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3篇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作爲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什麼樣的教案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3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借助物體來辨別前後、兩邊等方位。

2、在遊戲中學習完整講述句子,學習方位詞:上下、前後、裏外

活動準備:各種毛絨小動物或頭飾

活動重點:感知前後、兩邊等方位。

活動難點:能完整的講述句子。

活動過程:

1、初步辨認以自身爲中心的方位:

—“你的鼻子(耳朵、屁股)在哪裏?”(在前面、在後面、在旁邊)

2、遊戲—找方向:

—“你們做兔寶寶,我來做兔媽媽。我捏捏鼻子你們就到我的前面來;我拍拍屁股你們就到我的後面來;我拉拉耳朵你們就到我身體的`兩旁來。好,我們現在來試試吧。”

教師邊拍屁股邊說:

—“快到我的後面來。”

依次:邊捏鼻子邊說:快到我的前面來。

邊拉耳朵邊說:快到我的旁邊來。

幼兒根據老師的指令行動。

教師轉身,改變方向,只拉耳朵不說話。

—“爲什麼還是拉耳朵,你們要變方向?”

師生共同小結:改變了方向,旁邊也跟着變了。

3、遊戲—捉迷藏:

—“動物們在森林裏玩捉迷藏遊戲,讓我們趕快把它們找出來!”

請幼兒找出並說出小動物躲藏的準確位置。

分組遊戲:請一半幼兒抱着動物們躲藏,另一半幼兒尋找並說出躲藏地。輪換進行遊戲。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探究慾望,發展幼兒的比較、觀察、判斷能力。

2、探究沙漏速度與漏口多少的關係。

3、培養幼兒之間的合作能力。

二、活動準備:

1、用飲料瓶製作的沙漏若干。

2、鑽有不同漏洞的瓶蓋若干。

3、記錄單、筆若干。

三、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沙漏速度與漏口多少的關係。

難點:製作一個比原來流的快的沙漏。

四、活動過程:

(一)、觀察沙漏

1、認識沙漏,並提出猜測

師:小朋友,今天老師要請你們用一種新的工具來玩沙,你們看!

這是沙漏,它是由兩隻粘在一起的瓶子組成的,下面的一個瓶子裏有沙。請你們猜猜,如果我把瓶子倒過來,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2、幼兒操作,進行論證

(1)、操作

師:到底誰猜的對呢?請你們找一個好朋友一起試一試,玩一玩。

(2)、交流

師:你們發現了什麼?誰願意來告訴大家?

那麼,沙是從哪裏漏下來的?

(3)、小結

師:原來沙是從瓶蓋上的洞口流下來的,看看,它有幾個洞?哦!有兩個洞!

(師打開一隻瓶子讓幼兒觀察瓶蓋是否真的有洞,數數有幾個,引發孩子的探究興趣。)

(二)、製作沙漏

1、設疑討論

師:那麼,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讓沙流的快一些呢?(幼兒討論)

2、實驗交流

⑴、進行實驗

師:老師爲你們準備了一個做好的沙漏,還有一個裝有沙子的瓶子,一個空瓶和蓋子,要請你們兩個小朋友合作做一個比原來沙漏流的快的沙漏,並進行記錄。

老師要提醒你們,製作的時候把你們選的'蓋子先旋在裝有沙的瓶子裏,然後將空瓶倒着再旋在蓋子上。

(幼兒和同伴合作,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教師觀察幼兒的實驗情況,如幼兒是否把自制的沙漏和原來的作了比較,詢問孩子爲什麼採取這種方法。)

⑵、交流實驗結果

師:你們是怎麼做的?你們遇到了什麼困難嗎?誰願意來告訴大家?(結合記錄單)

⑶、再次實驗

幼兒再次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⑷、師生共同總結:原來洞口多了,可以使沙子流的多,時間花的少,所以速度就快了。

(三)、引發新問題

今天,小朋友都開動腦筋製作了一個比原來漏的快的沙漏,那麼你有辦法制作一個比原來漏的慢一些的沙漏嗎?

