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語文探究性教案

五年級語文探究性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3W 次

導語:多情的淚,流不盡夜晚的漫長,難道我要把你放在心底最隱祕的角落收藏起來,任自己守着一方孤寂的天空,與艱難中獨立行走,再不想起曾經溫暖的片段?以下小編爲大家介紹五年級語文探究性教案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五年級語文探究性教案

  五年級語文探究性教案

語文教學中的探究是指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按照一定的任務或目標,採用一定的學習策略,閱讀文章、觀察生活、妥善表達,獨立提取知識、總結規律,並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培養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能力。

隨着探究性學習越來越深入地走進課堂,如何實施有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成爲研究的熱點。對探究性學習的操作過程、心理特點、實施環境等問題的研究確實起到了理順操作思路、明確實施過程的作用,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筆者還是發現了這樣一些問題:把探究和接受對立起來,單純引導學生探究,忽視了教師的傳授;佈置探究題目要求學生在課下完成,課堂只用來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過分強調自主,忽略對學生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的指導和幫助。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恐怕是因爲沒有理清探究學習和接受學習的關係、課內探究和課外探究的關係、自主探究和教師引導的關係。

探究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但它並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多種多樣,每種學習方式都有長處和短處,運用得好就會發揮其他學習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因此,倡導探究並不意味着排斥接受,探究和接受是相對的,但不是相對立的,兩者相輔相成,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互相補充。探究的過程中需要接受,接受的過程中也有探究。接受是探究的基礎,有意義的接受和探究相結合,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例如在《石鐘山記》一課中,某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了這樣一個問題文中體現了蘇軾的哪些精神品質? 學生回答說他敢於大膽懷疑前人的結論。爲了使探究深入,老師補充介紹了酈道元的身份、成就,於是學生在思索之後有了下面的探究成果郵道元是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他對地名的考證是很有權威的,蘇軾仍然不盲從,由此可見蘇軾敢於質疑、勤於實踐的治學品質。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的給予爲學生進一步探究提供了把手,學生在接受的同時將探究深入下去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探究性學習並不排斥對知識的獲取和掌握,相反,它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去獲取更廣更多的知識,它強調的是運用有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明確了探究的含義、理順了探究和接受的關係,我們再來考慮指導學生深入探究的教學策略。

  一、探究的起點

任務驅動是探究性學習的一個主要特徵。什麼樣的任務能取得撮佳的驅動效果呢?學生在走進文章之前是有一定的知識背景和經歷體驗的,因此探究任務不能是零起點的,應在學生已知已有己會的基礎上確定,以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爲起點。以己知爲基礎,探究的思維力度更強,而思維力度;恰恰是學生探究的內驅力,能夠讓學生精力更集中,更容易進入高水平的思維狀態。還以某教師執教《石鐘山記》爲例,整節課的探究層次如下:

1.文中作者主要探究了什麼問題?

2.是什麼引起了作者探究的興趣?

3.文中寫到了古人的兩種說法,都是誰的?

4酈道元和李渤的說法有什麼不同之處?

5.蘇軾考察後得出了什麼結論?

6.你認爲李渤可笑嗎?作者爲什麼耍笑他呢?

7.文中體現了作者的哪些精神品質?

8.在這次探險之旅結束後,作者悟出了什麼道理?

1-8的探究層次體現了非常清晰的教學順序,探究題目的設置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在這些題目的引領下,學生的探究能夠環環相扣、逐層深入。但是,教什麼的前提是學生已經會了什麼,這個探究層次的設計關注到了教學順序的科學性,卻忽略了教學起點的合理性。對高中學生來說,前五個問題結合註釋完全可以自主閱讀解決,零起點的探究問題對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價值不大,反而會消耗學生的精力,消磨他們的鬥志。第6、7、8個問題是整節課的着力點,但一步一步地搭臺階搭到這些問題的時候,課堂時間己經過了三分之一,學生探究的勁頭明顯不足。如果注意到了探究的起點問題,學生探究的熱情恐怕會更高。

  二、探究的方向和方法

探究的方向和方法可以由老師限定,也可以由學生自主選定。在學生還沒有養成探究的習慣、沒有形成科學的探究方法之前,老師要幫助學生選定探究的方向,至少要幫助學生調整探究的方向,而且要在探究方法上提供儘量全面的幫助,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習慣、找到方法,循序漸進地由教師限定逐步過渡到學生自主選定。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們不能單純地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卻忽視了教師的主導地位。

例如在《荷塘月色》一課的設計中,某教師先讓學生交流初步閱讀的感受,然後利用多種途徑查找相關資料,選題探究,學生共同討論分析後,選定了八個題目:

1.淺析《荷塘月色》中作者情感的變化。

2.對舊教材刪改原文的看法。

3.分析《荷塘月色》中我的形象。

4談《荷塘月色》比喻手法的使用。

5.談《荷塘月色》疊詞使用的效果。

6.《荷塘月色》煉字藝術例說。

7.談《荷塘月色》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8.我看余光中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

選定題目後,老師詳細說明探究方法,要求學生結合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選擇感興趣的話題寫鑑賞文章:

1.探究情感要先找出文中直接或者間接表達作者情感的語句,分析作者情感變化的線索。瞭解到作者抒發了怎樣的情感還不夠,還要進一步考慮作者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感變化,引起情感變化的觸發點是什麼。寫分析文章的時候一定要扣緊原文。

2.探究語言特點首先要找出有特點、有味道的語句,然後把這些語句分類,發現共同點,再逐句分析表達效果。寫賞析片段不能空說、空評,一定得用具體的詞句作例子來支撐觀點。

3.分析別人的評價文章,要在論點、論據、論證上下工夫,依據原文看他的觀點、例子、論證方法是否站得住腳。自己要有明確的觀點,不能被別人的看法牽着走。

最後,老師批改學生閱讀探究後寫成的分析文字,根據學生的寫作內容分成“情感分析”,“語言分析”“我看余光中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三個組,課上交流三個小組的賞析文章,並由各組派代表回答同學提問,大家共同討論後得到探究結果。

在這個探究過程中,探究方向是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學生自主選定的。在選定方向的同時,教師還明確了探究的方法,這樣的探究過程給學生以後的選題探究提供了參照,學生在操作實施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了方法的引導,在潛移默化中學到了一些探究方法,整個探究過程自然順暢。

從上面的課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探究性學習與成人的科學研究是有區別的,它更強調探究的過程,強調讓學生通過探究過程去參與、體驗和掌握探究的方法,因此對方法的體驗和把握比探究結果的得出更加重要。 換句話說,我們在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是模擬科學研究的過程,在過程的推進中構建學生的探究意識,並不是真的要學生取得顯著的研究成果。學生開始使用的萬法可能不恰當,但在教師的幫助下,他們可以邊實踐邊思考、修正,最終掌握適合自己的科學合理的探究方法。因此,教師提供給學生的探究方法應該正是學生探究這個問題所需要的,能夠支持、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實踐,其操作性越強越能夠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三、引導探究深入的教學設計

探究是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如何使之深入下去呢?對於課內合作探究來說,教學環節的設計至關重要。教學環節的設計是教學組織形式的具體體現,巧妙的教學設計能給學生帶來新奇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究興趣,讓他們在愉悅的心理狀態下積極主動地探究,良好的探究過程也往往可以帶來良好的探究成果。我們可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採用以下手段:

1.開展批判性閱讀,激發探究的慾望。 批判性閱讀是一種強調思考、評析的閱讀方法。它是構成自學能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個體智力發展水平的標尺,是深入學習、研究和不斷進取的基礎。真正有價值的閱讀,應該是積極進取的,這就需要讀者獨立思考,通過批判與揚棄逐步獲得真知,而不是人云亦云,全盤接受。中學生可能不瞭解批判性閱讀的概念,但他們有批判的慾望,這種批判也符合正在發展中的學生的心理變化,能夠激發他們深入探究的慾望。

在《衚衕文化》一課中,某教師拋出了這樣的探究題目:“我想問問各位,讀過文章之後有什麼感受,或者發現了什麼問題? ”在這個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進入了活躍的思維狀態,有人發表見解說:“我認爲文章完全可以從‘衚衕文化是封閉的文化’寫起,前面的內容和題目沒有關係,和後面的內容也沒有什麼關係。”

學生的觀點只是一種直覺的判斷,但這種直覺的判斷往往能引發他們探究求證的強烈願望,使探究在興奮的心理狀態中展開。對作者行文思路的批判激發探究的起點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需要根據課情和學情來確定。對於知識功底比較好的學生來說,我們完全可以把前五個間題作爲預習題,課堂探究從第6個題目開始,讓學生的探究有較強的思考力度。

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這個問題就成爲他們走進文 本的切入口,在用心閱讀、品味後,學生理解了衚衕和衚衕文化的關係,掌握了文章佈局謀篇的技巧。因爲學生整節課都在驗證自己的觀點,爲自己尋找論據,因而對文章的閱讀細緻而深入,探究在沉穩的情緒氛圍中逐步推進。

