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範文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範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1:

上週,我們學校開展了教研活動,每個年級都推選出精英,爲我們展示了一節節獨具魅力的示範課,令我受益匪淺。下面我主要結合陳麗紅老師這節課談一下我的看法。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範文

我覺得陳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亮點:

一、充分把握了高年段略讀教學的特點,教學環節緊湊清晰,重難點突出,充分體現了略讀課文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適當引導的特點。

《我最好的老師》是一片略讀課文,教學時,陳老師能夠抓住大的板塊來進行略讀課的教學。第一步就是初讀課文,提出問題;第二步就是整理問題,進入重點?這節課主要圍繞作者心目中最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爲什麼是我最好的老師兩個問題展開教學。第三步,主要通過自研自讀,交流反饋,展開了重點內容的突破。第四步,質疑討論,拓展學習,領悟收穫。縱觀整節課我覺得陳老師的教學思路十分的清晰,準確把握了教學的主旨。

二、 抓住了“欺騙?——爲什麼是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的線索進行教學。

“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在這堂課上陳老師就抓住了“欺騙——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抓重點詞句談體會,並逐個解決問題。隨着問題的逐個解決,使學生體會到從一堂課到每堂課,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用獨特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從而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

三、整節課把握了語文課程的本質:體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陳老師在這節課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到陳老師不僅讓學生學生能夠抓住文本讀進去,還要求學生能跳出文本談自己的體會與感受。我們還能看到陳老師在本課設計中能夠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讀得充分:有整篇讀,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讀,有關鍵語句的反覆讀;讀的形式多樣。另外作爲高段的語文老師,陳老師十分注重爲孩子升入初中做好相應的鋪墊,就是在小學高年級培養孩子默讀,邊讀邊想的能力。使學生在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讀後又讓學生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刻刻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我們還可以看到,陳老師十分注重以課文爲範例,讓孩子在課文中感悟寫法,體會作者在寫法上的特點。所以我覺得整節課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作爲一節語文課,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所以我們看出陳老師十分注重向學生滲透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精神,在幫助學生理解“不要迷信書本,不要迷信權威”時,陳老師通過拓展伽利略、哥白尼、布魯諾的故事更直接地理解這句話的意義。陳老師的真正用意也讓我們看得真切,培養孩子們一種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這也是教材中的單元訓練重點。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2:

上午聽了六年級的一節語文課,感觸特別多。高效課堂是“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或者說高效課堂“學生是主人,活動是中心”,這些理念在這節語文課堂中很難找到,課堂中學生的小展示不典型,大展示沒有,這不是高效課堂的理念。

高效課堂就是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相互探討交流,碰撞出知識的火花,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學習的樂趣。如果把高效課堂上成了沒有學生展示的課堂,那就太可惜了。這節語文課老師先用問題導入課題,點小組同學回答,後讓學生相互檢查預習檢測和整個導學案完成情況,老師給小組打分評價,耽誤了一些時間,然後進入互學階段,導學案沒有設計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方法,學生只是把獨學的題目答案念一念,有幾個小組整體把課文中的段落讀一遍。總之,可以說是在老師的掌控之下學習,學生還是被動的學習,課堂氣氛有點沉悶。如果學生在互相學習當中,能夠結合自己的感受,說說自己喜歡的是現在或者曾經的那一位老師,再講一個有真情實感的小故事,這樣既學習了課文的說明方法,又表達了自己對老師的情感,課堂氣氛自然就活躍了,學生也學的活了,學的有興趣了,效果可能會更好,可惜沒有。

高效課堂中,“展示”是課堂重點,是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展示自己的舞臺。沒有展示的高效課堂,就像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展示的重要性由此可見。遺憾的是在這節語文課上,沒有看見學生在小黑板上的成果或問題展示,也沒有看見學生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相互之間進行補充、質疑,沒有結合課文聯想拓展。這是一篇讚美老師的文章,完全可以讓學生在預習過程當中,蒐集有關歌頌老師的歌曲、詩歌等等,在展示中盡情歌唱、高聲誦讀,藉此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風采,拓展學生的知識範疇,實現課堂知識超市的.目的。

