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1W 次

有一種種藝術形式叫口技,它是一門用口腔發聲模仿蟲、鳥、走獸、器械的聲音和某些人類活動的聲音的藝術。今天,咱們的旅行就是去欣賞一場清朝時期的口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歡迎大家閱讀!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相關欄目!

七年級語文下冊《口技》教案

【學習目標】

1.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重點把握作者描述的特色:條理清晰、首尾呼應、側面烘托。

3.瞭解古人高超的技藝,感受我國古代民間藝術的精湛成就

【正音正字】

囈yì 齁hōu 曳yè 許許hǔhǔ

【積累詞語】

1.圈劃課文註釋的要點(詳見課文)。

2.重點掌握實詞:善、會、乳、舒、間、曳、名、古、幾、絕。

【朗讀課文】

【課文分析】

課文用生動的語言描寫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現了我國口技藝術的無窮魅力。文章有五個自然段,介紹了口技演出前後五個場景,描繪了一場完整的演出過程。

第1段,寫演出前的準備,包括演出場地的環境、擺設和演出道具,以及演出前肅然的氣氛。演員還沒有表演,我們已經感受到寧靜、神祕。作者以一個“善”字統領全篇,全文的描寫都圍繞“善”來展開。如:寫道具連用四個“一”,極力渲染演出條件、裝備之簡單,與後面演出的精彩對照,反襯出藝人技藝之高超。

第2段,寫的是口技藝人用聲音模仿一個四口之家夜間睡覺時的狀況。深巷狗叫,婦人驚醒,丈夫夢囈,小兒啼哭,母親餵乳,大兒吵鬧,丈夫呵斥,文章一一列出聲音的來源、特色以及變化過程,所用詞語表現了聲音的細微差別,說明口技模仿得惟妙惟肖。這一段的後面,作者以排比氣勢,再次重複摹寫四種聲音,造成一種奇妙的效果。這是這場演出的第一次高潮。寫聽衆的表情神態,也是隨着表演不斷變化,從側面說明口技模擬技藝之高超,這就爲下一個高潮埋下伏筆。在這一段裏,作者採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法,用演員的表演效果和聽衆的反映,突出表演者口技之“善”。

第3段,寫口技藝人表演一家人由醒轉睡的過程。口技是聲音藝術,用聲音描摹音響相對容易,刻畫弱聲或靜止狀態則很困難。而表演者用鼠聲襯托這種寧靜,既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又靜中有動,富於變化,使課文情節顯得起伏跌宕,生動曲折。

第4段,寫口技表演一家人對火災的反應,以及人們應對大火的情況。這是全文的高潮。前兩句先寫起火和全家的初步反應;接着由室內到室外,由一家人變成衆多人,既表現了火勢發展之迅猛,又寫出了人們救火時的行動聲、呼喊聲,許多聲音相互摻雜,同時發出。在這一段最後,作者用“百個人、百張口”也不能名其狀,以及聽衆受驚嚇的表現,襯托演出的逼真精彩。

第5段,是全文的結尾,寫衆賓客在驚惶失措的時候,表演戛然而止,大家回到了現實中。結尾再連用五個“一”呼應第一段,再次強調舞臺、道具之簡單,表明口技藝人技藝的精妙。演出戛然而止,文章也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有餘音繞樑之感。

全文結構巧妙,描寫“靜→動→靜→動→靜”的變化,行文輕重有致,敘述波瀾起伏。作者善於從多個側面和不同角度襯托表演者的口技,聲音多樣又富於變化,描寫惟妙惟肖,細緻入微,尤其是對火起之後的描寫,真是千態百聲如在眼前

【課外作業】

1.完成“學習建議”。

2.按要求,逐句翻譯全文。

3.通過圖書館、因特網,瞭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二課時

【朗讀課文】

【串講課文】

原文: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

譯文:京城中有個擅長口技的人。正趕上有人請客大擺宴席,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八尺高的屏風。

