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關於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模板彙總六篇

關於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模板彙總六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6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模板彙總六篇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願意到別人家做客,不哭鬧、不亂翻別人的東西

2、會禮貌熱情地接待客人,會說禮貌用語。激發幼兒樂於助人爲樂的美好情感,提高他們的健康意識。

3、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4、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桌椅、玩具、水杯、水果

2、幼兒用書12-13頁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律動《讓愛住我家》進入場地。

2、模擬電話,引起幼兒興趣。——情景導入,激發興趣

“叮鈴鈴——”“喂,您好!這裏是小一班!”……“哦!知道了!”

師:小朋友們,電話裏說,知道我們小一班的小朋友都是最有禮貌的小朋友。待會兒這位神祕的小客人要來我們班做客哦!小朋友們歡迎嗎?

二、基本部分:

(一)客人來我家——引導幼兒懂得基本的禮儀。

1、教師提問:你家裏來客人你該怎樣做?

引導幼兒說出——掃地、拖地、準備茶水、水果、糖果、圖書、玩具等。

(二)教師邀請寶寶來做客小朋友。

(1)——學習如何招待客人

“現在我邀請兩個小朋友來我家做客哦!”

(老師扮演小主人、幼兒扮演客人)

情景表演(1):主人邊整理客廳邊說:客人要來了,我把客廳整理乾淨。客人敲門主人請客人進來時,客人向主人問好。主人請客人坐下,請喝水,客人說謝謝!

教師小結:主人對客人說“歡迎到我家做客”。

逐步深入——我這裏有玩具,請你們一起來玩吧!(兩位小客人自由發揮)

師幼一起點評:

你認爲主人做得怎麼樣?小客人哪裏做得好?能不能爭搶玩具?能不能動主人家的東西?

師小結:小朋友們非常棒!

(2)——學習做禮貌客人。

情景表演(2):主人請客人玩玩具,客人有禮貌地說謝謝,並能一起友好地玩,客人不隨便動主人家裏的東西。

教師:主人請客人玩玩具,客人說了什麼?他們倆是怎樣玩的?主人家裏還有許多玩具,客人動了沒有?

教師小結:怎樣做有禮貌的小客人,不爭搶玩具,不動主人家的東西,做文明小客人。

(3)——學習如何告別。

情景表演(3):玩了一會兒後,客人要走了,有禮貌地謝謝主人的招待,和主人道別,並邀請主人下次到自己家做客。

教師提問:客人要走了,對主人說什麼。

幼兒小結:說再見和邀請下次再到我家做客。

(三)神祕客人模擬表演:歡迎來做客——鞏固幼兒禮儀。

請一名配班老師扮演熊媽媽,幼兒招待小客人。

“咚咚咚!”——配班老師扮演的熊媽媽敲門。

“小朋友們猜一猜是誰呢?”老師激起幼兒興趣。

教師在一旁提醒幼兒注意:客人對主人說些什麼?主人對客人說些什麼?應該怎樣招待客人?客人要走了,主人對客人說些什麼?

4、分組進行表演,教師隨機指導。

幼兒創編各種角色進行表演,如:小熊、小青蛙、小鳥等等。

5、請幼兒觀看幼兒用書12-13頁進一步體會如何當小主人,鞏固理解做客和待客禮儀。

三、結束部分:

教師鼓勵小朋友的表演很棒,對幼兒在家裏來的客人提出禮儀希望。

 四、活動延伸

請家長將孩子在家的表現記錄下來,或是照片,或是錄像,和小朋友們互相學習。

小百科:主人是接待賓客的人。與“客人”相對。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2

設計意圖:《綱要》中指出,幼兒社會領域的目標是能夠主動的參與各項活動,有自信心,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相合作與分享等。小班幼兒處於平行遊戲階段,缺乏與他人交往的經驗,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往遊戲。同時,小班孩子天真浪漫、喜歡各種小動物,爲了讓幼兒們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學會與人交往的基本方法,願意與同伴友好相處,我以森林裏的小動物們交朋友爲背景,設計了以下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願意與同伴交往,學習簡單對話:你好,我們做朋友,好嗎?好的,謝謝!

