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5篇)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2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教案《家》,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5篇)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

活動目標

1.能有節奏的玩猜拳遊戲,並能在固定旋律時做出相應肢體動作。

2.感受歌曲詼諧、幽默的風格,體驗和同伴共同跳集體舞的快樂。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初步嘗試邊唱邊玩猜拳遊戲,並會在停頓處做相應的肢體動作。活動難點:能在固定旋律時做出相應肢體動作,並用交換朋友的方式跳集體舞。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熟悉歌曲、律動《何家公雞何家猜》、會玩猜拳遊戲、有較好的音樂常規。

2.物質準備:音樂、ppt、彩色手環。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一)律動入場

1.幼兒和教師隨音樂律動入場。 目的: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基本部分

(一)複習歌曲,感受音樂的詼諧、幽默風格。目的:回憶歌詞、律動內容。

(二)玩猜拳遊戲

引導語:孩子們,請你找到你的好朋友,我們一起玩個猜拳遊戲吧!

引導語:贏了的小朋友請你做個你認爲是勝利動作吧!

目的:爲活動中的遊戲做鋪墊。

(三)教師示範遊戲

1.引導語:小公雞它也很喜歡和別人玩石頭、剪刀、布的遊戲,我們一起來看看它們是怎麼玩的吧! 2.教師提問:公雞做了什麼動作?

3.贏的時候做了什麼動作?輸的的時候做了什麼動作?平局的時候做了什麼動作?

4.請小朋友進行模仿。

目的:通過教師的示範,幼兒模仿遊戲中輸、贏平、局的動作。

(四)幼兒相互遊戲

1.師幼邊唱邊進行遊戲(清唱)

2.隨音樂邊唱邊律動、遊戲。

目的:嘗試邊唱邊玩猜拳遊戲,並會在停頓處做相應的肢體動作。

(五)雙圈舞蹈《何家公雞何家猜》在手環的幫助下嘗試交換舞伴。1.引導幼兒探索交換朋友的方式。

2.嘗試外圈不動裏圈動的方式表演集體舞。目的:初步嘗試交換朋友的方式跳集體舞。

三、結束部分

律動退場,自然結束。

活動總結

這是一首幼兒從未接觸過的粵語歌曲,歌曲旋律歡快充滿童趣,雖有難度但帶孩子們瞭解過詞義後卻是朗朗上口,同時豐富了孩子們對祖國語言的認識。孩子們對小動物很是喜愛,創編了歌曲裏小動物的'形象。活動中又進一步嘗試把《石頭、剪刀、布》這個幼兒十分喜愛的猜拳遊戲引入活動中,以歌曲爲載體,增強了活動的趣味性,同時提升了幼兒合作的是能力。整個活動中,我運用了提問法、示範法、體驗法、並結合猜拳遊戲圖譜,幫助幼兒熟悉在哪句歌詞猜拳?在哪句歌詞做造型?輸贏、平局時做了什麼動作。歌曲節奏比較歡快,孩子們要在指定的歌詞進行猜拳,並根據輸贏、平局做出相應的肢體動作。是本節課的重點。雖然部分幼兒不能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但也能在相應的歌詞裏做出肢體動作。達成了本節課的目標。利用道具—— 手環突破了難點。孩子們嘗試了在間奏處進行外圈不動裏圈動的方式交換朋友。較完整的進行了《何家公雞何家猜》的集體舞。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通過圖片、故事等多種途徑來充分感受音樂,並通過聲音、動作等來表現音樂。

2.發展幼兒的音樂節奏感及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3.培養幼兒隨音樂節奏做動作的良好習慣。

4.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5.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動準備

1.“熱鬧的森林”圖片一張;小提琴、笛子、大鼓、鋼琴、沙錘、鈴鼓、碰鈴等多種樂器;小松鼠、小白兔、小鳥、小狐狸頭飾各一,並佈置於教室四周。

2.幼兒熟悉小提琴、鋼琴、長笛、大鼓等多種樂器。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小提琴、鋼琴、長笛、大鼓四種樂器,引導幼兒討論喜歡的'樂器。

指導語:

(1)今天,森林裏的小動物要請我們開個小小音樂會。你們看,我帶來了什麼?

(2)你們會演奏這些樂器嗎?上來試試。(3)還有誰會演奏別的樂器?

