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我的第一首詩》教案「附點評」

《我的第一首詩》教案「附點評」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8W 次

 【教學目標】

《我的第一首詩》教案「附點評」

  1.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自讀課文,圈點批註,抓住文章的細節描寫,體會“我”面對父母截然不同的評價內心情感的變化,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帶着問題,抓住文中議論部分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父母的愛在“我”成長中的作用;通過創編獲獎感言,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加深對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描寫作者內心變化的句子,體會父母不同的愛。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我的第一首詩》。

2、齊讀課題。

3、瀏覽課文,想想文章寫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二、新課:

4、面對“真美”、“真糟”這兩種不同的評價,小巴德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呢?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童年往事,感受巴德的內心世界。認真讀文章的第一部分,用筆圈畫相關的語句,有什麼感受就寫在旁邊。

5、抓住以下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內心變化:

A.“我八歲時寫下了自己……心裏充滿了驕傲。”(得意)

體會兩個句子的不同(課件):

媽媽邊讀邊嚷了起來:“真美!巴德,真是你寫的嗎?”

媽媽邊讀邊說:“巴德,你寫得真美!”

B.“爸爸什麼時候回來?……更能評判我的詩。”(期盼)

理解“興高采烈”。

C.“爲了迎接他的到來……他的盤子裏。”(課件)

巴德一邊做這些事情一邊在想 ,他彷彿聽到父親說 。

D.指導讀父母親的對話。

E.“在他讀詩時……大氣都不敢出一口。”(緊張)

F.“終於我聽見……涌出了淚花。”(傷心)

G.指導讀父母親的對話。

H.面對父母無休止的爭吵,我再也忍不住了。(課件)從這一連串的動作你體會到什麼?(指導讀)

6、剛纔我們一起親歷了巴德童年時的一段小插曲,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內心由“得意”到“期盼”,再到“緊張”、“傷心”這樣複雜的變化過程。我們不得不佩服這位語言大師,在他筆下人物的語言描寫是那樣的形象、生動;人物的心裏描寫刻畫得如此細膩、傳神,讓我們不禁隨着他一起歡喜,一起憂傷。

7、分角色朗讀第一部分。

8、(現場採訪)巴德的母親:在你眼裏,巴德的詩真的那麼美嗎?(鼓勵)巴德的父親:巴德的詩真的那麼糟嗎?只有短短十行,你爲什麼看了那麼久?(批評)

9、其實“真美”也好,“真糟”也罷,這兩種看似相反的評價卻有着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

10、歲月流逝,很多年過去了。巴德在愛的呵護下健康成長,他真的成了著名作家。此時巴德的內心又是怎樣理解這份厚重的情感的呢?自由讀後兩個自然段,想想巴德爲什麼會感到慶幸?

 三、創編獲獎感言:

11、巴德的作品獲得了一項文學獎,領獎臺上他感慨萬千,按照慣例他要發表一段獲獎感言,他會說些什麼呢?讓我們幫他寫下來吧!(學生創編,配樂朗誦)

  四、總結:

其實你們和巴德一樣幸福,在你身邊已經擁有了“真美”、“真糟”這兩種不同的聲音;擁有了“鼓勵”、“批評”這兩種不同的愛。願你們在愛的陪伴下,健康成長!

 【板書設計】

我的第一首詩

真美…… 真糟……

↓ ↓

鼓勵 批評

得意→期盼→緊張→傷心

  〔點評〕

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我們看到《我的第一首詩》這篇文章,首先敘述了“我”的第一首詩誕生之後,母親欣喜地誇獎我,當我熱切地期盼父親的評價時,得到的卻是父親的批評,我失望而痛苦。文章的後半部分是議論,通過議論的這段文字,闡明父母不同的愛是相輔相成的,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解讀文本之後,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們從目標的表述上不難看出,目標中含着“怎麼做”的問題。在落實第一個目標的過程中,老師注意引導學生讀書,並提示學生關注文章中的細節描寫,關注語句中的重點詞語,通過聯繫上下文品味重點詞語,體會“我”的感情變化,在感悟的基礎上,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情感得到內化。在落實第二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但從課堂教學來看,對於重點語句的理解還有些膚淺,比如“父母不同的愛像兩股不同的風……”首先從句面理解,再引導學生體會這兩種不同的風是“我”這支帆不斷前行的力量。再比如重點詞語“相輔相承”,到底是什麼意思?爲什麼說父母不同的愛是相輔相承的。最後引導學生通過創編獲獎感言,表達對父母的感恩之情,加深對含義深刻句子的理解。在學生創編之後,老師注意對學生的鼓勵評價,同時不忘相應的指導點撥,因爲語文學科就是要學習表達。怎樣表達更好,再師生互動的交流中,學生對語言的使用更用心去琢磨,在更深入的思考中提高了語言的感悟和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