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實用的幼兒園美術教案錦集7篇

實用的幼兒園美術教案錦集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6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美術教案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實用的幼兒園美術教案錦集7篇

幼兒園美術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欣賞各種鳥,初步感受鳥的色彩美。

2.嘗試運用各種簡單的線條和圖案裝飾鳥,表現鳥的色彩美。

3.在創作時體驗色彩和圖案對稱帶來的均衡美感。

4.學習客觀的評價自己或別人的作品,從而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驗。

教學準備:

1.勾線筆,畫好不同姿態小鳥的輪廓圖。

2.課件:鳥類的圖片

教學重點與難點:

學習用線條和簡單的圖案裝飾鳥。

教學方法與手段:觀察法、講解示範法、圖片

教學過程

一、播放課件,欣賞圖片,引出課題。

看一看,這圖片上的小鳥,他們的羽毛有什麼特點?

觀察小鳥羽毛的色彩,並回答。

欣賞圖片,激發幼兒興趣。引導觀察,感受小鳥羽毛的色彩美。

二、學習裝飾小鳥。

1.師:如果要把這些小鳥打扮得漂亮一點,可以怎麼做?

2.出示一些裝飾的線條和圖案,引導幼兒觀察。

幼兒說出可以用線條和塗色的方法使小鳥變美麗。

觀察瞭解裝飾的線條、圖案。

在討論觀察中幫助幼兒豐富裝飾的方法和塗色的技巧。

三、佈置與輔導:

1.教師提出繪畫要求

2.幼兒繪畫,教師巡迴指導 。

幼兒作畫

巡迴觀察,個別輔導幼兒的裝飾和塗色,使每個孩子獲得成功體驗。

四、展示作品,組織講評。

你用哪些線條來裝飾的?

欣賞作品。

根據提問交流回答

讓幼兒學會相互欣賞;

【活動反思】

最近,我發現我班的孩子對顏色比較感興趣,經常聽到幾個小朋友聚在一起議論各種顏色,爲了引導幼兒大膽探索感受顏色變化的美妙與神奇,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徵,結合主題活動,我設計了這一活動。,教學目標基本完成,幼兒參與度較高,完成“五彩鳥”色彩鮮豔,課堂效果比較好!

