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四年級教案 >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複習輔導資料【課文理解篇】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複習輔導資料【課文理解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4K 次

  第1單元課文(寫景) 體會:我感受到了祖國的自然風光是那麼壯觀,美麗。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複習輔導資料【課文理解篇】

一、《觀潮》 本文記敘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風平浪靜)到(奔騰咆哮)再到(又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

(2)背誦第3、4自然段。這兩段描寫了潮來時的壯觀景象。寫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寫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從中我們感受到大潮的響聲(越來越大),大潮(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

三、《鳥的天堂》的作者是(巴金)。課文記述了作者他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清晨羣鳥活動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與讚美!)

1、榕樹不可計數的原因是(枝上又生根,有許多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裏。)

2、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

作者從綠色中感受到有一種生命力在涌動,讚美榕樹充滿活力的蓬勃生機。

3、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 兩個“到處”,說鳥的數量多。

4、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這句全文結尾的話,是對“鳥的天堂”的讚美。“的確”是確實、實實在在的意思,強調了“鳥的天堂”是名副其實的。這句話,還是對第二段中“‘鳥的天堂’裏沒有一隻鳥”的一個照應。(第一個“鳥的天堂”加引號,因爲這是引用朋友的說法,指的是那棵大榕樹。第二個“鳥的天堂”不加引號,因爲是作者親眼看到鳥兒們在那裏生活十分自由、幸福,像真的天堂一樣美好。)

  第2單元課文(觀察) 體會:我懂得了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就會有所發現。

六、《爬山虎的腳》作者(葉聖陶),全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課文的重點部分是3、5自然段,

1、爬山虎葉子的葉尖爲什麼一順兒朝下?

答:因爲爬山虎每片葉子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都有腳,每個腳都拉着莖和葉子往上爬,又因爲葉子本身就有重量,葉尖因爲重力的作用都會向下。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答:介紹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樣子(六七根細絲),並以(蝸牛的觸角)比喻每根細絲的形狀,顏色是(嫩紅的),可見(作者對事物的觀察十分仔細、認真)。

3、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答:具體地寫出了爬山虎葉子的特點──綠得新鮮,看着舒服,長得如此整齊,鋪排得那麼均勻。

七、《蟋蟀的住宅》作者是(法)國的(法布爾),他創作了著名的(《昆蟲記》)。在文中,法布爾自己觀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點,以及蟋蟀建築住宅的才能。課文開頭點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於它的唱歌,還由於它的住宅”;

1、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隨遇而安”?

答:蟋蟀不肯隨遇而安主要表現在:(1)與其他昆蟲不同,它慎重地選擇住址,一定要排水優良,並有溫和的陽光。(2)它不用現成的洞穴,它舒服的住宅是一點一點挖掘的。

2、爲什麼它的住宅是“偉大的工程”?

答:偉大的工程主要表現在:(1)蟋蟀的住宅向陽、隱蔽、能排水、大小適宜,從住所簡樸、清潔、乾燥、衛生等能看出蟋蟀修建住宅的精心,讓我們感受到它身上似乎有一種聰明才智。(2)蟋蟀用來修建這座住宅的工具是那樣柔弱,只是一對前組和一雙後腿。從明顯的反差中,我們體會到蟋蟀能建造出這樣的住宅是一個奇蹟,所以是“偉大的工程”。

  第3單元課文(寫童話) 體會:我感受到了童話故事神奇,有趣,以及富有想象力。

九、《巨人的花園》作者是(英國)作家(王爾德),這篇課文采用(對比)的寫作方法展開故事情節告訴我們(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1、小男孩沒有拔腿逃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巨人從小男孩的眼裏(讀出了溫情,讀出了愛)。

2、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

“任性”指放任自己、不加約束。

“冷酷”指待人冷淡苛刻。

這是巨人醒悟後說的一句話,他明白了(春天不到花園裏來的原因是自己太任性了——一次次趕走孩子們;是因爲自己太冷酷了——一次次訓斥孩子們。他想自己獨享花園裏的一切,結果得到的卻是寒冷和荒涼)。

3、巨人爲什麼要感謝孩子呢?

