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合10篇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合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模板集合10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常見的昆蟲。

2.瞭解昆蟲的基本特徵。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玩具卡:《獨角仙大賽》

2.掛圖:《昆蟲大集合》。

3.獨角仙相關參考資料。

4.觀察記錄表。

5.有關描述昆蟲的圖畫書。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掛圖,說一說:

--哪些昆蟲是曾經見過的?

--它們叫什麼名字

2.請幼兒觀察圖片上昆蟲的外形特徵,並將幼兒所說的內容記錄在觀察記錄表格上。

3.和幼兒一起討論剛纔記錄的內容。

--我們來比較這些昆蟲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如都有6只角、大部分有翅膀、身體分成頭、胸、觸角、有殼等。)

猜謎遊戲:

--把幼兒分組。

--教師根據昆蟲的外形和特徵出謎面,請幼兒說出謎底。

--進行搶答,大隊一次得一顆星,得星最多得小組獲勝。

活動反思:

引導幼兒觀察昆蟲的特點,瞭解昆蟲的基本形、色彩、結構,體會其美感,能夠大膽的想象並進行創作,在課堂中我的教學設想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製作意圖: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的心理,及認知規律利用廢舊物品,科學性的製作了趣味性與知識性皆強的自制玩具“綵球升空”。使幼兒在體驗中不斷探索總結,同時發展幼兒手眼肢體的協調和手臂的力量、手腕的靈活與控制力。冉冉升起的彩色氣球給幼兒美好視覺感受的.同時,使幼兒產生一種要攻克難關並不懈努力的積極向上的精神。並且此項活動還可以延伸到自然界中去觀察風的大小會帶來的影響,展開一系列的科學探索與發現。

教育價值鍛鍊幼兒臂力與手及腕部的控制與靈活性,同時引發幼兒思考、探索自然界中存在科學性的事物。

選用材料:廢舊硬紙箱(大小各一個)、廢紗網(一個)、廢舊泡末塊、塑料膜、色卡紙、膠、彩色氣球、扇子。

製作過程:

(1)先將塑料膜捲成筒狀,固定。

(2)小紙箱量距,挖洞,將紗網覆蓋洞口,固定;裁片與小紙箱同寬的硬紙卡,一面接於小紙箱開口處,一面接於洞下底部。

(3)將捲筒口與紙箱洞口對接,固定。將風筒與風道置於大紙箱內,四壁用泡末塊固定牢固。

(4)裝飾玩具的外觀。

操作方法:

取扇子對準進風口處煽風,控制好氣流的連續與煽風的節奏和頻率,在有限時間內,將氣球由桶內煽出,落地爲準。比較煽出氣球的數目,數多爲勝!

備註:1、按幼兒年齡大小計時間的長短。2、操作過程中不能用手直接取氣球。

適用年齡和地點:4歲以上均可;室內外皆可進行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認識各種各樣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顏色的異同等。

2.知道雞、鴨、鳥全都會生蛋,對事物有探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ppt-各種各樣的蛋

2.實物-雞蛋、鴨蛋、鵝蛋、鵪鶉蛋。

活動過程

一、認識各種蛋

1.出示蛋,引起幼兒興趣。教師: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蛋嗎?你們還認識什麼蛋?

2.ppt課件:各種各樣的蛋。引導幼兒將動物圖片與蛋一一對應。

3.你還知道什麼動物也會生蛋?

二、引導幼兒運用比較的方法觀察蛋。

1.教師:這些蛋一樣嗎?有什麼不同?引導幼兒從蛋的大小、重量、顏色來比較。

2.教師小結: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輕。有的蛋是深黃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還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帶斑點的。

三、由表及裏觀察,產生探索的興趣。

1.教師:雞蛋裏面是什麼樣的呢?引導幼兒回憶已有經驗,並將雞蛋打開觀察。

2.觀察:是不是每種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種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樣嗎?(逐一打開蛋。)

3.教師小結:每種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殼,敲碎蛋殼,裏面都有蛋黃、蛋清。

四、活動結束

教師講述有關蛋的故事,引導幼兒進一步討論有關蛋的話題。如:蛋黃怎麼會變成動物寶寶的?爲什麼蛋有大有小?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來的各種方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一、設計意圖

