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初三語文教案

初三語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4W 次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樑。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三語文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初三語文教案

初三語文教案1

《談生命》是世紀老人冰心在仙逝前不久發表的一篇帶有比喻、象徵,帶有哲理意蘊的“生命體驗”散文,它不僅哲思深邃,宏闊形象,鮮明生動,而且文字精練、老到,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詩。全文爲“一片作”,一氣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嚴整。開篇引出話題,接下來描寫“一江春水”“一棵綠樹”的生命歷程。最後直抒胸臆,昇華哲理,說出了作者歷經百年滄桑,備嘗酸甜苦辣的生命“體驗”。文章揭示生命由生長到壯大再到衰弱的過程和一般規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與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則,表達了生命不止奮鬥不息的意志和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本文,應引導學生在理清行文思路的前提下。體會文章景、情、理和諧相融的意境,欣賞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和語言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提高對語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理解“驕奢、清吟、蔭庇”等詞的詞義並學會運用。

2.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本質的認識。

能力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體會文章景、情、理和諧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語言美。

德育目標

認識生命的客觀法則,豁達樂觀地對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樂和痛苦。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鮮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語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蘊。

教學難點

感知作者的情感變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品讀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品讀課文,美點尋蹤,鑑賞文章的美。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生命是什麼?這是一個既簡單又複雜的問題。人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生活的經歷和感受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我們聽聽中國文壇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設計(二)

生命,偉大而神祕,豐富而奇妙,樸素而美麗。生命,猶如一隻萬花筒,它的形態和色彩變幻多端,面對這一瑰麗的世界,作爲生命高級形式的“人”,我們必然會有說不盡、道不完的“生命話題”,觀不盡、賞不完的“生命花朵”,彈不盡、唱不完的“生命曲凋”。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欣賞一曲韻律悠遠的生命詠歎調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聽讀,注意正音,並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

多媒體顯示:

挾卷(xié)芳馨(xīn)怡悅(yí)雲翳(yì)

2.學生互讀課文,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

3.選三位同學範讀課文,每人讀一部分,其餘同學評點。

教師評點:朗讀時要注意語調的把握。感情激越處聲音要響亮,情調應激昂;感情平靜處要讀得深沉些。

4.學生放聲讀課文,力求聲情並茂。

三、思讀課文,把握文意

1.理清行文思路

提問:本文爲“一片作”,一氣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嚴整。清說說你對文章思路的看法。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明確:全文大致可分爲四個層次。

第一層:僅一句話,“我不敢說生命是什麼,我只能說生命像什麼”。這是全文的領起句,也是思路的起點,提示話題,引起下文,

第二層:從“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來生”。描寫生命像春水東流的狀況。

第三層:從“生命又像一棵小樹”到“也不敢信來生”。描寫生命像一棵小樹成長和衰亡的狀況。

第四層:從“宇宙是一個大生命”到結尾,總結上文。抒發感想,闡發哲理。

2.精讀課文,把握文意

教師設計相關問題,指導學生研討課文。

多媒體顯示:

(1)“生命是什麼”與“生命像什麼”只有一字之差,作者爲什麼對前者“不敢說”而對後者“能說”?根據文意說說你的理解。

(2)作者將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樹”並充發展開,請聯繫思路,分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

(3)最後一層在全文結構和表達主題方面起什麼作用?

同桌之間討論、交流。

明確:(1)“生命是什麼”涉及生命本質的終極回答,而“生命像什麼”是文學性的表述—藉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選擇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對生命過程的形象化描繪,便於作者抒發對生命的獨特感受。

(2)“一江春水”側重闡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樹”側重揭示生命的價值,兩個比喻的內涵相互補充,形象又完整地闡明瞭生命的過程和意義。

(3)最後一層綰結全文,點明、深化主題。作者在這一層揭示生命的本質(由卑微、渺小到生長、進化),點明快樂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這是在前文對生命的現象作比喻性的描寫之後得出的結論。

四、美點尋蹤,發掘課文的審美價值

1.請學生談談初讀課文的感受,對課文進行美點尋蹤。

生1:作者把生命還原成具體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繪出一幅幅生命的圖畫。

生2:本文語言優美,比喻、排比處處皆是。

生3:本文意境優美,情景交融。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達了作者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

教師總結:大家談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難得的美文。下面我們將從意境、哲理、語言三方面欣賞本文的美。

2.賞析課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美在形象”賞析:

(1)話說“一江春水”

多媒體播放一江春水東流入海的動感畫面。雪山、峭壁、嶝巖、平原、斜陽草樹、夾岸桃花、激電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畫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來,奔流激盪。

學生齊讀“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來生”,結合畫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試着閒自己的話描述—下這個過程。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體現這個過程的歡樂和痛苦。

②品味相關詞句。體味一江春水的特徵,感受這個鮮活的形象,

學生自主品評。

成果展示:

四個“有時候”。體現流程的豐富多彩。

聚集、奔注、衝倒,挾卷、奔騰、迴旋等詞體現了高昂激越的氣勢和不可阻擋的力量。

快樂勇敢、享受、憤激、心平氣和、快樂又羞怯、心魂驚駭、憩息睡眠等詞刻畫了“春水”的性格、情懷。

(2)話說“一棵小樹”

多媒體播放動漫flash,顯示一棵小樹的成長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長出嫩葉、開出繁花、蜂蝶飄翔、小鳥歡唱、濃陰如蓋、碩果累累、黃葉翻飛、葉落歸根。

學生齊讀“生命又像一棵小樹……也不敢信來生”。

①請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話描述上小樹的生命歷程。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體現時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體現特有的平靜和溫柔。

②品味相關詞句,感受一棵小樹鮮活的形象。

學生自主品評。

成果展示:

小樹生命歷程中的幾個連續的階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終結。

聚集、欠伸、破殼、伸出、吟唱、跳舞、掙脫、挺立、擡頭等詞體現了小樹生命力量的衝動與奮進。

勇敢快樂、寧靜怡悅體現了小樹勃發的生機、恬淡從容的情懷。

“美在情感”闡釋:

教師提示:

在形象的描摹過程中,流露出作者動人的情思。

在描寫一江春水時充滿激情,從“憤激”“怒吼”“奔騰”等詞可以讀出這種感情來;繼而面對種種境遇,心情是快樂的、平靜的;最後描寫春水到了大海,表達的心情是平靜的,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哀。

描寫一棵小樹則不同,一開始充滿喜悅、希望,繼而是“寧靜和怡悅”,最後冬天來臨,葉落歸根,則懷有超乎尋常的平靜。

本文表達的感情是豐富多樣的,但總的說來感情基凋是積極樂觀的。

學生大聲讀課文,悉心體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師總結:作者將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將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繪出一幅幅優美、生動的圖畫,傾注了自己的滿腔深情。讓我們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時,領悟、認識生命的本質。

五、佈置作業

1.描繪“一江春水”時,“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麼?請根據文意回答。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辭,另寫兩句話,組成一組排比句。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他從最高處發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初三語文教案2

初三語文閱讀課文共有12個單元,每冊有六個單元,每個單元安排了5篇文章.這些文章是按照反映的生活內容,文學體裁進行編排的.第五冊的內容順序是社會生活,小說世界,古代生活;第六冊內容順序是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散文,小說,劇本,古詩文.兩冊書教法課文有33課,其餘爲自讀課文.第五冊有三個單元的議,着重培養議的吸收和天達能力.第六冊繼續要求學生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關係,着重培養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閱讀,除學習課文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分析,表達外,第五冊重點是聯繫文體特點,閱讀議,學習欣賞小說;第六冊重點是結合體裁特點,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會背誦一些詩文,此外培養良好的閱讀方法,掌握科學的閱讀技能,如:學習快速閱讀,比較閱讀等.

寫作,主要是學習議論文和記敘文,兩冊均安排七次整篇作文實踐,有的是命題作文,有的是材料作文,有的是自擬題目自由實踐作文.

初三這兩個班的學生共有42人.兩個班都有一個共同點是男生比女生差,作文水平差,總體素質差.35班比之36班更差一些.但這兩個班的學生活潑好動,體育成績較好,思維比較敏捷.針對這些情況,我認爲在這一年的語文教學中,首先要抓好基礎,基礎就是一所房子的基石.如果基石打得不牢固,上面的建築就立不穩.語文的基礎就是語言文字.有大部分學生寫文章錯別字較多,語病較多,其原因就是沒有過好語言文字關.那怎樣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呢 要求學生對每一課的字詞認真掌握;多注意詞彙的積累;在寫作中多克服錯別字,並對其及時糾正;在生活中多觀察,多體驗.通過這些方法來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

其次是重視閱讀訓練.閱讀是考試的半壁河山,也是社會生活中常運用到的,最接近人們生活的語文知識.抓好閱讀訓練,一方面在講課時認真分析,多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技巧,使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多閱讀一些課外書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課外自讀第學年不少於80萬字(其中文學名著2 3部).因此,要求學生多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我決定把自己的一部分課外書籍拿來借給學生看;原來沒有開放過的學校圖書室,請求管理員開放;也要求學生跟其它老藉着看.有條件的買一些來互相傳閱,總之,儘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多看一些課外書.

看了課外文章要求學生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摘抄一些好的詞語和名言警句,注意歸類收集,如寫人的和寫物的分開,與四季的分開等等.二是體會文章的時代意義的作者思想感情.好的文章往往反映時代的精神,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教育意義.文章是作者心靈世界的反映,從文章內容也可以分析出人物的精神世界.閱讀文章,一定要求學生能體會出這些內容.三是注意學習各篇的寫作技巧,好文章不但有好的思想內容,而且運用了較好的表達技巧.閱讀文章要求學生注意吸取這些好處,以便遷移默化到自己的文章中來.

