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4篇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作爲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兒園大班教案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幼兒園大班教案模板彙編4篇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1

目標:

1、能通過進一步的觀察,瞭解常綠樹和落葉樹的不同之處;

2、樂於表達自己的發現;

準備:

一些常綠樹和落葉樹的葉子

過程:

1、再次觀察幼兒園的樹,引導幼兒發現兩種樹的不同之處,如:葉子;

2、教師小結:人們基本可以從樹的葉子上來區分常綠和落葉樹;

3、請幼兒說說自己還曾經看到過什麼樹,它是常綠樹還是落葉樹,爲什麼?

4、延伸活動:請幼兒回家找找周圍的常綠樹和落葉樹,並把它畫下來,能說出它的名字

生成與反思:或許是我太低估孩子們的發現能力,孩子們在尋找兩種樹的特徵時,輕而易舉的就發現:常綠樹的葉子小小的,而且比較硬,徐順成小朋友說:“因爲它的葉子長的牢,所以不容易掉下來;”由於告訴孩子們:常綠樹的葉子一年四季都是綠的,就有一個小朋友說:“不對,這棵常綠樹上也有黃的葉子,爲什麼不叫它落葉樹呢?”於是我請孩子們圍到我身邊,請大家一起來說說這棵樹究竟是常綠還是落葉,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說出了答案:“這棵是常綠樹,它黃的葉子掉了,新的葉子又長出來了,這樣它一年四季都是綠的,”我及時給予了肯定。其實,有好多的問題,完全可以有孩子自己來回答,讓他們共同來分享各自的經驗,而且,通過這種途徑獲得的經驗,孩子們的記憶特別深刻,作爲教師,何樂而不爲呢!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⒈樂意參與實驗操作,能主動發現問題並大膽表述自己見解。

⒉在操作過程中觀察比較各種紙在水中的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⒊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⒋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⒌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⒈物質準備: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若干,水、盆

⒉經驗準備:充分感知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活動過程:

㈠談話導入活動

⒈師:孩子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呀?

⒉師:暖和的春天來了,你知道會有哪些美麗的花兒開放呢?

㈡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⒈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特別的花,你們看!

⒉教師出示製作好的三種紙花

⒊師:請你看看這些花和我們平時見過的花一樣嗎?有什麼不一樣?

⒋師:他是用什麼做的?(紙)使用什麼紙做的?你認識嗎?請你來說一說(教師出示相應的紙)

⒌交流討論鉛畫紙,手工紙,宣紙的不同特性。

㈢實驗操作,觀察紙花在水中的變化,初步感知紙的吸水性

⒈引導幼兒想想,如果我們把紙花放在水中紙花會怎麼樣呢?

⒉交代操作要求:

①每個小朋友取你喜歡的紙花,花瓣朝上,把它輕輕的放在水中。

②仔細觀察紙花會有什麼變化,等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老師。

⒊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⒋集體交流:

①你拿的是什麼紙做的花?

②你觀察到了什麼?(紙花開了)

小結:原來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花放在水中都會開。

思考:紙花爲什麼開呢?(幼兒講述)(觀察紙花變溼)

小結:紙花放進了水裏紙把水寶寶吸到了她的身體裏面,紙變溼了,所以紙花就開了。

③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一個祕密:紙會吸水,紙有吸水性。

㈣觀察不同紙在水中的不同變化,感知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⒈猜測:剛纔,我們發現用鉛畫紙、手工紙、宣紙做成的紙花放在水裏都會開放。那如果把這三種紙花同時放在水中,你會覺得誰會第一個開?誰第二?誰第三?(幼兒猜測,教師記錄)

⒉試驗驗證:

⑴提出操作要求:

①幼兒每人取一種紙花,三個人的紙花要不一樣

②在老師說開始時,小朋友要同時把手中的紙花放在水中。

③仔細觀察你的紙花是第幾個開放的。

⑵幼兒和做實驗,教師指導。

⒊集體交流,教師記錄實驗結果。(驗證和猜測的是否一樣)

⒋觀察實驗結果,討論:爲什麼宣紙做成的花開的最快?

小結:宣紙吸水性強,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體裏,所以宣紙做的紙花很快就開了。我們發現了紙的第二個祕密,不同紙的吸水性是不一樣的。

㈤活動延伸

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紙,只要小朋友多觀察,多動腦,就能發現紙更多的祕密。

活動反思:

幼兒始終是主體,他們通過觀察、動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識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增長才幹。當然,在幼兒的科學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思維能力的培養,增強他們的獨立性、探索性,使幼兒把學習任務放到完整的環節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學知識,走進科學,也讓科學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長之路。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親自動手擺一擺、搭一搭、試一試、想一想的過程,激發幼兒動手操作的興趣,培養幼兒探索意識。

2、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思考、分析、判斷能力,以及協作能力。

3、讓幼兒在反覆實踐、操作過程中,感知雞蛋殼弧形凸面承受力大。

4、樂於探索、交流與分享。

5、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讓學生親自動手擺一擺、搭一搭、試一試、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 想一想,說一說。

活動準備

廢舊方形木板若干,半拉雞蛋殼若干,圖書若干。

幼兒人手一張記錄卡,筆、教師記錄掛圖若干。

生雞蛋5個、膠粒、玩具若干盒。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題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

1、提問:小朋友都吃過雞蛋嗎?