中班幼兒的思維仍帶有直覺行動性,需要在情境化的遊戲中通過親身體驗來獲得對有關數學問題的認識。這學期在遊戲活動中我們發現幼兒對於馬路邊的標誌,商店以及各種路線圖開始產生興趣,因此,我們設計了《找路》這一活動,引導幼兒在故事情景中去感知去尋找在起點和終點之間多條可行走的路線,啓發幼兒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對同一問題尋找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來發展其創造性思維能力。同時,通過活動還能讓幼兒感知兩點之間因爲選擇路線的不同而經過的設施、建築物也是不同的,並能根據任務和實際需要,選擇合理的路線行走等。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能獲得許多在生活中密切接觸卻往往容易被忽略的信息。

二、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尋找起點和終點之間多條可行走的路線,發展觀察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

2、通過實踐,讓幼兒知道同一問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並樂於嘗試。

3、引導幼兒用別人能接受的方式與人交往。

三、活動準備

1、相關教學PPT

2、路線圖(自制)

四、活動過程

(一)、初步學會觀察畫面,感知"經過xx到達小熊家的路線"。

1、故事引入,激發幼兒興趣(直接出示ppt封面,引導幼兒觀察畫面。)師:你從圖片上發現了什麼?

2、小兔、公雞、小雞到小熊家做客。(出示路線圖1)

A、觀察小熊家的位置。

B、分別觀察三條路旁的不同風景。

C、引導幼兒邊操作邊說"經過…到達小熊家"。

(二)、通過故事的發展,引導幼兒進入小動物追趕狐狸的故事情境。

1、出示PPT,繼續故事情節。(師:"狐狸抱着小雞要從車站逃跑,我們趕快趕到車站去,咦!車站在哪裏?")

2、出示(路線圖2)觀察:

A、先觀察路線圖,找到小熊家和車站,認識起點和終點及街道上的建築物名稱。

B、引導幼兒說出要從三條不同的路分別去追趕狐狸。理解"從xx出發經過xx到達xx"的多條路線。

C、"動物們到達車站,但是狐狸已經逃走了,狐狸帶着小雞跑啊跑啊,跑到了…(出示PPT3),小動物們緊追不放,爲了看清楚狐狸逃跑的路線,它們想了一個好辦法,它們怎麼做的啊?…"(重疊起來)(師:因爲站得高看得遠)

結果它們看到狐狸跑到了哪裏?出示PPT4,狐狸跑到了海邊坐船逃走了,可是小動物沒有船怎麼辦?

(三)、觀察(路線圖3),引導幼兒知道要分別買不同的東西出海。

A、引導幼兒看任務單,並示範一個走法。

B、幼兒領任務單,說一說自己幫助誰買東西,用手指先走一走,再用水彩筆繪出路線圖。

C、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D、教師展示幼兒路線圖,大家一起來驗證對錯。

E、教師總結:小朋友們走了不同的路成功的幫小動物買到了自己需要的動東西,它們終於划着船出發了(看PPT)來到了狐狸的家,小熊推開門打算把小雞搶回來,可是小雞說話了"朋友們,別傷害狐狸,其實它只是想請我到他家來做客,他想做我的好朋友。謝謝你們對我的關心,我們一起喝茶吧"小熊說:"哦!原來是這樣,狐狸!你應該早告訴我們就好了"於是朋友們高興的在一起聊天喝茶了!

F、進一步讓幼兒明確要和別人交朋友應具備的交往禮儀。

(四)、活動延伸:音樂遊戲《找朋友》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買水果的讓幼兒感受秋天的水果很多,色彩很豐富。

2、目測數羣、接着數的能力。

活動準備:水果籃若干,水果圖片若干,任務卡兩套,檢驗底板一塊,果盆若干,回形針若干,雙面膠若干

活動過程:

一、分享交流

1、請幼兒說說在超市裏看到過什麼?

2、感知秋天是水果豐收的季節。

二、幫助家人買水果

1、看任務卡買水果

(根據卡片上的內容來買水果)

(先將第一套任務卡發給幼兒。)

請與旁邊的孩子說說今天你的任務是什麼.

