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與反思「第一課時」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與反思「第一課時」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3W 次

  教材解讀

《懷念母親》教學設計與反思「第一課時」

《懷念母親》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二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祖國在我心中”,通過本組課文的學習,要讓學生感受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求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我覺得,此文體現語文人文性一面的應該是季老對母親,對祖國深沉的愛,而語文的工具性一面則是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目標

1、學會8個生字,理解“奔喪、棄養、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可見一斑、悵望灰天”8個詞語。

2、體會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懷念之情,領悟懷念的背後是作者對母親的敬與愛。

3、憑藉閱讀經驗找到對錶情達意起關鍵作用的詞句,並從中體會文章傳遞出來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摯的愛慕。

 教學重難點

從關鍵詞句中體會文章表達出來的情感——崇高的敬意、真摯的愛慕。

 教學過程

 一、引讀課題——走近“懷念”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母親的文章,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對於這篇文章的作者大家一定不會陌生,他就是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誰爲我們來介紹一下。出示課件資料。(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著名的語言學家、翻譯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他精通12國語言,他博古通今,被稱爲“學界泰斗”。作爲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牛棚雜憶》等。)

3、季羨林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他的許多文章裏都說到了故鄉、母親,那是他魂牽夢縈的地方,魂牽夢縈的人!課題中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卻伴隨着季羨林的一生。讓我們帶着懷念之情再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下面就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課文。

出示閱讀要求(課件)a自由地朗讀課文,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篇課文在形式上和我們以往學過的課文有什麼不同?b課文中哪些內容給你留下較深的印象?

2、學生交流讀後的初步感受。

(1)認讀詞語,指名讀詞。這些都是描寫什麼的詞語?讓我們想象作者的心情來讀讀這些詞語。

(2)這篇課文在形式上和我們以往學過的課文有什麼不同?知道爲什麼要插入這些日記和《尋夢》片斷嗎?

(3)課文中哪些內容給你留下較深的印象?你能用簡單的一兩句話說一說嗎?把你印象深刻的內容說給同桌聽一聽。

作者就是通過一個個片段,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表達對母親、對祖國的思念。課文中的哪段概括了這個意思。

齊讀第一段。(課件出示)

這段話告訴我們什麼?板書兩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帶着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再讀句子。

 三、品讀對生母的懷念

這節課我們先來感受作者對生母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你能從文中哪一段深刻的感受到這一點?(出示第二段)

(一)學習第二段,感受懷念

1、自讀第二段,從哪裏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理解詞語“食不下咽,寢不安席”。

爲什麼我會“食不下咽,寢不安席”?聯繫上下文說說。

(1)”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裏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裏。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抓住詞語談體會。

(2)補充資料:“當我從北平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後悔,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賦得永久的悔》片段

再次感受失去母親的悲痛,讀好句子。

(3)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

說說與母親在一起的日子。

(4)“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作者僅僅是因爲從此以後再也見不到母親了嗎?還想到了什麼?

補充材料;“我暗暗地下定了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然而沒有等到我大學畢業,母親就離開我走了,永遠永遠地走了。”

談體會:子欲養而親不待啊!母親把所有的一切都給了我,可是還沒等我有報答的機會就已經走了。所以這怎能不讓作者感到悔恨呢?

(5)對於作者來說,在他的國學理念中盡孝是做人的基本,他覺得自己在母親生前沒有好好地盡孝,這就是不孝!是靈魂不全的人。對他來講這是一種痛徹心扉的恨,是一種無盡的恨,是終身的恨!讓我們帶着作者的悔恨來讀讀課文。

(二)學習日記,感受懷念

是啊,只要一想到母親,作者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即使幾年之後他離開自己的祖國,來到了德國留學,這麼遠的距離也沒有割斷他對母親的思念。從他的那篇日記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出示日記

1、讀日記,作者看到了什麼?

