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熱門】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幼兒園小班教案範文錦集七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感知理解詞語:大、小。

2、嘗試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自己長大了。

3、讓幼兒大膽表達自己對兒歌內容的猜測與想象。

4、通過視聽講結合的互動方式,發展連貫表述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小朋友小時候的衣物。(如:孩子們小時候的衣服、褲子、鞋子、帽子等物品)

2、小朋友現在的衣服。(如:孩子們現在的衣服、褲子、鞋子、帽子等物品)

活動過程:

一、幼兒通過感官感知大、小。

1、教師帶領幼兒參觀自己帶來的衣物,請幼兒找找哪些東西大、哪些東西小,感知大與小。

教師:今天,你們帶了自己小時候的衣服和小時候的衣服來幼兒園,你們現在看一看小時候的衣服和現在的衣服有什麼區別。

1、引導幼兒穿一穿小時候的衣服,感知大與小。

教師:小朋友們可以試一試穿一下自己小時候的衣服,看看是什麼感覺?

二、幼兒通過欣賞兒歌感知自己長大了。

1、展示幼兒帶來的小衣服。

教師:這些小衣服現在能穿嗎?

教師:爲什麼穿不了了呢?

教師:那小襪子呢?小鞋子呢》小帽子呢?能穿嗎?爲什麼不能穿呢?

教師:哦!原來我們長大了。

2、教師完整的朗誦一遍兒歌。

教師:今天老師就要念一首《我長大了》的兒歌給小朋友聽一聽。

三、幼兒學習兒歌。

1、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教師:兒歌裏說到了哪些東西變小了?(出示相應的實物)哪些東西變大了?(帶幼兒做相應的動作)

2、引導幼兒完整的朗讀兒歌。

四、幼兒講述自己長大了的變化。

教師:我們長大了,還有什麼方面發生了變化呢?請你和旁邊的好朋友說一說。

教師:那個小朋友願意上臺來告訴我們自己的發現哪些變化?

教師:現在,請小朋友們再把兒歌念一遍。

課後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過程中,充滿了孩子們的歡笑聲。首先,孩子們帶來了很多自己還是小寶寶時候的照片。小朋友們猜一猜是哪位小朋友,當看到是自己的照片時候,小朋友自己不要“暴露”自己,等大家猜對了再站起來。其中,有兩個小朋友的照片連老師都沒有認出來,因爲孩子們的變化確實太大了。

小百科:長大成人,年滿18週歲的人,即可稱之爲長大,超過20週歲爲真正意義上的長大成人。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練習“淘氣的……在……”的句型。

2、根據圖片線索分析判斷的能力。

3、正確運用上、下、裏、外等方位詞。

4、在感知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角色特點。

5、讓幼兒嘗試敘述故事,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

活動準備:

1、大讀本、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小兔的頭飾,以及這些小動物能活動的藏起來的掛圖一幅。

2、幼兒已經進行了第一階段的大書閱讀第二階段的小書閱讀。

活動過程:

1、大書閱讀

引導幼兒回憶讀本內容:書中的小貓都藏在什麼地方

2、小動物捉迷藏

老師出示掛圖,提問:圖中有哪些小動物?他們藏在什麼地方?

練習句型:淘氣的……在……

例如:淘氣的小狗在房子後面;淘氣的鴨子在池塘裏;淘氣的小兔在草叢裏……

3、遊戲:捉迷藏

我們也來學這些小動物玩捉迷藏的遊戲。請小朋友戴上小貓,小狗,小雞,小鴨,小兔的頭飾藏好,老師一個個把他們找出來你是淘氣的什麼小動物?你在哪裏?小朋友練習句型“淘氣的……在……”

結束部分:

玩一玩捉迷藏遊戲,看看外面有哪些讓你躲的地方。

活動延伸:

規定一定範圍讓孩子隨意躲藏。

活動反思:

都能用“淘氣的……在……”的句型回答老師的問題。有少數孩子在回答時不夠連貫,在我的提示下注意了也能達到。在看“捉迷藏”的圖時,由於繪畫的動物特徵比較明顯,孩子能夠很快的發現動物所在把小動物找出來,對其躲藏地的方位詞運用也比較準確。在開展遊戲部分,孩子很感興趣,但帶頭飾用了一些時間,今後有類似的環節,可以讓動作快的孩子去幫助動作慢的,這樣有助於孩子之間的交流和協作,也爲我的教學節約了時間。孩子很喜歡模仿動物身臨其境地躲起來,玩得很投入。所以在自己躲的同時,傾聽別人躲在哪裏的部分較弱,今後有要注意讓孩子也關注別人的動作,加強傾聽習慣的培養。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夠了解麪粉光滑、細、輕、白色、無味的基本特徵及用途。