(發給幼兒水果籃)

2、幼兒買水果

3、集體檢查幼兒買得對不對

(依次檢驗,並改正錯誤的.。)

4、交流經驗

(將第一套任務卡從水果籃上收走)

5、接着買水果

(拿出一張展示給幼兒看)

(簡單演示一遍)

6、再次檢驗介紹目測數羣的方法

(將幼兒貼好水果的籃子和任務卡用回形針別在一起,貼在檢驗底板上。)

(依次檢驗,並改正)

三、總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一、研討思路:

該活動內容是幼兒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現象,然而其中卻蘊涵着許多科學的奧祕以及教育和研究的價值。我們選擇這一內容,在幼兒園大、中、小三個年齡班開展教學研討,旨在探討大、中、小三個年齡班幼兒科學探究和表達的特點與水平,增進教師對幼兒發展特點和水平的認識與把握,提高師幼互動的適宜性與有效性。根據三個年齡班幼兒認知的不同特點,以及各班幼兒已有的經驗基礎,各班教師做了充分的預備性實驗,在親歷體驗活動中分析把握活動的重難點、關鍵點,並研究如何將難度較大的內容分解爲難度適宜的幾個步驟,使實驗探究的每一步既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挑戰性,既能引發思考,又有成功的感受。小班活動的重點在於感受物體是否會下落,物體是怎樣落下來的,在此基礎上嘗試做簡單的記錄,體驗觀察與表達的樂趣;中班幼兒探索比較兩種不同材料製作的降落傘下降的速度有何不同並記錄;大班的切入點放在猜測並探索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及其影響因素,並能按下落速度的.順序作記錄和分析。以此探討同一內容在各年齡班開展活動時,所應把握的層次性。

二、活動計劃與反思

活動一:落下來啦活動要求:

1、對物體落下來的現象感興趣,有初步的探索慾望

2、學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現,初步嘗試記錄。

3、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過程:

1、小故事引發幼兒猜測:物體是否會落下來?以激發興趣。

2、觀察材料,擺弄物體進行感性探索體驗:它們是不是都落下來了?

3、第二次探索,比較落體的不同方式。幼兒邊玩邊交流自己所玩的物體,觀察落下來的樣子,引導幼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現自己的發現。

4、學習記錄:觀察記錄表上貼的物體,引導幼兒選擇相應物體嘗試後把該物體下落的樣子畫下來。

5、延伸活動:玩落體遊戲,如“託氣球、吹羽毛”等,啓發幼兒觀察更多落體現象,並想辦法使其落不下來。

本園教師觀察反思:

適宜性行爲

1、本活動目標定位較好,能根據本年齡段幼兒的認知特點,重在培養幼兒對常見科學現象的興趣和初步的探索慾望。

2、教師能夠較好地把握活動的重難點、關鍵點,充分考慮了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引導幼兒運用語言、體態動作等表達自己的發現,符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的需要。

3、教師在活動中能注重讓孩子在玩中探究,豐富體驗,特別是能大膽地嘗試讓幼兒將自己的感受與體驗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給幼兒較充分的發展機會。

4、努力創設了寬鬆自由的探究氛圍,促使幼兒能自主地在與材料的互動中建構經驗,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體驗探究的樂趣。

不適宜性行爲:

1、問題: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的觀察不夠細緻深入,仍然有一些重結果的傾向。原因:教師在活動過程中,仍然受傳統的目標意識影響。對策: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觀察水平,對幼兒臨時出現的一些狀況作出及時和適宜的迴應,要更加尊重過程,從幼兒的角度、眼光了解事實。

2、問題:幼兒積累的體驗還不夠多、不夠深入。原因:小班幼兒還不善於主動與同伴交換、合作地玩,因此表現出部分幼兒接觸的材料不夠多。

3、對策:可提供更多的材料,注重引導幼兒與同伴交換材料、合作探索。

三、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設計意圖:

