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將相和》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將相和》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4W 次

在現在的社會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去,是爲了以後。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將相和》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將相和》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將相和》教學反思 1

在這課的教學中,我用一句話引領學生學習全文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採用自己讀、同桌讀、比賽讀等多種形式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說的對麼?從文中找答案,這樣就引導學生統讀全文,理解了文章的內容,順便體會了人物的品質。然後引導學生交流,能過讀、談、感情朗讀,使學生很好理解了課文內容。

這麼設計,脫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也提高了教學效率。

《將相和》教學反思 2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動人,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據文章的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

《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的時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繫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並對人物作出評價之後,我讓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個小標題,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於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在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沒有過高的要求,目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學生精讀課文時,我結合課後“思考·練習”,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學生交流討論,先分小組討論交流,再由代表參加全班的交流討論。學生的.積極性高,學習興趣很濃。對於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於那些跟課文關係不大的問題,啓發學生課外去研究。這樣真正達到了課堂效果。

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啓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結合“思考·練習”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喜歡他,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勵學生參與課堂,訓練他們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愛國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質。

回顧這一課的教學,老師教的輕鬆,學生學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課堂,把課堂這個主“陣地”交給了學生。

但細想過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讀訓練上缺乏頻率,當時有些忽略;對於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師包辦代替的話語有些多,應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

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重難點指撥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3

《將相和》這篇課文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時,我的思路是第一課時先解決字詞以及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然後在第二課時通過文章的具體語句瞭解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形象,進而瞭解三個故事的內在聯繫。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的故事討論,每個學生經過討論都有了自己對於人物的理解。小組彙報時,學生可以通過文章中的重點語句分析出藺相如是一個機智過人、勇敢無畏、不畏強權和顧全大局的人,分析出廉頗也同樣是顧全大局、知錯就改的人。

不足之處:

1.最大的問題是語音語調太過平,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指導朗讀時,學生朗讀的比老師還要有感情。

2.在時間的把握上不夠充分,開始時候有些鬆弛,沒有很好的把握時間,導致後來時間不夠充分,很多問題討論的不充分,應該展示的圖片也一閃而過,最後的小練筆沒有讓學生展示,因爲對時間的把握不準確,導致沒有展示一節完整的課堂。

3.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交流不默契,不能很好的接住學生的回答,沒有適時的小結,使得課堂上學生與老師有些脫節,沒有融爲一體。

改進措施:

1.最重要的是多聽聽朗誦,改善自己的.語音語調,多些抑揚頓挫,讓整個課堂活躍起來,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會把握課堂,與學生在課堂上多交流,適時的小結學生回答的要點,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重點。

3.時間的把握上,要靈活,時間不夠的時候適當的調整時間安排,給學生展示的時間,讀一讀自己寫的小練筆。

《將相和》教學反思 4

《將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而成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難點是把握3個故事之間的聯繫。

教學本課後,主要收穫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課前預習比較到位,從四年級接班到現在,學生在預習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義方面,還對文章中新出現的詞語進行重點理解,部分學生還能自覺地瞭解時代背景,加深了對文章的學習興趣。

二是從本文比較複雜的因果關係出發,從整體上弄清楚“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繫。如藉助過渡句,理清三個故事之間的基本關係;給三個故事加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繫感受故事情節的曲折生動;細讀三個故事,自學討論,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在找到三個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礎上,領會每個故事之間的因果聯繫。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學時,採用讀、議、辯、演等有機結合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如議議:自己喜歡誰,爲什麼?出現分歧,適時讓他們辯一辯,學生還可以從文中選擇一個故事或一個角色進行表演。

四是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通過課堂出現的澠池之會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學生所知道故事的講述及對資料袋的學習,激發他們今後去讀讀原著。

本課的教學,雖然儘可能地照顧全體,但是對於學習能力低下的學生還存在對文章沒吃透,課堂不發言很被動學習的現象,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把新的教學理念貫穿課堂,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自學自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5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一篇歷史故事。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線索,記敘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三個小故事相對獨立且又互相聯繫。

首先在講授這篇文章時,我讓學生在讀課文中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接着以課本劇的形式呈現了《完璧歸趙》,同時讓學生在自己的悟中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總結學習方法。最後讓學生“抓住人物特點”繼續探索藺相如的爲人處世和廉頗之間的矛盾起因。藺相如被封爲上卿,廉頗很不服氣。這些重點語句讓學生自讀自悟,自己體會廉頗爲什麼不服氣;引導學生站在客觀面來評析人物的心理:如果站在廉頗一邊,他會說:“廉頗在戰場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對抗敵人,多危險啊!所以廉頗不服氣,我能理解。”被他這麼一說,個別學生一致贊同他的看法,都覺得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就爬到廉頗頭上,覺得不公平。之後,引導學生繼續探討問題:“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說說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通過學習討論,找出句子說明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給您看”這就是智謀。“我的腦袋和璧就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這是智勇。“我就跟你拼了”這是捨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爲趙王擊缶。”這體現了不畏權勢、爲國爭光。