從導學案來看,學生已經預習的非常充分,可是在課堂上,學生卻沒有什麼自己真正想說的話,也可以說是沒有發現學習當中的問題,反思其中的原因,就是老師控制了學生,控制了課堂,沒有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自由學習。結合這節課展示的學習目標,其中第二點學習獨特的寫法、體會一個人獨立能力的重要性這點就在課堂學習中沒有反映出來,也可以說是沒有完成這個教學任務。這點也可以說是導學案的“導學”作用沒有設計出來,也是導學案設計的不足之處。“評學”環節,老師讓學生想想有沒有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有點畫蛇添足的感覺。如果此時讓學生結合學習,拿起筆來,把自己想對老師說的心裏話寫出來,或者自己創作一首小詩歌,甚至可以動手製作一個小禮品,來表達對自己喜愛、尊敬的老師的感激之情。再用幾分鐘時間,讓同學展示出來,無論寫的好與壞,有真情實感,大家用熱烈的掌聲來鼓勵,何樂而不爲呢?

總之,這節課走了高效課堂的流程,缺少了流程當中最重要的“展示”環節,少了畫龍點睛的“點睛”之筆,學生沒有動起來,活動沒有開展,實在是有點遺憾。另外,課堂上自始至終,沒有聽見老師對那個學生的表揚鼓勵,沒有聽到情不自禁的熱烈掌聲,作爲一節高效課,這也是要引起注意的。

以上只是個人感覺,和大家商討,請斧正。

  《我最好的老師》評課稿3:

課文講述了“我”六年級時的科學課老師懷特森先生的故事. 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 教學方法獨特, 他用出乎意料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的能力和科學的懷疑精神.課文具體描寫了懷特森老師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學過程. 第一天上課, 懷特森老師給我們講授“貓蝟獸”這種動物, 我們根據課堂筆記做的隨堂測驗竟然都得了零分, 原來懷特森老師講的關於貓蝟獸的一切都是編造的, 他希望我們從這個零分中吸取教訓, 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判斷,具有懷疑的能力.這篇課文的結構清晰簡潔, 詳細具體地描寫了一堂科學課的經過, 概括簡略地描寫了此後的科學課成了一種“冒險”, 最後描寫了“我”對懷特森先生的感激和讚揚.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 一方面是爲了能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精神的另一個側面──獨立思考和科學的懷疑精神;另一方面, 是讓學生學習這篇課文一事一議, 從一個具體的事例發現一個道理的寫法.

劉老師執教的這堂課有以下亮點:

一、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的線索進行教學。“水嘗無華,相蕩既成漣漪;石本無火,對擊始發靈光。” 於是,在這堂課上就抓住了“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這一情感衝突,設計了兩個主要的板塊:欲揚先抑感受“氣憤”和峯迴路轉深感“佩服”。在學習中,充分利用情感這一平臺,讀找體會重點詞句,轉換句式,拓展寫話,接受和建立新的價值觀。學生的感情變化是在品位和咀嚼課文的重點詞句中自然發生的。這使我深深地體會到,在三維目標的融合中,情感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結構,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可以融入情感這一磁場中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過程、有方法、當然更有態度和價值觀。在學習中,帶領孩子們層層剝筍似地深入體會懷特森先生確實是最好的老師。從一堂課到每一堂課,從他的課堂到別的課堂,從課堂到課外,懷特森先生帶給學生的懷疑主義影響了孩子所有的學習方式和人生導向。尤其是最後的拓展訓練,是精神和文字可以共生的載體,事實上也是學生們對懷疑主義這一價值觀是否真實有效建立的一個檢驗和展示。從這個意義上說,拓的是課文的意蘊,展的是課文的內涵。

二 自主、合作學習的學習方法,通過讀來理解感悟文章。

圍繞這“這算什麼老師——我最好的老師”兩個層次展開的。從內容上看圍繞中心的句子較爲明顯,《語文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學習的方法進行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教學時,緊緊抓住這個文章的文眼來進行,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教學時,是輕分析,重感悟,讓學生自主閱讀。本課設計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讀中品味,理解感悟。讀得充分:有整篇讀,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讀,有關鍵語句的反覆讀;讀的形式多樣:有自讀、範讀、領讀、齊讀、師生合作讀、同桌互讀、小組輪讀等,使學生在熟讀中不斷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表達方式、獲得情感的體驗。讀後又讓學生自由談體會和感受,學習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做到時時刻刻進行切實的語言訓練,又時時刻刻讓學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