等到區域活動時,我們再來製作,好嗎?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引導幼兒充分動手操作感知、發現物體摩擦後產生靜電現象,初步瞭解靜電的相吸、排斥、放電現象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靜電的利用與防止。使幼兒用觀察記錄的方式,交流探索摩擦起電現象的過程和結果,並用完整的語句進行表達與描述。科學《會飛的紙屑》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鼓勵幼兒積極思維,大膽嘗試與他人不同的方法,不但增強其自信心。

教學目標:

1、培養幼兒對摩擦起電的興趣,瞭解關於靜電的簡單知識。

2、啓發幼兒發散思維,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產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教學準備:

碎紙屑、塑料尺、鋼尺、水彩筆、鉛筆、毛皮、棉布等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出探究問題。

1、回顧會飛的東西。

教師:這幾天我們一直都在談論會飛的東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會飛嗎?

這裏有許多小紙屑他們也想飛,你有什麼辦法讓它們飛起來?

2、引導幼兒想辦法讓小紙屑也能飛起來。

3、介紹操作材料。

教師:我們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請你們想辦法,試着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二、分組探究

分小組,探究如何使紙屑飛舞起來。

試着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三、教師演示,幼兒實驗與討論。

1、教師演示

教師:剛纔老師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讓紙屑飛起來,其他材料行不行?你們試一試?

2、幼兒進行實驗,嘗試用本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紙屑飛舞起來。

這次實驗,你們又發現了什麼?請你來說一說,並給大家演示一下。

3、幼兒演示自己的實驗結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紙屑飛舞起來的材料。

4、討論紙屑飛起來的原因,瞭解摩擦生電的現象。

教師小結:因爲我們的塑料尺經過摩擦,產生了電,電能把很輕巧的紙屑吸過來,紙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電吸過去的。這種現象叫摩擦生電。

四、請小朋友仔細聽錄音: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裏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蕩,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現我了,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綢布可以吸起紙屑、手套摩擦有機玻璃板可以讓蝴蝶飛舞,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髮跟着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乾燥的環境。在空氣乾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現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12活動總結

原來是這樣。今天我們小朋友認識了神奇的靜電,知道了靜電是怎麼產生的、哪些東西容易產生靜電,還懂得了有關靜電的許多知識,大自然裏蘊藏着無窮的奧祕,等着小朋友去發現、去探索。老師在科學區裏還爲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動時繼續玩產生靜電的遊戲。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裏爲幼兒準備大量有關玩靜電遊戲的材料,除教學活動中所用過的以外,還添置如毛皮、絲絨、鐵梳、木梳等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供幼兒繼續探索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小朋友們認識了靜電現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電的原理。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探索慾望很強烈。在探索中孩子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只要將塑料物品在衣服或頭髮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與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將彩片吸起來。課間活動時,他們興致勃勃地拿起手中的塑料物品在身上摩擦,然後去吸彩片,他們認爲任何東西磨擦後都能將彩片吸起來。對此,我沒有給予否定,而是在活動區中投放了一些不鏽鋼杯子、積木、玻璃杯等材料,讓孩子們通過實驗操作,自己發現問題。當孩子們發現不是所有東西磨擦後都有吸力時,我又及時向孩子們講解了有關靜電的知識,解開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團。在科學實驗教育活動中,我們應提供各種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孩子去觀察生活、發現生活,從而熱愛生活,爲孩子獨立進行科學探究打下基礎。

活動評析

一、選材貼近幼兒生活《綱要》指出:

科學教育的`內容要在幼兒生活經驗上,從身邊的事入手。本活動以幼兒熟悉的水彩筆、紙屑及幾種常見的生活材料爲載體,讓幼兒在操作擺弄材料過程中體驗紙屑“飛”起來的心動感覺,感知摩擦生電這種科學現象。讓幼兒邊玩邊學體驗成功的樂趣,獲得一定的知識經驗。王老師對教材分析比較透徹,明確重難點,以及活動中的三個環節也是一目瞭然。

二、目標表述明確

操作性強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定和達成,是衡量一堂課好壞的主要尺度,從王老師對此次活動的教學目標制定來看,是全面、具體的,也具有科學性,並符合現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

三、活動結構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