答:孩子是他明白:快樂應該與大家一起分享,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十一、《去年的樹》這篇課文一共(四次)對話,歌頌了(小鳥和樹之間珍貴的友情)。這篇文章還告訴(我們要保護環境,愛護樹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

鳥兒睜大眼睛,盯着燈火看了一會兒。

唱完了歌,鳥兒又對着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答:第一個“看”,是在鳥兒費盡周折,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時,鳥兒睜大眼睛,彷彿在說,(樹朋友,我終於找到你了,我來給你唱歌了)。

第二個“看”,鳥兒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彷彿在說,(樹朋友,我唱的歌你聽見了嗎?再見了朋友)。兩個“看”字,飽含了(鳥兒)對(樹)無比的(深情)和(留戀)。

  第4單元課文(寫動物) 體會:表達了作者對動物的喜愛與讚美。

十三、《白鵝》作者(豐子愷),在《白鵝》這篇課文中,作者重點表現的則是白鵝性格的特點──高傲。剛把這隻鵝抱回家時,從“伸長了頭頸”“左顧右盼”的姿態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繼而以“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一過渡段統領全文,細緻刻畫了鵝“嚴肅鄭重”的聲調,“大模大樣”的步態和“三眼一板”“一絲不苟”的吃相。文章圍繞白鵝的(高傲)這一特點,巧用(比喻、擬人、對比)等手法,從(叫聲)、(步態)和(吃相)三方面突出了鵝的高傲,讚美了鵝的(忠誠、可愛、勇敢、盡職),表達了(作者對鵝的喜愛之情)。

1、鵝的步調從容,大模大樣的,頗像京劇裏的淨角出場。

──作者用“京劇裏的淨角出場”來比喻鵝的步調,形象地寫出了鵝步調的從容,也突出了鵝的步伐中透出的不可一世的傲慢。

2、鵝的高傲,更表現在它的叫聲、步態和吃相中。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啓下)。

3、作者運用(舉例)的方法,不厭其煩的描寫鵝的吃相,不僅突出了鵝吃相的可笑,也交代了鵝吃飯時“必須有一個人在旁侍候”的原因,體現了鵝的高傲。

十五、《貓》作者(老舍),作者通過對貓的古怪性格和滿月小貓特點的描寫,抒發了對貓的喜愛之情。文章巧用多種修辭方法,活現出貓的獨特風采:一是老實與貪玩,二是貪玩與盡職,三是膽小與勇敢,四是高興時溫柔可親與不高興時極其冷漠,五是古怪與活潑,這看起來充滿了矛盾,但都是事實,洋溢着(對貓的喜愛之情)。

課文按照貓的性格古怪和滿月小貓的特點可以用歸併法把文章分成兩大段。

第一大段(第1----3自然段)以“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爲總起,採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個方面生動形象地描寫了貓的古怪性格。三次用“可是”作轉折,寫出貓既老實又貪玩,雖貪玩卻盡職,雖膽小卻勇猛的性格特點。第二自然段中,“這可都憑它的高興。”一句,一個“可”字,形象地寫出了貓的古怪,同時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

第二大段(第4自然段)以“滿月的小貓更可愛”爲全段總起,同樣通過三個方面寫出了小貓的淘氣。

1、貓跳上桌來,在稿子上踩印幾朵小梅花。──這樣來比喻,包含着作者愛貓的一腔真情。

2、它在花盆裏摔跤,抱着花枝打鞦韆,所過之處,枝折花落。你見了,絕不會責打它,它是那麼生氣勃勃,天真可愛!(擬人)──把小貓當作小孩來寫,表現了貓的天真可愛、淘氣頑皮,洋溢着對小貓的寬容憐愛之情。

3、說它貪玩吧,的確是呀,要不怎麼會一天一夜不回家呢?──這反問句突出了貓貪玩的特點,並與它的老實、盡職形成鮮明對照,烘托出貓的性格確實古怪。

  第5單元課文(寫世界遺產) 體會:我們要自覺保護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我爲我們的祖國有這樣美麗的風景而感到自豪。

十七、《長城》一文表現了(長城的雄偉壯觀和高大堅固),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1、長城的雄偉壯觀、高大堅固體現在哪裏?