再次是加強寫作訓練.要加強寫作訓練,我認爲可從三點入手:第一點是多觀察,多積累(多積累前面己談到).多觀察就是要培養學生經常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第二點是要多感悟.文章往往是有感而發,感悟得深,才發得快,發得猛.第三點是多練不公只是一個單元寫一篇習作,還規定學生每週至少寫兩篇週記,作文做到全批全改,評點得當,週記做到全批全改儘量做到有改,有批.

最後是注重培養學生其它語文能力,提高語文素質.表達能力的提高.大綱中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良讀課文,養成默讀的習慣,並有一定的速度(一般每分鐘500字左右),表達能能的培養不公只是在課堂上訓練,課餘時間也可以搞,根據兩冊書中口語交際的安排,我計劃每個星期用一個早自習,讓學生輪流上講臺進行演說.

開展書法愛好活動.這兩個班的好我學生的書寫較差,常言道字如其人.能寫一手好字,這是一個人一生的榮耀,也是一個人語文能力的一種表現,我計劃每個周用半節課的時間來高書法比賽,重點是鋼筆字和毛筆字.可以先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寫,然後在課堂上來評.

培養欣賞能力.再好的美文,如果沒有一定鑑賞能力.鑑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也是課外和課堂相結合.課堂上多注重文章的分析,多讀一些關於課內文章的文章;課外讓學生多看文章,多分析它的得失.

教學進度,第五冊預計到十二月中旬結束;第六冊預計到五月中旬結束.教讀課文一般每篇用2 3個課時完成.自讀課文一般一個課時完成一篇.上學期預計用15個課時來複習.下學期用30個課時搞總複習.

複習是初中階段知識的彙總和鞏固,能否搞好初三的習工作是關係到中考能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出一個適合這兩個班語文中考複習的可行方法是極其重要的.那怎樣來複習呢 我認爲從四點入手:一,從思想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一點是關鍵.學生不主動,只是被動地學習,是不可能學好的,複習好的,所以在研究學生,摸清學生的性格特徵,對症下藥.二,以基礎知識爲主,不要搞一些偏題,很難的題.三,研究解題的方式方法.四,知識要分類,由點到面,點面結合.

總之,在本學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掌握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又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能力;要做好讓他們讀高中的銜接工作,又要讓他們回家到社會後學有所有.

初三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反覆朗讀,理解詩意,詞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瞭解古代詩詞的形式和遣詞造句的特點。

3、融入詩情畫意之中,探究詩詞的情趣和意趣。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在文學的王國裏,我們常常感受到各種文學作品帶給我們的無窮的藝術魅力,其中,古典詩詞給我們的享受尤爲美妙。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五首古代詩詞,感受這些詩詞優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

二、 學習第一首: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甫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注]劍外:劍門關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稱劍南。

1、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燈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唐代著名詩人,人稱詩聖。其代表作顯示了唐由盛轉衰的過程,被稱爲“詩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背景]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唐軍收復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亂算是平息了。但這時成都發生兵亂,杜甫避亂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臺縣),聽到安史之亂被平定的消息,不禁驚喜若狂,在極度興奮之中寫了這首詩。這首詩極自然概括地寫出了所有亂離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爲千古名篇。前人評這首詩爲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2、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聽老師範讀,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齊讀一遍。

3、賞析課文

首聯中的“忽傳”、“初聞”、“滿”表現了一種怎樣的情形?(驚喜)

頷聯、頸聯寫全家人欣喜若狂、準備還鄉的情景。

尾聯爲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寫詩人扇動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飛,回到了自己的故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一幅疾速飛馳的畫面閃現在我們面前。四個地名間漫長的距離瞬間即至,瞬間即過,表達了詩人迫不及待、歸心似箭的心境。)

初三語文教案4

一、【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

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2、能力目標: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4、重點、難點: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二、【學法指南】

這首詞,上闋寫北國雪景,縱橫千萬裏,大氣磅礴,曠達豪邁;下闋抒情、議論,氣雄萬古,風流豪壯。全詞將寫景、議論、抒情有機結合,渾然一體。寫景是議論、抒情的基礎,議論、抒情是寫景的深化。毛澤東的詞作大氣磅礴,格調高亢,充滿了熱愛祖國河山、以天下爲己任的豪情壯志。

上片:寫景

第一層:總寫北國風光;

第二層:具體寫冰封雪飄;

第三層:設想雪後美景;

下片:議論、抒情

第一層:評論歷代英雄;