2.引導幼兒傾聽音樂,理解歌詞內容。

(1)引導幼兒仔細傾聽音樂。指導語:在熱鬧的森林裏,住着一羣音樂家,我們聽聽他們的演奏。

(2)請幼兒說說歌曲裏說了什麼,並談談自己對音樂的感覺。

(3)教師出示“熱鬧的森林”圖片,帶領幼兒按歌曲節奏念歌詞。

3.引導幼兒再次欣賞音樂,注意聽樂曲中四種樂器音色的變化,並在此間奏處模仿演奏樂器的動作。

4.啓發幼兒分角色表演音樂。

(1)自由分配角色。指導語:森林音樂會就要開始了,現在我們來邀請一些山上的音樂家。(教師介紹四個音樂家的位置)

(2)教師當指揮家,引導幼兒分角色表演音樂。

5.帶領幼兒召開班級小小音樂會,鼓勵幼兒自由選擇樂器表演音樂。

6.教師小結。指導語:森林音樂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3

【活動目標】

一、瞭解梯形的基本特徵,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找出梯形。

二、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觀察、比較、動手能力。

三、能與同伴合作,並嘗試記錄結果。

四、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一、圖片:有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組合而成的一間屋頂爲梯形的房子,圖形可拆分;

二、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各種梯形圖片,長方形、三角形的紙(數量與幼兒人數相同),剪刀;

三、人手一張白紙,上畫三個正方形,剪刀;

四、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21頁《梯形大聚會》。

【活動過程】

一、導入主題,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小豬一家造了新房子,這幢房子的屋頂很特別,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這幢房子上有什麼形狀。"請幼兒在"小豬的新房子"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並數數各有幾個。

二、認識梯形教師:"小豬家的屋頂是什麼形狀的呀?這個形狀它叫什麼?(梯形)看看它和長方形、正方形有什麼不一樣?"將梯形圖片倒着放、斜着放,請幼兒說說這個圖形還是不是梯形?

教師:"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出示直角梯形的圖片)"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出示等腰梯形的圖片)

三、讓幼兒動手操作,加深印象。

教師:"豬媽媽又生了很多豬寶寶,她準備給每隻小豬蓋一幢房子,小豬們都喜歡梯形的屋頂,下面就請小朋友來幫幫忙,幫小豬們設計出梯形的房頂。""老師這裏有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紙,請你們用摺紙的方式把長方形和三角形變成梯形,有誰想上來試試?"幼兒嘗試把長方形和三角形變成梯形,再將剪下來的梯形拼在白紙上所畫的正方形房子上面,作爲小豬家的屋頂。

四、出示活動教材,再次感知梯形的特徵。

出示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21頁《梯形大聚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尋找、塗色、連線活動再次感知梯形的特徵。

幼兒操作,教師在旁指導。

小百科:家豬是野豬被人類馴化後所形成的亞種,獠牙較野豬短,是人類的家畜之一,一般來說,家豬是指人類蓄養多供食用的豬種。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4

活動目標】

1、熟悉詩歌內容,能有感情地念詩歌。

2、感受家庭成員之間的關愛,知道大家都在爲家庭出力。

3、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大膽參與討論。

4、理解詩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學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活動準備】

全家福;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出示全家福,引入兒歌。

看看這是誰的照片?裏面有哪些人?你們的家人平時都做些什麼事情?會議自己的家人在家做的事情並向大家介紹。

二、欣賞詩歌。

1、完整朗誦詩歌。

2、媽媽做了些什麼事情?爸爸又做了什麼事情?他們爲什麼要這麼做?

3、我能做些什麼?爸爸媽媽是怎麼說的.?

三、學習詩歌。

1、教師引導幼兒有感情地念詩歌。

2、遊戲:將幼兒分成兩組,分別朗誦詩歌中的問句和答句。

3、充滿感情地年號最後一段對話。

四、仿編詩歌。

1、老師知道你們家裏的大人也有自己的分工,把他也編到詩歌裏去。來試試看,回家可以給爸媽表演。

附兒歌:大家都愛這個家

熱騰飯菜誰做的?

是媽媽。

媽媽像個大廚師,

每天都做好飯菜。

家裏的東西誰修的?

是爸爸。

爸爸有雙能幹的手,

壞了的玩具全修好。

我問爸爸和媽媽:

我能幹些什麼呀?

“親——親——

親親我們呀!”

“還有呢——

我還能幹啥?”

“愛爸爸、愛媽媽,大家都愛這個家。”

教學反思:

新課程的理念是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活動中,我緊緊把握這個理念,使幼兒在積極愉快的氣氛中以遊戲的形式,讓幼兒輕鬆地認識、理解了學習內容。課上的氣氛也是很活躍的,發言也很積極,較好地達到了預期設計的活動目標。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5

【活動目標】

瞭解梯形的基本特徵,能不受其他圖形的干擾找出梯形。

認識不同的梯形,發展觀察、比較、動手能力。

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活動準備】

圖片:有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組合而成的一間屋頂爲梯形的房子,圖形可拆分;

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等各種梯形圖片,長方形、三角形的紙(數量與幼兒人數相同),剪刀;

人手一張白紙,上畫三個正方形,剪刀;

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21頁《梯形大聚會》。

【活動過程】

一、導入主題,引起幼兒的興趣,教師:"小豬一家造了新房子,這幢房子的屋頂很特別,讓我們一起來找一找,這幢房子上有什麼形狀。"請幼兒在"小豬的新房子"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並數數各有幾個。

二、認識梯形教師:"小豬家的屋頂是什麼形狀的呀?這個形狀它叫什麼?(梯形)看看它和長方形、正方形有什麼不一樣?"將梯形圖片倒着放、斜着放,請幼兒說說這個圖形還是不是梯形?