學生對兩個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瞭解:藺相如也好,廉頗也好,他們的偉大就在於以國家的利益爲重。但是要想真正領悟品質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再次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人物的特點:藺相如政治眼光長遠,懂得權衡利弊,不與廉頗爭執,心胸寬廣,機智勇敢,一心爲國,維護國家尊嚴。廉頗的基本是英勇善戰和勇於認錯。

結合生活實際,最後讓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成長經歷,連這樣官位居高的廉頗將軍都有這樣的悔改精神,你在生活中犯了錯是怎樣處理的,以小練筆形式呈現。

《將相和》教學反思 6

上個星期我在赤坭鎮劍嶺小學上了《將相和》一課。本篇課文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好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本文以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縱橫交錯的矛盾衝突給人以深刻的啓示和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但是本文篇幅較長,要學生充分領悟人物性格特點需要三課時的安排,再此我選擇了第一課時教學來進行教後反思。

一、交代背景,激發興趣。

在導入時,我選擇向學生交代《將相和》的時代背景:(兩千多年前,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戰國時期。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有七個,分別是——秦、楚、齊、趙、燕、魏、韓。也稱戰國七雄。七個國家都想一統天下,因此戰火連年。然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秦國,也稱虎狼之國,位於趙國的西面。而趙國的東面則是富強的齊國。趙國處於兩個大國之間,行事處處小心。更何況,當時的秦王是一個兇狠殘暴、陰險狡詐、不守信用又貪得無厭的人。趙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過讓學生了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情況,激發學生對當時歷史的好奇從而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爲學生們是農村的孩子,課外知識並不豐富,平時閱讀的機會少,對歷史方面的瞭解更是貧乏。所以當我在導入時交代戰國七雄的情況時,孩子們睜大了眼睛,表現出濃厚地學習興趣,讓我成功的把他們帶進課堂,帶進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和楚國之間的故事。

二、抓住主線,理清脈絡。

在講課文前,我已經交代學生做好預習。課始我通過檢查學生的預習順其自然的將課文的主線展現在黑板上。(如:通過預習,誰知道將是指的?相?文中還有哪些主要人物?課文主要講了哪三個小故事?)學生邊將預習成果展示出來,我邊進行板書,於是一條主線清晰起來,一目瞭然。不僅讓學生輕而易舉的抓住課文的脈絡,同時也爲第二課時、第三課時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將相和》教學反思 7

《將相和》是一個歷史小故事,對於歷史小故事的教學,我認爲重點在於學生對背景的認知意識的跟進,通過閱讀、感悟,從而挖掘歷史故事中的現代意義的,是對文本進行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將相和》這篇課文時,我不想把時間放在對故事情節的糾纏教學中,想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提煉來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價值,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得到熱愛祖國的情感薰陶,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做了什麼,只要是對祖國有益的事情就都是英雄的價值體驗,或者說一個人要取得成功必須有效的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

本單元除古詩外都是我國古代優秀作品的節選或改寫。我認爲教學本單元課文,就是要引導學生從每一課的內容中吸取有益的.啓示,鼓勵學生讀原著中同課文有關的部分,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名家名篇進入課本,本就是要起範例作用,學習作者佈局謀篇,遣詞造句,如何表情達意。

以讀爲本,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如何引導小學生讀《將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讀懂故事情節並不難,但要真正讀懂藺相如,讀懂廉頗,讀懂秦王、趙王,還需要下番功夫。

因此我採用對比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中的人物。首先從讀切入感悟幾個人,這可算是整體感悟,但這種感悟還是初步的、表層的;再就是感悟重點人物藺相如;最後以重點人物爲主軸,引發對比,從對比中加深對人物的感悟。體現了“讀”是內化的吸收,學生讀懂了人物的品質: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謀,臨危不懼;廉頗驍勇豪爽,知錯就改,開了“負荊請罪”的先河。

《將相和》教學反思 8

一、本課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

1、課前佈置學生廣泛查閱資料,瞭解故事發展的時代背景:

學生通過課前廣泛查閱資料(上網、看書、收集圖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關係,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特別是戰國七雄秦爲盛,這句話即課文第一自然段的內容,也是三個小故事的總起,掌握這一要素對學生深入體會秦王的驕橫貪婪,藺相如的勇敢機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強朗讀訓練,強化語言感受:

本課的一大教學板塊是學生交流彙報對課文語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讀訓練的成果。例如:馬逸舒同學彙報秦王就叫人記錄下來,說在澠池會上,趙王爲秦王鼓瑟。中的爲,她分析爲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爲,是對趙王的侮辱,這一分析贏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驚歎不已,要知道,這個爲字,就是我在備課中也沒想到,足見學生是花費了相當的功夫預習,並且具備了一定的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兩個都是在課標和單元訓練要求指導下實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本課教學值得注意的方面

本課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結構方面略顯零散。在學生交流最讓自己感到擔憂的地方時,有學生提到了完璧歸趙中藺相如的表現,我引導了學生分析藺相如在這個事件中所表現出的品質,顯得脫離了課堂主線,並且在分析過程中,學生詞彙的貧乏也暴露出平時閱讀、積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進。

《將相和》教學反思 9

一、將相和是一篇篇幅較長的課文

教學時,我抓住重點,長文短講,省時高效地突破重點達到教學目標。一開始上課,我就讓學生明確這一堂課的重點是:瞭解課文如可表現藺相如和廉頗的品質的,然後放手讓學生去自學自悟,在學生充分自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來體會人物的品質。

二、在課中,啓發學生思維

我注意抓住時機採用循循善誘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獨立解決問題。如:學生說藺相如把和氏璧“騙”回來,這是我在備課時所沒想到的。但是,我知道學生已經明白藺相如是在用計,只是用詞不當。我就進一步問學生:這璧原來是誰的?並進一步引導學生體會詞語的感情色彩,從而讓學生正確領會作者對藺相如和秦王一褒一貶。

三、在課中,我鼓勵學生創新

中備課時,我設計了“藺相如會向柱子下撞嗎?”這個問題,本以爲會在學生中引起爭論,可學生都一致認爲,藺相如不會撞上柱子,學生的思維被已知的.結果束縛住了。怎麼樣才能使學生衝出思維的樊籬,敢於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時,我又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秦王認爲藺相如會不會向柱子上撞呢?這個問題使學生擺脫了定向思維,課堂氣氛也活躍了。

《將相和》教學反思 10

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五組第18課《將相和》是一篇歷史故事,改寫自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文章以趙秦兩國的矛盾爲背景,記敘了幾個小故事,包括《澠池之會》《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寫出了將相(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由“和”變成“不和”,最後又“和好”的過程。本節課主要學習第三個小故事《負荊請罪》。下面是我完成《將相和》的教學後的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提到:語文課程具有的豐富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有深遠的影響,小學生往往對語文材料有多元的反映,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要重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身爲小學語文老師,在這方面不應該受社會上的流行元素所影響。

詞語是構建言語大廈的基礎。積累詞語的重要手段之一是默寫詞語,可惜這一傳統訓練已經逐漸被淘汰出課堂,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對傳統訓練的挖掘和創新。

《將相和》是篇長篇課文,根據這個特徵,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默寫詞語的環節:“請同學們翻開練習本,根據意思默寫詞語。同桌之間一個說一個寫配合進行。”

1、“攻城奪池,沒有拿不下來的,每次戰鬥,沒有不勝利的`。”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我們可用一個什麼詞概括”。“戰功赫赫”。

2、“理由充分正確,很有氣勢。”是“理直氣壯”,“請找出這個詞的反義詞。”“理屈詞窮。”

3、“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物。”是“無價之寶”。“誰能根據完璧歸趙這個故事造一個句子?”“和氏璧是無價之寶,秦王千方百計想得到它。”……

這一來,小學生們都來興趣了,聽得非常專注。詞語默好,1分鐘。看來譬如形式與目標都單一的傳統型默詞語,也不好。

訓練學生聽力以及注意力分配;積累詞語以及整體感知課文;對“大大方方、理直氣壯、同心協力”這些重點詞語有了初步理解,也爲下一環節作好鋪墊。

在教學“負荊請罪”時,我又給學生們佈置了說的訓練: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說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說些什麼並寫出來,準備交流。學生興趣盎然,寫出了不少生動的“對話”,如:廉頗:藺大人,您真是寬宏大量,肚中能撐船,我廉頗是粗魯之人,以前的言行有辱大人,我竟不顧國家生死存亡和您鬧不和,真是罪過。藺相如:將軍能知錯改正,不是很好嗎?有何罪過?

新大綱指出:教師要發揮創造性,針對教材的實際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拓展語文學習的渠道。《將相和》教學打破了“教師講問-學生聽答”的常規教法,它以教師爲主導,以學生爲主體,調動了學生參與語文實活動的積極性。

《將相和》教學反思 11

教學片段:

1、抓住“負荊請罪”一詞深入理解。

提問:

(1)“負”是什麼意思?結合插圖說說,廉頗爲什麼要背荊條,脫戰袍去請罪呢?