2、房東太太的神情有什麼變化,找找心情變化的詞語。(高興的不得了、沮喪)

3、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當他聽說自己的兒子今天回家,她高興的不得了。她高興成了什麼樣子?她會爲兒子的回來做哪些準備?文中是省略號,你能把省略的內容說出來嗎?

4、然而,這個兒子卻沒有回家,房東太太是那麼沮喪。也許他的兒子不知道也看不到母親的等待,而此時誰看到了?他不但看到了(眼前外國母親的等待,更看到了他以前看不到的自己母親當年的等待)

出示資料:“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裏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師讀)

移情寫話:寫一段景,再寫母親的思念;寫一段景,再寫季羨林的思念。

母親曾經怎樣苦苦地等候兒子的歸來呢?這邊的同學可以拿起筆來寫一寫。此時,身處異國他鄉的季羨林才明白,自己的母親曾有過多麼痛苦地等待,他又有怎樣的話要對長眠於故鄉地下的母親說?請這邊的同學拿起筆來,寫一寫季羨林此時最想說的話。

母子倆穿越時空進行對話。

5、朗讀體會。

6、理解“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四、迴應全文——昇華情感

2001年,九十歲的季羨林回故鄉給母親掃墓,來到母親墓前,百感交集,“撲通”一聲跪倒下去,眼淚奪眶而出,淚水滴到了眼前的香燭上,此刻,他在心中暗暗地說:“娘啊!這恐怕是你兒子今生最後一次來給你掃墓了,將來我要睡在你的身邊。”(摘自《真情季羨林》)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不管是年幼時,還是年長時,作者只要一想到自己的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整整八十年。在季羨林心中,他認爲什麼最重?(母親)母親,母愛最重!照應開頭。

 《懷念母親》教學反思

《懷念母親》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作者季羨林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和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一、從整體入手,抓住文章主幹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後我緊緊抓住課文第一段,並說說讀懂了什麼?引導學生了解文章主要寫了作者的兩位“母親”,分別是誰?有怎樣的感情?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爲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藉助問題:“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分別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和句子,並通過交流感受,逐漸感受到季羨林對母親的愧疚和眷戀。

三、藉助資料補充,體會作者情感。

初讀課文,覺得課文感情平平,同時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也很難體會到作者對已逝母親的愧疚和對祖國母親的熱愛。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懷念生身母親”這部分內容時,我適時地補充了季羨林懷念母親所寫的《永久的悔》中的片段,結合重點句“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來展開教學。一開始,在介紹季羨林後,我出示了這樣一段話:當我從北京趕回濟南,又從濟南趕回清平奔喪的時候,看到了母親的棺材,看到那簡陋的屋子,我真想一頭撞死在棺材上,隨母親於地下。我後悔,我真不該,我千不該萬不該離開了母親。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我深情地朗讀之後,讓學生說說感受,很快就把學生帶入了當時作者失去母親的痛楚之中;而後理解作者痛苦的另一層意思,在學生粗粗交流之後,再出示補充相關資料:有一次我回家聽對面的寧大嬸子告訴我說:“你娘經常說:‘早知道送出去回不來,我無論如何也不會放他走的!’”簡短的一句話裏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傷啊!母親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遠方,盼望自己的兒子回來啊!然而這個兒子卻始終沒有歸去,一直到母親離開這個世界。再通過朗讀重點句時,我發現學生的情感已經與作者產生了共鳴,作者爲不能盡孝而愧疚。

不足之處:

1、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說說哪些內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交流面不夠廣,應該讓學生廣泛的說一說,而不是侷限於一、兩個人,也可以同桌互相交流來達到這個效果。

2、說話練習,房東太太爲兒子準備什麼?學生說的角度應該換一下,還是從小孩的角度去說更貼近實際。

3、寫話練習,形式是好的但由於學生的體驗無法達到作者的深度,所以造成寫話的厚度不能與作者相比,還不如就不斷的讀,達到以讀促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