教師:"這個一邊可以當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出示直角梯形的圖片)"這個兩邊有一樣長滑梯的圖形是不是梯形?"(出示等腰梯形的圖片)

三、讓幼兒動手操作,加深印象。

教師:"豬媽媽又生了很多豬寶寶,她準備給每隻小豬蓋一幢房子,小豬們都喜歡梯形的屋頂,下面就請小朋友來幫幫忙,幫小豬們設計出梯形的房頂。""老師這裏有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紙,請你們用摺紙的方式把長方形和三角形變成梯形,有誰想上來試試?"幼兒嘗試把長方形和三角形變成梯形,再將剪下來的梯形拼在白紙上所畫的正方形房子上面,作爲小豬家的屋頂。

四、出示活動教材,再次感知梯形的特徵。

出示幼兒活動材料《數學》第21頁《梯形大聚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尋找、塗色、連線活動再次感知梯形的.特徵。

幼兒操作,教師在旁指導。

活動反思:

活動第一環節:找梯形。我製作了課件,出示小豬的圖片,爲活動創設“小豬告訴大家好消息,它家造新房子”的活動情景,激發活動興趣。然後讓幼兒找一找這幢房子的房頂特別之處,然後引出梯形,並讓幼兒認識梯形。本環節中,我重點讓幼兒感知梯形倒着放、斜着放,還是梯形。這裏自我感覺對梯形的介紹不精煉,沒有把梯形和長方形作一個透徹的比較,所以部分幼兒還不能把長方形和梯形區分出來。接着是認識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這裏方老師也提出了建議,活動中,我太強調讓幼兒認識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確,我把目標定得太高了,不符合中班幼兒的接受能力。

第二環節:變梯形,把長方形和三角形轉換成梯形。以情景:“豬媽媽又生了很多寶寶,她準備給每隻小豬蓋一幢房子,小豬們都喜歡梯形的房頂,請你們一起幫忙!”導入下環節。我的設計意圖是把長方形、三角形轉換成梯形,感知長方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關係。我設計了一個很難的環節,而且在幼兒操作前,也沒有做到清楚的講解示範,一開始就讓幼兒自己探索,導致部分幼兒不能轉換出正確的梯形。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6

設計意圖:

自然界中有許多動物都有自己的家,可是你知道它們的家分別在哪裏嗎?小鳥的家在樹上。它們的家雖然是用樹枝做的,但是能躲避天敵。水裏是魚的家。魚只能用鰓呼吸,所以它們不得不住在水裏。昆蟲的家在草蟲裏。在那裏,它們能獲得大量食物,所以它們在草叢裏安家。動物的家種類繁多,有的在水裏,有的在陸地上。動物的家真多啊!

教學目標:

1、欣賞詩歌,感受詩歌的意境美,理解詩歌所表達的“家”的含義,萌發熱愛家園、保護地球的情感!

2、結合自己所瞭解的動物的“生活地區和活動範圍”等知識經驗,運用一定的形容詞進行詩句的創編,發展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鋼琴曲磁帶、森林、沙漠、海洋、池塘、北極、天空、花園等背景圖、小動物貼圖、水彩筆、詩歌欣賞用圖片、有動物或背景和空白的圖畫紙、教師創編詩句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送小動物回家,回憶和鞏固動物的生活地區及其活動範圍等知識經驗。

1、今天,我們班級來了許多動物朋友,仔細看看,都有些誰呢?(說說動物名稱)你們知道這些動物的'家在哪裏嗎?選一種你喜歡的動物,把它送回家。

遊戲操作活動——送小動物回家:教師在周圍的桌子上放了許多籃子,裏面有各種小動物的圖片,請幼兒根據它們的生活地區和活動範圍將動物們送回家。

2、幼兒練習

將幼兒分組,每組一張練習圖紙(與幼兒活動材料上相同),請小朋友互相協作,幫圖中的動物找到家,用線連一連。

二、欣賞詩歌,理解家的含義。

1、結合音樂欣賞詩歌,提問:

你喜歡這首有關“家”的詩歌嗎?(喜歡)

你聽到這首詩歌裏介紹了誰的家?在哪裏呢?

再來欣賞一遍,聽完了以後,請你們來說說,爲什麼說廣闊的大海是鯨魚的家,冰冷的南極是企鵝的家,一望無際的沙漠是駱駝的家,密密的森林是松鼠的家呢?

第二遍結合圖片欣賞詩歌,提問:

爲什麼說---是---的家呢?

