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小班教案精華[4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精華[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9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小班教案精華[4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一、設計意圖:

踩高蹺是我國傳統的民間體育遊戲,也是農村幼兒非常熟悉並喜歡的一項體育活動。踩高蹺可以發展幼兒的身體平衡能力,提高動作協調性,發展合作和競爭的意識。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踩高蹺這一戶外體育遊戲活動。

二、活動目標:

1.讓幼兒大膽運用高蹺進行各種體育鍛煉,發展幼兒創造力。

2.促進幼兒平衡、彈跳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提高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3.幼兒感受與他人共同遊戲的快樂,培養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三、活動準備:

1.用旺仔牛奶罐和布條自制高蹺,每人一副。

2.劃出足夠的場地,確保幼兒足夠的活動空間。

3.小毛巾若干,《喜羊羊與灰太狼》背景音樂。

四、活動過程:

1.準備活動

帶領幼兒做自編的熱身操,激發幼兒參與的活動興趣,將幼兒帶入快樂的運動狀態。

2.探索活動

(1)自由玩高蹺

幼兒自由探索高蹺的玩法,可以自己玩,也可以與幾個小朋友一塊玩,鼓勵幼兒想出不同的玩法。創造出高蹺的多種玩法,教師還可以請個別幼兒演示,並鼓勵其他幼兒嘗試這種玩法。

(2)踩高蹺

教師示範兩隻腳踩在高蹺上,兩手分別抓住固定在高蹺上的繩子,雙腳交替往前走。再請個別走得穩的幼兒示範,引導其他幼兒發現並掌握動作要領:用腳底中心踩在高蹺上,雙手要拉直布繩子,眼睛向前看。

(3)繞過障礙物踩着高蹺走,把障礙物在地上一字直線或曲線擺開,讓幼兒繞過障礙物踩着高蹺走,鍛鍊幼兒的身體平衡能力。

(4)青蛙跳

將高蹺擺成兩條寬度不等的平行線,學青蛙跳,嘗試用各種方式跳過高蹺。活動後讓幼兒總結青蛙跳的各種形式,引導幼兒說出不一樣的跳躍方式,並讓幼兒進行嘗試。

*此環節體現了由易到難,由簡單到複雜、循序漸進的活動過程,引導幼兒自由探索並熟悉高蹺的多種玩法,鍛鍊了幼兒的腿部力量,提高了他們身體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活性,發展了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3.合作遊戲“給羊羊送食物”

(1)將幼兒分爲紅、藍兩隊,每隊中的'兩名幼兒爲一個主體,兩名幼兒分別從起點抱着食物,兩人雙手舉起食物,跳過“小水溝”,越過灰太狼的高蹺封鎖線,將食物運到終點的羊村,此遊戲可培養幼兒的互助協作精神。

(2)播放《喜羊羊與灰太狼》的背景音樂兩隊中的兩名幼兒同時出發,比速度。通過這個遊戲,促進幼兒平衡、彈跳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讓幼兒感受到與他人共同遊戲帶來的快樂,培養合作精神。

4.結束活動

身體做放鬆運動,然後用小毛巾給每個幼兒擦汗,本次活動幼兒出汗多,用毛巾給幼兒擦汗可以防止幼兒受涼感冒。讓幼兒稍作休息再收拾器械回活動室。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學習用XX能在水裏(地上)……的句式說話。

2、能根據提問快速、大膽、完整地回答,並能正確使用動詞。

3、形成規則意識,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活動準備

《水裏地上》掛圖、《水裏地上》遊戲卡(見教具盒)。

鈴鼓、玩偶、摸箱(箱上有開口,能伸進去摸並拿出卡片)。

活動過程

導入出示《水裏地上》掛圖,引導幼兒結合原有認知經驗進行講述。

教師:看一看,圖片上是什麼地方?

什麼能在水裏遊?什麼能在地上走?

除了能在地上走,還能在地上怎樣動起來?

