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一年級教案 > 《靜夜思》教學反思範文精選4篇

《靜夜思》教學反思範文精選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9W 次

  《靜夜思》教學反思【1】

《靜夜思》教學反思範文精選4篇

《靜夜思》是素有“詩仙”美稱的唐朝詩人——李白的經典佳作,這首詩語言凝練,意境優美。在預設教學過程時,我本打算按照“初讀古詩,感悟意境——朗讀詩句,感悟詩韻——欣賞古詩,拓展延伸。”的思路進行教學,但我考慮再三,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感悟、理解與朗讀、背誦,哪種方式更有效?非常矛盾。無意中,在閱讀《教學之道——寫給語文教師》(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書時,看到了一篇名爲《素讀經典》的文章,當時“素讀”兩個字吸引了我,什麼是“素讀”,對於第一次聽說這個名詞的我來說,帶着好奇,快速瀏覽了一下,才明白“素讀”就是古代私塾授課的讀法,日本右腦開發專家七田真在《超右腦照相記憶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點是背誦和記憶”裏這樣論述:“‘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讀內容的含義,只是純粹地讀。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這樣按字面來教孩子‘素讀’中國的四書五經的。”他還說:“這種不求理解、大量背誦的方法是培養天才的真實方法,也就是右腦教育法。猶太教育培養出了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的教育就是以記憶學習爲中心,強調反覆朗讀。”

這段話給了我一啓示:對於剛剛升入一年級的孩子來說,識字確實是難點,一篇課文學完了,回頭再讓孩子們來讀,生字詞還是不認識,雖然教給他們識字方法,卻很無效。對此我也很苦惱,怎樣增加孩子的識字量呢?我一直在苦苦思索。“素讀”古詩,雖然不理解詩意,但隨着“素讀”量的增加,學生會不會在“素讀”中,慢慢積累識字,這也許是解決識字這一難題的一種方法。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我在上課時臨時改變了預設的教學過程,帶領學生一遍遍讀詩,很快孩子們都能熟練背誦下來了,可能這首簡短的小詩,有的學生在課前就已經背誦下來了。既然還有時間,我又給學生增加了一首小詩——《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對於這首詩,跟學生素讀的時間要長一些,但也在課內完成了。學生不僅背過了充滿思鄉之情的《靜夜思》,而且還額外積累了一首小詩,我覺得“素讀”的效果還是挺明顯的。在今後,我將嘗試利用晨讀、午檢時間,帶領學生“素讀”經典古詩,擴大學生識字量。

  《靜夜思》教學反思【2】

“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直而促。”

我一直很喜歡按照平仄的規律來讀詩——平長仄短,卻總有霧裏看花的感受。這是爲什麼呢?莫名。

知道《靜夜思》的“思”讀第四聲,緣於暑假中和徐健順教授的閒聊,之後又與陳國安教授聊這首詩,他再次重申“思”應讀第四聲,作名詞用,解釋爲“心緒,情思”。

順着這份心情,我從題目入手,教平仄,悟情感。

先看題目。連着三個第四聲,仄仄仄,用線連接,直線下降,學生們體會到詩人此時情緒低落。接着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詩人的情感。等到學生對詩題、詩情有了較深刻的體會,最後讓學生朗讀題目,學生的學習效果相當好。

新授之後,該是運用了。在默寫詩文之後,學生能較快地標出這首詩的平仄,進而連線,畫出詩人的情感線。然後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人的心路歷程,進而找到關鍵字詞。最後是情感朗讀。整個過程可謂順暢,學有成效。

常說教語文要“關注表達”,即關注文字的表達形式和關注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詩歌教學同樣如此。

按照平仄,畫出詩人的情感線,這竟是“關注表達”的最佳切入點,可謂一舉兩得。

其一,關注詩人如何透過二十個字來抒發情感。

由情感線中,我們可以一目瞭然,詩人起初的心情是高興的,然而一看到月光,一想起自己遠離故鄉,遠離親人,心情即刻起了波瀾;愈想愈冷,乃至如霜;舉頭低頭,黯然神傷,起伏跌宕;最後還是那輪明月,溫暖了孤寂而冷落的心。

有意思的是,情感線每次波折處,恰恰是本首詩的關鍵詞:月——霜——舉——低——故鄉。文字與情感渾然統一。

其二,透過情感線,訓練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本堂課上,我兩次運用由平仄連線而來的詩人情感線,讓學生說說詩人的心路歷程,訓練學生語言的表達能力,效果都很好。