你是怎樣剝蛋殼的?

敲蛋殼時會發現蛋殼怎麼樣了?

哦,小朋友都知道雞蛋殼很薄,容易碎,現在,老師要請大家聽個故事,聽聽故事裏講件什麼事?

2、講述故事《小螞蟻搭桌子》

附故事:小螞蟻和小蝸牛是好朋友,它們在螞蟻的小花園裏,坐在桌子旁聞花香,玩玩具,玩得真開心。突然,颳起了大風,下起了大雨,把小螞蟻的桌子給吹壞了,小蝸牛將自己的玩具雞蛋殼送給小螞蟻搭桌子,小螞蟻拿了幾個雞蛋殼搭桌子,它搭桌子會牢固嗎?它搭的桌子能放東西嗎?請大家猜一猜.

(二)引導幼兒探索,初步發現雞蛋殼的本領:弧形面承受力大。

1、老師請大家動手也用雞蛋殼來做試驗,看看小螞蟻的桌子牢固嗎?老師爲大家準備了許多雞蛋殼、小木板,試一試雞蛋殼凹面和凸面力氣有什麼不同?在操作過程中發現,看看誰能發現雞蛋殼的祕密。

2、小朋友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什麼?凹面和凸面的承受力一樣嗎?誰發現了什麼祕密來告訴大家。那應該怎樣搭桌子最平穩?用多少雞蛋殼能搭出最平穩的桌子?

3、小朋友也可以小聲討論:剛纔你是怎樣搭桌子的?誰能把自己搭桌子的方法告訴大家,並用

記錄紙把搭桌子的方法記錄下來。(記住順序要從左到右、從上到下)

(三)集中談話:你剛纔用了幾個雞蛋殼搭桌子,是怎麼搭的?桌子穩不穩?在搭的過程中發現什麼?請幼兒邊操作邊記錄邊檢驗,哪種方法最好。大家有沒有發現雞蛋殼的本領:弧形凸面承受力大。

教師用記錄掛圖記錄幼兒搭的方法。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感受雞蛋殼的本領大:弧形凸面承受力大。

1、請小朋友選出四個一樣高的.雞蛋殼放在四個角來搭桌子,搭好後,試一試桌子穩嗎?那我們怎樣來驗證桌子平穩嗎?老師爲大家準備了許多書,看看最多能放幾捆書?怎樣放得更多?(幼兒邊操作邊記錄)

2、請大家再動手試一試,放重物的時候,動作的輕重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動作重雞蛋殼會碎,動作輕,可以在桌子多放幾捆書。

3、集中談話:你的桌子放了幾捆書?有沒有發現什麼?邊說搭的方法,邊記錄並檢查

4、請小朋友輕輕地往桌子上放書,比一比哪組小朋友桌子上的書放得最多捆。搭桌子用四個一樣高的雞蛋殼搭最平穩,然後,輕輕地往上面放書,可以多放幾捆書,大家知道這是什麼道理?弧形凸面承受力大。

(五)教師表演“雜技”,讓幼兒進一步感受雞蛋殼的承受力。

雞蛋殼雖然很薄,容易碎,但它拱起來,力量可大了。它上面可以放很重的東西。看看老師給大家表演“雜技”,小小的四個雞蛋殼,上面能放多少書呢?

(六)提出延伸活動的要求,結束活動。

雞蛋殼的本領這麼大,在生活中你發現人們是怎樣利用拱形力量大的原理來設計建築物的嗎?如果你是科學家會利用這一原理做什麼?下次活動你把你的發現和你想做的告訴大家。

幼兒園大班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學習用語言講述減法算式所表達的圖意,體驗“還剩”的含義。

觀察圖案的排列規律,依樣接着畫。

活動準備:

教具:三幅實物圖,貼絨數字及符號。

活動過程:

集體活動。

出示圖一。

“這三幅圖講的是一件事,仔細看看誰能把每幅圖用一句話講清楚?”先講第一幅。(花上有4只蜜蜂。)“看看第二幅誰會講?”“到底是來了還是走了,你怎麼看出來的?”(飛走了兩隻蜜蜂。)“我們把第一幅與第二幅連起來說一說,再想想第三幅圖應該怎樣說?”(花心上還剩兩隻蜜蜂。)“大家把三幅圖連起來說一說。”

用算式記錄,並表達圖意。

1、“誰會用一道算式來記錄這件事?大家看他記的對不對?”

2、“誰來說說這道算式裏的每個數字和符號都表示圖上什麼意思。大家把算式讀兩遍。”

小組活動看三幅圖列減法算式。

教後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孩子們能運用簡明的語言講述每一幅圖的圖意,並且學習用語言講述減法算式所表達的圖意,體驗“還剩”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