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七年級教案 > 滬教版七年級《壺口瀑布》教案

滬教版七年級《壺口瀑布》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9W 次

  七年級《壺口瀑布》教案

滬教版七年級《壺口瀑布》教案

 教學目標:

通過朗讀,感受壺口瀑布雄偉、壯闊的氣勢,感悟作者在寫景過程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寫景抒情類散文的閱讀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壺口瀑布》。說起“瀑布”,我們常常會想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飛瀑,想起“崖口懸瀑流,半空白皚皚”的奇景。那麼,壺口瀑布,它又有怎樣的特點呢?請同學們帶着這個問題默讀全文,同時將體現壺口瀑布特點的語句圈畫下來。(1分鐘)

 二.藉助朗讀,初步感受文中所描繪的壺口瀑布壯闊、雄偉的氣勢。

1.3分鐘默讀課文,然後圈劃出體現壺口瀑布特點的語句

2.與小組同學交流讀一讀,說說你爲什麼圈畫這些語句(6分鐘)

3.再給同學們1~2分鐘時間,小組商議一下:①就剛纔小組討論中提到的語句,選擇1~2處準備全班交流;②選好交流代表,也可以考慮分工合作,誰負責朗讀,誰負責解說。

4.全班交流(10分鐘)

  三.運用直觀的教學(觀看VCD)進一步感受壺口瀑布的壯闊氣勢,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1.(過渡語)通過剛纔的交流、朗讀,我們已能初步感受到壺口瀑布水勢的浩大、湍急、洶涌,也能初步感受到壺口瀑布給人帶來的一種雄壯、勇往直前的氣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老師剪輯過的片斷,希望大家有進一步的直觀感受。

2.播放VCD片斷(2分半鐘)

教師配詞(朗讀):這麼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麼多的水,於是洪流便向兩邊涌去,沿着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互相擠着、撞着,推推搡搡,如千軍萬馬滾滾向前……儘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收盡這一川黃浪,於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

3.環節過渡:“天下黃河一壺收”。剛纔同學們通過圈劃,朗讀與片子的觀看,已比較真切地感受到了壺口的特點。現在,請同學們再讀一讀先前你所圈畫的語句,然後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要在文中着力描摹集納了海、河、瀑、泉、霧所有水的形態的壺口?(半分鐘)

4.同學散讀,思考(2分鐘)

5.全班交流

可能落腳點:“枯水季節”;

“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種感情。造物者難道是要在這壺口中濃縮一個世界嗎?”

“這偉大隻在衝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顯現出來被我們所看見”

可能追問點:爲什麼作者會從壺口想到中華民族?(5分鐘)

由此可見,作者寫黃河並不僅僅將它作爲黃河來寫,更是賦予它情感,將它當作人來寫。

6.教師小結:黃河的美不在終點,而在充滿陽剛之氣的驚濤拍岸的過程中,在驚雷行空般的咆哮聲中,顯示出祖國山河的粗礦雄偉,壯麗浩淼(顯示祖國壯麗山河);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又以它博大寬厚,柔中有剛的自然品格,孕育出中華民族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勇往直前的偉大品格(歌頌中華民族);黃河,千百年來生生不息,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繼往開來(希望中華民族永遠保持、發揚這種民族精神)。這些,恐怕就是作者真正的寫作意圖。所以,讀借景抒情類的散文,我們不僅僅要關注那些優美的寫景句子,體會景物的特點,恐怕還要善於透過文字,看到背後隱含的作者情感及其寫作意圖。(1分鐘)

7.配背景音樂(黃河大合唱),齊讀最後兩小節,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2分鐘)

8.簡介黃河大合唱。(2分鐘)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我國現代詩人張光年(即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出隊,從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根據地。途中親臨黃河的怒濤漩渦,目睹黃河船伕與狂浪搏鬥的情景,到達延安後便一直醞釀《黃河》詞作,終於在1939年的除夕聯歡會上朗誦了這部詩篇。冼星海聽到後異常興奮,表示要爲其譜曲。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首次公演,引起巨大反響,很快傳遍整個中國。50年後的1988年,我國著名散文作家樑衡寫下了《壺口瀑布》,2004年的我們在《黃河大合唱》的不朽樂章中朗讀《壺口瀑布》,我想,大家的感悟應該是很多的。

 四.作業(任選)

1.摘抄、背誦一段喜歡的語句;2.找一幅或一組壺口瀑布的照片,配一段文字(也可以是詩句);3.寫一篇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