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幼兒園教案 > 有關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彙總5篇

有關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彙總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作爲一名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優秀教案5篇,歡迎大家分享。

有關幼兒園優秀教案模板彙總5篇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1

教師的指導策略:

1、幼兒進行漿糊貼花朵時候,畫面可能會顯得比較髒,全是漿糊的印子。

1、教師提前告訴幼兒每人折三朵花,先固定三朵花在花園裏的位置。然後用漿糊進行花朵的粘貼,記得只能貼一次。貼好就不能撕下來了。

2、幼兒進行添畫時,可能會隨意進行添畫,自己想到什麼就添什麼。

2、教師在出示講解添畫內容時,幫助幼兒概括。地上的小草、天上的雲朵、飛翔的小鳥、紅紅的太陽、細細的雨點等可以讓幼兒進行選擇。

3、抓筆時候,幼兒會抓最上面,收拾蠟筆時候會漏下一兩支蠟筆。

3、教師給與要求,提醒幼兒抓蠟筆的最底下,用完了,可以把包着的紙撕掉。收拾的時候要將蠟筆全部收拾乾淨才能離開。

重點指導:

1、教師可以通過摺紙的步驟圖,幫助幼兒理解摺紙的過程,並且逐步感知步驟圖上的常用標記,在摺紙的過程中還能幫助幼兒回憶教師講解的細節之處。

2、教師可以出示多幅範畫,豐富幼兒添畫的種類,避免圖案的單一。

活動目標:

1、學習將正方形的彩色紙角對角地折成三角形的技能。

2、嘗試在鬱金香花上添畫花莖、葉子,同時能添畫小草、太陽、小鳥等物。

3、正確使用漿糊、油畫棒,並能保持作品整潔。

活動準備: 正方形的彩色紙、油畫棒、漿糊、範畫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觀察範畫,引起幼兒的興趣。

提問:圖上的花和我們以前畫的花有什麼不一樣?

花是用什麼方法做的?莖和葉子是用什麼方法呢?

二、教師示範,引導幼兒學習用步驟圖的方式。

1、出示步驟圖,引導幼兒觀察細節。

提問:你在這些圖紙上看到一些什麼?

它們可能是什麼意思呢?

2、教師對照步驟圖進行示範:

(1)拿一張正方形的紙,邊對邊地折成三角形,把線壓平

(2)把兩個角朝上折,一朵花就摺好了

3、教師再次強調“箭頭”和“摺痕”的提示作用。

改動:幼兒之前已有“折小狗的”經驗,因此,這一次不需要出示步驟圖。

“小狗”比“鬱金香”的步驟還稍微多一些。只要幫助幼兒進行刪減即可。

4、粘貼花朵在畫紙上。

花摺好後,在反面抹一點漿糊,貼在作業紙上。

5、進行添畫。

用油畫棒添畫花莖和葉子。

三、幼兒獨立操作,教師指導。

1、師生共同按照步驟圖的提示進行摺紙(花朵)。

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圖譜給摺紙活動帶來的幫助。

2、引導幼兒將兩朵花都摺好後再抹漿糊貼,然後添畫花莖、葉子,還可以畫小鳥、太陽等。

3、提醒幼兒注意正確的抓筆姿勢,油畫棒用完後要放在筆盒裏。

四、佈置場景,作品展示。

教師:把我們的鬱金香帶到花園裏,看看你喜歡哪一朵鬱金香,爲什麼?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幼兒解讀月曆,瞭解數在實際生活中所表達的含義和運用。

2.回憶美好生活,激發幼兒與同伴分享快了的積極情感。

活動準備

1.趣味練習:幼兒園裏特殊的日子

2.月曆、檯曆若干

趣味練習

活動過程

一、月曆上的數字

1.今天是幾號?星期幾?離新年還有幾天?

2.提出問題

對於這張月曆有沒有看不懂的?需要提出問題的?

3數字的實際意義

有怎麼多的數字在月曆上,到底有什麼用?可以告訴我們什麼?

4.小結:數字出現在月曆的不同地方,它所表達的意思也是不同的。

我們能通過這麼多的數字知道, 年、月、日和星期。

5.一個月有幾天

12月份有幾天?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多嗎?