2、豐富詞彙:麪粉 軟

3、教育幼兒愛惜糧食,喜歡吃麪食。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鼓勵幼兒大膽的猜猜、講講、動動。

活動準備:

小狗木偶一個 ;不同種類的麪食食品若干; 每組一盤面粉;小麥1瓶。

活動過程:

一、以遊戲形式,激發幼兒認識面粉的興趣。

師:“小朋友,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小狗貝貝的麪食店今天開業了,咱們一起去看看都有什麼好吃的吧!”“瞧:有什麼呀?”(出示麪食)

“小狗貝貝店裏有這麼多好吃的,它想考考你們,這麼多好吃的都是用什麼做成的呢?”(麪粉)

“這些好吃的.都離不開面粉,想不想認識它?(想)“小朋友可以用小手摸一摸,捻一捻,聞一聞,吹一吹,看看麪粉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出示麪粉)

二、 引導幼兒利用感官、感知麪粉的基本特徵。

1、對幼兒的操作進行梳理。

師:“麪粉是什麼顏色的?”(白色的)

“小朋友用你的小手來摸一摸這白色的面有什麼感覺?”(光滑的)

“再用你的手指來捻一捻,覺得麪粉怎麼樣?”(很細)

“來吹一吹、看一看、面怎麼樣?”(像粉一樣,輕輕的飛起來)

“用鼻子聞一聞它有沒有味道?”(沒有)

教師小結:麪粉的顏色是白色的、摸上去是光滑的、感覺又細又軟的、吹一吹很輕,聞起來沒有氣味。

2、引導幼兒感覺麪糰的特點。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聽指令在指定範圍內四散走,一個跟着一個走。

2、喜歡參加集體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3、提高動作的協調性與靈敏性。

4、培養幼兒健康活潑的性格。

活動準備

貓媽媽頭飾一個,小貓頭飾(與幼兒數一致),小魚玩具若干,大籃子一個,小紅旗一面。

場地佈置:在場地四周散放一些小魚玩具。

指導要點

1、活動重點:聽指令在指定的範圍內回散走。

2、活動難點:能四散走,而不是跟着別人都朝着一個方向走。

3、指導要點:教師通過情境創設、角色扮演調動幼兒參與積極性。

活動過程

1、熱身活動

教師扮演貓媽媽,邊念《小花貓》兒歌,邊帶領幼兒做相應動作。

小花貓做早操,伸伸手、彎彎腰,

踢踢腿、跳一跳,摸摸鬍子喵喵喵。

2、基本活動

(1)嘗試四散走:小貓收小魚

貓媽媽帶領小貓觀察四周,請幼兒指出哪個方向有小魚(四周都有小魚),請小花貓四散走收小魚,教師在旁邊指導幼兒不要都朝一個方向走。

(反思:大部分幼兒剛開始還是朝一個方向跑過去搶小魚,多數幼兒都是一次性抱好多魚。教師應該告知要求給幼兒:讓幼兒學着小貓的步伐慢慢走過去收,一隻小貓只能收一條魚回來放在籃子裏後再出去收。)

(2)四散遊戲:幫貓媽媽收魚乾

遊戲規則:當聽到“太陽出來了,輕輕走去收魚乾“時,請小貓們出去幫媽媽收魚乾,一隻小貓只能收一條小魚放到籃子裏再出去收。等聽到”轟轟隆隆,下雨啦,快快回家躲雨”時,小貓再走回到貓媽媽身邊。

(反思:遊戲反覆玩了兩次後,幼兒基本上能按老師的要求去收魚乾了。每一次的遊戲,教師都會逐漸把小魚往更遠的地方放,加深難度,以提高幼兒的遊戲興趣。但多數幼兒在把小魚放回籃子時還是會小跑,有出現相撞的現象。小班孩子的遊戲具有非常強的從衆性,使他們在遊戲中容易受其它人影響,就象在收魚乾的時候,幼兒都跟着老師去收,其他的魚乾則每人去,這時老師就採用玩伴干預的策略,運用情緒化的語言,來影響孩子游戲的方向,幫助孩子積累積極的遊戲經驗:哎呀,這邊的小魚都收完了,快去找找找還有哪邊有魚。而他們在老師的情緒感染下,就沒有那麼多的孩子盲目跟從了。 )