但是在課中由於緊張,將示範與出示示範作品顛倒,以後課中一定要注意,而在創新性中,放手這個度上也要有更好的把握。

幼兒園美術教案 篇2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寫作教學方面提出了兩個重要要求:
“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從這裏我們不難看出,作文教學之主要目的就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個性化的認識,在寫法上也沒有定式,關鍵是要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
一、生活化作文的理論思想
1、作文教學的價值——人文的和諧統一
《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文是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我們只有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裏接受薰陶,學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發真情,使作文成爲一種真正提高人素質的活動。”這是語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成果。作文教學中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問題,實質上是作文與做人的關係問題,兩者的辯證關係應該是“爲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通過作文尋求做人的真諦,把作文教學的過程與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昇華學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有機地結合起來。”
小學生寫作文,無非是寫他們的生活。假如這件事是他們自己做過的,或者看到的、聽到的,他們對這件事就會有認識,有感情,那麼就會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宋代大詩人陸游也強調
“詩外”的學習――生活的體驗,只有擁有豐富的生活、積極的情感體驗、健康的道德品德,才能真正把握“詩內”的功夫,才能讓學生做健全的人,寫健康的文,達到人文的和諧統一。
2、作文的本質——返樸歸真、正本清源。
葉聖陶說:
“生活是作文之本。”《標準》也明確指出:“寫作教育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生活,表達真情實感。”“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寥寥數語,樸實而深刻地表達了十分先進的作文教學理念。寫作從本質上講是一種自我表達和實用交際的需要。正如葉聖陶所言:“能寫文章算不了什麼可以誇耀的事兒,不能寫文章卻是一種缺陷。這種缺陷跟瞎了眼睛、聾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當大的影響。”這種形象的比喻集中體現了“生活本源”的作文教學理念。也就是說,作文教學必須迴歸生活,以生活爲本源。這是作文教學返樸歸真,正本清源的關鍵所在。
二、作文教學形式的生活化
小學作文教學有三個重要方面:有寫作動機,有東西可寫,能夠寫出來。其中“有東西可寫”與“有寫作動機”有着密切的聯繫。光有寫作動機無東西可寫是不行的。爲了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我是這樣做的:
組織遊戲
遊戲是一種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文娛活動,通過遊戲,學生體味到其中無窮的樂趣,積極性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例如,有一次寫活動時,我先組織學生做了一些遊戲:兩人三隻腳、貼鼻子、擊鼓傳花等等,通過親身參與,學生體味到了遊戲無窮的樂趣,積極性也被充分地調動了起來。遊戲結束後,我便要求學生將自己喜歡的遊戲口述出來,包括遊戲名稱、規則、方法與注意事項。大家爭先恐後、踊躍發言,說的不夠完整的,其他學生還進行了補充。這樣一來,學生不但“有東西可寫”了,而且有了表達的慾望(這就是寫作動機)。
再現場景
再現活動場景,能使學生找回記憶中丟失的瞬間,喚起美好的回憶。在班上開展的那次野炊活動中,學生們忙得不可開交,我用相機紀錄下了他們繁忙、喜悅的身影。後來,我有意識地讓他們把當天的日記整理謄抄時,很多同學說無話可寫,不知從何入手。我拿出了那些照片,同學們一看,頓時沸騰起來,因爲他們看到了自己忙碌的身影,看到了自己大口吃飯的樣子,於是,照片又把他們帶回了野炊時的情景……不到一節課的時間,一篇篇優美生動的習作便擺到了老師的面前。
開展試驗
試驗也是作文教學中的一種方法。爲了調動起學生寫作的慾望,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我安排每個小組準備一個自然試驗,並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每作一個實驗,讓學生介紹實驗名稱、所需器材、以及實驗過程,注意觀察實驗現象,並推斷出實驗原理。整堂課氣氛熱烈,從學生興奮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又學到了很多東西。再由此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擴大寫作範圍,就容易多了。
安排表演
表演也是作文教學寓教於樂的重要形式之一。如在寫看圖作文《假文盲》(著名漫畫家華君武一九八四年作)時,我經過周密安排,進行了情景教學,專門安排了幾個具有表演專長的學生進行了表演。通過他們惟妙惟肖、生動逼真的表演,將幾個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與“觀衆”的對話,幾個“彪形大漢”的醜態凸現在我們面前,他們外表的高大與內心的渺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也正是這幅漫畫表現出來的思想內涵。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作文教學的創新必須圍繞學生主體,圍繞“生活化”的基本路線進行,使學生獲得真正的寫作體驗,而這需要廣大教師變革教學思想和教學實踐活動,深入學習新課程改革理念,真正實現作文教學的突破。

幼兒園美術教案 篇3

1、活動目標:

1、學習團小泥球和串連技能。

2、學習間隔重複串連的方法。

3、訓練手指的精細動作。

4、體會創造的樂趣。

5、鼓勵幼兒樂於參與繪畫活動,體驗繪畫活動的樂趣。

2、活動重點:

學習團小泥球和串連技能。

3、活動難點:

學習間隔重複串連的方法。

4、活動準備:

各色的橡皮泥和竹籤每人一份,兩串冰糖葫蘆,ppt。

5、活動過程:

一、出示冰糖葫蘆,引起幼兒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非常好吃的東西,小朋友們知道是什麼嗎?

2、幼:……

3、師:對,小朋友們真棒,就是冰糖葫蘆。

二、談話討論,師生共同探討探討製作冰糖葫蘆的方法。

1、觀察製作冰糖葫蘆步驟的ppt,瞭解製作冰糖葫蘆的方法。

2、老師示範講解制作冰糖葫蘆的方法。

(1)先團球:揪下一小塊橡皮泥,把它放在手心,另一隻手壓在泥塊上邊轉邊團。各色的球都要團幾個。

(2)用竹籤串起小球:左手拿着小球,右手拿着竹籤,把小球慢慢地一個接一個地串起來,注意要一個和一個

有一定的'距離。

三、幼兒嘗試製作冰糖葫蘆。

教師注意仔細觀察幼兒的製作,對有些幼兒操作不正確的要及時給予指導和示範,同時可以讓做得好的幼兒指導做起來吃力的幼兒。

四、展示幼兒作品,總結評價,結束活動。

對做得好的幼兒及時給予表揚。結束時,讓做好的"冰糖葫蘆"放在一張乾淨的紙上,待作品烤乾成型後放在幼兒作品區展示,讓幼兒體會創作的樂趣和相互欣賞彼此的作品。

幼兒園美術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讓小朋友學會感知他人的情緒變化,初步地判斷自己的行爲是否正確。