幼兒通過翻看臺歷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統計每個月的不同天數,相互借鑑。

6.民間遊戲——記住大小月

二、月曆上的文字

1.找找除了數字還有什麼?

2.幼兒尋找“元旦”

理解“元旦”的含義——一年中的第一天

3.尋找“國慶節”

4.尋找“中秋節”

是幾月幾號?是十月份的第幾天?

5.小結:

這些數字還能告訴我們這一天是一年中第幾個月的,第幾天。文字還能告訴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節日。

三、開心的日子

1.一年中有你一天你是最開心的'?

2.趣味練習:幼兒園裏特殊的日子

3.分享快樂。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3

背景設計:

中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這件具有世界性的事件不僅全國人民都關注、興奮,就連我班的孩子一提起這件事都非常的高興。許多幼兒在談到自己的理想時,紛紛表示要向楊利偉叔叔他們學習,做一名宇航員遨遊太空,也有小朋友表示長大後想登上月球看看上面到底有什麼……雖然這事情已成爲往事,但我班幼兒的交談內容還是不離開這一話題進行,他們還帶來了各種圖書、碟片、報紙,互相閱讀和交流。我想:幼兒的興趣不能簡單地讓它停留在口頭上,應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幼兒去感受、去想象、去創造,使幼兒的經驗得以提升。

大班幼兒求知慾望強,他們好問好學,對數學知識也較感興趣,積極嘗試做一些計算練習,爲跨入小學做一些必要的準備。我們知道數學活動有時顯得較爲枯燥乏味,如果只滿足於讓幼兒學會加減練習、編一些應用題,內容顯得過於狹窄單一,很難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在剖析《黑夜密語》這一大主題的精神要領下,預設了這個活動,以此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滿足他們探索太空的若干需求。

活動目標:

1、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答虛擬遊戲中的問題。

2、能用語言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寫有6—10數字的星星五顆,制定成貼絨磁性教具。

2、模擬的大張登月軌道圖,在軌道的九個點上寫數字10。幼兒每人一張相同的小圖、筆。

3、幼兒每人1—10的數卡一套,彩色"通行證"一、手指遊戲導入。

師: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玩個手指變數字遊戲。

兒歌:食指中指並並,做把剪刀剪剪,我是手指魔術師。變、變、變個……。

二、給星星打電話。

1、出示圖片。提問:這幾位叔叔,你們認識嗎?(楊利偉,翟志剛等)

2、大家都想上月球,我們閉上眼睛,祈禱星星幫忙。

3、出現星星圖片,揭示上月球的要求。

要求:到月球上去,先要和星星打電話。(出示五顆星星)每顆星星上面都有一個數字,數字是幾就代表是幾號星星。我們從卡片中找出兩個數字,如果兩個數字合起來和其中一顆星星上的數字一樣大,就算撥通這顆星星的電話。

4、幼兒解密碼,第一次操作。

幼兒拿出卡片擺一擺。

師:你拿出是x和x,撥通的是x號星星的電話。幼:我拿出的是4和5,撥通了9號星星的電話。幼:3和2,可以撥通5號星星的電話。

……以同樣的方法,讓幼兒練習6—10的分合。

5、破譯了星星的號碼,接通星星的電話。

提出要求:上月球要進入軌道,進入軌道必須先解開密碼,密碼是由兩個數字組成的,這兩個數字合起來都必須等於10,密碼解開了,到老師那兒領取通行證,就能登上月球。

三、解密碼上月球

1、帶領幼兒觀察軌道圖。

2、幼兒玩拍手遊戲(複習10的分成)、

3、幼兒解密碼,第二次操作。

幼兒在小圖上的方框內寫出10的各種組合數字。

4、檢查密碼,領取通行證。

5、幼兒登上軌道,虛擬上月球。

活動延伸:

聽音樂,幼兒做各種動作,模擬宇航員在月球的探索的情景。

自我評析執教了科學活動《上月球》這個活動中,在活動中我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現狀作爲科學探究的對象,讓幼兒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解答虛擬遊戲中的問題,使得數學活動更遊戲化、趣味化,深受幼兒的歡迎。活動中,我以登上月球爲線索,把充滿奧祕的太空知識用圖片的形式簡單的展示在幼兒的面前,促進了幼兒的感官探索;把簡單劃一的數字分合式穿插在虛擬遊戲中,既鞏固了幼兒數學經驗,又滿足了幼兒上月球的探索慾望,讓幼兒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對促進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也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作用。活動中,幼兒認真地追隨環節要求的變化,一次次大膽地闡述自己對分合知識的理解,探究的慾望無處不在。"通行證"的發放使得幼兒的操作結果被得到認可,雖然有些小朋友做錯或者重複了,但老師給予的訂正機會讓他們從失落中走了出來重新煥發求知慾望,使他們有成功和被重視的感覺,課堂氣氛非常活躍。而且幼兒之間的互相檢查既提高了幼兒的數學經驗,增強了幼兒的責任意識,又促進了語言和思維的相互作用。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4

  一、活動目的:

1、讓幼兒通過觀察製作進一步瞭解蛋的食用方法。

2、鼓勵幼兒運用材料,大膽造型,創作出與別人不一樣的作品來。

3、引導幼兒初步感受生活中的美,體驗美術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功感。

  二、活動準備:

1、請家長在家中引導幼兒觀察蛋製品的製作過程。讓幼兒動手做一做,豐富幼兒有關蛋的食用經驗。並用照相

機把幼兒製作的情景拍下來。

2、環境佈置:活動室張貼幼兒製作的相片、擺放相關蛋食品供幼兒欣賞。師幼共同蒐集各種製作材料。

3、分組放置幼兒操作用的材料:

水粉顏料、油畫棒、橡皮泥、棉花、蠟光紙、水果網、碎布、泡沫板、剪刀、電熱鍋、蛋、及相關食品等。

  三、活動過程:

1、現場製作蛋食品,引導幼兒觀察:

(1)、引入:泉州大酒店的廚師要教我們學做菜,你們想學嗎?

(2)、提出觀看要求:

A、注意安全,不靠近或接觸到鍋以免燙傷。

B、觀看時不推擠。

2、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在觀看過程中發現了什麼?你最喜歡哪一道菜,爲什麼?

(蛋的形狀、顏色等的變化及菜的顏色搭配。)

3、提出建議:共同來做一盤好吃的蛋。

4、介紹材料,提出問題:蛋有哪些製作方法,你想用什麼材料做一盤和別人不一樣的蛋食品?

5、提出要求:

(1)、用剪刀應注意安全。(2)、把不要的紙屑放到空盤子裏。

6、幼兒自由操作:

(1)、鼓勵作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製作材料,按自己的意願製作。

(2)、巡迴觀察指導幼兒創作。

(3)、鼓勵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製作材料,按自己的意願裝飾一盤與衆不同的蛋製品,並取個好聽的名字。

7、交流經驗:

(1)、鼓勵幼兒向大家介紹,展示自己的作品。

(2)、師幼共同“品嚐”一盤好吃的蛋,體驗製作的快樂。

8、活動延伸:

把“一盤好吃的蛋”放到角色遊戲中,豐富幼兒的遊戲內容。

幼兒園優秀教案 篇5

設計思路:

近階段,我們小一班的孩子正圍繞着“我的朋友在哪裏”的主題開展着一系列的活動(包括:介紹自己的好朋友、找朋友、猜一猜、摸一摸,送禮物等)。小班孩子由於受年齡和生活經驗的限制,他們的活動往往都是以自我爲中心,而想不到其他人,在開展了這個主題以來,孩子們開始試着找朋友,和朋友一起遊戲,但我們發現,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和開朗、活潑、善交往的孩子一起玩,而對於那些比較內向、膽小、又不善交往的孩子則常常很孤立,要麼一個人坐着,要麼獨自玩耍,很少有同伴去注意他們,更沒有人去關心他們。所以,我預設了這次主題活動:關心關心他們。

主題目標:

1.能夠發現別人明顯高興與不高興的表情,會用簡單的語言和動作去關心和幫助別人,體驗關心別人的快樂。

2.繼續體驗與朋友共同遊戲的快樂,知道朋友越多越好。

3.培養幼兒與同伴之間的相互配合。

4.增強幼兒與同伴合作的遊戲的意識,體驗遊戲的快樂。

活動過程:

(一)引起興趣,情感體驗:

1.最近,我們小一班的小朋友一直在講講好朋友,找找好朋友,那你們跟好朋友在一起開心,還是一個人孤孤單單開心?爲什麼?