2、能夠和好朋友互相幫助。

3、體驗和同伴做好朋友的快樂,喜歡與同伴交往。

活動重點:讓孩子們願意與同伴交往,互相幫助。

活動準備:森林背景ppt,以及各種小動物胸卡(將小動物胸卡事先貼在幼兒的衣服上並用黑色卡紙擋住)。

活動過程:

一、音樂遊戲“找朋友”導入活動。

1、教師和幼兒一起玩找朋友的遊戲。

師:孩子們你們都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了嗎?(找到了!)

師: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客人,他也想來交朋友。

二、教師出示狗熊村長圖片,引導幼兒學說:你好,我們做朋友,好嗎?

1、師:看!他是誰呀?(幼兒自由講述)

2、師:小朋友你們好,我是森林裏的狗熊村長,你們好,我們做朋友,好嗎?(幼兒回答:好!)

3、師:我們森林裏的小動物很害羞,你們願意成爲他們的好朋友,和他們打招呼嗎?(願意!)

4、教師引導幼兒學說對話:你好,我們做朋友,好嗎?好的,謝謝!

5、教師出示小動物圖片,引導幼兒說一說怎樣和好朋友打招呼。

師:看!誰來了?你們誰願意和長頸鹿打招呼,做朋友呢?請幼兒學說:“你好,我們做朋友,好嗎?”教師播放錄音,“好的,謝謝!”

6、教師繼續出示熊貓、小松鼠等PPT圖片,讓幼兒學說:“你好,我們做朋友,好嗎?”這一對話。

7、引導幼兒說一說如何用動作表示好朋友之間的友好。師:小動物們交到了我們這麼多的好朋友很開心,你們喜歡小動物這些朋友嗎?(喜歡)你們會和這些小動物朋友做什麼動作表示友好呢?(引導幼兒主動和好朋友拉拉手、抱一抱、碰碰頭)

三、合作遊戲“狼來了”

1、師:狗熊村長爲了能讓森林裏的小動物交到更多的朋友舉辦了森林找朋友舞會,你們想去參加嗎?(幼兒集體回答:想!)

2、師:現在我們就變成小動物一起去森林參加找朋友舞會吧!當我喊咒語“巴拉巴拉變”的時候請小朋友撕開胸前的黑色卡紙,我們就會變成小動物來到森林了哦!

3、教師戴上狗熊村長的頭飾和大家打招呼:大家好,我是狗熊村長歡迎大家來到森林找朋友舞會。我們一起隨着音樂找朋友吧!(教師在音樂中引導幼兒主動和好朋友拉拉手、抱一抱、碰碰頭)

4、在小動物們的舞會快要結束的時候,大灰狼來了,這時候小動物們要抱住自己的好朋友,保護好自己的好朋友不被大灰狼吃掉。

5、師:聽!這是什麼聲音?大灰狼來了,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好朋友,和好朋友緊緊地抱在一起不說話,不然會被大灰狼發現的。(引導幾個好朋友抱在一起不動)

四、教師總結

1、師:由於我們好朋友之間相互幫助,和好朋友僅僅的抱在了一起,大灰狼只能灰溜溜的走掉了,你們開心嗎?

2、在平時的生活中好朋友要互相幫助,一起克服困難。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瞭解故事內容,知道"漏嘴巴"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2、在故事中感受"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的道理。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活動準備

故事的PPT、錄音

活動過程

1.看圖引出課題。

(請幼兒看圖)師:小朋友們,你看看圖畫上的是誰呀?(大公雞、小弟弟)今天老師要講一個大公雞和小弟弟之間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大公雞和漏嘴巴》。咦,漏嘴巴會是誰呢,難道小弟弟的嘴巴是漏的嗎,聽一聽故事就知道了。

2.傾聽與理解故事(1)第一遍完整欣賞(錄音)師:故事裏都有誰,發生了什麼事情?

(2)第二遍分段欣賞(結合PPT)師根據PPT引導幼兒說出圖片內容,提問如下:①小弟弟坐在院子裏幹什麼?②小弟弟碗裏的飯爲什麼撒得到處都是?③大公雞來了說什麼?然後做了什麼?④大公雞爲什麼說小弟弟漏嘴巴?⑤大公雞唱的是什麼兒歌?⑥小弟弟爲什麼哭了?⑦奶奶對小弟弟說了什麼?⑧後來小弟弟還撒飯粒嗎?

