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3篇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作爲一名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精選】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3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學說故事中角色的對話。

2、知道水中倒映的現象。

3、豐富詞彙:“倒影”。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大水盆,盆裏盛有清水。準備一些小豬紙偶。

【活動過程】

1、分散活動“看倒影”。準備一些較大的水盆,盆裏盛有清水,讓幼兒看水中的倒影:“我們在鏡子裏能看到自己,我們在水面上看一看是怎樣的?”讓幼兒分散活動,在水面上看倒影,看一看水中有自己,看一看水中有同伴,看一看水中倒映出物品(幼兒拿着物品)。

活動後進行談話:“在水面上看到了什麼?”知道這是倒影,水面上能映出倒影。

2、出示一個紙月亮,引起聽故事的興趣:“月亮在哪裏?月亮什麼時侯出來?”“月亮出來了會不會有倒影呢?在哪裏有倒影呢?請聽故事‘找月亮’”。

教師講故事,第一遍講完後提示幼兒:“再聽的時侯要記住小豬在什麼地方看到了地上的月亮?”

出示小豬紙偶,教師操縱紙偶講第二遍故事。

3、講故事進行提問,邊問答邊教幼兒學說故事中角色的說話。

“開始,豬老大對豬老二說了什麼?”

“第一個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第二個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後來發現月亮的小豬是怎樣說的?”

讓幼兒互相看一看眼睛中的映像。

4、談話:“想一想,還可以在地上找到哪裏的月亮?”聯繫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擴散。

5、教師操縱紙偶,以小豬的口吻對幼兒說:“喜歡聽我的故事嗎?我帶着你們再講一遍,要把我的故事記下來講給爸爸媽媽聽。”帶領幼兒講一遍故事。

“我是愛動腦筋喜歡發現的小豬,你們是不是也喜歡發現呀,今天晚上你們也去在地上找月亮,看看能在地上找到幾個月亮。”

鼓勵幼兒晚上回家找月亮,第二天組織談話:“我在哪裏找到了月亮?我用什麼辦法映出了月亮?”

讓幼兒講述各自的探索與發現。

附故事:找月亮

有一天晚上,小豬老大和豬老二在一起,小豬老大說:“聽說月亮不只天上有,地上也有呢!”老二說:“真的?那我們和朋友一起去找找看。”老大說“好!”

他倆請來了一羣小豬,四處去尋找。走到山泉邊,一隻小豬高興地叫起來:“哇,山泉裏有一個月亮!”另一個小豬又說:“哇,露珠裏有一個月亮!”另一隻小豬喊:“哇,玻璃窗上也有一個月亮!”它們還看到水桶裏有一個月亮,鏡子裏有一個月亮,水潭裏有一個月亮,望遠鏡裏也有一個月亮┄月亮又大又小,多得數不清。一隻小豬意外地發現,每頭小豬的每隻眼睛裏都有一個小月亮呢!

小豬們帶着自己找到的月亮,高高興興回家去。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餘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鬆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並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教學意圖:

幼兒有着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與探究慾望。好奇心是幼兒內在生命本質的展現,正是好奇心驅使着幼兒去探索求和。幼兒有關科學領域的探究和學習,往往受到好奇心和興趣的直接驅使,可以說好奇心和興趣是幼兒主動進行科學探究和學習的基本前提,針對幼兒這一特點設計了此次活動《嘀嘀噠》。

運用幼兒各種感官,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進行感知、觀察、操作、探索,發現問題並尋找答案的探究過程;是教師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爲幼兒創設條件、選擇適合幼兒學習的內容、提供充分的物質材料,通過運用不同的方式設計與組織幼兒參與的各種科學探索活動;是幫助幼兒主動獲取科學經驗、建構概念、發展智能、養成科學態度的過程。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幼兒有關自然界的知識,而且能激發幼兒對自然的關心和興趣,初步形成幼兒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正確態度,對幼兒的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教學目標:

1、觀察畫面,在看看、說說中瞭解牽牛花生長的過程。

2、在活動中願意大膽交流、積極表現。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

“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一位神祕的小客人,你們歡迎嗎?”

“客人是誰呢?那就請它自己來介紹吧!”

2、觀察畫面

牽牛花的自述中,引導幼兒猜測想象,瞭解其生長過程。

畫面一:

牽:這是我,還有我的兄弟姐妹們。

師提問:哎,他是誰呀?幼兒猜測。

畫面二:

牽:我被埋進了土裏,心裏好害怕……

師:哎呀!怎麼被埋進土裏了呢?它應該怎麼做呀?

畫面三:

牽:我拼命往外鑽……

引導孩子們一起學往外鑽的動作。

牽:總算鑽了出來,咦?我怎麼變成了這樣?

師:它變成什麼樣了?

小結:啊,原來小客人是一顆種子,那它會是什麼種子呢?還是讓小客人繼續介紹下去吧!