2.採用多種訓練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 活躍的思維狀態是探究走向深入的重要保證。如何激活學生的思維呢?新鮮的訓練方法常常能事半功倍。新鮮的訓練方法能夠讓學生覺得新奇、有興味,進而激發深入探究的興趣,讓他們樂於思考、樂於表達。筆者曾嘗試過以下幾種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設計情境。在《將進酒》一課中,請同學們聚焦在李白和朋友一起飲酒的情境,想象一下,李白當時會說些什麼。要了解李白會說些什麼,首先要了解詩歌裏寫了些什麼,這個情境推動學生品味詞句、探究思考,進而整體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2)仿寫練習。在《項脊軒志》一課中,用《醉翁亭記》和《陋室銘》的內容和情感擬了兩句話,讓學生仿寫假醉翁之亭歐陽繪山水相映表放情林木之樂意 託鄙陋之室禹錫寄仙龍之說議淡泊修業之潔志。

仿寫的過程就是學生探究文章主要內容和情感的過程,這一設計使探究不着痕跡地深入下去。學生寫出了借項脊之軒震川敘三世遺蹟言人事變遷之悲情的語句,這就表明學生把握了文章憶往事、言悲情的內容和情感。

(3)填空練習。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一課中,設計了這樣的填空練習:這是一個_________的夢。

設計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學生探究詩歌所寫夢境的特點,要求學生閱讀詩歌第2段,填入詞語後結合詩句解釋分析。

學生髮表見解後,再給出新的探究題目夢是心中想,李白寫這樣一個夢,傳遞了他怎樣的情感,表達了他怎樣的慨嘆?學生的探究結果是這樣的作者借夢的無常寫出了人生的無常,借夢的瞬息萬變寫出了人生的起伏變化,他渴望的宮廷生活忽然之間消失得無影無 蹤,這個夢打着李白長安三年的生活印記,是李白人生探索的一個縮影,反映了李白人生的巨大落差。學生的探究成果說明了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是成功的。

探究的目的不只在於探究結果的展示,還在於教師能夠在探究過程中給予學生思考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以上三種訓練方法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展示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學生的探究成果在學習過程中藉助師生交流、生生交流逐漸完善,對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有較大幫助。

3.強化誦讀指導,以誦讀帶動探究。 誦讀指導也是帶動探究的有效手段,怎麼讀反映的是怎麼理解、有哪些感悟。老師的範讀是對文本的二度創作,能夠營造探究的情感場,學生在老師誦讀的氛圍中更容易走進探究的心理氛圍,更容易進入老師設計的探究情境,老師誦讀時重音和停頓的處理對學生的探究還有一定的導向作用。老師讀帶動學生讀,學生讀帶動學生思考,探究就在誦讀的帶動下走向深入。例如在《荷花澱》一課中,某教師在誦讀時有意強化了文中對水聲的描寫:嘩嘩,嘩嘩,嘩嘩譁,並且告訴學生50年代的教材編者把最後一個譁字刪去了,孫犁專門寫信說明那最後一個譁刪不得,爲什麼呢?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水聲越來越急反映的是婦女們的心情也越來越緊張。這時的誦讀就不僅有暗示作用,還有啓發作用了。又如在《綠》一課中,某教師誦讀時強化了對疊詞的處理,學生的注意力被引到了文中疊詞的使用上,最後拓展到朱自清其他文章中疊詞的使用,得出了這樣的探究結果:疊詞寫景傳神,表達情感細膩,讀起來節奏和諧悅耳。在這個教學過程中,誦讀起到了引導探究方向的作用。;

4.引入評論,增加探究的力度。 探究的方向確定以後,還要注意把握好探究的着力點。我們可以用引入評論的方式來突出着力點,增加探究的力度。例如在《項脊軒志》一課中,我們可以引入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姚鼎對歸有光散文的評價震川之文,每於不要緊之題, 說不要緊之語,卻自風韻疏淡。這句話是說歸有光善於選擇平常小事、平凡場景,用平淡的語言來表現情感,文章少雕飾、尚自然,少約束、尚閒散。引入評論後, 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圈點勾畫,尋找一些富有表現力的不要緊之題和不要緊之語,並說出自己的理 解和感悟。學生交流閱讀發現的過程就是不斷深入文本的過程,在評論的帶動下,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探究衝動,感悟新鮮獨特,而且有了相當的深度。

應該說,引導探究深入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我們使用手段的法則是有利於營造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圍,有利於學生深入探究,具體的手段可以根據課情和學情不斷創新,而且要努力做到常變常新,以保證學生的探究狀態和探究成效。