第二層:抒發宏偉抱負。

1、毛澤東詩詞的雄渾、奔放、挺拔、流暢。

毛澤東同志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詩詞作品的獨特風格。筆意爽健,格調流暢,在內容和藝術上處處讓人覺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現在《沁園春·雪》這首詠雪詞上,尤爲突出,它筆力遒勁,揮灑縱橫、氣勢磅礴、詩情奔放、舒捲自如。論空間,縱橫萬里;論時間,上下千年;論天象,冰雪、晴日;論地形,大河羣山;論人物,帝王英雄。論景物,河流大雕……豐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氣呵成,創造出詩詞藝術的極高造諧。

2、寫景、抒情、議論三者融爲一體

《沁園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寫景詠懷詞。作者將寫景與抒情、議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突出作品的主題,強化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詞作上闋寫景,“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縱橫四野,氣勢磅礴,卻又寓情於景,充滿着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下闋是議論加抒情,由對祖國河山的讚美,引出無數英雄,並對歷代英雄進行評說,寓情於議。“俱往矣”由評點歷史人物轉到讚揚當代風流,從而深化主題,抒發了自己的豪情壯志。

3、語言表現力的極富個性。

詞是詩歌的一種的語言,要求簡潔、凝練、貼切、而又生動形象。《沁園春·雪》全詞僅114字,卻能準確、生動、形象地通過景物描寫,評說歷代英雄,來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上闋一個“望”字,下闋一個“惜”字,各自領起下文,貼切地表達出作者觀賞景物的情境,評說古人的心態。此外,詞中還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紅裝素裹”等運用比喻、對偶,

初三語文教案5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旁徵博引、逐層深入的論證方法

2、懂得勤奮是成功的關鍵

重點難點

1、弄清文章的議論三要素

教學設想

1、從議論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內容

2、列舉成功的例子,交流成功的條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這首小詩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到並“驚羨”於別人成功所得的榮譽,而要了解在成功的後面所蘊含的艱辛和曲折,要學習花的奮鬥和犧牲,從它的成功中吸取成長的經驗,這纔是更重要的。

導入

《成功的花》

冰心

成功之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豔!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鬥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二、 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議論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組討論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2、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的?

3、用了哪些論據?各屬於什麼論據?(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4、論證過程中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明確:

1、只有勤奮一項完全是我們自己定的,我們必須在這一項很下工夫。

2、文章開頭闡釋了“成功”的概念,由此引出成功的公式,說明成功需具備的條件,接着對三個必要條件依次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中心論點,強調勤奮是成功的關鍵。然後進一步論證勤奮的重要性。

3、事實論據:

囊螢、映雪、懸樑、刺股——勤奮的重要

自身的經歷——機遇的重要性

道理論據:

韓愈: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理解:學業的精深在於勤奮刻苦,荒廢在於嬉戲玩樂。行爲道德的成功在於深思熟慮,毀敗在於隨便不假思索。

王國維: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的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遠,樹立目標(預期)

第二境百折不撓,發奮圖強(勤奮)

第三境

4、論證方法

舉例論證(例證法)引用論證(引證法)對比論證(第7節)

初三語文教案6

教學目的

1 瞭解“說”的特點。

2 理解本文襯托、對比寫法。

3 掌握本文的詞語。

4 認識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斂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捕蛇者說》以獨特的寫法(襯托、對比)尖銳、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下賦稅的苛酷,揭示了廣大人民遭受的苦難不幸,表現了作者對勞苦大衆的深切同情,對殘暴統治的強烈憤恨。教學中始終要注意這點。本文詞語量大,實詞以數十計,虛詞“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種用法。講明詞義(實詞、虛詞),這是本文教學中要用相當時間來完成的重要任務。

逐句、逐段講解。加強誦讀、背誦練習。

教學時數:三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 作者簡介。

2 “說”的特點。

3 正音、誦讀。

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二、教師範讀課文。

三、正音。

四、朗讀課文。

叫三四名同學分別朗讀課文。讀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確、句讀分明。讀畢,酌情講評。

五、默讀、理解課文。

六、佈置作業

1 弄懂詞句。

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1 第1—3段的實詞詞義、虛詞用法。

2 段意概括。

教學過程

逐段講解課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學齊讀。

二、詞句。

三、內容

提問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講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爲寫異蛇的劇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爭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頂替租賦。

提問二:作者寫這些要說明什麼?

講解:作者寫這些要說明什麼?

講解:作者寫這些是要說明永州之民的這種遭遇乃是皇帝詔令(“王命”)給帶來的。

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學朗讀。

二、詞句。

三、內容。

提問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講解:這段的段意可概括爲寫蔣氏悲哀地敘說他一家三代都幹這捕蛇以抵租賦之事的悲慘遭遇。

提問二:這段首句“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對蔣氏作介紹,是否還有別的意思?

講解:首句不只對蔣氏作介紹,更在抒發作者內心的悲憤之情,“專其利三世矣”,語中含有強烈的譏諷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齊讀。

二、詞句。

三、內容。

提問:這段寫什麼?

