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牧童》教學設計精選大綱

五年級《牧童》教學設計精選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6W 次

  《牧童》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五年級《牧童》教學設計精選

(一)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一個要求會認的生字,理解詩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進行朗讀並能夠背誦。

(二)過程與方法

藉助掛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閱讀爲主,聯繫文中的優美詞句展開想象,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 情感的目的。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品讀重點詞句,體會詩句體現的孩子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展開想象,感受孩子的無憂無慮、純真爛漫,有感情的讀課文。

 教學難點:

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孩子的無憂無慮、純真爛漫,從中受到美的薰陶,並體會作者的情感。

  課前預習:

1.查閱書籍或上網瞭解作者及相關的時代背景。

2.藉助相關資料儘可能弄懂重點字、詞、句的意思。

3、瞭解古詩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有人說童年是一支支動聽的歌,也有人說童年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那你眼中的童年是什麼樣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唐代詩人呂岩的七言絕句《牧童》,感受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自讀古詩三遍,要求讀準字音。

2、誰有勇氣單獨爲大家朗讀這首詩?

3全班有感情朗讀。

4、讀了這首詩,你明白了什麼?

 三、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一)欣賞美麗原野:

小黑板出示第一句:草鋪橫野六七裏

1、指名朗讀。從第一句中,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2、輕聲朗讀,想象這是什麼樣的原野?從那裏看出來的?

3、當你置身於這一片廣闊的、綠草如茵的草原上的時候,你有什麼感受呢?能把你的感受讀出來嗎?(指名朗讀、男女生分別讀)

(二)傾聽悠揚笛聲:

1、在我們眼前的就是這一片美麗的草原。此時,晚風吹來,陣陣涼意,讓人感覺多麼舒服呀!如果你也置身於這樣美麗的境界中,你想在草原上聽到些什麼聲音呢?

2、要是這些美妙的聲音都匯成一首動聽的笛子聲,那該多好呀!想聽嗎?

3、錄音機播放悠揚的笛音。

4、多麼悠揚的笛聲,是誰在吹呢?(小黑板出示第二句)

5、指名朗讀,感受一下這是怎樣的一種笛聲?你怎麼知道的呢?

6、牧童是怎樣吹笛子的呢?從哪個字可以看出來?

(三)拓展數字詩歌: 1、齊讀前兩句詩,請你仔細觀察這兩句後半段有什麼特點呢?

2、你還知道哪些數字詩呢?

(四)體會自由生活:

1、牧童置身於美麗的原野中,吹着悠揚的笛子,你覺得他過得是怎樣的生活?誰能用文中的詩句回答。

2、小黑板出示後兩句古詩

3、輕聲朗讀詩句,想一想:牧童從哪裏歸來?怎樣歸來?

4、牧童忙碌了一天,到黃昏的時候,終於可以歇歇了,他吃得飽飽的,要幹什麼呢?(睡覺)怎麼睡呢?

5、如此輕鬆自在的牧童,你能讀出來嗎?(指名朗讀)

6、如此自在的牧童在月光下,美美的躺在原野上,他想做些什麼呢?

(五)想象美麗畫卷:

1、閉上眼睛,聽錄音朗讀古詩,想象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2、小組交流。用優美的語言描述想象中的畫面。(學生自由交流)

(六)結合背景,體會情感。

1、呂岩爲什麼要寫這樣的牧童呢?

2、出示呂岩小傳,指名朗讀。

3、結合呂岩的介紹,你能知道原因嗎?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牧童》這首詩讓我們體會到了原野生活的樂趣,我們認識了這位天真爛漫的牧童,欣賞了他美妙的曲子。現在,讓我們再次背誦這首詩,再次感受山村迷人的暮色,感受古代孩子天真爛漫,自由自在。

 五、課外拓展:

1. 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蒐集描寫古代兒童生活的詩抄在積累本上並在小組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這是27課《古詩三首》的第一首《牧童》,它是唐代詩人呂岩的作品,這首詩形象鮮明的表現了郊野遼闊的景色和牧童快樂的生活,文字淺顯,用意很深。

關於這首古詩的教學我讓學生通過品詞、品句、想象畫面來深入理解古詩,這種方法既可以訓練學生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想象能力,也可以讓學生在感悟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感受作者的情感之美。因此在這節課的教學就淡化了詩意,通過品析詩句,反覆誦讀,去感悟詩情。這節課的教學目標一是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瞭解詩句大意。二是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及想象感受牧童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天性,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這節課一方面是讀古詩,從整體上感知古詩內容,二是通過讀詩句,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整節課不管是教學設計,還是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了古代孩子的天真爛漫和自由自的童年生活。

  《牧童》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牧童》是冀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三首”中的第一首詩,是這首七言古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廣闊的原野,綠草如茵;晚風吹拂着野草,還沒見歸來的牧童,卻先聽見隨風傳來的牧童悠揚的愈來愈近的笛聲,笛聲時續時斷,隨風飄揚。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後了,他連蓑衣也不脫,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裏休息了。白天有牛和牧笛爲友,晚上有清風明月相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我們的心靈感到寧靜。全詩以輕鬆、詼諧的筆調描繪出悠然自得、無憂無慮的牧童,凝練的詩句中充滿了童真、童趣。不僅讓我們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我們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鬆。當然,透過詩,我們也看到作者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的一種嚮往。

  二、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