小結:原來,動物出生的地方、它喜歡去玩耍的地方、它活動的區域和有它們喜歡的食物的地方,都能讓它快樂,給它家的溫暖,讓它有家的感覺!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7

案例背景:

11月29日,當湖中心幼兒園進行了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研討課。夏競舟老師進行了一堂科學活動《蔬菜一家》的課堂展示活動。新《綱要》明確指出。科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的目標技術增進幼兒表達與交流能力。在科學活動中不僅學習科學,還要發展語言。但是幼兒受到經驗的侷限和自身發展的影響,詞彙比較貧乏,往往會出現想說又說不出來的現象,因此,教師要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爲幼兒積累語言素材,幼兒研究表明,語言與經驗密不可分而經驗的來自觀察。多觀察使幼兒擴大眼界,增長了知識,豐富了幼兒語言的內容,幼兒說起話來就會“言之有物”,《蔬菜一家》的案例中教師讓幼兒在探索中瞭解,認識各種蔬菜外型特徵,並在探索感知的技術上充分的給予表達的機會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培養孩子想說、敢說、大膽自信的個性品質。

案例分析:

1、科學教育活動可以利用環境進行導入。環境是幼兒學科學竟科學活動的必要條件,幼兒在相應的環境中通過感知、操作等活動,與物體相互作用,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活動,從而獲得大量的科學經驗。《幼兒園課程》也指出,要“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爲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幼兒在寬鬆=和諧的環境氣氛中,在心理上有安全感,就能使他們金鐘臺精力去嘗試和探索。執教的老師就以青菜奶奶過生日,蔬菜朋友來慶祝生日來進行導入,讓幼兒在富有節日氣氛的環境中,很快的被帶入主題,並且在短時間裏就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調動幼兒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學前期的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經管這些經驗比較直觀、膚淺、但是由於是幼兒親身感受的,和他們的生活密切的聯繫,總能激活幼兒的'興奮點,使科學探索活動順利的展開。所以在組織幼兒科學教育活動是,我們可以聯繫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爲此:執教的老師讓小朋友,你們猜猜看,會有誰呢?爲幼兒陳設了一個想象的空間,讓幼兒回憶對蔬菜的已有認識這一活動做爲鋪墊,幼兒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此得到了很好的激發,參與活動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3、教育家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活動中的材料具有暗示性,能夠激發幼兒的操作興趣。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的材料,歸根底是爲幼兒感知、觀察、操作準備的,幼兒通過看看、摸摸、聞聞等擺弄活動,會產生很強的探索慾望。執教的老師在活動中爲幼兒各種個樣的蔬菜使幼兒專心的擺弄自己面前的蔬菜,很自然的進入探索的過程。幼兒在探究之後,都有一種表達的潛力和傾向。通過探究操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發現,在頭腦中有許多的刺激、動覺的經驗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處於半意識狀態的東西,通過思考和適當的方式形成想法,通過交流梳理頭腦中的信息,明晰所發現的事物特徵和關係,以及自己的探究過程。“知識是在孩子們的探究之後,在孩子們的討論中形成的。”通過對探究過程與結果的表達和交流,孩子們會逐漸懂得學習語言的意義和重要性。由於有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孩子們樂於表達和交流,明晰和構建科學知識與經驗,形成準確的表達方式。

反思

活動內容和活動目標適合幼兒,教師進行了仔細考慮,周密安排。從活動的生成,活動條件的創造,材料的準備,問題的提出,到幼兒探索過程中切入等等,都經過了深入細緻的考慮,這樣才能組織好幼兒的科學探索活動。蔬菜是我們日常活動中經常接觸的食物,現在又是蔬菜豐收的季節。既符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又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幼兒樂於去探索蔬菜的多樣性。

情景創設體會:情景創設能調動幼兒的心向,教學情景有鮮明的形象,伴隨教師的抒發、渲染,能調動幼兒動口、動手、動腦,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是幼兒置身於這心理場中,產生一種驅動力,使幼兒主動的投入學習活動。

操作活動既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又是教師、引導幼兒學科學的過程。在活動中教師自身要以科學探索的濃厚興趣來感染幼兒,並參加幼兒的操作活動。教師的參與會使幼兒感到親切,回使幼兒感到大家都是平等呢感的,因而就能積極的去探索。爲活動能順利展開,教師必須具有廣博的知識,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更新,這樣才能真正指導幼兒的活動。

教師要克服怕麻煩的思想。在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中,開展操作活動需要教師爲幼兒提供大量的物質材料,花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任何一絲一毫的怕麻煩的思想都回影響操作活動的開展。最後,教師還有注意積累資料,不斷總結深化。這樣才能更好的推動幼兒的科學活動的開展。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8

活動目標:

1.知道幾種水果的名稱與特徵,並會進行簡單的裝飾。

2.會用……的……的句式描述水果的特徵。

活動準備:

1.擬人化的'水果(在蘋果上貼上五官、頭髮等,打扮成老奶奶;橘子寶寶一個。)

2.蘋果、香蕉、橘子、柿子等水果與幼兒人數相同。

3.每組上放好剪好的五官、固體膠、裝飾用品等。

4.音樂:生日快樂歌。

活動過程:

一、情景表演:蘋果奶奶過生日。

1.出示蘋果奶奶。

教師:這是蘋果奶奶,今天她特別的高興,因爲今天是她的生日,等會會有好多的水果寶寶都要來爲她慶祝生日呢。

2.出示橘子寶寶。

教師:看誰來了,我是橘子寶寶,我第一個來給蘋果奶奶過生日的,“我是綠綠的、甜甜的橘子寶寶,祝蘋果奶奶生日快樂”。

二、說說自己知道的水果。

1.教師:小朋友們,猜猜還會有哪些水果寶寶會來給蘋果奶奶慶祝生日呢?請小朋友來來把水果寶寶請出來,用一句好聽的話說說這樣水果的樣子、形狀或味道。

2.個別幼兒說後集體練習。

3.所有的水果摸完後再集體完整練習一次。

教師:真好聽,我們在一起來說一說。

三、打扮水果。

1.教師:去給蘋果奶奶過生日要打扮得漂亮一點,可這些水果寶寶都還沒打扮呢!該怎麼打扮它們呀?

2.討論如何打扮。(給水果上貼上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頭髮等,幼兒說教師當場示範如何貼。)

3.教師:水果寶寶打扮好了,我們小朋友也來動手做一做吧。

4.幼兒自選相應的五官等粘貼在水果上。 (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輔導,問問小朋友你打扮的是什麼水果寶寶,用好聽的話來說一說。)

四、給“蘋果奶奶”慶祝生日。

1.教師:給蘋果奶奶慶祝生日嘍,小朋友來扮演水果寶寶,打扮的什麼水果就扮演什麼水果寶寶,來說一句好聽的話祝蘋果奶奶生日快樂。

2.教師示範:我是綠綠的、甜甜的橘子寶寶,祝蘋果奶奶生日快樂!

3.在“生日歌的樂曲聲中,幼兒唱唱、說說、相互交流。”

教師:來,我們到蘋果奶奶的身邊來,一起祝蘋果奶奶生日快樂。(音樂)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9

一.設計思路:

最近我們開展了“春姑娘來了“的主題活動,通過老師預設的一系列活動,幼兒感受到了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了;小河裏的冰也融化了;小草從大地媽媽的懷裏鑽了出來;柳樹姑娘梳起了長長的辮子……

在這前提下,我選擇了本次活動,想通過本次活動,通過老師有意識地提取和創設一些畫面,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感受優美的畫面和語言的抒情。在活動中我又根據我們“全語言”分享策略的研究,通過讓幼兒看看說說自己所觀察到畫面的內容(想說),又讓互相討論“美麗的春天還會是誰的家”的仿編(多說)。多創設促進幼兒語言發展的平臺,使幼兒想說、多說、愛說,注重用完整的語言表示,進一步促進幼兒語言的發展。

二.活動目標: 1.通過講講說說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並學習詩歌,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引導幼兒仿編詩歌,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嘗試精神。

三.環境材料創設: 1.畫有藍天、樹林、草地、河水、花兒、大幅背景圖。

2.製作好的白雲、小鳥、小羊、小魚、蝴蝶、貼絨學具。

四.重難點:理解詩歌的內容,初步學習仿編詩歌。

五.活動流程:

【經驗回憶,引起興趣】――【看看說說,初步感知】――【理解創作,分享快樂】

六.活動過程:

(一)經驗回憶,引起興趣

1.引起興趣: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對不對?它漂亮在哪裏?

2.提問回憶:春天是座美麗的大花園,我們小朋友都很喜歡它。楊老師還知道我們小朋友更加喜歡有個漂亮快樂的家,是不是?說說,你喜歡什麼樣子的家呢?

(二)看看說說,初步感知

1. 出示背景圖,嘗試討論:

圖上有哪些景物?想想它們都會是誰的家?

2. 看看說說,感知理解

(1)這些白雲、小鳥、小羊、小魚、蝴蝶它們找到自己的家了嗎?

(2)它們的家又在哪裏?它們的家漂亮嗎?美在哪裏?

3.欣賞兒歌,理解內容

(1)兒歌中都講了有哪些家?分別是誰的家?

(2)你最喜歡哪個家?爲什麼?

三)理解創作,分享快樂

1.再次欣賞,詩歌裏說:“藍藍的天空是白雲的家,密密的樹林是小鳥的家”,藍藍的天空除了是白雲的家,還可以是誰的家?密密的樹林又可以是誰的家?

2.幼兒自由討論,教師指導。

3.幼兒自由發言,教師提升組合。

4.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可真能幹,自己也能編出了好聽的兒歌,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編編,還有什麼也是誰的家,明天拿來告訴大家,好嗎?