2、培養小朋友分析問題和判斷問題的能力。

重點難點

着重讓幼兒畫笑、生氣、哭、愁的表情,難點是畫愁的表情幼兒難描繪來。

活動準備

四張不同表情的臉譜(笑、生氣、哭、愁),貼絨五官的紙片四套。

活動過程

1、翻到教材第12頁,引導小朋友觀察畫面。提問:

(1)看到圖一上的兩個小朋友的表現時,教師的表情又會怎樣?

(2)看到圖二上的兩個小朋友的表現時,教師的表情又會怎樣呢?

(3)看到圖三上的三個小朋友的表現時,教師的表情會怎樣?

(4)看到圖四上的兩個小朋友的表現時,教師的表情會是怎樣?

然後請小朋友根據提問並結合教材,給圖上的老師畫上適當的表情。

教師巡迴指導,對畫的不正確的小朋友予以糾正,並引導幼兒瞭解這種表情與某種心情的關係,認識某種表情特症時,一定要抓住主要的典型特徵。

小結:人笑的時候,眉毛彎彎的,眼睛眯眯的,嘴角向上翹。

哭;表示人很難過、傷心、痛苦,哭時,眉、眼角、嘴角向下彎。

生氣:表示人很不高興、憤怒。生氣時,皺眉、瞪眼、撅嘴或咬牙等。

焦急:表示人遇到急事。焦急時,皺眉、皺鼻,有時還跺腳。

2、教師做出幾種表情,如高興、生氣、悲傷等。讓小朋友判斷教師做的是什麼表情?

3、教師讓小朋友說一說自己在家裏的行爲是否引起父母的不同表情。判斷自己的行爲是否正確。

4、遊戲:拼臉譜,培養小朋友敏銳的觀察力。

(1)將小朋友分爲四組,每組小朋友分拿一套五官的紙片。

(2)遊戲開始,小朋友先觀察本組表情臉譜是什麼,記住各器官的特徵。

(3)發令後,每隊排頭小朋友迅速奔跑,把自己手中的五官紙片擺在活動臉譜上,然後迅速返回本隊,拍第二個孩子的手,直到本組最後一個孩子擺好臉譜,先正確擺好的一組即獲勝。

(4)調換表情臉譜,遊戲再次開始。

幼兒園美術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在《美麗的小花園》美術活動中,能夠剪出各種不同花邊的花朵。

·願意創造出不同花邊的花朵,能摸索出大小花的剪法。活動準備:剪刀、彩紙若干

活動過程:

一、花朵

1、你見過的花朵

“你見過的花朵,它們的花瓣都是什麼形狀的呢?都有幾片花瓣呢?”(幼兒泛談)

教師小結幼兒的回答

2、出示作品“你們都用蠟筆畫過美麗的花朵了,今天我們要換一個方式畫畫,我們要用手工紙和剪刀來剪出美麗的花瓣來。”(教師出示作品)

二、製作

1、看看、說說

“這是我的美麗的小花園,好看嗎?你們喜歡嗎?”

“我花園裏的花朵,它們的花瓣都是什麼形狀的呢?都有幾片花瓣呢?”(幼兒觀察,泛講)

“這些花瓣,都是一刀剪下來的,今天我們就來學學用小剪刀剪出美麗的花朵來。”

過程:

1、一張正方形的紙,折成三角形的形狀,然後在對摺成三角形的形狀。

2、在三角形二條直角邊相交的這個角處,離角一段距離的地方用剪刀剪出花瓣的造型。

“你們仔細看看,我的有些花朵它很大,有的很小,有的花瓣很多、有的花瓣卻很少。我是怎麼剪出來的呢?誰來猜猜看?”(幼兒猜想)

重點難點:

1、怎麼讓花瓣多一點?

在摺疊三角形的時候,次數要多。次數越多花瓣就越多。但是在三折後,三角形的折法不能對摺,而是要將一條閉合的短短的邊折向斜邊。

2、怎麼讓花朵大一點?