2.那你們開心的時候會做什麼動作呢?(請幼兒來做做)我們一起來做做開心的樣子。

3.你們看,我上一次把你們和好朋友玩的開心的樣子都拍下來了。

(二)觀察照片,幼兒討論:

1.找找哪一個是你,爲什麼這麼開心?

2.這裏還有幾張照片,看看是誰?他們開心嗎?(不開心)你從哪裏看出來的?猜猜他們爲什麼不開心?

3.請不開心的小朋友講講爲什麼不開心。

4.怎麼讓不開心的小朋友開心?你會對他們說些什麼話?你會和他做什麼?

5.現在你可以去關心他們,讓他們高興?誰想去和ⅹⅹ玩?關心ⅹⅹ的小朋友有嗎?

(三)幼兒分散活動:

引導幼兒去關心同伴。

(四)講評延伸:

1.介紹你是怎麼關心小朋友的?講了什麼話,怎麼做的?

2.問不開心的小朋友現在開心嗎?你以後可以自己去找找好朋友,好嗎?

3.引導幼兒要經常關心這些小朋友。

活動反思:

1、新課程倡導活動化教學。活動是落實課程標準的主要載體,也是主體性生成和發展的源泉。

《品德與生活》課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具有積極的、健康的人格。人格的發展的大量相關研究表明:只有在積極的活動中才能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爲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在《他們需要關愛》教學中,以“換位體驗”這一活動形式,使學生切身體驗殘疾人的痛苦,瞭解他們在生活中的許多不便;“身殘志堅故事會”通過學生調查、蒐集、交流身邊殘疾人“身爲殘疾卻不向命運低頭”的事蹟,使學生的心靈爲之一震,對殘疾人產生尊敬之情;“知識小競賽”讓學生了解了一些資料後一定會欣喜地發現社會對於殘疾人點點滴滴的關心,培養了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而且使學生獲得知識,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渴望盡微薄之力爲殘疾人獻愛心;而“愛心行動”,鼓勵學生爲身邊的、社會上的殘疾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上述一系列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殘疾人生活中的困難與痛苦,社會給予殘疾人許多關懷,幫助殘疾人是每個公民的責任。能尊重殘疾人,燃起對殘疾人的同情與關愛之情。《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內容強調的是體驗和感悟,以兒童的年齡特徵、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等爲設計基礎,設計了多種形式的活動來組織教學,在活動中學生人人蔘與、自主實踐、自我體驗,並獲得感悟與快樂。

2、社會道德和個體品德的提高與發展,只有通過生活的體驗來實現。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和基本的價值觀,只有通過他們自身的探究、體驗才能最終養成與形成。魯潔、王逢賢教授在《德育新論》中指出:“人對道德價值的學習以情感——體驗型爲重要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教學中通過“換位體驗”,做做“盲人、缺少手臂的人是怎樣拿東西的”,通過這種嘗試,使學生切身感受到殘疾人的生活不便;以身邊夥伴的故事,觸動孩子的心絃,使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並得到各方面的發展的。讓學生欣賞圖片、觀看千手觀音的錄象、播放《愛的奉獻》、《愛在人心》等音樂,把學生帶入教材相應的情境之中,由入心、動情到啓真、悟理,經歷真實的內心體驗,並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引發道德感想,內化道德認識,指導道德行爲,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成爲和諧的整體。通過組織“爲身邊的、社會上的殘疾人獻愛心”等活動,爲學生開闢體驗的渠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體驗中感悟,在體驗、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小百科:關心【guān xīn】,解釋:(1) 留意,注意(2) 關懷,掛念。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視和愛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