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寫長城“像一條長龍”,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地介紹了長城的總貌。接着,用具體數字說明長城的長,證實這個感受是真切的。

第二自然段從長城的建築材料,城牆頂上的樣子,城牆外沿垛子和射口的構造、作用,城臺的樣子、作用等方面做了具體說明,讓我們切切實實地感覺到了長城的“高大堅固”。

2、爲什麼說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長城的長和氣勢雄偉、壯觀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蹟;建造長城的古代勞動人民,在科學不發達的年代,用雙手建造了這樣偉大的建築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3、站在長城上,踏着腳下的方磚,扶着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

這句話在文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 。

“站、踏、扶”三個動詞是說作者已經身臨其境來到長城。

“很自然地想起”是說作者被長城的雄偉氣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多少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

“多少”表示無數,數量多。

“才”字說明勞動人民建造長城十分不容易。

整句話表達了作者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讚歎之情。

5、與長城有關的名言(不到長城非好漢。  )

掌握句型的變換。

例: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改反問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難道不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嗎?

改感嘆句: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啊!

十八、《頤和園》課文按照(遊覽)的順序,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 ,表達了(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一寫長廊的景色 ,用具體翔實的數據來表現長廊“長”“間數多”的特點。

二寫萬壽山的景色 ,“聳立”一詞可以使我們感受到佛香閣的“高”;“一排排”使我們感受到排雲殿佔地面積之大;

三寫昆明湖的景色,用(鏡子)和(碧玉)來比喻昆明湖水的(靜)和(綠),還用一個“滑”字襯托昆明湖的(靜)。

表示方位順序的詞(登上、向下望、正前面、向東)

2、表示看的詞語 環視、注視、凝視、平視、仰視、鳥瞰、遠眺、巡視

另眼相看 、左顧右盼 、目不轉睛 、東張西望、一覽無餘

  第6單元課文(人間真情) 體會:我體會到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

二十一、《搭石》作者通過描繪(鄉親們擺搭石、走搭石)等幾個平凡的情景,讚揚了(鄉親們無私奉獻、一心爲他人着想的精神,以及謙讓互助,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 )。走進著名鄉土詩人劉章的這一篇散文,迎面而來的是清新自然的鄉土氣息——沒有鋪陳,沒有華麗;那樣洗練,那麼樸實。猶如那鋪於水中的一排排搭石,娓娓道着一個個平凡而又耐人尋味的畫面。

課文2、3、4自然段是圍繞(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寫的。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着故鄉的小路,也聯結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這搭石靜靜地躺在溪水中,任人踩踏,卻無怨無悔、默默無語。這句話讚揚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精神的寫照,也是鄉親們相親相愛、友好互助情感的紐帶。

關聯詞語。

1.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後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河裏。

──“如果……就”這組關聯詞語從反面說明了緊走搭石的原因。

2.上了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着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就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巧用“只要……就”這組關聯詞,生動地刻畫了老人認真細緻的動作,表現了老人一心爲他人着想的優秀品質。

二十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一文講述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而臺灣同胞冒着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讓我們感受到臺灣和大陸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讚揚了李博士和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質。

修辭手法。

1.形象的比喻。 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

──把年輕人的生命比作“含苞的花朵”,不曾開放就將凋零,讓我們痛心地看到正值如花年華的年輕人,如果不進行骨髓移植,就將結束短暫的生命,從而表明骨髓移植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2.巧妙的對比。

“小錢靜靜地躺在病牀上。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纔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牀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牀上。”