我們幼兒園擁有寬大的草坪,有多條小路,有樹林、山坡。到了春天,草綠了,桃花開了,一些小蟲子也出來了。孩子們很愛在草坪上玩過家家、挖土、玩沙。有時老師會聽到幾個男孩子說:“老師,我捉了一隻西瓜蟲。”引得其他孩子都來觀看,都來找西瓜蟲。西瓜蟲是幼兒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小蟲,因名字感覺親切,還會像變魔術一樣變成西瓜樣子,一直受到孩子們的關注。

西瓜蟲爲什麼會變成西瓜樣子?在哪裏容易找到西瓜蟲?西瓜蟲吃什麼?……等問題都是孩子們愛問的問題。教師由此設計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西瓜蟲”引導孩子們在觀察中瞭解、認識西瓜蟲的祕密。

活動目標:

1、喜歡觀察小蟲子,對小蟲子產生探索的興趣;

2、認識西瓜蟲的外形特徵,瞭解其生活習性;

3、學會使用輔助工具(放大鏡)研究西瓜蟲。

活動準備:

1、課前幼兒捉到西瓜蟲裝在觀察瓶中;

2、放大鏡、透明塑料杯、每人一份。

3、西瓜蟲圖片課件,多媒體投影儀。

活動過程:

一、介紹小夥伴,瞭解西瓜蟲的生活環境及名稱

今天小朋友到這裏來玩,還帶了一個小夥伴呢。誰來介紹一下你的小夥伴叫什麼名字?爲什麼叫這個名字?(那我也叫它西瓜蟲吧。)

你是在哪裏找到這個小夥伴的?這些地方是乾燥的還是潮溼的?原來西瓜蟲喜歡住陰暗、潮溼的地方。姜老師告訴你們,西瓜蟲還有一個大名,學名叫“潮蟲”。

二、觀察西瓜蟲,認識西瓜蟲的身體、外形特徵和習性

1、我們的小夥伴太小了,用什麼可以幫我們看得更清楚呢?——放大鏡

現在你可以用放大鏡觀察西瓜成身上有什麼?(它背上有什麼、頭上有什麼?有多少對腳呢)

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西瓜蟲。教師指導觀察,瞭解幼兒觀察情況

2、交流西瓜蟲的外形,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

讓我們的小夥伴休息一下,我們輕輕坐到這邊來。

提問:你看到西瓜蟲身上有什麼?

①你知道哪邊是頭嗎?

②你數清它有幾對腳嗎?

③西瓜蟲爲什麼可以蜷起來?

小結西瓜蟲外形:

頭、觸角、軀幹、許多節、七對腳

(以上邊講邊看圖片)

3、西瓜蟲什麼時候會蜷起來?它爲什麼要蜷成球形?

西瓜蟲真的死了嗎?

教師小結:西瓜蟲蜷起來是爲了躲避敵害,假死。是一種自我保護。

你還知道什麼動物會這樣自我保護?

4、跟西瓜蟲遊戲

(大塊積木,紙棒)

你可以把小夥伴請出來玩一玩,在手上、地上、玩具上,你也可以用小棍在西瓜蟲的小房子裏玩。你可要照顧好你的小夥伴,別把它弄丟或踩到了。

幼兒自由玩蟲。

5、結束

1)我們要帶小夥伴回去了(集中幼兒)

2)你跟西瓜蟲玩的.快樂嗎?我們玩了昆蟲,要把手洗乾淨。

活動延伸:

1)你知道西瓜蟲吃什麼嗎?它是益蟲還是害蟲?

2)我們回去喂西瓜蟲就會知道答案了。

3)這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小朋友要耐心觀察,看誰先發現西瓜蟲的祕密。

活動反思:

首先,從內容選擇、材料準備方面來看。孩子們很喜歡小動物,西瓜蟲因爲會蜷起來而顯得很有趣,又不咬人,男孩、女孩都不會太害怕。西瓜蟲很容易找到,材料準備上,每人一隻蟲、一個觀察盒,方便孩子仔細觀察、親自操作。