講解:這段寫作者憐憫,同情蔣氏的不幸,並告訴蔣氏打算用“更役復賦”的辦法爲他解除不幸。

四、佈置作業

1 熟讀第1—3段。

2 整理這三段中重點實詞的意思、虛詞“之、以、於”的用法。

3 思考本文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1 第4、5段的實詞詞義、虛詞用法。

2 襯托、對比寫法。

3 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學朗讀本段。

二、詞句。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將哀而生①之乎?則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復吾賦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爲斯役,則久已病矣。’”

“戚”:悲哀。“汪然”:淚水盈眶的樣子。

“涕”:眼淚。“君”:敬稱。

“將”:打算。“生”:使動用法,使……活。

①“之”:代自己,我。“斯”:這。②③“之”:的。

“未若”:不如。“甚”:厲害。“向”:舊時,往昔。“爲”:做,幹。“病”:苦。

這幾句寫蔣氏極爲悲哀地回答作者,說如果恢復他的租賦,那麼這給他帶來的不幸要遠比捕蛇給他帶來的不幸大得多。

三、內容。

提問:本段主要寫什麼?說明什麼?(要求各用一句話作答)

講解:本段主要寫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賦重壓下“非死則徙”的悲慘遭遇;說明苛賦之害比毒蛇之害更爲厲害,更加可怕。

第5段

一、全班同學齊讀。

二、詞句。

三、內容。

提問:結尾這段寫什麼?

講解:結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憤慨地譴責其害遠遠超過毒蛇劇毒,比毒蛇之害慘酷得多的重賦苛政,同時言明寫此說的目的。

四、寫作特點

提問:本文爲了表情明意,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講解:本文寫作上有兩個突出特點:①襯托。寫毒蛇之害以襯托重賦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賦,蔣氏之祖、父死在這上頭,而蔣氏卻甘願幹此差事,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對比。以其鄉鄰60年來由於苛賦之迫而“非死則徙”的遭遇與蔣氏“以捕蛇獨存”的狀況作對比,觸目驚心地表明“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

五、實詞總結(文中只作一種解釋者不列)

爲 ①作,製成。“然得而腊之以爲餌”。②做,幹。“今吾嗣爲之十二年”。③爲了。“故爲之說”。

已 ①離去,意爲醫治。“可以已大風”。②已經。“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後矣”。

賦 ①徵收。“歲賦其二”。②租賦。“孰知賦斂之毒……”

癘 ①惡瘡。“可以已……瘻、癘’。②疫病,疫氣。“呼噓毒癘”。

入 ①繳納。“當其租入”。②收入。“竭其廬之入”。

歲 ①每年。“歲賦其二”。②年。“積於今六十歲矣”。

甚 ①很。“貌若甚戚者”。②厲害。“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③超過。“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若 ①好像。“貌若甚戚者”。②你。“若毒之乎?”

毒 ①怨恨。“若毒之乎?”②有毒的。“呼噓毒癘”。③害。“孰知賦斂之毒……”

生 ①活,存活。“君將哀而生之乎?”②生活。“而鄉鄰之生日蹙”。

食 ①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②sì,飼。“謹食之”。

觀 ①看。“今以蔣氏觀之”。②考察。“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六、虛詞總結

之 ①的。“永州之野多異蛇”。②取消句子獨立性。“悍吏之來吾鄉”。③代詞。“問之,則曰”(代人,他)“君將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爲之十二年”(代事)“以齧人,無御之者”(代物,蛇)“言之,貌若甚戚者”(代話語)

而 ①表並列。“黑質而白章”。②表承接。“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③並且。“君將哀而生之乎?”④但是,卻。“而吾以捕蛇獨存”。⑤連接狀語和謂語。“號呼而轉徙”。

以 ①而,如果。“以齧人,無御之者”。②用,拿。“太醫以王命聚之”。③因爲。“而吾以捕蛇獨存”。④根據。“今以蔣氏觀之”。⑤表目的。“故爲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焉 ①兼詞,於此。“永之人爭奔走焉”。②之。“時而獻焉”。③語氣詞。“今其室十無一焉”。

乎 ①嗎。“君將哀而生之乎?”②呢。“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③(句中)於,在。“叫囂乎東西”。

於 ①在。“吾祖死於是”。②給。“餘將告於蒞事者”。③及於,到。“積於今六十歲矣”。④比。“苛政猛於虎也”。

七、佈置作業

1 熟讀全文,背誦“蔣氏大戚……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2 作課後練習。

初三語文教案7

《唐雎不辱使命》課文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屍百萬,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挺劍而起。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於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語文教案

教育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爲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