遊戲水裏地上

1、請幼兒根據教師模仿的小動物叫聲來回答問題?

教師:聽一聽,什麼小動物來了?

xx能在……?

2、出示鈴鼓、玩偶及裝有《水裏地上》遊戲卡的摸箱,引導幼兒以擊鼓傳玩偶的形式來看圖回答問題。

教師:xx能在……?

3、教師與幼兒以我問你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教師:xx能在哪裏開?

幼兒:xx能在地上開?

4、請幼兒兩兩結伴,自主進行我問你答。

教師:兩個人商量好誰來問,誰來答。

答對了,就換一下,回答的小朋友問。答錯了,問問題的人繼續提問。

活動建議

本活動是語言交流中的聽說遊戲。通過使用固定句式XX能在哪裏……進行提問,並利用該句式完整回答,既達到了練習說完整話的`目的,又掌握了動詞的正確使用,同時又在回答的過程中鍛鍊了幼兒快速反應、發散思維能力。

出示掛圖引導幼兒看圖並結合已有經驗進行講述,教師可以通過此環節對本班幼兒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經驗進行了解,根據幼兒掌握程度靈活調整接下來遊戲的組織方式和提問設計的難易程度。接下來的聽聲音、看圖片回答教師提問環節,教師的提問設計要注意層次性,由幼兒比較熟悉的動物活動特點,擴大到交通工具,教師提問只說前半部xx能在……?以便在回答中留給幼兒充分表達鍛鍊的機會,對幼兒使用動詞的準確性上,教師可通過討論、肢體語言表現進行引導。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內容與要求:

1、在找照片的過程中,感知“1”和“許多”。

2、體驗幼兒園生活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由幼兒的大頭貼照片組成的集體照。

2、幼兒每人一張備用大頭貼。

指導要點:

一、 認識班級標誌,理解“1”和“許多”。

1、出示由全班幼兒大頭貼組成的集體照,看看這裏有多少位小朋友(許多小朋友)。

2、找一找你在哪裏?(全班幼兒分別取回自己的大頭貼)

3、看看你的手裏有多少照片?(一張照片)

小結:許多照片可以分成一張一張照片。

4、那麼怎樣變成許多照片呢?(幼兒將自己的照片貼回原處)

小結:一張一張照片放在一起就變成許多照片了。

二、 知道幼兒園晨檢牌的意義,進一步感知“1”和“許多”。

1、看看這是什麼牌子。

老師:這是幼兒園的晨檢牌子,當我們身體很好、手帕帶來、指甲也不長時,衛生老師會發給我們紅牌子;如果生病吃藥,就拿黃牌子;如果手帕不帶、指甲不剪,就拿藍牌子。

2、你們早上拿到了什麼牌子?(這說明你們都是身體健康、又講衛生的好寶寶。)

3、你們每人拿到了幾個牌子?(一個)

4、出示教室門口的晨檢牌。看看這裏有多少牌子?(許多牌子)

5、怎會有許多牌子呢?(我們一個一個插進去,就變成了許多牌子。)

6、教師引導幼兒每人將自己的大頭貼照片貼在晨檢牌的底盤上。

小結:這裏又有許多照片,以後每天早上寶寶拿到紅牌子就插在自己的照片上,老師和小朋友就知道你來幼兒園了,你是個健康寶寶。

三、 在教室中尋找“1”和“許多”激發幼兒愛幼兒園的'情感。

1、找一找我們教室裏有沒有“1”和“許多”。(一位老師,許多小朋友;1個大椅子,許多小椅子;一個大茶桶,許多小茶杯。)

小結:在家裏,我們只有一個寶寶,東西都是一個一個的,在幼兒園有許多小朋,所以東西都有許多許多。只要寶寶天天來幼兒園,就會玩到許多許多的玩具,還會有許多許多的朋友。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學習念兒歌。

2、引導幼兒認識春天的特徵,感受春天的美麗。

3、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4、喜歡並嘗試創編詩歌結尾,並樂意和同伴一起學編。

教學準備

觀察過春天的景色,對春天的特徵有初步的瞭解。

根據兒歌內容製作的大書一本。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知道現在已經是春天了

師:“你們知道現在是什麼季節嗎?”