在探究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這一過程中,讓每位孩子照顧好自己的小夥伴,介紹夥伴的名字,既拉近了孩子和西瓜蟲的關係,又反映了孩子對西瓜蟲已有的經驗、認識。認識西瓜蟲首先從觀察身體結構開始,觀察西瓜蟲實物,用放大鏡能看得更清楚。看圖片可以準確的認清頭、觸角、幾對腳和變成球形的樣子。孩子們很驚喜地發現西瓜蟲身上一條一條的線。認識西瓜蟲也是爲探究西瓜蟲爲什麼會蜷起來做準備。因爲西瓜蟲的身體特徵才使它可以蜷起來。

在“假死”討論這一環節,孩子們對“危險—自我保護”討論不夠,教師就在操作活動中再引導、觀察、討論。跟西瓜蟲做遊戲孩子們可開心了。利用積木、紙和筆,讓西瓜蟲爬、滾、比賽,讓西瓜蟲的有趣發揮得更好,還有幾個孩子自發地給西瓜蟲畫像,把自己的認識展示出來。

總的來說,在這次活動中,孩子們在原有認識基礎上提升了經驗,知道了“潮蟲”這一名字,對西瓜蟲的生活環境、西瓜蟲的身體和“假死”等都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這一活動激發了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慾。活動中,孩子和老師、孩子和蟲、孩子之間親近、愉悅,樂於探索,較好地達到了三個目標。課後,孩子們對興趣更濃了,紛紛要求帶回家去餵養,延伸活動很自然。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對色彩變化的美,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慾望。

2、引導幼兒通過玩色,發現兩種顏色混合後產生的新變化。

3、鼓勵幼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4、培養幼兒對色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眼鏡人手一副、顏料(紅、黃、藍)勺子、透明杯子、紅、黃、藍標記、課件。

活動過程:

一、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引起幼兒的興趣。

1、看一看,幼兒戴上眼鏡觀察周圍的變化。

2、說一說,戴上眼鏡看東西有什麼新的發現,引導幼兒戴上有色眼鏡看同色的東西顏色不變,看不同色的東西顏色會改變。

3、玩一玩,讓幼兒自己操作,把兩幅不同色的眼鏡合在一起,試一試,有什麼發現,我們一起尋找答案。

二、情境魔術表演,激發幼兒探究的慾望。

1、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當一回變色的魔術師,請魔術助手介紹魔術臺上魔術材料:(紅、黃、藍顏料、魔術勺子、魔術杯)請來了紅色寶寶、黃色寶寶、藍色寶寶顏料來幫忙,這三種顏色寶寶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原色,集體說一遍,小朋友仔細看清楚了,這三種顏色寶寶非常的調皮,他們兩種顏色寶寶在一起會變成一種新的顏色,你們信不信,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咯!千萬不要眨眼睛喲!"我把紅色和黃色放在魔術杯子裏,輕輕搖晃瓶子,變變變,請幼兒觀察,變成什麼顏色了?讓幼兒猜一猜。(橙色)

2、讓幼兒說一說還可以哪兩個好朋友在一起,(黃色和藍色、紅色和藍色)這兩個魔術留給小魔術師們來變了。

三、 幼兒動手操作嘗試,探索顏色的變化。

1、師:"你們想成爲魔術師嘛?你們想不想也去變一變呢?"老師爲每組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每人取兩種不同的顏料,放在杯子中輕輕搖晃,看看有什麼變化。和身邊的朋友說說自己的發現,相互間比較一下各自變出的新顏色。

2、教師講解操作時注意事項:

現在,請小朋友也來當魔術師,好不好?不過當魔術師有個小小的要求:

(1)小心不能把顏料弄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2)在玩的過程中要學會讓一讓、等一等,慢一點沒關係。

(3)在玩的過程中跟你的好朋友說一說你的發現,比較變出來的新顏色。

四、集中交流:我的發現。

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剛纔把兩種不一樣的顏色放在了一起,那誰來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麼?