3.引發討論,體會故事主旨(1)幼兒討論:漏嘴巴是不是一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麼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

(2)教師總結:漏嘴巴是一個壞習慣。小朋友吃飯時要專心,不要浪費糧食。同時將幼兒的討論結果編成一首兒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4.活動延伸在日後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大公雞和漏嘴巴》活動反思故事教學是幼兒園在社會教育中常用的方法,這與單純的說教相比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大公雞和漏嘴巴》是一個形象生動、又極具社會教育價值的故事。《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能力和習慣形成是靠日積月累的,並富有重複性的特點,生活活動是一種養成性教育,養成良好的吃飯習慣,不受時間、季節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教育。本次活動意在讓幼兒知道"漏嘴巴"是個壞習慣,同時也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進餐習慣。本次活動主要有三大環節:

環節一是導入。我以看圖的形式引出故事的兩大主人公:大公雞和小弟弟,並且開門見山說出故事的題目,引發幼兒的猜想:小弟弟是不是就是這個"漏嘴巴"呢?請幼兒帶着這樣的疑問開始故事的欣賞與理解。這符合幼兒的好奇心理,讓幼兒有聽故事的興趣。

環節二是故事的欣賞與理解。該環節是接下去第三環節的鋪墊,只有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纔可以引發幼兒的討論。因爲是小班幼兒,所以在第一遍完整欣賞採取錄音播放的形式只是爲了讓幼兒有一個簡單的感知,故事的理解主要以分段欣賞爲主,因此在故事的第二遍欣賞時同時採用了PPT資料,並且隨故事進展設立問題讓幼兒在思考中一步步理解故事內容。活動中幼兒通過看圖以及回答問題較好地理解了故事內容,對於故事的主旨有了一個大概的瞭解,即小弟弟的"漏嘴巴"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環節三是討論環節。由於這是一次社會領域的教學活動,上一環節對於故事的欣賞和理解只是該環節的一個鋪墊。幼兒通過故事感知了"漏嘴巴"是個不好的進餐習慣,那麼在進餐的時候怎麼才能做到不漏嘴巴呢,爲此特引發幼兒討論,幫助幼兒加深印象以在日後的進餐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所以這是本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將文學作品迴歸到幼兒的現實生活,以提問:"漏嘴巴是不是一個好習慣,平常吃飯的時候怎麼樣才能不做漏嘴巴呢?"爲切入,並讓幼兒根據生活經驗先自己探討出好的辦法,最後我及時地將幼兒的回答小結成兒歌:一手扶小碗,一手拿調羹,小眼睛、看小碗,一口菜,一口飯,飯菜全部吃光光。

活動的延伸活動則是在日後進餐過程中組織"不做漏嘴巴"的遊戲,逐漸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態自然,能夠根據教案的流程來上課。但是整個活動過程的氣氛有點沉,不能夠體現幼兒對活動的樂趣。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4

活動目的:

1、通過參觀肯德基,幼兒瞭解有關肯德基內食品的加工,初步感知服務員工作的辛苦。

2、在看看講講吃吃的'過程中激發幼兒珍惜食物的情感。

活動準備:

幼兒事先提出一些有關肯德基的想法和問題,並作好記錄。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參觀肯德基的興趣與願望,教師提出要求。

1、小朋友,你們最愛吃什麼?

2、那麼你們知道肯德基裏的薯條,漢堡包,土豆泥,雞翅都是怎麼做成的?

二、組織遊戲,體驗快樂

1、肯德基的姐姐和幼兒做操。

2、互動遊戲:通過幼兒和肯德基工作人員進行互動遊戲,進一步激發幼兒的興趣。

三、幼兒參觀肯德基,瞭解製作過程。

1、參觀肯德基店,對其有一個初步的瞭解。

2、參觀買賣過程,瞭解如何正確購買。

活動反思:

少一半的幼兒對教師的提問能積極反應,大部分幼兒比較被動,需要鼓勵和再次引導。大多數幼兒能簡單自我介紹,在遊戲互動環節裏,幼兒都能參與活動,在旦表述時語句單一,缺完整、連貫說話的表達能力。所以,有勇氣在同伴面前大聲說話、用比較完整的句子表述還需要在不同的領域教學中滲透能力培養,多給幼兒表達的機會。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體會與老師、同伴擁抱的親切感。

2、懂得親切感的意思,逐步養成樂意和老師、同伴擁抱。

活動準備

1、故事《想要抱抱的小豬》

2、圖片三張。(小豬、小白兔、小白鵝)3、曲調溫馨的歌曲伴奏。如:《兒歌》梁靜茹 《愛我你就抱抱我》

活動過程

1、體會與老師抱一抱的親切感師:我手抱玩具娃娃小熊說:“小熊喜歡於老師,於老師也喜歡小熊,所以我們互相抱抱,很開心”。提問:有誰願意和於老師抱一抱?