“春天到了,你們知道春天有些什麼呀?”

“今天,張老師帶來了書,裏面藏着許多關於春天的祕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二)觀察理解大書的內容

1、觀察第一頁上的“春風”

“看,這是誰啊?”

“春風吹在身上有什麼感覺呢?

“春風輕輕地吹來,柔柔的,吹在身上很舒服。”

2、觀察畫面“柳樹”

“春風又吹向了誰?”

“柳樹怎麼樣了?”

小結:“春風一吹,把柳樹給吹綠了!”

“春風吹綠了柳樹,我們一起說!”

3、觀察畫面“桃花”

“春風還吹了誰?”

“桃花怎麼樣了?”

“是誰把桃花吹紅的呀?”(引導幼兒用詩歌的語句表述。)

4、觀察畫面“蝴蝶”

“咦,是誰來了?”(蝴蝶)

“是誰把蝴蝶也請來了呢?”(用詩歌的語句回答)

5、觀察畫面“青蛙”

“猜猜,又有誰會來呢?”

“冬天的時候青蛙在幹嗎?”

“那現在呢?”“是誰把它們叫醒的?

“來,我們也來做一隻小青蛙,讓春風把我們吹醒。”

師做春風,並念兒歌:春風吹醒了青蛙。

6、觀察畫面“小雨”

“春風還給我們帶來了誰?”

“噢,小雨輕輕地落下來了,那小雨怎麼會落下來的呀?”

“來,我們一起來學學,春風吹得小雨輕輕地地下。”

7、觀察畫面“種花”

“那春風吹來的時候,我們小朋友在做些什麼呢?”

“原來小朋友去種花了!”

8、觀察畫面“芽兒發”

“春風一吹,誰出來了呢?”

“哎,小芽是從哪裏鑽出來的呀?”

“小芽從泥土裏鑽出來,我們可以用一個好聽的詞叫:芽兒發。”

引導幼兒學做小芽從泥土裏鑽出來的樣子,邊做邊說:春風吹,芽兒發。

(三)學習兒歌

1、師幼共同邊看書邊念兒歌

“剛纔我們把大書一頁一頁仔細地看了一遍,現在讓我們連起來再看一遍,一邊看一邊說,好嗎?”

2、幼兒再次跟念兒歌

“這首兒歌可真好聽,讓我們再來邊看書邊念,會念的小朋友可以念得快一點,還不太會念的'小朋友可以輕輕地跟着念!”

3、師幼邊做動作邊念兒歌

“哎呀,老師手裏拿着書,都不好做動作了,讓我們把書放邊上,我們一起邊念邊做動作。”

(四)延伸

春天還會有哪些祕密呢?那讓我們一起到外面去找一找,說一說好嗎?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我將詩歌內容以大圖書的形式呈現,藉助畫面來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在引導的過程中,我針對小班孩子的學習特點,通過表演詩歌中的角色來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也讓幼兒更好的理解了詩歌,並自然地運用了詩歌中的語句來表述。在完整學念兒歌時,我層層遞進,從邊看書邊輕聲跟念→再次跟念→不看書,邊念邊做動作→有表情的朗誦。不同形式的朗誦方式,幫助孩子們完全的掌握了整首兒歌,同時也沒有使孩子感覺到反覆朗誦的枯燥。對於兒歌的名字,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沒有特意的去引導,其實在活動一開始的第一張畫面,就是“春風”的形象,實際也就告訴了孩子這首兒歌的名字。而在之後的每次完整朗誦之前,我都會問:“這首兒歌說的是誰呀?”也就自然地將名字蘊含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