五、幼兒再次進行嘗試活動。

1、幼兒再次玩色,並在杯子外面貼上與顏料水相同顏色的標籤。

那你們變出的顏色水到底由哪兩種顏色變出來的呢?怎麼才能讓大家一眼看出來,等會兒請小朋友在加顏色的時候在杯子上貼上同顏色的標記,你用了哪兩種顏色 就在杯子上貼上那兩種顏色的標記。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操作,並注意引導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六、幼兒再次操作。探索三種顏色的變化。

紅、黃、藍三種顏色水混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幼兒探索操作,三種顏色混合在一起變成了黑色。

1、小結:放視頻:小朋友真聰明,學會了變色的魔術師的本領,老師把剛纔你們在操作時的發現變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名字叫《色彩謠》

紅色黃色手拉手,變出橙色畫橘子,

黃色藍色手拉手,變出綠色畫葉子,

藍色紅色手拉手,變成紫色畫葡萄。

紅色、黃色、藍色手拉手變成黑色畫眼睛。

2、在老師的帶領下念兒歌。

七、結束活動: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國慶節馬上到了,我們把變出來的顏色去打扮我們的教室。好嗎?

教學反思:

科學教育在幼兒園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於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水平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人在幼兒期形成的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會使他們終生受益。這次活動來源於幼兒的日常活動,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所以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

本活動的重點是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難點是引起幼兒對科學現象探索的興趣。活動中我按照科學探索活動的.四個步驟即"提出問題--進行猜想--操作實驗--得出結論"來進行。我將教學目標定在,讓孩子通過實驗感知三原色的變化,嘗試用調色的方法使顏色發生變化,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

顏色,對於幼兒來說是非常喜歡的, 科學活動 《變色的魔術師》,這節課下來我覺得色彩的變化的確能引起幼兒極大的興趣。這節課是讓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了解到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成了另一種顏色,也讓幼兒在活動中體驗到顏色變化帶來的快樂。一開始,讓幼兒戴上眼鏡看東西有什麼新的發現,引導幼兒戴上有色眼鏡看同色的東西顏色不變,看不同色的東西顏色會改變,再玩一玩,讓幼兒自己操作,把兩幅不同色的眼鏡合在一起,試一試,有什麼發現。這個活動我帶着目標去觀察孩子的實驗操作,重點在引導幼兒通過實驗發現顏色變化的現象,感受其中的樂趣,能夠意識到色彩美是幼兒感受美的一個重要方面。色彩是直觀的,但是,如果幼兒不能有意已去感受,就會視而不見。因此,激發幼兒對周圍生活中色彩的關注,比認識幾種具體的顏色更爲重要。幼兒對周圍的色彩產生了興趣,就能主動去認識各種顏色,即時認識活動就成了幼兒自身的需要。然後,引到用顏料來變魔術。

活動開始時,我沒有象以往直接示範,引導幼兒觀看實驗的結果,而只是教給幼兒材料的操作方法,顏色到底會不會變,給幼兒留了懸念,幼兒在操作中驚喜地發現:兩種顏色加在一起變成了別的顏色,提高了探索的興趣,操作更有積極性了。在幼兒第一次實驗後,教師請各組的幼兒代表上臺演示自己的實驗過程,給了幼兒展示的機會,並鼓勵幼兒說出自己是用什麼顏色和什麼顏色加在一起變的。接着讓幼兒第二次操作,那你們變出的顏色水到底由哪兩種顏色變出來的呢?怎麼才能讓大家一眼看出來,等會兒請小朋友在加顏色的時候在杯子上貼上同顏色的標記,你用了哪兩種顏色 就在杯子上貼上那兩種顏色的標記。這次操作活動驗證他們之前的猜想。

但在活動中存在許多不足:如操作要多元化呈現,來跟吸引孩子,觀察要全面,操作活動後有明確的小結。在今後的工作中我還要不斷的學習和探索創新,不斷豐富完善自己的實踐經驗,準備更多更好的操作材料、創造出良好的教學環境,給孩子們恰如其分的指導,融入孩子當中並以幼兒的心態、興趣和目光去參與教育和開展教學活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用動作表現蜻蜓的飛行姿態。

初步感知兒歌的語言和結構的藝術表現特點。

創編兒歌。

鼓勵幼兒大膽仿編兒歌,根據兒歌內容用恰當的動作表現。

體驗兒歌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兒歌":《紅蜻蜓》。

圖畫紙、畫筆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幼兒用書《紅蜻蜓》畫面,請幼兒說一說,做一做:

--圖上有誰,紅蜻蜓在幹什麼?

