥,供幼兒製作月餅。

3、美工:提供各色彩紙、膠水、繪畫筆供裝飾節日的燈籠。

4、製作燈籠:運用空瓶子、彩色膠帶、色紙、粘貼素材,做一個燈籠。

園共育:

1、家長晚上帶着孩子一起觀賞中秋的月亮,並講講關於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

2、與幼兒一起準備燈籠,最好是共同製作的。

3、督促幼兒節前節後連續觀察月亮,並記錄月亮的變化。

介紹中秋節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送走了炎炎夏日,我們迎來了碩果累累的秋天,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小朋友知道中秋節是哪一天嗎?(農曆八月十五)古時人們將一年分四個季節,八月正好是秋季中的一個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叫中秋節。中秋節又叫團圓節、豐收節。八月十五這一天,月亮最圓最美,月色最皎潔,人們看到圓月就會聯想到一家人的團聚,所以又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過節吃的月餅也做成圓形的,象月亮一樣,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糧食豐收,水果豐收,所以中秋節也叫豐收節。在中秋之夜,家家戶戶把瓜果、月餅等食物,擺在院中的桌上,一家人一邊賞月,一邊吃月餅。正是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這是多麼美好的景象啊。

小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

夜晚,月亮姑娘出來了,細細的,彎彎的,好象小姑娘的眉毛。涼風吹得她有點冷,她就撕了一塊雲彩裹在身上,月亮姑娘想:我還是找一位裁縫師傅做件衣裳吧。裁縫師傅給她量了尺寸讓她五天以後來取。過了五天,月亮姑娘長胖了一點兒好象彎彎的鐮刀她來取衣裳了,衣裳做得真漂亮,可惜太小了,穿在身上連釦子也扣不上。裁縫師傅決定給她重新做一件,重新量了尺寸,讓她再過五天來取。五天又過去了,月亮姑娘又長胖了一點,彎彎的象只小船。她來取衣裳,衣裳做得更漂亮了,可惜月亮姑娘連套也套不上。裁縫師傅漲紅了臉,說:我只好重做了。又是五天過去了,月亮姑娘來取衣裳,裁縫師傅看到月亮姑娘變得圓圓的,象一隻圓盤那樣,吃了一驚:啊,你又長胖了!裁縫師傅嘆了一口氣,對月亮姑娘說:唉!你的身材量不準,我沒法給你做衣裳了。原來,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她到現在還穿不合身的衣裳。你,白天太陽公公出來了,她不好意思出來,只有在晚上才悄悄地露面。

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教案2

活動前言:玩具是小孩子們的新天地,現在的家中都是一個孩子,但是玩具卻是堆成了山,那麼如何才能讓讓孩子學會整理自己的玩具呢,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來玩個小遊戲吧,讓我們學會如何給幼兒園找家!

活動目標:

1、知道自己班裏有許多玩具,玩過玩具後要把它放回原處。

2、嘗試根據玩具標記圖,一一對應收拾擺放玩具。

3、願意參與集體勞動。

活動準備:

1、會發聲的娃娃。

2、玩具標記圖,幼兒用書——送玩具回家。

 活動過程:

1、以送玩具娃娃回家的遊戲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將玩具娃娃藏在教室的某個角落,帶領幼兒尋找發出哭聲的玩具娃娃。

找到娃娃後關心娃娃爲什麼哭?家在哪裏?然後把娃娃送回家,並啓發幼兒想象自己找不到家會怎樣?懂得玩具玩好後要送回家。

2、認識玩具標記圖,初步學會一一對應收放玩具。

教師提問:我們還有哪些玩具?這些玩具的家在哪裏?怎樣幫助它們找到自己的家?