在剪花瓣的時候,離尖角越遠花瓣則越大,離尖角越近在花瓣越小。

“這樣的花朵是怎麼剪出來的呢?”(空心的花朵)

“我們在剪完紙頭後,剩下來的這片紙頭也可以剪出花朵來。”(教師演示,將剩下的紙頭剪出花朵來。“

2、試試、做做“我們現在就動手來試一試,要記住重要的地方。你折的三角形次數越多花瓣就越多,剪的長短不一樣,花瓣大小就不一樣。”

教師帶幼兒一起剪花瓣“我們都剪出了第一朵小花了對嗎?那現在就請你們自己嘗試着動手試試,你想剪出什麼樣的花瓣,在用小剪刀剪之前,請你先畫一畫,等一下就沿着你畫的直線剪。”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三、延伸

“你們都剪了很多花朵出來了,今天啊請你們先把這些花兒放在抽屜裏,因爲下節課的時候,我們要把這些花朵黏貼的畫紙上,然後在用蠟筆來裝飾我們的花園。”

幼兒園美術教案 篇6

一、活動目標:瞭解什麼是花紋,及其花紋的基本樣式。

二、嘗試運用各種花紋裝飾“花瓶”和“手絹”。

二、活動準備:鉛筆 蠟筆(各種顏色蠟筆)

三、活動過程:

1、開始部分:教師通過一個空白花瓶引發幼兒的興趣,希望幼兒能回憶自己見過的各種花瓶,並說說這個花瓶可以如何進行裝飾。

2、基本部分:教師通過一些圖片,引導幼兒去觀察各種類型的花紋,如何去設計花紋能讓花瓶更加漂亮,告訴幼兒幾種基本的花紋排列方式(“對稱”“圓形排列”“層次排列”“不規則排列”),並示範這些花紋排列的畫法。幼兒在事先準備好的“花瓶”和“手絹”用花紋進行裝飾。

教師巡迴指導,並在一些較有特色的花紋樣式上,給出相應的點評。

3、結束部分:選一些有特色的設計進行點評。(最好各種排列類型的花紋都進行點評)

活動反思:本學期的第一次美術活動是花紋裝飾,對於孩子們來說,花紋這個概念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熟悉是因爲在日常生活中,花紋裝飾隨處可見,陌生的是,該如何進行裝飾才能物體更美觀。考慮到多方面,我讓孩子使用鉛筆進行這次的美術創作,使用鉛筆第一是考慮到幼兒更便於修改,同時,鉛筆和白紙兩種顏色上的反差,一樣能有很好的藝術效果。

在整個活動的開始老師用花瓶引出活動,是希望幼兒看到花瓶後能引發幼兒生活經驗的再現,並,通過這樣的一個準備,是爲後面的花紋的排列方式及幼兒創作打下基礎。本次活動中我把花紋排列作爲一個難點,花紋的繪畫會與孩子們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但花紋如何排列則會讓幼兒比較困惑,因此我在活動中花了一些時間講了花紋的一些基本排列方法。

本次活動中,幼兒對花紋理解較爲透徹,孩子們除了利用了老師提到的一些花紋,自己也設計出很多別的花紋樣式比如“魚”“蝴蝶”,並利用多種花紋排列方式進行組合,幼兒都能繪畫出富有個性的花紋。

幼兒園美術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湘版二年級美術下冊第六課。我們生活的藍色星球上,70%的表面是海洋,海洋孕育着生命起源,海洋是人類的母親。魚是兒童喜愛表現的對象之一,深藍色的海水裏生長着花紋漂亮、形狀各種各樣的魚類,同時還生長着各種門類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個充滿了生命活力和神祕色彩的水下世界。海底,在科技發展的今天將被人們進一步的認識與開發利用。

本課以此爲內容題材,分別以對稱剪刻、動手製作和繪畫的三種表現形式來實施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認識、感受魚的形狀特徵,色彩變化,從而瞭解對稱形和不對稱形之間的差異以及表現時方式方法的不同,並在創作表現的基礎上促發兒童的形象思維和創造想像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只有瞭解學生才能上好課。平時我多與學生交談,瞭解他們的學習特點和學習需要,針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把資料畫成掛圖、幻燈片展示給學生,開闊學生視野,引發學生的創作激情,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產生創作衝動。針對小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等特點,上課時我使用多種教學手段,營造聽、看、說、動的愉快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看看、想想、畫畫、做做、玩玩”中,找感覺、畫感受,開拓他們的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設計理念