(3)一個跟着一個走遊戲

貓媽媽:“小貓們收了好多的魚乾,現在我們扛着小魚,排隊走回家吧。”

遊戲玩法:幼兒間距30釐米左右排隊。排頭幼兒拿裝魚的籃子。貓媽媽面向小貓念兒歌:“小花貓,走走走,擡起頭來走走走。擺起雙臂走走走,走成一個大圓圈。”帶小貓一個跟着一個繞圈走,不碰前面的小貓,也不落在後面。過程中調換幼兒拿籃子,被請到的幼兒立即跑到排頭接過魚籃,繼續帶隊向前走。

(反思:幼兒能排隊一個跟着一個走,雙臂能擺起走,但走一圈後就有一些幼兒跑上前插隊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停止走動。小班幼兒之間動作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教師能注意個別差異,在遊戲中有的適當的加以指導,同時以鼓勵的口吻和細小的動作,使能力差的幼兒同樣保持持久的遊戲積極性。如:在一個跟着一個走時,個別能力弱的幼兒明顯表現出動作不靈活,雙臂擺動與腳步不能同時進行或是出現順拐的現象,老師就會適時上前幫助。這一方面提高了幼兒遊戲的積極性,同時使幼兒的技能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

3、放鬆活動

小貓小貓甩甩手、錘錘手;轉轉腰、彎彎腰;踢踢腿、捶捶腿。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各形狀的簡單特徵。

2、能按物體的形狀進行分類。

3、引發幼兒學習圖形形狀的興趣。

4、能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積極想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

1、動畫課件,圖案如下。錄音機,歡快的音樂。方形、圓形、三角形卡片一張。

2、三種形狀的實物掛牌(與幼兒人數相同)。地上畫有三個形狀。

3、彩泥、泥工板、三種形狀的操作模具若干。

教學過程:

一、認識圓形、方形、三角形,知道其簡單特徵:

1、師:小朋友,形狀王國裏來了幾位朋友,大家想認識他們嗎?(課件:圓形、方形、三角形分別做自我介紹。)

(1)大家好,我是圓形,我的身體呀胖乎乎的,一個棱角也沒有。你們瞧,我的眼睛、嘴巴也都是圓形的呢。

(2)嗨,我是方形,我的身體有四條邊和四個角。非常高興能和大家做朋友。

(3)小朋友好,我是三角形,我呀有三條邊,三個角,大家願意和我做朋友嗎?

2、師:(課件4)剛纔三個形狀朋友介紹了自己,現在,你們認識它們了嗎?能說出它們長什麼樣嗎?(請幼兒分別講述三種形狀的特徵。如講述有困難,鏈接到前該形狀再自我介紹)

幼A:圓形它是圓圓的,沒有角。

幼B:方形它是方方的,有四個角,有四條邊。

師:大家認識了圓形和方形,還有一個朋友在旁邊不高興了,它是誰呀?(三角形)你們能說出它長什麼樣嗎?

那我們再來看看剛纔它是怎麼介紹自己的。(鏈接到課件,單獨介紹三角形)

哪爲小朋友認識三角形了,能說出它長什麼樣的?

幼C:三角形有三條邊、三個角。

師:我們再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三個朋友,好嗎?(師生共同小結)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幼兒通過三個圖形的自我介紹,來認識圖形,但小班幼兒在語言表述方面還不夠完善,教師通過個別回答、集體回答,圖形再介紹,使幼兒進一步鞏固了對三圖形的認識。)

二、按物體的形狀進行分類:

1、動畫課件5:物體分類

課件:小朋友,我們的孩子到草地上去玩了,你們能幫我們把孩子找回家嗎?

師:

(1)哎呀,形狀朋友想請我們幫忙了。我們先看看哪些寶寶在草地上玩?(蘋果、皮球、帽子、電視機、電腦、冰箱、帆船、金魚)

(2)它們是什麼形狀的?是誰的孩子呢?(教師根據幼兒回答將物移到相應的房子邊。如答對,物體走進房子,電腦:“你真了不起,幫我找到了孩子。”答錯,則物體會自動走回到草地上,電腦:“這不是我的孩子,再動動小腦筋吧”)

幼D:帽子是圓圓的,是圓形媽媽的孩子。

幼E:電視機、冰箱是方形的,它們是方形媽媽的孩子。

幼F:帆船是方形的,是方形媽媽的孩子。(電腦提示錯誤)

師:哎呀,帆船寶寶進不了家門,它不是方形媽媽的孩子。哪它是誰的孩子呢?

