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六年級教案 >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一面》課後教學反思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一面》課後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8W 次

《一面》 是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 一篇課文, 此文寫的是 1932 年秋天, “我” 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下面爲大家分享了《一面》課後教學反思,歡迎借鑑!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一面》課後教學反思

  《一面》課後教學反思1

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敘述的。課文在描寫人物外貌、語言、動作以及“我”的感受時,不惜濃墨重彩,細緻入微。特別是六次外貌描寫,由遠及近,由粗到細,逼真傳神,給人一種“一面”勝似數面之感。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菸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選編這篇課文,一是讓學生感受魯迅先生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二是導學生揣摩抓住外寫畫人物的方法。

(一)在教學上我努力探索“任務驅動”教學法,並堅持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實施。 “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教師或者學生根據教學要求提出“任務”,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爲線索,把教學內容巧妙地隱含在每個“任務”之中,學生自己或者在教師的指導下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然後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引導學生邊學邊做完成相應的“任務”。“任務驅動”主要結構是:呈現任務——明確任務——完成任務——任務評價。說實話,我雖然這幾年一直是這麼上略讀課文的,但還是在這堂課下課後才聽到吳老師說到“任務驅動”這個詞。回家後,我馬上上網查,才知道這就是“任務驅動”。這兩年我一直比較關注略讀課文的教學,因爲兩年前一次異常失敗的略讀課讓我一直反思至今。在各種信息積累的過程中,我抓住了一句話“能常規的就常規,能不變的就不變”。當聽到這句話時,我感覺眼前的雲霧一下就撥開了。教學本身是一件很“單”事,何必搞的那麼繁瑣呢?略讀課文前面都有學習提示的,這都是編者精心安排的

(二)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透課文,在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脈絡之後,交流寫作背景,對學生理解課文能夠起到極大的幫助作用,更好地體會魯迅的高尚品格以及作者在當時情況下的特殊行爲。

(三)找出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寫,主要抓住外貌描寫進行學習,層層推進,以讀代悟,讀悟結合,重點分析對魯迅先生的三次外貌描寫,使學生從中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品質。 體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並引導學生將其運用到實際訓練之中,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面》課後教學反思2

《一面》是蘇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課文,此文寫的是1932年秋天,“我”在上國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魯迅熱愛勞動人民和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質,抒發作者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教學此課我從兩方面入手使學生體會“一面”內涵。一是魯迅外貌,使學生體會魯迅“瘦”的特點;二是魯迅語言、動作的句子,體會他對青年關心。教學中我按自己預先設計的教學進行,誰知課堂上意外發現學生對“關心青年”體會得不到位,課下我認真進行了反思,發覺課堂上學生的反常表現與我的教學設計有關係。以下是便把課堂採用的教學簡案和反思後的教學設計的對比教案:

課堂使用的教學簡案:

1、師:同學們,請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2)課文抓住人物的`哪幾個進行描寫?

師:我們先來學習文中魯迅先生的六次外貌描寫。請默讀全文,把文中描寫魯迅外貌的句子用“——”畫出來。

生自學、彙報、反覆朗讀,在讀中體會外貌特點——瘦。也就是一面之交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個原因。

2、師:剛纔我們從人物外貌體會到魯迅雖瘦但精神好、堅強,下面我們再來具體學習一下人物的語言、動作,看你從中又體會到什麼?

學生分角色讀、彙報

(學生彙報得極不理想。其實,此課的重點就是讓學生通過人物語言、動作體會魯迅先生對青年的關心,但學生讀了兩遍也未體會明白,我感到很納悶。就想:是不是我讓學生兜圈子了?拐大彎了?假如在學生初讀課文概括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後,直接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魯迅關心青年的句段,是不是就不會出現“萬馬齊喑”的局面?課下我把課堂上出現的情況說給備課組長聽,他也說可能就是教學中出現兜圈子了,所以學生纔不知從何作答。唉!精心備的一節課沒想上砸了,我感到非常不甘心,但不甘心又有什麼辦法呢?課已上完,事已止此,唯有等到下次了。爲了下次不再失誤,我將此課作了新的調整,具體如下:)

反思後的教學設計:

1、師:同學們,請自讀課文,思考:

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學生彙報

2、師:同學們,從課文敘述的這件事,你體會到了什麼?

(魯迅對青年的關心)

師:你是從哪些具體的句子體會到的?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找句子並彙報(如:推薦書、廉價賣書、親自送書。)

師:好,下面我請幾位同學分角色朗讀一下這些句子,從句子再次體會魯迅先生對青年的關心。

生再讀相關句子體會魯迅關心青年的品質。

3、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當時工人是倍受人們歧視的,但是魯迅先生卻如此關心這位青年,而且還是素昧平生。所以,作者雖與魯迅先生僅一面之交,但魯迅先生卻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請再讀此文,思考:此文除了通過具體的事例寫魯迅先生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外,還有什麼也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

生自讀找相關內容並彙報

(魯迅的外貌——瘦)

師:文中幾次抓住魯迅的外貌進行描寫?請找到相關句子並用“——”畫出來。

師:他爲什麼會這麼瘦?

進一步聯繫本文內容和學過的相關知識體會魯迅的品質。

4、師:同學們,作者與魯迅僅一面之交,爲什麼對魯迅的印象如此深刻?

(關心青年、瘦)

師:那學到這裏,你理解課題“一面”的含義嗎?

(既指作者與魯迅的一面之緣,也指魯迅先生偉大人格的一個側面。)

課終於調整完了,我感到內心無比的輕鬆和喜悅。或許作教師就該這樣吧,就該不斷反思,就該不斷總結,唯有如此課纔會越上越好,越上越精。但願下次再上此課,能上出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