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七年級上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案

七年級上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教學重點:

七年級上冊語文《兩小兒辯日》教案

1、 積累文言字詞,正確翻譯課文;

2、 熟讀《兩小兒辯日》;

3、 多角度理解兩篇短文的內涵。

  學習資料:

《列子》,相傳爲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晉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內容多爲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

  基礎知識:

1、 給下列劃線字注音:

盤盂(yú) 孰(shú)爲汝(rǔ)多知(zhì)乎

滄涼(cāng)  決(jué)

2、 解釋下列劃線字:

孔子東遊(向東)       辯鬥(爭辯)

問其故(原因)       去人近(距離)

探湯(熱水)         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決(判斷)

3、 說出下列兩組一詞多義的含義:

① 一兒以日初出遠(認爲)

此獨以跛之故(因爲)

② 此不爲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爲汝多知乎(認爲)

4、 翻譯下列句子

①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譯句我認爲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

② 孰爲汝多知乎?     譯句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學過程:

  一、課文內容把握。

這篇短文寫兩個小孩兒對太陽在早上和中午時離地球上人的遠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爭執不下,連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斷,以此說明人們懂得的東西總是有限的,知識無窮盡,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這篇短文還反映了古人爲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而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本文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爭辯,然後擺出兩小兒的不同看法,繼而提出兩小兒所持看法的依據,最後寫孔子不能作出判斷而受到譏笑。全文僅一百多字,語言簡潔,層次分明,主要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展開情節。

 二、問題探究。

1、對於兩小兒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據,你能否根據已掌握的科學知識,對這兩種現象解釋一下。

2、對兩小兒的“辯鬥”你有什麼看法?

兩小兒喜愛探索,精神可嘉,善於觀察常見的生活現象,並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

3、“兩小兒笑曰”中的“笑”是什麼意思?你認爲他們該不該笑?

“笑”是譏笑,若從作者爲道家,孔子是儒家來看,顯然要笑孔子;若從下文孔子的態度來看,又不該“笑”了,因爲孔子實事求是。

4、 面兩句話,分別讚揚了孔子的什麼精神?

⑴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

讚揚孔子不恥下問的精神。

⑵ 孔子不能決也。

讚揚孔子“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的實事求是的精神。

5、 你讀了這個故事,得到那些啓示?(從不同角度)

① 從兩小兒的辯鬥的角度:看問題要透過表象看實質,要發揚勇於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 從“孔子不能決”的角度:宇宙是無限的,知識無涯,學無止境,人不能盡知,應當實事求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

 三、拓展遷移。

莊子欲刺虎

莊子欲刺虎,館豎子止之,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爲然,立須之。有頃,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而刺之,一舉果有雙虎之功。

註釋:

①選自《史記.張儀列傳》。②莊子:此指卞莊子,春秋時魯國的勇士。③館豎(shù)子:旅館的童僕。④須:等待。

1.解釋加有下劃線的詞:

(1) 莊子欲刺虎(想要)

(2) 館豎子止之曰(勸阻)

(3) 兩虎方且食牛(吃)

(4) 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名聲)

(5) 兩虎果鬥(果然)

(6) 一舉果有雙虎之功(功效)

2.翻譯文中句子。

卞莊子以爲然,立須之。

卞莊子認爲這話對,就站着等待它們。

3.閱讀這個故事給你什麼啓示?

善於觀察,善於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譯文

孔子往東方遊學時,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問他們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爲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認爲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個大圓車篷,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子或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清涼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熱得像把手伸向熱水裏。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距離遠就覺得涼嗎?”

孔子不能夠斷定誰是誰非。

兩個小孩笑着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