──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小錢是因爲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牀上;而臺灣青年並非因爲缺乏生氣而躺在病牀上,他爲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牀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兩個“靜靜地躺在病牀上”,將臺灣青年一心爲他人着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

關聯詞語:

也許,小錢和這位臺灣青年永遠不會見面,這並不重要,因爲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

──巧用關聯詞“因爲”表明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是無法割斷的,心與心是相連的,一方有難就應該全力相助,無私奉獻。

  第7單元課文(成長的故事) 體會:讓我懂得了如何自立,如何與人相處。

二十五、《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裏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要爲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懷和遠大志向)。

句子: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崛起”是興起的意思。上文寫其他同學的讀書目的是爲明理、爲做官、爲掙錢、爲吃飯,都是爲了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來的“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則是把個人的學習與民族振興的大業聯繫起來,他不願意自己的民族再這樣軟弱,不願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這樣的欺凌,要爲祖國的興盛和民族的振興而學習、奮鬥。與其他同學的志向對比着理解,我們可以看出,周恩來在少年時代就已經立下大志,顯示出與衆不同的遠大志向。

二十六、《那片綠綠的爬山虎》,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爲了紀念 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 “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1.使得句子乾淨了也規範了。

“乾淨”在這裏指句子簡潔明白,不羅嗦。“規範”,指語言標準、典範。

2.我雖然未見葉老先生的面,卻從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認真、平和以及溫暖,如春風拂面。

作者運用這個比喻,更形象地表達出自己對葉老的感受。

3.剛進裏院,一牆綠蔥蔥的爬山虎撲入眼簾。夏日的燥熱彷彿一下子減去了許多,陽光都變成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一樣在上面跳躍着,閃爍着迷離的光點。

這段話使人感受到這片綠綠的爬山虎在燥熱的夏天使人心情愉悅,同時也襯托出作者的內心充滿了希望。

4、落日的餘暉染紅窗櫺,院裏那一牆的射虎,綠得沉鬱,如同一片濃濃的湖水,映在客廳的下班窗上,不停地搖曳着,顯得虎虎有生氣。

這處描寫的爬山虎比上處更加深沉,更加有力。襯托出“我”在聆聽了葉老的親切教誨之後無比的喜悅與激動的心情。也彷彿是作者從葉老那裏獲得了信心、力量與動力。

5、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綠着。

15歲的那個夏天的事情一直在“我”的腦海中,葉老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一直激勵着自己前進。結尾點明瞭題意,耐人尋味。

  第8單元課文(科學技術) 體會:我感受到科學技術發展的驚人速度。

二十九《呼風喚雨的世界》這篇課文講述了20世紀一百年間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激發我們熱愛科學、學習科學、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

1. 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呼風喚雨” 在課文中比喻人類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不再像從前那樣受到自然條件的嚴格限制。

2.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

發明和發現:“發現”是指人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經過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瞭解的事物或規律;“發明”則是指創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

“發現”的是本來存在的但我們不瞭解的事物或規律;“發明”的是本來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創造。

改觀和改變:“改觀”在本課中是指20世紀以來這些偉大的發現和發明,使人類原有的生活得到了改變,出現了新面貌;而“改變”則是強調了改換、變更。

3.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

“千里眼”“順風耳” 在課文中是指人們想象中的超脫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

4.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

課文中引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出自盛唐邊塞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表現了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變化之快、變化之多,是人們始料未及的,給人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

三十一《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爲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爲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啓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

1.遼西的發現向人們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點睛之筆”是指最重要、最關鍵的內容。科學家們提出了鳥類由恐龍演變而來的假說,但始終缺少強有力的證據。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這無疑爲該項研究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加速了此項研究的進程,因此,說它是“點睛之筆”。

2.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新這一歷史進程。

“這一歷史進程”指的是恐龍家族中的一支——獵食性恐龍長出羽毛、學會飛翔、演化爲鳥類的漫長曆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