七.各環境滲透

附:詩歌――家

藍藍的天空是白雲的'家,密密的樹林是小鳥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魚的家,

紅紅的花兒是蝴蝶的家,我們的家多美啊!

仿編:藍藍的天空是小鳥的家,密密的樹林是蘑菇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小兔的家,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

紅紅的花兒是密蜂的家,我們的家多美啊!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0

教材分析:

《萬能工程師麥克》是一套爲3—6歲兒童打造的人物形象鮮明、內容生動豐富的機械科普繪本,私中涉及各種各樣的機器和工具。《去麥克家看工具房》便是這叢書中的一本,講的是工程師麥克家的工具房裏有各種各樣的工具,錘子、鍋子、螺絲刀……安克用這些工具給他心愛的小狗布法建了一個漂亮的狗窩。本次活動引導幼兒欣賞故事,認識幾種常用工具,瞭解它們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感受麥克和小狗布法之間的愛。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瞭解幾種常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能簡單複述故事,嘗試用肢體語言表現故事情節。

3.感受工程師麥克和小狗布法之間的愛。

活動準備:

繪本:《去麥克家看工具房》,“幼兒學習材料”——《生活中的發現》,《幼兒素質發展課程?語言》CD,《幼兒素質發展課程?多媒體教學資源包》課件7。

活動建議:

一、出示繪本,解讀封面,引出故事主人公。提問:這是一本關於誰的圖畫書?

二、引導幼兒自主閱讀《生活中的發現》第8—12頁,初步瞭解故事內容。

提問:麥克家的工具房裏有哪些工具?麥克是怎樣用這些工具爲小狗布法建造房子的?三、播放課件,完整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瞭解故事中幾種常見工具的用途和它們的使用方法。

1.播放課件,有感情地講述故事。

提問:麥克用摺尺和鋸子做了什麼?他是怎樣把木板和木條固定在一起的?麥克是怎樣在木牌上鑽洞的?他是怎樣將木牌固定到房子上的.?

2.鼓勵幼兒按順序講出麥克用了哪幾種工具給布法蓋房子。

四、請幼兒扮演麥克和布法,簡單複述故事,嘗試用肢體語言表現故事情節。

附:

去麥克家看工具房

麥克又要開工了,這回他要給布法-個驚喜。

首先,他需要許多木板,其中一些又窄又長,另一些又寬又短,還有幾根要特別長。布法用鼻子將木板一塊塊地拱過來麥克用摺尺對它們逐一進行測量,必須測量的非常仔細,才能確保尺寸合適。麥克沿着標好的虛線鋸開木板長度。布法在一旁嘀咕:“鋸子可真厲害呀!”接下來是釘釘子:麥克一手扶住釘子,一手握住錘子,“乒乒乓兵"來。釘子將木板、木條固定在一起,形成結實的框架。

麥克又做了一塊木牌,在上面寫了布法的名字,還印了它的爪印表示這是法布的家。麥克還要在木牌上鑽兩個洞,這就要看衝擊鑽的本事啦。隨着着鑽頭的轉動,洞很快就鑽好了。現在輪到螺絲刀登場了,它能擰緊螺絲,將木牌牢牢固定在框架上。布法在一旁期待地看着麥克擺弄這些工具:摺尺負責測量,鋸子負責切割,錘子負責敲擊擊鑽負責鑽孔,螺絲刀負責擰螺絲。這些工具都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可以回工具箱休息了。

這個驚喜就是布法的新家:一棟精緻、漂亮的小木屋。布法興奮地跑進去,愜意地躺在裏面,很快就睡着了。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1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引導幼兒仿編詩歌,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嘗試精神。

3、讓幼兒知道幼兒園是個大家庭,每個小朋友要愛護幼兒園。

4、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1、畫有藍天、烏雲、樹林、河水、土地的大幅背景圖。

2、小雨、小鳥、珊瑚、蘑菇、小草等小圖片。

3、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一、情景創設,引起興趣

1、今天老師給我們中班請來幾位小客人,看看他們都是誰呀?(依次出示珊瑚、大雨、小草、蘑菇的小圖片)

2、這幾位客人想請小朋友幫他們一個忙,他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你們能幫他們找到嗎?(出示背景語言掛圖)

哪裏是珊瑚的家?(教師總結:藍色的大海是珊瑚的家)

哪裏是大雨的家?(教師總結:灰色的雲朵是大雨的家)

哪裏是小草的家?(教師總結:厚實的土地是小草的家)

哪裏是蘑菇的家?(教師總結:茂密的森林是蘑菇的家)

要求:回答的'小朋友要邀請一個你的好朋友把小客人送回家。

二、欣賞詩歌,學習詩歌,體驗詩歌的美

1、剛纔小朋友都幫小客人找到了家,他們要感謝我們中班的小朋友,給我們帶來了一首詩歌,請小朋友仔細聽一聽,看看你們都聽到了什麼?