小百科:形狀表示特定事物或物質的一種存在或表現形式,如長方形、正方形,也指形相、外貌。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學習看圖,理解小象要回家的心情。

2、知道幼兒園的玩具不能帶回家,不能拿別人的東西。

3、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4、通過閱讀,理解故事情節。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小象要回家的心情,焦急可憐無助。

活動準備

1、小象玩具。

2、《可愛的小象要回家》故事磁帶一盤及掛圖。

活動過程

1.出示掛圖演示,激發幼兒猜想故事。

(1)出示小象玩具,模仿小象 哭聲,引出故事

(2)引導幼兒觀察掛圖,熟悉故事內容,理解小象的心情。教師提問元元在幹什麼?元元最喜歡誰?小象到元元家以後怎麼樣了?元元看到小象的樣子心情怎樣?小朋友替元元想一想怎麼辦

2.引導幼兒聽故事,感受理解小象的心情

(1)幼兒聽故事,教師利用小象進行表演,提問:教師提問:元元最喜歡小象,是他把小象帶回哪裏了?這樣做對不對?

(2)幼兒聽第二遍故事,教育幼兒愛護玩具,不能將玩具帶回家。小象被元元帶回家以後,小象怎麼了?(哭了)爲什麼哭了?後來元元是怎麼做的?小象回家以後心情怎樣

(3)請幼兒和教師進行故事表演,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3.幫助幼兒進一步養成玩完玩具送回家的好習慣,並讓幼兒知道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小朋友你們有自己的家,玩具也有自己的家,在幼兒園玩完具就應把玩具送回家,要不然他會很傷心。

教學反思

1.小班幼兒是頭一次將生活中心從家庭生活轉移到幼兒園的集體生活,這樣就存在着一個適應階段,有些幼兒在家任性慣了,入園後與小朋友搶玩具,獨佔玩具,稍不如意就會咬別人,打人

2.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1)幼兒的表現:在活動中,大多數幼兒都能參與進來,孩子天性善良,對可愛的小象本來就喜歡,更是被其哭聲所打動,使整個活動能很好開展下去。整個活動中孩子語言變豐富了,表情也是隨故事有明顯變化。表現很好!

(2)老師專業發展反思:因爲對自己班的孩子很瞭解,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孩子們的語言能力、性格各方面都有全盤掌握,因此能把握教育內容的核心價值及發展線索,更好開拓了孩子的思維,讓其受到最好的體驗。

3.活動效果評價:整個活動中孩子表現熱情參與度高,特別是小象的哭深深吸引的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得到滿足的過程,孩子已經深深明白了怎麼樣合理玩玩具,管理玩具。

4.後記:教學不只是表現在課堂上,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提醒幼兒玩完玩具送回家,在玩的時候要愛護他們,並及時表揚鼓勵幼兒,激發幼兒收拾東西的興趣和習慣。

5.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課,我會更認真細緻設計一些活動環節,讓它更有趣有效,更爲孩子所接受,比如加入一些孩子喜歡的兒歌,給一定時間讓孩子多模仿。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7

一、作品賞析

(一)散文原稿滑吧、滑吧,小雨點小雨點排着隊、唱着歌,從天上跳下來。

跳到屋頂上,跳到樹葉上,跳到我的雨傘上。

哎呀呀,小雨點把屋頂當成了滑梯,把樹葉當成了滑梯,把我的小雨傘也當成了滑梯。

滑吧、滑吧,快樂的小雨點。

(二)修改後的散文小雨點小雨點排着隊,唱着歌,從天上跳下來。

跳到屋頂上,哎呀呀!小雨點把屋頂當成了滑梯;跳到樹葉上,哎呀呀,小雨點把樹葉當成了滑梯;跳到我的雨傘上,哎呀呀!小雨點把我的雨傘也當成了滑梯。

滑吧,滑吧,快樂的小雨點。

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豐富,他們只能聽懂淺顯的語言,喜歡聽有重複情節的故事以及排比句,易於接受富有童趣的文學作品,在聽懂的基礎上學習一些簡單的文學語言,並逐漸遷移到生活中。