通過多途徑和多方法讓學生充分了解對稱形的特徵、魚的各種形狀和色彩的變化、海底世界多姿多彩的面貌,增強感性認識,調動他們的好奇心理和學習的自主性,使學生體驗到美術課的樂趣。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認識、瞭解魚的基本形狀和特徵,並能剪、做、畫各式各樣的魚。

2、過程與方法:瞭解對稱形和不對稱形的區別,掌握基本的製作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操和保護生態的意識。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本課通過動手製作、遊戲活動、繪畫表現等三種不同的教學活動形式,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表現魚的多種形態以及想像中的海底世界。

難點:讓學生通過剪刻、製作、繪畫的學習活動,引導啓發學生大膽想像,用自己的作品來表達個人的思想感情和對海底世界美好未來的豐富的想像。

六、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備好工具及材料,教師備好一個魚缸、若干金魚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活動一、二)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播放課件《走進海底世界》。走進美麗而神奇的海底世界,引起注意力,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設計意圖:情境的創設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直接誘發他們在感情和行爲上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很快融入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之中。]

二、觀察魚,瞭解魚的基本形狀和特徵

1、教師將放有魚的魚缸放在“視平展示臺”上,讓學生觀察大屏幕上的魚,引導學生認識、瞭解魚的基本形狀和特徵。

提問:

(1)你觀察到的魚兒是什麼樣子的呢?

(2)魚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頭、身體、尾、鰭。)

(3)魚的形狀和色彩有什麼特點?

2、出示單獨的各種魚圖片欣賞。仔細對比地觀察圖片,說說哪些對稱?哪些

不對稱?

[設計意圖: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實際出發,使活動的目的明確,有層次性、漸進性,活動的難易程度等都隨着學生體驗的獲得而發生變化。]

三、吟兒歌,學畫金魚,形成技能。

1、教師邊吟唱技法兒歌,邊演示作畫步驟,讓學生在兒歌聲中欣賞畫金魚的

過程。(兒歌:畫金魚重情趣,首先一筆定身體。側峯三筆畫大尾,一對眼泡長腦際。勾上彎彎小嘴巴,淡墨畫弧鼓肚皮。最後添上兩小腿,畫出金魚做遊戲。)

2、學生齊讀技法兒歌多遍,在老師的指導下邊吟唱兒歌邊學畫魚。

3、師小結。

[設計意圖:兒歌簡短押韻,節奏鮮明,易記易唱,有遊戲性和趣味性,適合低年級學生集體誦讀、吟唱。在兒歌中同時滲透教學內容,與整體教學過程有機地結合。]

四、學對稱,剪的方法,加深認識。

1、剪紙魚。師演示步驟(折、畫、剪)提問:爲什麼要先折再剪?

2、學生自由回答。

3、師小結:先折再剪就可以剪出對稱的魚形。

4、學生嘗試練習:運用對稱和不對稱的方法各剪刻一個魚形紋樣。教師輔導。

[設計意圖:通過演示,引導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在發現中感悟,化靜爲動,學作合一。]

五、玩“魚”戲水遊戲,培養集體、環保意識。

1、播放課件,製作手擺魚步驟:對摺、畫魚形、剪魚形、粘合裝飾。(注意:剪

出的魚形比手要大一些;粘合時魚尾不能粘合。)

2、學生小組合作製作。

3、通過學生製作的手擺魚作品,播放優美樂曲,讓學生以“搖頭、擺手、划水、彎腰”爲基本動作,再聯想魚的遊動,創作出“魚”戲水的新姿。師生同樂,營造一個海底大家庭的氛圍,增強學生的愛心。

[設計意圖:情境再現,加深了學生對環保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爲學生的自由創意表達提供契機,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

第二課時(活動三)

一、回顧導入

1、播放前課所學內容,欣賞各種魚的圖片。

[設計意圖:藉助多媒體,從視、聽等多種感官去刺激學生,激發學習興趣與思考。]

二、激發想象——你說我說

1、

2、

3、欣賞圖片後提問:大膽想象一下海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學生互相討論,舉手發言。師小結:同學們的想象很大膽、很具體,就像是一個真實的世界浮現

在我們的眼前。海底是一個沒有被開發的世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

神祕而美麗的海底世界吧!