畫面四:

牽:我頂着皺巴巴的葉子

師:什麼是皺巴巴呀?你們還看到什麼東西也是皺巴巴的呢?

畫面五、六:

牽:我用力撐開皺巴巴的葉子。瞧!我像什麼呀?

畫面七:

牽:沒幾天,我的身上又冒出一片毛乎乎的葉子。

師:咦!它說的葉子是什麼樣的呢?

(毛茸茸)

畫面八:

牽:小葉子長啊長,長成這麼大!

繼續播放畫面九、十、十一、十二:

牽:有一天,嗤溜溜,我的身上冒出了一根藤。

師:啊,真有趣,這顆種子先長出的葉子,現在又長了一根藤,看這根長長的藤它想幹什麼呀?

牽:是爬向左邊?還是爬向右邊?唉,要是有誰來幫幫忙就好了。

師:噢喲,它想找人來幫忙,找誰來幫助它呢?

畫面十三:

師:看,它找到了什麼?接下來這根藤會怎麼做呢?

引導幼兒一起學習藤往上繞的動作。

師:誰來學學藤往上繞的樣子?

畫面十四、十五:

牽:現在,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嘍。

師:來,孩子們,我們也一起學它往上爬嘍。

師以兒歌的語言活躍氣氛:藤兒藤兒真有趣,順着竹竿往上爬,爬呀爬,繞呀繞,哎呀呀,頭暈了,繞糊塗了,理順了再接着爬吧!

畫面十六:

牽:繞啊繞,長啊長,這是我現在的樣子。葉子多得數也數不清。

畫面十七、十八、十九、二十:

牽:又有一天,我躲在又冒出了一樣東西,嘿嘿,猜猜這是什麼?

師:它越長越大,越長越鼓,哎,顏色也變漂亮了,是什麼呢?

畫面二十一:

牽:啪,打開啦!哈哈,我是牽牛花!

師:哦,這位神祕的小客人原來是牽牛花呀!

師:牽牛花像什麼呢?怎麼吹的?

嘀嘀嗒、嘀嘀嗒有節奏的。

畫面二十二、二十三:

師:看小喇叭越來越多,好熱鬧啊!他們一起唱啊、跳啊,玩的真開心啊!

畫面二十四:

師:哎,牽牛花怎麼啦?我們來聽聽它自己是怎麼說的。

牽:一到晚上,我就會收攏小喇叭,靜靜睡一覺。

師:噢,原來牽牛花和我們小朋友一樣,也要睡覺的。

畫面二十五:

師:看,第二天早晨,牽牛花早早的醒來,張開小喇叭,嗨,你們聽它在吹:“嘀嘀嗒,小朋友該起牀啦!”

3、鞏固對牽牛花生長過程的瞭解。

師:哎呀,今天來我們班作客的是誰呀?

聽了它的自我介紹,你們知道它是怎樣長大的`嗎?

根據孩子們的回憶,老師圖片箭頭表示牽牛花的生成過程。

四、延伸活動:

出示牽牛花的種子,到種植園地種植牽牛花。

師:牽牛花給小朋友帶禮物來啦!看看,這些都是它的兄弟姐妹,我們趕緊把它們埋到地裏,讓它們也快快長大,開出美麗的小喇叭來,好嗎?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實驗記錄爲幼兒調整認識、整理經驗、形成科學的概念奠定了基礎。鼓勵性提問應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單獨個體,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回答問題,或在某個孩子回答之後讓其他幼兒發表不同看法或分享某個觀點。培養幼兒記錄的習慣和能力,使幼兒樂於探究,逐漸理解科學結論必須建立在事實之上,從而形成正確的科學探究態度。總之,要想提高幼兒科學探究中記錄的質量,使幼兒的科學記錄變得生動而有意義,我們仍然需要從內容到形式、從作用到時機,作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究,以積累經驗,改進策略,完善認識。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讓幼兒獲得物體轉動的經驗。

2、指導幼兒嘗試觀察記錄的方法,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

3、培養幼兒對“轉動”這一科學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塑料小陀螺、紙花片、長方形小積木、風車、球形插塑每組一份、記錄表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這兒有五種不同的物體,你們想知道是什麼嗎?

這小陀螺會怎樣?

這幾種物體都會轉動嗎?

二、幼兒預測結果

請幼兒把你自己認爲轉或不轉的想法記錄在表的第一行格子裏。

請幼兒介紹自己是怎樣記錄的?

三、幼兒操作,驗證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並及時進行記錄。

要求幼兒動腦筋仔細觀察它們是怎樣轉動的?

四、討論記錄結果

請幼兒告訴大家玩的結果與開始認爲的一樣嗎?你又是如何記錄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見的轉動物體。

六、再次探索物體轉動的現象。

請幼兒再玩一次,仔細觀察它們轉動時有什麼不同?

活動結束:

製作風車,玩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