4、領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言之有據,言之有力。)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同學們也許聽說過戰國時期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吧。荊軻在易水上辭別燕太子丹時,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這就是《戰國策》裏描繪的燕趙遊俠之士的形象,雖然他最終失敗被殺,但他的故事卻一直爲後。人傳誦,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要講的則是另一個故事:作爲小國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尋釁威脅的情勢下出使秦國,能夠毫不畏懼,敢於同秦王展開面對面的鬥爭,最終理直氣壯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勇氣是難能可貴的。這裏的唐雎,是《戰國策》裏塑造的又一個遊俠勇士的形象。

(一)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爲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它敘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滅六國爲止,約二百三四十年時間,是我們研究戰國時期歷史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敘事長於鋪陳,多加渲染誇張,寫得有聲有色;語言生動流暢;善於在矛盾衝突中運用對話刻畫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比較鮮明豐滿;在論辯中往往採用故事或寓言作比喻來說明抽象的道理,富有文學色彩。所以它對後代的散文著作有很大影響。

這篇文章記敘了戰國末期的一段故事:公元前230年和公元前225年,秦先後滅亡了韓魏兩國;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國,秦想用詐騙手段併吞安陵。安陵君拒絕秦王的要求,在秦王不悅的情況下派遣唐雎出使秦國,目的就在於保全國土,解除與秦國之間的矛盾。

2.全班齊讀,然後正音正字。

弗fú雎jū怫fú跣xin搶qiāng傀guī祲jìn縞go撓náo諭yù

3.同學反覆朗讀,可按照每行爲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學習讀書的樂趣。

4.藉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爲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鬥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四)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鬥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讚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

(五)總結、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戰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蒐集一些。

(五)佈置作業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爲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

第二課時

導入新課

《戰國策》論證說理周密嚴謹,筆鋒犀利。綜論形勢,無不縱橫捭闔;指陳利害,無不鋒芒畢露。《唐雎不辱使命》以短小的篇幅,寫了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情節曲折,人物有鮮明的個性,使人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今天我們就來體會一下。

教學過程

一、分各色朗讀課文。

二、根據課文內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爲什麼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併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憑着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於鬥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後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並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並非真心易地,意在吞併。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慾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並無商量餘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爲什麼還要說“大王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爲爭取周旋的餘地,沒有當場揭穿秦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小?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發展起着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爲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什麼?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爲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屍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麼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爲要發動戰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於使命,不畏強暴,敢於鬥爭,敢於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四、作業。

查找資料,瞭解外交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唐雎不辱使命教學反思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文學作品,出自《戰國策》,文章以記言爲主,情節跌宕起伏,矛盾衝突尖銳,人物個性鮮明,言辭頗有深意,耐人尋味,值得細細品味。

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我自認爲對學生的主動性的發揮還是比較值得一提的。

在導入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尼克松與周恩來的精彩對話,讓學生在進入新課之前就對如何得體、巧妙的說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當學生爲周恩來機智的回答叫絕時,我順勢引人了古代外交家——唐雎,連帶着介紹了課文背得。打鐵要趁熱,我這開頭一個高潮,讓學生覺得作品中的人物不那麼討厭,文言文也不都是枯燥無味的了,在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接下來的“讀——譯”均由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師加以引導,激發學生的求知的慾望。先讓學生認真聽老師範讀,給自己不懂的字注音,然後考考大家的記憶能力,再讓學生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好。有了這個激勵,學生在聽課文錄音時就格外認真,特別是一些後進生更認真,這可是以前從未有過的現象。另外,《唐雎不辱使命》這篇文言文字面障礙較大,如何讓學生在短短的幾堂課裏掌握重點字詞句,這是一個需要教師仔細斟酌的問題。因此我在設計這個環節時就採用洋思的文言文教學模式,採取了讓學生自學爲主的方法。讓學生先借助工具書自己翻譯,接下來一人一句進行翻譯,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再發言,最後教師評講並將重點詞語的意思板書在黑板上。我們都知道,學生都是好勝的,哪怕是成績很困難的學生,他也期盼能在課堂上答對一個問題,得到老師的微笑。從教學結果看,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得當的,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是趣味盎然的,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積極性。因此,當我課文學習結束時,學生也能流利地翻譯課文了,甚至還包括那些學困生。

關於文章分析我着重從文章人物對話推動故事情節、展現人物性格這一寫作特點入手分析,讓學生先按導學稿的內容進行自學,然後小組進行交流。構建了一種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新學習框架。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再有,本節課在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同時,注重學生基本技能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通過故事複述、分角色朗讀課文、爲人物設計神態、動作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對話描寫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學生在感悟唐雎這種剛正不阿的精神的同時也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即唐雎在文中所提到的“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以及與秦王同歸於盡的想法是否值得提倡。由此在課外活動時學生又展開了一場小小的辯論會,各抒己見,在討論中恰到好處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本節課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生學會了學習。當然也有遺憾之處:1、學生的層次不同,討論時層次低的學生因有老師聽課而不好意思舉手發言部分喪失了話語權,學得相對被動。2、分角色朗讀不夠充分,學生未能讀出秦王的語言特點。3、時間分配欠合理化,學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朗讀。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同時,更要加強時間分配方面的學習,使課堂教學更富有生機。

總之,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我明白了教學相長,相輔相成的道理,同時,也爲我進一步探索課程改革的奧祕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示例。

初三語文教案8

一、檢查學生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1.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引發質疑.在梳理過程中對重點實詞如:“欲”“得兼”“莫”“由是”“與”“蹴”“萬鍾”要特別關注.對文中出現的五個通假字進行歸納整理.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珍貴的食品.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於】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人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兒郎g,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着給他(吃人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着.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願意接受.