幼:(舉手回答)

2欣賞故事《想要抱抱的小豬》

師:伴隨輕音樂和圖片展示,我有感情地講述故事。

師(故事講完後)提問:小動物們爲什麼不願意和小豬抱一抱啊?

幼(舉手回答)

3、討論:抱抱的感覺師:故事中,最後小豬變乾淨了,小動物們就願意和小豬抱一抱啦。那於老師想請問小朋友們,你喜歡跟什麼人抱抱?不喜歡跟什麼人抱抱?

幼:(舉手回答)師:說了這麼多,於老師要考考我們小朋友了,你們知道抱抱需要運用身體哪些部位嗎?

幼:(請坐的好的小朋友回答)師:(總結)抱抱需要用到手、膀臂,胸膛。。

4遊戲:大家來抱抱師:下面要和小朋友們玩個遊戲,遊戲規玩法是:幼兒念兒歌“我叫某某。我叫某某,點點頭,笑一笑,親一親,抱一抱,大家樂陶陶,樂陶陶。”唸完最後一句找個好朋友擁抱在一起。

師:我請一名幼兒上來,和老師一起做個示範。(強調,嘴裏要念兒歌,最後一句說完後,找好朋友擁抱。)師:小朋友你們看懂會了嗎?下面讓我們跟着背景音樂,自由地與自己喜歡的同伴親親、抱抱吧。

幼兒園小班社會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知道在玩完玩具後能將玩具分類放回到櫃子裏。

2、初步學習檢查遺漏,養成做事縝密細緻的好習慣。

3、養成不將玩具塞進嘴巴、耳朵或鼻孔裏的自我保護意識。

教學準備

1、各類玩具。

2、幼兒用書。

3、課件。

教學過程

1、故事引題:

(1)教師: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小故事,不過大家聽完故事後要告訴我故事裏都有誰?故事裏發生了什麼事?

(2)教師開始講故事,幼兒認真傾聽。

2、教師講完故事的上半段,以提問的形式引導幼兒瞭解玩過的玩具要將其放回原處。

(1)教師:故事裏都有誰呢?這個故事講了一件什麼事情呢?

(2)幼兒回答。

(3)教師:積木班長爲什麼不高興了?爲什麼積木兄弟躺在地上哭?怎樣才能幫助它們呢?

(4)幼兒思考,幫助故事中的角色想辦法。教師小結:玩過的積木要把它們送回家,讓它們和自己的同伴在一起。

3、教師繼續講故事的下半段,讓幼兒感受股市的美好結局。

(1)教師:想知道積木兄弟後來到底回家了嗎?請接着往下聽。

(2)教師講述故事。教師:積木兄弟回家了嗎?小朋友們是怎樣向值班老師保證的?如果是你們,你們會怎麼做呢?

(3)幼兒回答。

4、聯繫將玩具送回自己的家,並學會將玩具歸類。

(1)教師:你們看,我面前的桌子上擺放着許多玩具,誰來將它們送回家?

(2)幼兒分批將玩具送回原處,教師讓幼兒檢查是否將玩具都送回去了。

(3)請幼兒根據玩具的種類再送一次玩具,做到真正把玩具送回家。

5、讓幼兒養成收拾玩具時檢查的好習慣

(1)教師:現在我們都知道玩具的家在哪裏了,那麼我自己的家呢?

(2)幼兒討論後回答。教師小結:拿玩具的時候要記得玩具原先擺放的位置,在收拾玩具要檢查桌面、地面上是否還遺留有玩具。

(3)請幼兒打開幼兒用書,操作書上的遊戲。

(4)教師:在玩玩具時,我們怎麼做才能保護自己的安全呢?

(5)幼兒回答。教師小結:在玩玩具的時候,不將玩具塞進嘴巴、耳朵或鼻孔裏;不用玩敲擊別人身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