要點:會,適逢,正趕上。

原文: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口技表演者坐在屏風後面,僅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面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原文:衆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譯文:賓客們相聚而坐。一會兒,只聽見屏風後面醒木一響,全場靜悄悄的,沒敢喧譁的。

要點:團,聚集,集合。 坐,通假字,同“座”。

原文: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

譯文:遠遠聽到深巷中傳來狗叫聲,接着有婦女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他丈夫說夢話。

原文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

譯文:不久小兒子醒了,大聲啼哭。丈夫也驚醒了。婦人撫摸着小孩餵奶,孩子含着乳頭啼哭,婦人拍着孩子輕輕地哼着哄他睡覺。又一個大兒子醒了,連續不斷地說個不停。

原文: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衆妙畢備。

譯文:正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拍兒子的聲音,口中哼唱的聲音,兒子含着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兒子剛剛醒的聲音,丈夫叱罵大兒子的聲音,同時一起發出,各種妙處全都具備。

要點:以上寫聲音由遠及近、由外到內、由輕趨響、由疏至密。

原文: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

譯文:滿座的客人全都伸長脖子,側着頭看,微微發笑,暗暗讚歎,認爲好極了。

原文: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

譯文:不久,丈夫的打鼾聲響起來,婦人拍兒子也漸漸地緩慢漸漸地停息。

原文: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

譯文:隱隱約約聽到老鼠“作作索索”,盆碗器物被翻倒(的聲音),婦女在睡夢中咳嗽(聲)。

原文: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譯文:客人們的心情稍微放鬆一些,慢慢地坐端正了。

要點:少,稍微。 舒,伸展、鬆弛。

原文: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

譯文:忽然一個人大喊“着火了”,丈夫起來大喊,婦人也起來大喊。兩個兒子一起哭。

原文: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

譯文: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大哭,成百上千的狗大叫。

原文: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

譯文:中間夾雜噼裏啪啦的房屋倒塌聲,大火爆炸聲,呼呼風聲,成百上千的聲音一起發作;

原文: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

譯文:又夾雜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拉塌房屋的喊叫聲,搶救財物的聲音,潑水的聲音。

原文: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譯文: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全都有了。

原文: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

譯文:即使一個人有一百隻手,一隻手有一百個指頭,不能指明其中(任何)一種(聲音);一個人有一百張嘴,一張嘴有一百個舌頭,不能說清其中(任何)一種的出處。

原文: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譯文:在這時客人全都改變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兩腿發抖,幾乎要搶先逃跑。要點:奮,張開、展開。 幾(jī),幾乎、差點兒。走,跑。

原文:忽然撫尺一下,羣響畢絕。

譯文:忽然醒木一響,各種聲音全都消失。

原文: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撤去屏風一看,僅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面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朗讀課文】

第三課時

【朗讀課文】

【思維訓練】

1.請在下列句子中找出古今異義的詞,並寫出它的古義和今義。

⑴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 ) 古義( ) 今義( )

⑵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 ) 古義( ) 今義( )

⑶當是時,婦手拍兒聲。 ( ) 古義( ) 今義( )

2.辨析下列多義詞的差別。

⑴乳: 婦撫兒乳,兒含乳啼。 ( ) ( )

⑵指: 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 ) ( )

3.“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爲妙絕”,這句話有什麼作用?文中類似的語句還有哪兩句?

4.文章的首尾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其作用是什麼?

5.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介紹的?

6.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大意,說說各段之間有什麼關係?

7.課文中哪些地方描寫聽衆的神情和動作?這些描寫有什麼作用?

8.課文的首尾都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這對文章的結構和表現口技人的演技各有什麼作用?

9.本文的敘述有什麼特色?

【課外預習】

1.讀一遍蒲松齡的《口技》,掃除文字障礙。

2.大概理解新課文的內容,思考“學習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