--紅蜻蜓飛累了,停在哪裏?

--引導幼兒想象蜻蜓在勢頭上、水上停的樣子,在大風大雨中飛行、降落的樣子,並用肢體動作,表現蜻蜓飛行?

學念兒歌《紅蜻蜓》。

想象創作一。

--引導幼兒根據兒歌線索展開想象:紅蜻蜓還會停在哪裏?

--請幼兒把自己的想象畫成一副畫。

--請幼兒交流各自的畫面內容,鼓勵幼兒模仿兒歌的句式來概括表達。

--幫助幼兒整理仿編的兒歌內容,並根據兒歌的結構表現特點,請三個幼兒合作創編一首新兒歌--請幼兒學習朗誦各小組新編的兒歌想象創作二。

--組織幼兒進行討論:你喜歡什麼動物?它會在哪裏做什麼?。

--鼓勵幼兒嘎那據兒歌的.語言和結構特點來創編兒歌。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小百科:蜻蜓,無脊椎動物,昆蟲綱,蜻蜓目,差翅亞目昆蟲的通稱。一般體型較惖大,翅長而窄,膜質,網狀翅脈極爲清晰。有複眼,視覺極爲靈敏,單眼3個;觸角1對,細而較短;咀嚼式口器。蜻蜓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昆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通過說一說、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知道屁是怎麼形成的。

2、引導幼兒說出飲食中容易放屁的食物,以及放屁時應注意的禮儀。

3、鼓勵幼兒學會與同伴共同探討研究問題,體驗合作的快樂。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氣球五隻、裝滿水的透明水缸五隻。

2、《放屁》教學掛圖、臭鼬鼠圖片。

3、幼兒圍坐成弧形,桌子圍在教室旁邊(實驗操作時用)。

活動過程:

1、教師設置懸疑,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捏着鼻子說:“呀!怎麼這麼臭啊?誰放屁了呀?”

(2)“你放過屁嗎?你知道我們爲什麼會放屁嗎?”(幼兒討論猜測)

2、出示掛圖,讓幼兒瞭解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以及放屁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人人都會放屁,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那到底爲什麼會放屁呢?哦!原來是當我們吃東西時,把周圍的空氣也吞進獨子裏了,然後空氣從我們的肛門跑出來,就形成了屁。原來,屁就是我們肚子裏的空氣啊!”

3、實驗操作,觀察放屁的原理。

(1)交代實驗操作要求:

①“瞧!這是什麼?(氣球)”

“這氣球就象是我們的肚子,我們把空氣吹進氣球裏,然後捏緊氣球口,把手伸進水中,再把手慢慢鬆開,觀察一下:水中有什麼現象?”

②自己自由結合,五人一組,互相輪流合作實驗。

(2)幼兒開始自由結合操作實驗,教師巡視,參與幼兒的談論研究。

4、引導幼兒相互討論,瞭解哪些東西吃了會容易放屁,哪些東西吃多了,放得屁會比較臭?(幼兒相互討論,教師巡迴傾聽,並參與幼兒的討論活動)

(1)放屁還和我們吃的食物有關係哦!你們猜猜看:吃哪些食物會容易放屁呢?

“豆類食品、奶製品、胡蘿蔔、麪包……”

(2)那吃什麼食物放得屁會比較臭呢?

“肉類食品、臭類食品(如:大蒜、洋蔥等)、……”

5、讓幼兒懂得放屁時的禮儀。

“我們每個人都會放屁,所以大家不用緊張和怕難爲情。如果憋着不放,我們會感到肚漲和肚子疼哦!那我們要放屁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到旁邊人比較少的地方去放屁,不要在人羣中放屁。……)

6、討論,讓幼兒知道人和動物是會放屁的,花草樹木和一些物品等都不會放屁。

“除了我們人會放屁,那還有誰也會放屁呢?”(還有動物)

7、設置懸疑,激發幼兒對下次活動的興趣。

出示臭鼬鼠圖片,提問:

“誰來了?你認識它嗎?”

“它叫臭鼬鼠,它會放屁嗎?”“它的屁可厲害了,有很大的用途哦!你們信嗎?想知道的,我們下次來研究討論吧!”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