2、播放錄音詩歌《家在哪裏》。

3、提問:

??詩歌的題目叫什麼?詩歌裏有誰?他們的家在哪裏?要用詩歌裏的話回答!(教師邊做動作提示幼兒,回答對了請小朋友一起學習)

4、和老師一起邊做動作邊朗誦詩歌。

三、仿編詩歌

1、根據背景圖,讓幼兒說一說還有哪些地方是誰的家?(說對的請小朋友一起重複,教師可以加上動作)

如:藍色的大海除了可以是珊瑚的家,還可以是誰的家呀?(小魚)

依次類推仿編詩歌

2、把小朋友仿編的詩歌串起來編成一首屬於我們自己的詩歌。(教師和小朋友一起邊做動作邊朗誦)

四、擴展延伸

我們小朋友的家在哪裏,幼兒園是不是我們的家呀?(幼兒園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要保護她、愛護她)我們的周圍的動物、植物還有我們人類都有一個共同的家,你們知道是哪裏嗎?(地球)對,美麗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我們要愛護它、保護它。

五、小結

剛纔小朋友說的都很好,下課後我們再想想還有什麼地方可以是誰的家,然後小朋友可以像老師一樣畫出來然後和小朋友交流一下也可以回去跟爸爸媽媽說一說。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根據"開發幼兒潛能,培養完整幼兒"的整合幼兒教育理念,遵循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科學地設計了直觀,操作,探索,嘗試,討論,趣味性遊戲等多種教學形式,創造條件,使每個幼兒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尊重理解幼兒,使幼兒主體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發展。活動中有個別孩子參與不積極,我認爲是受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影響,怕說錯所以乾脆就不說,以後我會對這類孩子多加鼓勵和引導,儘量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2

活動目標:

1、樂意參與幼兒園的集體勞動,體驗勞動的艱辛和快樂。

2、認識清潔用品,並能正確使用。

3、初步學習清潔技巧,知道掃地、擦桌子、拖地的正確方法和順序。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5、培養幼兒樂觀開朗的.性格。

活動重難點:

認識清潔用品,學習正確的清潔技巧。

知道掃地、擦桌子、拖地的正確方法與順序。

活動準備:

1、清潔物品:掃帚、撮箕、抹布、拖把

2、圖片:小朋友掃地、擦桌子、拖地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討論:能幹的小手

——小朋友,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能幹的小手,那你這雙能幹的小手都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呢?

——是的,我們的小手會做很多事情,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清潔小衛士,把我們的教室打掃得乾乾淨淨,好嗎?

二、 認識清潔用品,學習正確的清潔技巧。

1、依次出示掃帚、撮箕、抹布和拖把,引導幼兒認識其

名稱及使用方法。

——這是什麼?應該怎麼用呢?誰來試一試。

2、教師示範清潔用品的正確使用方法。

三、討論:掃地、擦桌子、拖地的正確順序。

——出示掃地、擦桌子、拖地三張圖片,請幼兒排一排圖片的正確順序,並討論打掃衛生時應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最後幹什麼?

四、創設情境“小兔的家”,幫助小兔將家打掃乾淨。

——教師扮演兔媽媽:我家的小兔真是個調皮的小搗蛋,你看,它把家裏搞得亂七八糟的,請問你們可以幫助我把家裏打掃乾淨嗎?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3

活動目標:

1.喜歡跟着音樂做動作,體驗變現性韻律活動所帶來的快樂。

2.嘗試在音樂的伴奏下運動 身體的不同部位,感受音樂的節奏。

3.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新歌。

4.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動準備:

幼兒已經初步知道自己身體各個部位的名稱。律動課件《小小音樂家》

活動過程:

1.體態準備。

複習律動操或是已經會跳的舞蹈進行熱身。

——聽,我們的'律動操音樂開始了,讓我們一起跳起來把。

2.聽辯旋律。

教師播放音樂,幼兒聽聽音樂,感知音樂旋律。

3.肢體感受。

幼兒自由看節奏譜,自由模仿動作。

教師示範動作,幼兒欣賞,感知表現性律動中肢體語言與音樂的節拍、力度、旋律的完美結合。

幼兒學習基本動作。

教師引導幼兒理解動作含義。

——讓我們跟着音樂一起來做一個小小音樂家,看看誰會用自己的身體動作講訴這個音樂故事。

4.音樂遊戲

教師做引領者,集體做表現性律動。

請個別幼兒做引領者,集體做表現性律動。

活動反思:

幼兒剛聽到音樂就歡快的舞動起來,在老師的帶領下每位幼兒都願意嘗試在伴奏下運動,當看過一遍視頻後,幼兒主動說出了,我在視頻裏看到有彈鋼琴的動作,有的幼兒說我看到了敲小鼓的動作,有了以上的鋪墊。幼兒也就能容易的學會了這個舞蹈。總體來說這節音樂課給幼兒帶了活躍的氣氛。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4