“素讀”推廣人,廣州的陳琴老師曾疾呼:“小學語文老師要懂一點詩詞格律知識”,我個人覺得是很有必要的。其實,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從詩詞的格律中,還能窺見別樣的教學方法,真好。

  《靜夜思》教學反思【3】

這裏我是選用一個環節來進行說明,這個月來,我的點點感悟。說句實話,對我個人而言,是不太喜歡古詩教學的。因爲古詩文的教學,一般來說都偏於單調。老師講得乏味,學生也聽得疲倦。更何況是低年級的學生,好動永遠是他們的天性,怎麼保持好課堂紀律已經成爲我的難點,更不必說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我苦惱、我思索、我痛定思痛,一陣苦思冥想後,我決定放長線掉大魚。

[!--]

在這我很抱歉地說聲:上面的教學經過不是經過本人之手,由於時間欠缺,我不得不抄襲他人之作,原諒我的無知與天真吧!在上課起初,我是這樣問學生的:你們看過夜空嗎?通過這樣的提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學生熟知的生活常識着手,漸漸把他們帶入到學習中去。

在教學時,我主要從兩大主脈入手。一是,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應該是第一次採用這樣的教學手段,學生的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由小組長帶頭,組內的各個成員分工合作,每位學生對此都是樂於接受的。(這個手法,我是主要在朗讀初期和檢查學生朗讀情況時,採用的)。我的另一特色是,抱着指導學生背誦的願望,而進行的對詩逐句逐句的翻譯。用上了師生合作的方式,我翻譯一句詩意,學生來說詩文。後來直接讓學生站起來說說詩意,讓我來對詩。在平常的教學中,都是由老師向學生提問,今個兒換成學生來向他們老師挑戰,膽子大一點的學生,對這種兌換角色的教學,是樂此不疲的。

教學後,我是這樣問我們學生的:從今天的學習中,你學會了什麼?要是學生回答不上來那樣也不要緊,我可以變換我的提問內容,選擇更適合他們這個年齡的特色語言:在課文中,你最喜歡什麼?爲什麼?這樣一來,學生的答案雖說是相差無幾,可我認爲,這節課,我的謎底是達到了,我已很滿足。

寫相類似的文章,本是應付檢查。起初還算,有點激情,到了後來寫得全是爲了湊足數字的廢話,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永遠理我們的目的地那樣遙遠。有時候你不期待的偏偏就這樣來到你身邊,你所希冀的往往你是碰不着邊的。很喜歡有個人的有句話,世界上的兩大悲劇是;一,得到你不想得到的。二,得不到你想得到的。這是我想要表達的,但我不想把它白日化。

  《靜夜思》教學反思【4】

非常有幸,和同事一起參加了第12屆“現代與經典”全國小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那麼近距離的與名師親近,心中的激動是難以言表的。兩天半的時間,課程安排的十分緊湊,於永正、張祖慶、嶽乃紅、戴建榮等等全國著名的特級教師,還有來自寶島臺灣的作家方素珍,爲我們呈現了一堂堂精彩紛呈的語文課,讓我們打開眼界。其中特別是戴建榮老師的古詩吟誦教學法,給我們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我們打開了另一扇學習古詩詞的大門。

古詩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佔有一定的地位,但各人的教學方法不一。

我們原來在教學古詩時,一般是讓學生先讀古詩,然後逐字逐句解釋詩意,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最後背誦古詩。這樣的教學對學生來說學得很枯燥,乏味。而戴老師的古詩吟誦教學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值得我們學習。

戴老師根據當代兒童的認知心理,借鑑中國傳統詩文學習的優秀經驗,古爲今用,摸索出別具一格的小學古詩“吟唱”教學法。他把讀、吟、唱、舞四個部分有機地結合,互爲支撐,融爲一體。看起來很簡單,真正要學起來並不容易。要進行這樣的教學,教師既要有文學知識水平,又要有專業的教學水平和文藝藝術水平,並不是一朝一夕習得的。

以《靜夜思》爲例:

課始,戴老師就指正了同學們“靜夜思(sì)”的讀音,不僅給臺上的學生也給我們臺下那麼多的聽課教師也上了重要的一課。在課堂上,戴老師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遇到古詩、古詞、古文的讀音時應該查《辭源》。