[萬鍾]鍾: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u2)四鬥爲一鍾.萬鍾: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麼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爲身死而不受]鄉,通“向”,以前.爲,爲(之)全句:從前爲了“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爲宮室之美爲之]第一個“爲”,Wei4,介詞.第二個“爲”,wei2,動詞,這裏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三、內容結構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爲四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捨生而取義者也”),第一句話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這一對概念.魚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遠遠勝過魚,且不易得,因此舍魚而取熊掌.孟子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分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設喻引出來的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是本文的題旨.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闢也”),從正面闡述,說人們把“義”的價值看得高於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寧願赴死也不願行不義.這裏所說的“甚於生者”就是指“義”,“甚於死者”就是“不義”.

第三層(“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於死者”),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重於“生”的道理.先從反面論述,用兩個假設複句反問,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接着用“由是”開頭的句子做正面論述,說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後用“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因而人能捨生取義.

第四層(“非獨賢者”——“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運用了遞進論證法,前文已論證“義”字的存在,這裏使主題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它似乎成了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

孟子認爲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惡死,但世上還存在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義”與“不義”.“義”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品德,爲了“義”,人們可以不避禍患,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個真正的人,決不能因貪生怕死而行不義之事.孟子從“性善說”出發,認爲人生來就具有羞惡之心,這是一種善心,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二段

本段可分爲三層.

第一層(“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從正面舉例,以“一簞食,一豆羹”爲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以食“嗟來之食”爲“羞’,這就是“義”的觀念.

第三層(“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從反面舉例,說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鍾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爲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比生死都輕的身外之物,這樣的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第三層(“鄉爲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運用排比句,以“鄉”與”今”對比,指出爲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結尾一句話,歸納了此段,照應了開頭,這“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本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鍾”作對比,按財富的數量來說,“萬鍾”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鍾”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鍾”更重要.然而,無論是“萬鍾”’,也無論是“一簞食,一豆羹”,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兩次舉例及在舉例中對比論證法的運用,再一次深刻地論證了“捨生取義”這一論點.

四、深入探究

1.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比喻論證,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2.爲什麼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種假設,可以魚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義都不捨棄,只是假設當你在遇到兩者中必取其一的時候,你當作怎樣的選擇的問題.

3. “所欲有甚於生者”的“所欲”和“所惡有甚於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義;不義

4.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麼,“捨生取義”的含義是什麼?請根據下面一則孟子的語錄概括總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5.孟軻所說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爲了維護封建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對於後世,特別是今天來說“義”應該賦予新的含義,請簡要歸納.

如在民族矛盾尖銳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堅持正義事業,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們所堅持的“捨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範,成爲正義事業、正義行爲的代稱.現在,我們把“義”可以賦予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內涵,“捨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爲了正義事業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

6.課文第二段內容隱含一個什麼典故?可以用我們蒐集的哪句孟子名言來印證?“貧者不受嗟來之食.”“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五、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幾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隨着“取義”之路,開拓了一條精忠之道.縱使路途再漫長,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終因遭毀謗,爲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懷着悲憤投入汩羅江,“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獄中寧死不屈,捨身取義,留名千古.魯迅以筆代槍,在文壇掀起千層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動人詩句.

對於今天的我們,親歷生與義的重大抉擇也許很難得,但我們的人生不乏選擇.我們一直在選擇,謹慎地選擇.

1.模仿下面一段話,發表對選擇的感言.

選擇博愛,我們品味異樣精彩的人生;選擇回憶,我們度量往事的厚重;選擇誠信,我們暢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選擇堅強,我們感受經歷失敗後的成功的甘甜;選擇關愛,我們因幾顆心同時跳動而愉悅不已……

2.請講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選擇的故事,並談談選擇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例:一個14歲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對離婚的父母,她會選擇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選擇,因爲選擇了母親,她就選擇了富貴、選擇了澳大利亞;選擇父親,她就選擇了貧窮,選擇了中國.人人都說這太難了,可小女孩選擇了父親,選擇了含辛茹苦單獨撫養她長大的父親,捨棄了富有卻極少見的母親.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對這種艱難的抉擇,小女孩做到了無愧於心.