活動目標

1、學會唱《小熊沒有家》這首歌,感受音樂之美。

2、通過開展音樂活動,培養幼兒團結協作,互相謙讓,不要只顧自己,多爲別人着想的良好品質。

3、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4、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重點難點

唱好《小熊沒有家》這首歌,有秩序地做遊戲。

活動準備

在活動場上畫一個大圓圈,圓圈邊上往外畫各座距離相等的房子。

活動過程

1、上課了,我走進教室向幼兒宣佈這節課是開展室外音樂遊戲活動。小朋友,你們喜歡嗎?(激起興趣)然後讓幼兒拿自己的椅子一個跟着一個走出教室到活動場去,找到自己的家,坐下來,不許搶要房子。可是到了場地,他們亂轟轟地搶要房子。老師說哪個先走到房子,這房子就是誰的`。

2、學唱歌。老師先這首歌。問:小朋友,你愛唱這首歌嗎?幼兒齊聲說:愛。老師先領教幾遍,接着讓幼兒跟老師一起唱兩三遍。一個娃娃一個家,小熊小熊沒有家,小熊是誰呀?我們要找到它。喲,小熊是誰呀?小熊就是它。)哪個小朋友會唱了,能給大家聽嗎?指名唱。一齊唱。

3、做遊戲。請小朋友站起來,反椅子背靠靠裏面。然後一邊唱歌一邊圍着圓圈快速走,唱歌唱到“喲”時,每個人找到椅子坐下來,哪個先坐下,這個房子就是他家了。注意一個人,一座房子,不許搶房子。老師和你們一起做遊戲,房子比我們人數少一座,哪個找不到房子,小熊就是誰了。開始做遊戲了,老師和幼兒邊唱邊朝圓圈快速走。唱到最後“小熊是它”時,那個找不到房子的小朋友哭了。邊哭邊說:“我不是小熊。”其他小朋友笑了。老師走過去說:“沒關係,你是聰明的孩子,怎麼會是小熊呢?我們再做一次遊戲,好嗎?”老師再和他們做遊戲。老師故意找不到房子,幼兒大聲喊“小熊就是老師。大伴都笑了,那哭着的小朋友也笑了。最後做一次,大家開心地做遊戲。

教學反思

1、組織幼兒活動,讓他們有秩序,排好隊去,不爭不搶。可他們不聽。

2、做遊戲時,小孩子總是搶坐在椅子上,認爲有了家是好孩子,沒有家是小熊,是壞蛋。接着老師轉換角色,當了小熊,改變了學生的看法。隨後,順其自然,唱起歌,做遊戲,走開心,不再你爭我搶了。

幼兒園中班教案《家》15

活動目標

瞭解動物不同的生活環境。

學習詩歌,並嘗試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課件準備:“動物”組圖;《小動物的家》詩歌音頻及圖片;《小動物的家》詩歌圖譜。

紙面教具:《小動物的家》。

活動過程

出示組圖“動物”,鼓勵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說一說不同動物的家。

我們班來了很多動物朋友,看看都有誰?

這些動物的'家在哪裏呢?

播放詩歌音頻及圖片《小動物的家》,引導幼兒欣賞詩歌,瞭解不同動物的家。

動物朋友們給我們編了一首好聽的詩歌,它們的家在哪裏呢?答案都藏在詩歌裏。

1.播放詩歌音頻及圖片,引導幼兒初步理解詩歌。

詩歌裏介紹了哪些小動物?它們的家在哪裏?

2.再次播放詩歌音頻及圖片,引導幼兒用詩歌中的句式回答問題。

清清的小河是誰的家?

蔚藍的天空是誰的家?

肥沃的泥土是誰的家?

黑黑的樹洞是誰的家?

茂密的竹林是誰的家?

遼闊的沙漠是誰的家?

播放詩歌音頻及圖譜《小動物的家》,引導幼兒學唸詩歌。

1.播放詩歌音頻及圖譜,鼓勵幼兒跟唸詩歌。

2.鼓勵幼兒看着圖譜嘗試念出詩歌內容。

3.師幼對唸詩歌,教師念上半句,幼兒念下半句,之後輪換。

師幼交流,引導幼兒嘗試根據詩歌句式仿編詩歌。

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它們的家在哪裏?

請你把它們編進詩歌裏。(如:遼闊的沙漠,是駱駝的家)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

1.在科學區投放紙面教具《小動物的家》,鼓勵幼兒將動物與對應的家連線。

2.在美工區投放紙和筆,引導幼兒將自己喜歡的動物和它的家畫下來,並用詩歌中的句式描述。

家園共育

請家長與幼兒共讀動物相關繪本,進一步瞭解不同動物的生活環境和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