  四、探究結果的呈現方式

在課堂上呈現探究成果可以讓學生成爲課堂的發光體,保證學生探究熱情的持續。探究成果的呈現方式也是多樣的,讀、說、寫都是很好的方式。

把自己的探究結果讀出來,這是比較感性的呈現方式,學生爲了更準確地將探究成果展現出來,就會嘗試使用一些誦讀技巧。誦讀容易創造交流感悟的氣氛,讓其他學生在對誦讀的思考、比較中重新審視、修正自己的觀點,使探究結果更成熟、更準確。

說出自己的探究結果或心得體會也是常用的方法。有人說,教育的過程就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相互傾聽與應答的過程。腹有詩書氣自華,學生髮言時的精神狀態和遣詞用句都是他們探究成果的外化,教師能夠藉助學生的外在表現發現問題,從而匡正學生的探究方法和探究結果。在表達與傾聽中,探究者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清晰化、外顯化,探究者可以更好地對自己的理解和思維過程進行審視和監控,聽衆也可以邊聽邊思考、鑑別,在說出來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是在貢獻自己的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

寫出鑑賞文章是比較高水平的呈現方式,好多學生能說得清楚,但落實在文字上卻顯得艱澀,這是因爲從思想到文字還需要一個整理的過程,如果學生每次都能夠將探究結果形成文字,那會對他們語文素養的提高有着非比尋常的作用。

在整個課內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示範、引導、矯正、評價的作用,使探究整體推進,幫助學生真正養成探究習慣、鼓勵學生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探究方法、支持學生將探究進行到底。這樣,探究課就變成了沒有終點的課,探究就變成了一個不斷延續的過程。

  五、課內合作探究與課外個人獨立探究相結合

一節課很難把一個問題探究清楚,我們還要把探究延伸到課外,將短期探究學習與長期探究學習相結合、課堂合作探究和課外個人獨立探究相結合。長期探究和課外個人獨立探究是以課內的探究成果爲基點的,是短期的課內探究的延伸和拓展。

怎樣實現課內合作探究和課外個人獨立探究的融合呢?我們可以嘗試使用建立網絡交流平臺和佈置開放式長作業的策略。

例如一位教師在《祝福》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中使用了網絡課件。網絡課件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兩部分。課上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對作品主題的理解這一問題。教學順序如下:教師發佈關於作品主題的幾種不同觀點,讓學生在網站上通過投票來分組,然後在網絡論壇裏發帖子討論,最後在論文欄裏展示小組討論的結果。在探究過程中,各組的版主把本組論文保存到與教師共享的文件夾裏,版主發言時再把它投影到大屏幕上,讓同學和老師邊看邊聽,以助於理解,加深印象。課後,教師把各組論文上傳到課件裏,以保存學生智慧的結晶。在這節課結束後,如果學生還有想法,可以繼續登錄這個網站的留言板,表明自己的見解,教師和其他同學再給以回覆,如此循環下去,這個《祝福》的網絡課件就超越了時空,成爲師生研究《祝福》的永久陣地。藉助這個網絡課件,學生以課內的探究成果爲基點繼續進行課外的個人獨立探究,使對《祝福》的長期探究得以實現。

佈置開放式長作業也是使課內探究與課外探究有機融合的好方法。所謂開放式長作業就是先由教師向全班學生布置探究性學習任務,可以提出一個綜合性的探究專題,也可以不確定範圍,由每個學生自定題目,並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探究活動,用幾個月到半年時間完成探究性學習作業。例如在新詞語的使用情況調查的探究性學習中,教師先引導學生合作探究新詞語的基本特點、形成 原因、主要來源、使用人羣等問題,要求學生用一個月的時間蒐集新詞語並按一定的標準分類。一個月後,學生共同交流蒐集、整理的情況,並進一步探究新詞語是否具有生命力、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和使用新詞語。在這個探究性學習過程中,課外獨立探究是由課內合作探究引發的,學生探究的熱情很高。第二次課內探究又是在課外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外探究爲課內探究的深化準備了充分的條件。開放式長作業的效果顯而易見。

課內合作探究是對探究方法的體驗,課外獨立探究則是對課內所學方法的應用和實踐。兩者有機結合,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感受會比較全面,因而也更有利於培養探究的思維習慣。

探究性學習的特點決定了其評價內容的豐富性。評價內容涉及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態度、在探究性學習活動中所獲得的體驗情況、探究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情況、學習成果。單就學習成果來說,其形式也是多樣的,如一篇研究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次主題演講。豐富的評價內容需要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評價方式、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使評價能夠促進探究性學習的開展。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順序、教學活動程序、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教學策略的制定是一項系統考慮各個教學要素,總體上擇優的富有創造性的設計工作。 語文探究性學習教學策略的制定怎樣才能更加科學、完善是一個需要不斷深入研究探討的問題,可以說對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探究永遠沒有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