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三年級教案 > 三上25課《矛和盾的集合》說課稿

三上25課《矛和盾的集合》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7W 次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25課《矛和盾的集合》。這篇課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與朋友對打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發明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作者按發明坦克的過程——坦克的實際應用——從中引發道理的順序敘述。敘事簡潔清楚,用事實說明道理。

三上25課《矛和盾的集合》說課稿

我所講授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改革精神,以及實驗要求,確定了本課的教養、教育和發展目標是在達到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讀懂本課內容,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並初步瞭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依據實驗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結合本課的教材特點,教學重點是瞭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衛和矛的進攻的優點合二爲一的過程。教學難點是理解、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根據教材特點,課前我準備了矛、盾、坦克的實物,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並通過多種形式朗讀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以學生爲主體,老師爲指導的作用,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我是這樣做的:

 一、 實物導入新課

一定的情境及師生和諧的關係是一節好課所必需的條件。因此,

我出示實物矛和盾,結合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說說矛和盾各有什麼優點?接着提出問題:發明家是如何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呢?今天我們就繼續學習25課《矛和盾的集合》。這樣設計有利於激發學生是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二、 複習舊知

識字是讀寫的基礎,人教版實驗教材對此十分重視,爲了進一步鞏固對生字的識記,我先指名讀了一遍課文,再通過課件出示生字詞,讓學生以開火車的形式認讀,之後,我聽寫了部分本課要求會寫的詞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接着提問:聽寫的詞語中有不懂的嗎?學生互問互答,在理解“大顯神威”這個詞後,讓學生圍繞這個詞,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提出了“誰大顯神威?”“它具有什麼神威?”“它爲什麼能大顯神威?”等一些問題。這樣就讓學生帶着問題自己去讀書,改變“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進入積極的讀書狀態,在文章中尋找答案,在思考中尋找答案。

  三、 感悟、理解課文

以疑促讀,既把握了課文的命脈,又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感受,維護了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進取精神,使課堂真正成爲一個學生思維浪花相互激趣、強烈碰撞的信息交換場。學生在讀書中不難發現,課文中“1916年,英軍的坦克首次衝上戰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這生動具體的描述不但解答了學生所提出的問題,還激發了學生說一說對坦克的瞭解。

質疑是學生求學的重要途徑。在質疑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可以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隨着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的逐步深人,會產生不同的問題“文中告訴我們坦克是怎麼發明來的呢?”學生通過分組學習,在讀一讀,說一說中,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坦克是怎麼發明來的。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爲。”我採用表演的形式在學生對“左抵右擋”“難以招架”等詞語的理解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一方面進行思維活動,另一方面進一步發展思維能力。對三年級學生而言,“是的,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較爲抽象,如能將課文和事例融爲一體,在事例中感悟語言,在事例中理解課文,那麼教學就會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更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四、 拓展思維,深化明理

新大綱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

學習環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爲了對這句話有全面、深入的理解,要求學生從自己的事例或課前蒐集到的事例出發,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使學生摒除抽象教條的分析,通過具體鮮活的事例體會“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的含義。這樣讀中悟理,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落到實處。

 五、 佈置綜合性學習“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課後請同學們觀察生活,發現不便之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或嘗試着把其中一項做成看得見的作品,在咱們班的展示臺上展示。

在本課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充分採用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我想學,我會學。總之,我在儘量嘗試着新課程帶來的新理念。我的課還很稚嫩,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