原作《滑吧、滑吧,小雨點》句式簡單,篇幅短小,語言淺顯流暢、富有節奏感,符合小班幼兒的學習特點;作品描繪了小朋友十分喜歡的"下雨"事件,其中的"小雨點",形象鮮明,富有童趣,猶如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朋友在雨中歡快地嬉戲,符合小班幼兒的生活經驗;作品內容具有啓迪性,適合幼兒仿編。

該作品雖好,但要作爲小班教材使用,還需適當修改,原因有二:

1、標題不夠精練,改爲《小雨點》更直接,便於小班幼兒記憶。

2、散文中心句的句式鬆散,規律不明顯,不便於小班幼兒誦讀和記憶,改爲排比句後,既易於幼兒理解,又能較好地引導幼兒根據句式仿編散文。

二、活動方案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感受散文的優美意境,學習散文中的排比句。

2、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欣賞及仿編活動,指導幼兒用語言、動作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並與同伴分享。

活動準備:

活動前帶領幼兒觀察雨景;散文錄音,電腦課件,屋頂、樹葉、雨傘圖片各兩張,幼兒人手一個"小雨點"指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師:小朋友看過下雨嗎?雨是怎樣從天上落下來的?小朋友喜歡下雨嗎?

(二)欣賞散文

1、看無聲課件。

師:今天有個地方正下着雨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小雨點跳到了哪裏?小雨點在幹什麼?

(1)幼兒看課件。

(2)教師提問:小雨點跳到了哪裏?好像在幹什麼?老師隨着幼兒發言的內容點擊畫面,鼓勵幼兒充分講述。

2、老師朗誦散文。

設問:小雨點先跳到了什麼地方?它把屋頂當成了什麼?小雨點再跳到了什麼地方?又跳到了什麼地方?(後兩句重點引導幼兒學講完整句。)

3、在場景中感受、理解散文中的排比句。

師:我們和小雨點一起來做個遊戲吧,一邊玩一邊講。

鼓勵幼兒手戴指偶,一邊做"跳"和"滑"的動作,一邊講述散文中的排比句。

4、完整欣賞散文。

(三)仿編散文

1、結合課件,引導幼兒說說小雨點還跳到了什麼地方?

2、鼓勵幼兒手戴指偶,根據生活經驗想像仿編,相互欣賞。

三、教學建議

(一)製作課件、輔助教學散文語言相對而言比較抽象,引導小班幼兒欣賞散文時,需要藉助中介方式,如通過聆聽、誦讀、閱讀圖畫、觀看動畫等幫助幼兒接受、理解散文所表達的信息。結合多媒體課件欣賞散文,是其中較好的一種方式,能幫助幼兒較好地理解、記憶散文內容。

欣賞散文《小雨點》前,教師可以先製作融動畫與聲音爲一體的多媒體課件,用三個畫面分別表現散文中的三個排比句。組織活動時,教師只需根據句子的先後順序點擊鼠標,多媒體課件的動畫效果就能將幼兒帶到雨天富有詩意的情境中。

(二)結合動作、幫助記憶低齡幼兒學習語言是與動作分不開的,當用語言表達或理解有困難時,動作能幫助幼兒理解、記憶語言。視、聽、講、做結合,感知覺的多通道參與有助於幼兒理解、記憶散文內容。教師可以畫三幅大的"屋頂""樹葉""雨傘",佈置在活動室周圍。活動前,教師還可以指導每個幼兒自己製作一個指偶"小雨點",這樣,在活動中,幼兒就可以將指偶套在手指上,模仿小雨點跳到屋頂上、樹葉上、雨傘上。這種身臨其境的活動氛圍,使幼兒在輕鬆快樂的氣氛中得到了多方面的發展。

(三)無聲動畫,利於想像如果在幼兒看第一遍課件時,就將散文呈現給他們,就有可能使幼兒受到思維定勢的影響,使散文失去令人無限遐想的一面。因此,看第一遍課件時,教師可以把聲音關掉,讓幼兒看無聲動畫,邊看邊想:小雨點落到了哪裏?好像在幹什麼?鼓勵幼兒大膽想像。

(四)仿編中心句、遷移經驗在引導幼兒欣賞散文,感受文中優美的語句和意境的同時,還應該鼓勵他們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作品經驗聯繫起來進行仿編活動,以進一步加深幼兒對散文的理解,使得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散文的間接經驗實現雙向的遷移。《小雨點》的中心內容是三個排比句,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引導幼兒回憶自己以前觀察到的雨景,改換排比句中的賓語,進行仿編,即"小雨點跳到xx上,哎呀呀!小雨點把XX當成了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