[設計意圖:課堂活動主要是師與生、生與生的交流合作活動,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

三、技法傳授——走進海底世界

1、

2、

3、播放課件:神祕而美麗的海底世界。學生欣賞,談感受。師小結。(海底世界是神祕而美麗的,我們在作畫時要大膽地加入自

己的想象,把你心目中的和你希望看到的海底世界表現出來。

[設計意圖:創設有學生“構建而非複製”的活動情境,賦予學生創新的責任,激發學生創新的慾望。]

四、欣賞評析——學生作品(課本里面)

五、自由創作——學生髮揮想象

1、學生創作表現。出示要求:發揮自己的想象,畫一幅表現海底景觀的想象畫。

2、教師巡迴輔導。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創作、發展,達到“教是爲了不教”的效果。]

六、評價拓展——展評優秀學生作品

1、展評優秀學生作品,讓學生互相評價、互相學習。(評出“海洋之星”)

2、師小結:同學們,海底世界是神祕而美麗的,但人類對它們的瞭解是知之甚少的,所以我們要有建設和開發大海洋的雄心壯志。

[設計意圖:採用相互交流的方式,欣賞別人的作品,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活動中提高自己的認識和能力]。

教學反思:

《海底世界》這課以魚爲題材,讓學生欣賞自然界中美麗的魚類,通過創設情境——觀察記憶——動物製作——遊戲活動——創造表現——評價交流的教學活動來引發思維,培養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豐富的想象力,並且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個發言,捕捉教育契機,及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好引導和疏通,因勢利導、有的放矢。因而使得課堂上學生的思維不斷跳躍,火花不斷閃現,整個課堂洋溢出鮮活的生命力。

在教學中,首先我通過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瞭解海底世界神祕色彩的面貌和各種各樣的魚類,又結合觀察魚缸裏的魚,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以及調動他們的好奇心理和學習主動性,從而引導學生認識瞭解魚的基本形狀及特徵。接着藉助圖片,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對稱形和不對稱形的區別,讓他們欣賞範作並探討製作方法,並讓學生快樂地遊戲,營造一個海底大家庭的氛圍,增強學生的愛心,同時也給孩子們以美的薰陶、美的享受。動態的課堂常常生成出學生的奇思妙想,大多數學生在活動的各個環節中積極主動參與、各抒己見,通過自評、互評及師評,評選出“海洋之星”。在這過程中,他們充分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以及小組合作的愉快。最後,我及時捕捉教育機會,相機對學生進行了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情操。整節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趣盎然,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使課堂真正成爲學生成長髮展的“生命過程”,具有生命的活力與情趣。

點評:

1、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因地制宜,適宜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科特點。結合本地實際,抓住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美術學科特點,確定美術課堂教學目標是十分重要的。我校地處農村,經濟發展緩慢,藝術教育也相對滯後,人們對於課程觀念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再根據低年級小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點。因此,在確立教學目標、把握學科知識點時,要注意把興趣、動機、情感意志、人格個性等隱性的目標,作爲重要內容顯現出來。也就是要適當降低知識和技能的難度,提升興趣,個性品質、情感

態度和價值觀等諸多因素。從而,通過美術實踐活動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質,塑造學生豐富和完善的個性,培養創造精神,體驗活動的樂趣,以積極、健康的態度面對生活。

2、講究課堂教學的藝術性,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教學是一門藝術,沒有個性化的教學就不可能有獨特的教學風格。作爲一名小學美術教師,要站在兒童的世界看問題、思考問題,因此我選擇了“遊戲”型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的情感需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發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情境——觀察記憶——動物製作——遊戲活動——創造表現——評價交流的思維軌跡開展教學活動,一步步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感受知識技能,大膽動手嘗試,討論點評,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取知識,積極參與創造。

3、注重課堂教學中知識延伸的必要性。

《美術課程標準》突出了美術課在“形成學生創新精神和技術意識”方面的作用,強調美術課應“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和交流”,使美術課堂教學泛化到學生當前和未來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海底世界》一課中,我通過知識延伸讓學生了解海洋孕育着生命起源,海洋是人類的母親,對我們非常重要,應該保護它。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創作出自己想象中的魚以及心目中的海底世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