(2)“請罪”是什麼意思?換成“認罪”行不行,爲什麼?(換詞比較,體會情感,實質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詞的準確,滲透錘鍊語言的意識。)

2、表演體會。

(1)想一想,並找合作伙伴練一練:廉將軍負荊請罪時會說什麼?他說話時怎樣的態度、語氣才能表達出他那種慚愧的心情?看到這情景,藺上卿呢?(語氣、情感、態度都是口語交際訓練中不可忽視的要素)

(2)指名上臺演一演。

(3)師生共評,規範語言、行爲、態度。

(4)小結:多麼感人的一幕呀!“將”是那樣的誠懇、坦率,“相”是那樣襟懷寬廣。爲了國家利益,將相不計前嫌,握手言和,成爲流芳千古的美談。

教後反思: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也是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最經常、最廣泛、最具體的訓練過程。口語交際作爲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貫穿於閱讀教學過程的始終。它是閱讀課上交流信息、表達情感、探究問題、提示規律、發展思維的必要手段和途徑,同時“利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通過對學生語言的規範,聽說的態度以及說話習慣等方面的指導和訓練,對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非常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與發展。

《將相和》教學反思 12

《將相和》這篇課文是根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也是人教版教材的傳統課文,大家耳熟能詳,膾炙人口。課文由 “完璧歸趙”、“澠池會見”、“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繫,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由於篇幅較長,荀老師在教授本課時,一改傳統的一個一個故事講下去的教學法,而採用這三個小故事找相似點的方法進行教學,而且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老師們都覺得此方法有創新,值得大家學習借鑑。

一、字詞的學習能爲後面總結小標題做提示。

在荀老師學習字詞這一教學環節時,在出示的詞語中就出現了“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這三個詞語,爲學習下文爲每個小故事總結小標題做了很好的提示。這樣不僅減輕了學生總結小標題的難度,也體現了在字詞學習中已經滲透課文的'部分內容,爲下面的學習提供了幫助。

二、聯繫已知學習新知。

荀老師在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再見了,親人》的連讀法,採用男女生連讀法學習本課。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採用什麼方法學習本課了,學習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還能鞏固複習舊知識。

三、教學方法創新獨到。荀老師先讓學生分析第一個小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在學習第二個第三個小故事時,荀老師讓學生找故事的相似點的方法學習。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經過相似”“結果相似”或“結局相似”這些相同點了。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學起來感覺容易多了,學會了第一個小故事,第二個小故事就不用講就會自然明白了,而且隨着學生的理解層層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學生思維也得到迸發、碰撞,較好的體現了課堂教學的活躍性。聽課的老師也感覺此教學方法新穎獨到。

但是“只得”的“得”的讀音有誤,應該是“di”。否則這堂課就非常完美了。

《將相和》教學反思 13

《將相和》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本組課文由名著選段組成。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爲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爲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不和到和的經過,讚揚了藺相如的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鬥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爲重,顧全大局、識大體的可貴品質和政治遠見,也讚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

我前後用兩個課時進行了本篇課文的學習。第一課時重在閱讀,兼以掃除字詞障礙、介紹課文出處、作者生平、故事背景,梳理三個小故事,並瞭解三個小故事的因果關係,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學會讀、讀中學,我相信"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用閱讀的力量爲第二課時的人物分析,語言分析打下了基礎。第二課時對人物進行逐步分析,通過三個小故事,逐步豐滿人物形象。

第一課時時,在導入時,我選擇以名著爲媒介,介紹《史記》。向學生交代《將相和》的時代背景:兩千多年前,我國曆史上有一個時期叫做戰國時期。當時,比較強大的國家有七個,分別是——秦、楚、齊、趙、燕、魏、韓,也稱戰國七雄。七個國家都想一統天下,因此戰火連年。然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是秦國,也稱虎狼之國,位於趙國的西面。而趙國的東面則是富強的`齊國。趙國處於兩個大國之間,行事處處小心。更何況,當時的秦王是一個兇狠殘暴、陰險狡詐、不守信用又貪得無厭的人。趙王也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通過"戰國形勢圖",讓學生了解戰國時期各個國家的情況,激發學生對當時歷史的好奇,從而產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因爲學生年齡段,對於歷史有着濃厚的興趣,我成功地把他們帶進課堂,帶進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和趙國之間的故事。

通過請同學讀課文,疏通生字詞;齊讀課文,說明"將"是誰?"相"是誰?通過自讀課文,學生給每個小故事加上標題,主要是訓練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並進行板書。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我都給予了肯定,關鍵是要求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再讓學生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繫時,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他們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係即可,目的是要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其後,我在學生的基礎上總結概括,在多媒體PPT上進行呈現。最後,留下課後問題"你認爲藺相如、廉頗是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