在這本書中,“思”有三種不同讀音。

讀sī時有5種解釋:1.思考,想問題;2.思慕,想念;3.悲感;4.助詞,用於句首;5.姓。

讀sì時只有一種意思:心緒,情緒。

讀sāi時則同“腮”,多鬍鬚的樣子。

而在這裏詩題“靜夜思”的意思是“靜靜夜晚的一份心情”所以應該讀第四聲“sì”。其實用我們現在的方式去區分記憶可以簡單的理解爲作動詞時讀sī,作名詞時讀sì。原來,這個字是這樣讀的,從小到大自己一直都沒讀正確,還把錯誤的讀音交給了學生,有些汗顏。同時,也欽佩博覽羣書的戴老師。

在這節課上,面對三年級的孩子,戴老師通過《靜夜思》一詩的教學,教給學生進行詩文誦讀的方法很簡單——讀之歌之吟之舞之八個字乃是這位教師的研究成果,涵蓋了他多年的學習心得和實踐智慧。

課堂上,教師教給學生平仄的規律,平長仄短,一句一句進行指導。他以漢語拼音的四聲爲準。讀音爲一、二聲的歸入平聲,三、四聲以及輕聲的歸入仄聲。如:“—”表示平聲,“︱”表示仄聲。

— — — ︱ —

牀 前 明 月 光,

— ︱ ︱ ︱ —

疑 是 地 上 霜。

︱ — ︱ — ︱

舉 頭 望 明 月,

— — — ︱ —

低 頭 思 故 鄉。

— — — ︱ — — ︱ ︱ ︱ — ︱ — ︱ — ︱ — — — ︱ —

戴老師根據詩中平仄的變化畫了一條類似於“心電圖”的線條,戴老師運用手勢指揮學生讀出平仄,在線條上標出每個線條頂端的字,讓學生再次領略到了老師的用意。原來這條線恰恰體現了李白的心情變化。戴老師時而委婉動聽、時而穩重深遠的吟唱,讓古詩的吟誦變得是一種賞析性的朗讀。

戴老師通過範讀,指名朗讀,齊讀等多種方法,指導學生讀出了古詩的味道。他和着絲竹旋律,用半讀半唱,讀唱結合的方法吟詩,吟出了悲傷之感,吟出了李白對於家鄉的深深思念,把自己的感情表達的淋漓盡致,把詩文中的景和情融合在一起。贏得了聽衆的熱烈地鼓掌,氣氛達到了**。他用借鑑手語的獨特的表達方法舞詩,這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

戴老師完全是可稱得上是一位出色的演員,他的吟誦加入了自己對古詩的獨特感悟,引用得出神入化,把我們自然地帶進了詩境之中。他對古詩的歌唱韻味十足,扣人心絃;他對古詩的所作的肢體語言的闡釋,降低了學生學習古詩的難度,通過形體語言把古詩的意思解釋得清清楚楚,讓學生真正學會了這首古詩。

在課後,戴老師又給我們介紹了古詩的教學方法:

1、讀-----唱-----吟

2、千篇一律

3、依字行腔

戴老師認爲,要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和情感共鳴,僅有讀是不夠的。中國古人在讀詩時不僅“高聲朗讀,以昌其氣”,還講究“密詠恬吟,以玩其味”。詠,歌也,吟,呻也。在高聲朗誦之後,古人又通過吟唱的方式,進一步人詩境、悟詩心、品詩味,這一點值得後人認真學習和借鑑。

唱,最能打動孩子的心,但選曲應遵循這樣幾條原則:①準確理解詩意,曲子要和詩歌的情調吻合;②弦律要簡單,易於吟唱;③弦律應高雅古樸,一般不宜選流行歌曲。

吟,是中國古詩特有一種誦讀方式。吟,不同於唱,講究“無腔無調,隨意而出”。意在通過吟詩,心中復現情景,領會詩情,“並由於當時當境和個體性情而賦予其鮮活的生命”,達到“雖復現而卻不落陳腐”的境界。用現代的觀點來看,吟是讀者對詩境的“個性化解讀”,對詩意的“個性化表達”。

怎麼吟?戴老師說,半讀半唱即爲吟,即按照唱的韻律,用讀的語調,把古詩誦讀出來。傳統吟詩對今天的孩子來說十分陌生,在理解和接受上有難度。戴老師通過先讀,再唱,爲吟打好基礎;再通過自己的示範,讓孩子們從模仿開始,逐步瞭解和掌握吟詩的方法,從而感受到古詩的音韻之美。

戴老師說:“吟詩可以按照特定的吟誦曲來吟,也可以按照統一的調來吟,可千篇一律,亦可一篇一律。讓學生在舒緩的韻律中,吟一吟,既能更深刻地體會詩人的情感,還能深入品味詩句,積累語言。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瞭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爲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纔會終身受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