教師出示幾種不同的玩具和設計好的玩具標記圖,讓幼兒說說這些玩具找誰做自己的標記最合適。

幼兒自己手拿標記圖尋找,貼在相應的玩具籃上。

根據玩具籃子的數量,選擇相同數量的幼兒將玩具根據標記放回玩具櫃裏。

2、遊戲“送玩具回家”,鞏固一一對應收放玩具。

將剛纔的玩具拿出來,一部分幼兒送,一部分幼兒評“什麼玩具走錯了家。

遊戲可重複若干遍,讓每位幼兒都參與。

3、幼兒閱讀操作活動。

引導幼兒打開幼兒用書,觀察畫面說說:圖上有什麼?圖上的小朋友早幹什麼?啓發幼兒用書本的知識來結局問題。

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教案3

 活動目標:

聽故事,瞭解中秋節的起源、日期及月餅的來歷。

理解故事內容,可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中秋節的起源等相關問題。

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於參與節日的活動。

 活動準備:

節日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活動內容學習領域:

 形式:集體

1、講述故事《中秋節的起源》:

我們的祖先以種田爲生。他們每天清早很早就要到田裏工作,有時翻鬆泥土,有時灌溉農作物,有時要除蟲、施肥,真的很辛苦啊!一直忙到太陽下山,他們才能回家。

他們每年在春天播下種子,到了秋天便是收穫的好日子,大家都高興極了。一家大小分工合作,有的人到田裏收割稻穀,有的人到果園摘水果,小孩子也會幫忙,把一束束的稻子搬回家,或者在樹下收拾大人摘下來的果子。

到了農曆八月十五,已是秋天了,秋高氣爽,晚上的月亮又大又圓,家家戶戶會在一起慶祝豐收。大家團聚在一起吃晚飯,飯後就在屋前擺放大桌子,上面放滿水果,聚在一起談天賞月,品嚐美食。後來,農曆八月十五日成爲了中國人的重要節日,相傳這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至於吃月餅的習俗,傳說和蒙古人當了中國皇帝有關。那時蒙古人非常野蠻和殘暴,常常欺負老百姓,有時會強搶人們在路邊擺攤要賣的東西,不肯付錢,又隨便打人,老百姓的生活很苦!

於是,老百姓計劃在中秋節那天趕走蒙古人。爲了要通知其他人一起行動,他們想出用餅來傳遞消息這個好方法。他們先在紙條上寫上“中秋節晚上趕走蒙古人”,然後把紙條放在餅裏,送到家家戶戶去。結果,大家在吃餅時都發現了紙條,於是便在中秋節這天合力趕走了蒙古人。從此以後,人們互相贈送月餅,便成爲中秋節的習俗。

2、 與幼兒討論:

農作物到什麼季節纔會成熟呢?那時人們又忙碌些什麼呢?(秋天。收割稻穀和摘水果。)豐收的時候,人們的心情怎樣呢?會怎樣慶祝呢?(高興。全家人一起吃飯。)人們選定了哪個日子慶祝豐收呢?這個習俗成爲了什麼節日?(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你認爲在月餅裏藏字條的方法有什麼好處和壞處呢?(自由回答。)

3、 出示一個日曆,請幼兒說出中秋節的日期,並請一位幼兒在日曆上指出農曆八月十五。

 活動建議

活動後可以和幼兒一起製作月餅,分享月餅。

教學反思: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它代表着團圓、吉祥。對於剛入園的小班孩子來說,他們並非知道中秋節的意義與傳統禮節。在這次活動中,我們主要以“快樂”爲中心點,開展了中秋節的活動,以此讓他們體驗幼兒園這個小家庭的團圓與快樂,激發他們樂意上幼兒園、愛幼兒園的美好情感。

小百科: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爲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爲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教案4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團圓、壓扁的方法制作“月餅”,並用輔助材料印出花紋。

2.愉快地參與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

3.簡單瞭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4.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活動準備:

1.油泥、泥工板、塑料娃娃各一個,小盤子六隻。

2.幼兒玩超市遊戲用的貨架。

3.幼兒認識過月餅。

活動過程:

1.由故事導入課題,引起製作“月餅”的興趣。

2.遷移已有經驗,交流和討論。

指導語:我們都見過月餅,誰來說說月餅是什麼樣子的?它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3.觀察教師製作“月餅”,瞭解材料的.使用方法和製作的過程。

(1)認識材料,知道使用的方法。

(2)觀察老師示範,瞭解製作的過程。

4.自由嘗試製作月餅。(教師巡迴指導幼兒掌握團圓和壓扁的方法,提醒幼兒壓時不要過於用力,花紋要清楚。)

5.欣賞自己做的“月餅”,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反思:

通過本次活動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鍛鍊了動手能力的想象力,更讓他們感受的我們的傳統節日的濃濃的節日氣氛!

小百科: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幼兒園小班中秋節教案5

活動目標與準備:

本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知道中秋之夜月亮最圓、最亮,初步激發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興趣;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活動開展前,進行牆飾佈置,牆飾的主要內容包括花燈、嫦娥奔月圖等;

給幼兒講述關於月亮的故事、中秋節與月餅的傳說;美工課上,幼兒學會了用橡皮泥捏月餅,會沿着扎有小孔的月亮圖形紙撕月亮(提供用縫紉機扎出小孔的月亮圖形紙;

製作投影片或掛圖:一幅中秋節夜景圖,四張月亮逐漸變圓的投影片或圖片;錄像帶:中秋賞月;音樂磁帶《飛月夜》、《月光曲》、《爺爺爲我打月餅》。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觀察教室牆飾的變化,激發興趣,導入課題。

2、出示投影片或掛圖:中秋節夜景圖,引導幼兒描述自己觀察到的月亮,教師根據幼兒的描述分別出示四張不同形狀的月亮投影片或圖片,啓發幼兒想象,月亮像什麼?(如:像彎彎的小船、像一塊西瓜、像咬了一口的月餅、像圓鏡子等。)

3、放錄像:“中秋賞月”,向幼兒介紹中秋節。

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晚上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我們中國人有個習慣,中秋節這一天,圓圓的月亮掛在天上,一家人一邊看月亮,一邊吃月餅,也可以玩花燈、放焰火,一家人團團圓圓,真快樂,所以把中秋節叫做團圓節。又香又甜的月餅也被人們做成圓圓的,像月亮一樣,“月餅”古代也被人們叫做“團圓餅”,中秋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

秋天也是收穫的季節,糧食豐收了,水果豐收了,所以中秋節也叫豐收節。

4、教師講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播放錄音:《月光曲》或《月夜》二胡曲)。

5、師生一邊欣賞歌曲《爺爺爲我打月餅》(放錄音),一邊品嚐月餅和秋天的水果,共享節日的快樂。

6、操作活動:幼兒用橡皮泥捏月餅、撕月亮(用縫紉機扎出小孔,變成月亮的形狀,讓幼兒撕下來。)

活動區域設置與日常活動組織:

1、組織幼兒參觀大班的遊戲“樂樂月餅超市”;觀看大班小朋友的幻想畫《到月亮上去做客》。

2、在美工區,提供月餅盒子、橡皮泥、吹塑紙、蠟光紙等材料,引導幼兒運用各種材料創造性地表現月亮和月餅。

3、在圖書區提供嫦娥奔月,吳剛砍伐桂花樹等與月亮有關的神話故事。在語言區幼兒看月亮圖片說月亮的詩歌

4、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將自己熟悉的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或兒歌講給同伴聽。

5、學習歌曲《爺爺爲我打月餅》。

與家長溝通計劃:

1、活動前,請家長給孩子講一個關於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月餅的歌曲或詩歌。

2、請家長在八月初三至八月十五晚上帶幼兒觀察月亮的變化,並將觀察到的月亮畫在紙上,裝訂成觀察月亮變化的記錄簿。

3、請家長帶幼兒到食品超市,觀看各式各樣的月餅。

4、活動在中秋節前一天進行,中秋節晚上請家長與孩子一起進行賞月活動,創編幻想故事――《到月亮上去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