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每逢佳節倍思親》三年級上語文教案

《每逢佳節倍思親》三年級上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9W 次

好的教學教案一定是教師用心總結出來的,是根據學生而定的,一起跟着小編看看吧!

《每逢佳節倍思親》三年級上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王維孤獨、思念之情。

2、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過程與方法

1、抓住重點詞句,小組合作體會王維在重陽節長安大街上熱鬧場面下內心的孤獨與思鄉之情

2、詩文對照理解詩句的意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

抓住人物的內心體會王維的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

抓住重點詞句體會詩人思念之情

教學難點:

借文學詩,理解古詩的意思及其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導入課文

1、(板書課題)朗讀課題,你讀懂了什麼?

佳節:美好的節日,文中指重陽節

(課文中心詞)思親:思念親人(華山以東)

2、簡介王維

(1)文章的主人公王維是唐代一位大詩人,課題就來自這首有名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指名讀、齊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奏)在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的基礎上,師範讀奠定本詩憂傷的基調。

(2)說說這首詩中哪些詞語你不理解。

獨異茱萸倍憶山東

3、講解本課的題材:本文的題材比較特殊,文章中包含了一首古詩,這篇生動活潑、語言優美的故事主要圍繞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創作的背景及本詩所抒發思念之情來寫的。這篇文章的題材稱爲“文包詩”。

學習方法: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在課堂上我們抓住相關語句來理解詩人當時身處環境和的心理來理解古詩,簡稱爲“借文學詩”

二、詩文對照,理解古詩

(一)細讀第一自然段

1、自讀第一小節,畫出令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圈出詞語,說說你的感受。

2、交流相關語句,體會王維的孤獨

(1)15歲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王維年紀很小就離開父母,離開兄弟,離開朋友。

(2)與我們同學相比較,體會王維的孤獨。

(3)不覺已經兩年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王維離開家鄉的時間很長。再次與自己比較體會王維的孤獨。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王維的孤獨。

3、理解異鄉,異客

說話練習:長安再繁華,這裏沒有________沒有_________

那麼,長安對於王維來說就是“異鄉”,王維對於長安來說就是“異客”。

4、“異”字解釋:

理解異:1、奇異,特別;2、別的;

異鄉,異客中異的理解

5、這樣的情景這樣的孤獨與詩中“獨在異鄉爲異客”相對應。

有感情地朗讀這句詩,讀出王維的孤獨。

(二)學習第二小節

1、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說說重陽節有哪些風俗。(指名說)

出示圖片(欣賞着一張張圖片,你能用那些詞語來形容人們過重陽節的情景)

出示:“熱鬧”

2、重陽節,長安大街也是一片熱鬧的情景,課文第二小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熱鬧來?畫出相關語句,圈出相關的詞語,把你的體會跟你的同桌說說。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熱鬧起來。人們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地去登高遊玩。”

找相關詞句,說體會

①抓住“扶老攜幼”“興高采烈”說熱鬧。

(2)有感情地朗讀(讀出熱鬧的場面)

3、理解字詞

度:1、表示事物的性質;2、限度;3、量詞,次;4、過

一年一度()歡度節日()、

4、在這熱鬧的節日裏,王維詩怎樣的?

(1)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2)這與哪句詩相對應?“每逢佳節倍思親”

(3)有感情地朗讀詩句

(4)理解詩句,倍:更加,讀出感情(三)學習第三小節

1、自學要求:

(1)朗讀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詞句體會王維的心理

(2)理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小組合作學習

3、全班交流:說“思親”

(1)王維心裏想了什麼

(1)兄弟們會對王維說些什麼?

(2)王維想到的不僅是他的兄弟們,看,文中還有一個省略號呢,你能把他補充出來嗎?

4、說話練習:

(1)以前在家鄉時,每逢重陽節我與父母_____________,我和好朋友_________。

(2)王維想到的不僅是人還有與自己相關的事物呢。比如說__________________。

5、可如今,我們天各一方不能相會,這怎麼不讓人思念呢!讀出思念之情。

6、交流古詩的意思,說說詩句中“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了誰?

7、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三、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在這濃濃的節日氛圍中,王維想到了很多人,很多事,心理久久不能平靜(心緒不寧)寫下了這首詩

出示古詩

1、指名讀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抓住重點字詞)

3、全體朗讀(配樂)

4、吟唱古詩

四、拓展

1、每逢佳節倍思親

(1)以後,人們離開家鄉,漂流外地,每逢節日總是特別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此時人們會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爲此,這句詩也成了萬千遊子口中的千古絕句,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2)很多同學離開家鄉,遇到團圓佳節,心中充滿對親人的無限思念,此時我們就可以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佳節,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心理十分想念媽媽和你,此時他也會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春節快要到,今年不能回家陪家人過年,心中無限惆悵,此時,我們可以吟誦“每逢佳節倍思親”。

2、思念家鄉的詩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3、《雜詩》

君自故鄉來,

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

寒梅著花未?

五、板書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九月九日以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爲異客,文包詩

每逢佳節倍思親。借文學詩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六、反思

這篇課文是我的一堂教研課,在之前試上中學校領導、教研組成員都給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在幾經修改中,我最終確定本堂課的教學。

1、抓住文章的題材確定教學方法。本文是一篇題材特殊的文章,文包詩。作者根據古詩包含的情感再現詩人創作場景與詩人當時內心活動。因此就此我確定文本的學習方法爲“借文學詩”。藉助課文來學校古詩,理解古詩的意思,感受古詩所蘊含的情感。教學中,我先出示課文,抓住文中主要詞句來體會詩人的心理。如第一小節中“15歲”、“離開家鄉”、“兩年”等詞語體會王維當時的年幼、孤獨。第二小節中“扶老攜幼”“興高采烈”再現當時熱鬧的場面,並與詩人當時的孤獨形成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詩人更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在這基礎上理解古詩,學生覺得容易了多。

2、以古詩爲主

本文雖說是一篇文包詩的課文,但是在教學中我嘗試着以古詩爲主。上課伊始我出示古詩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準古詩的節奏。在理解課文時,通過每一小節的學習我要求學生找到相對應的詩句並讀出感情。在課文結束時學生對人物感情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同時他們對古詩的情感也進一步的昇華,學生朗讀古詩的感情就自然流露出來。

3、“先扶後放”的學法指導

俗話說:教師爲了不教。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在課文第一小節中我們師生一起通過關鍵詞語的理解來體會詩人的情感;第二小節中我給學生提出學習要求:課文哪些句子、詞語可以看出重陽節長安大街的熱鬧?畫出句子圈出詞語把你的感受跟小組交流一下。;第三小節中,我直接出示自學要求:

(1)朗讀第三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詞句體會王維的心理

(2)理解“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樣通過先扶後放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學習。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