六、佈置作業:背誦課文完成本課點津

初三語文教案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作者相關知識。

過程與方法

1、體會本文精彩的語言描寫,揣摩人物性格。

2、運用藝術上的巧合,續寫本故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認識人性中的醜。

重點

1、體會本文精彩的語言描寫。2、從人物性格品主題。

難點

認識人性中的醜。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熟知內容,瞭解情節。

一、讀課文,引入新授。

二、明確文章結構。

說話——對話,僅插入一段對藝術品的介紹。

三、讀課文,感知對話中人物的手段和性格。

1、小夥子的手段:感大恩——表懇切——顯貴重——吹其美——吹捧人——用威逼——表真誠

2、醫師的人品:愛病人——高風格——講廉潔——有尊嚴——顧影響——有禮節——講情理(實質呢?)

3、如何處理一個見不得人的物品呢?

送給:大恩人——好朋友——壞蛋——古董商——大恩人

身份:救命者——醫師——律師——演員——古董商

4、開頭的愁眉苦臉爲何?

5、最後寫律師給演員、演員給老太婆的過程否?

可猜想,有意味,寫法不流於重複。

6、律師送法與意識和小夥子的方法相似否?

外表身份不同,本質一樣。

7、用一個物品檢驗出了什麼?

四、講出個人對文義及結構的理解。

五、得出中心。

六、由文章看作者,得出寫作特點。

七、學生小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體會主題。

初三語文教案10

《西遊記》:一個奇幻的神話世界

(明)吳承恩

主要內容:本書主要描述了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僧出世和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等故事,讚揚了以孫悟空爲主的師徒四人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可貴精神。由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僧出世、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取經等三大部分組成。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戰勝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功成圓滿,終成正果

人物及性格特徵:

孫悟空:嫉惡如仇,不怕困難,堅忍不拔,英勇無畏。

豬八戒:一方面他好吃懶做,見識短淺,一遇困難就嚷着要散夥,愛佔小便宜,耍小聰明,貪戀女色,常因此出醜,成爲惹人發笑的喜劇形象。另一方面,他也還不失忠勇和善良。在與妖魔鬥爭中,他總是揮舞釘耙,勇猛戰鬥,是孫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知錯就改,還算淳樸憨厚,自有可愛之處。

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路上,任勞任怨,忠心不二。

主要事件:1、孫悟空大鬧天宮;

2、三打白骨精;

3、車遲國鬥法;

4、女兒國遇難;

5、真假美猴王;

6、智取紅孩兒;

7、三調芭蕉扇等

閱讀感受:①這部小說善於說故事,可讀性強;②善於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人物使人過目不忘;③全書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和大膽奇特的誇張。

初三語文教案11

教學目的:

1、 簡單瞭解莊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則……”、“見……於……”兩個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在背誦的基礎上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式;

2、結合本文寓意進一步分析莊子的思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

主要是字詞和朗讀情況。

二、導入新課:

以莊子及其基本思想導入,主要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老莊”;

(二)、基本思想:

1、主張“天道無爲”(故事分析-“莊子釣於濮水”);

2、主張相對主義的認識論(《逍遙遊》);

3、主張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養生主》)。

詳細解說: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願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爲相”,可莊周並未接受,“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爲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

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願閒居獨處。他繼承併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爲世間一切事物並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莊子》一書,道家經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爲,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是莊周的門徒所著。《莊子》一書風格獨特,它把深奧玄妙的哲理與生動具體的想象融於一爐,使抽象的邏輯思維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它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詞彙豐富,善於對事物進行極細緻、生動的描繪。魯迅先生曾稱讚他的文章說“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書中的寓言很多。

3、聽錄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詞:

秋水時至順流而東行東面而視

(2)、古今異義詞: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至於北海

(3)、特殊句式(並在課文中找出例句,譯成現代漢語):

非……則……

見……於……

(4)、解釋以下詞語(並舉一個例子):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4、集體朗讀,思考:

(1)、河伯在什麼情況下欣然自喜?

(2)、河伯見了北海爲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3)、河伯爲什麼認爲自己“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以上三問結合課文回答)

(5)、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篇文章通過寓言設喻,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是很有限的,只有經過的別人的比較,才能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驕傲自大,就難免會貽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聞道百……………………(定語後置)

(2)、以爲莫己若者………………(賓語前置)

(3)、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4)、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爲盡在己。

(7)、()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5)(6)(7)爲省略句。]

三、語法總結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捕蛇者說》

2、省略謂語:

例:軍中無以爲樂,請以劍舞()。

《鴻門宴》

3、省略賓語:

例: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初三語文教案12

【知識目標】

1、體會這首詩的擬人化表現手法及雨的象徵意味。

2、學習詩的語言特色。

【能力目標】

歸納每一小節所表達的主要意思。

【教育目標】

熱愛生活,樂觀向上。

【重點難點】

正確理解“我要教你們勇敢的笑”一句。

【教學媒體】

錄音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與作者簡介

自古至今,有許多的詩人都要用詩來讚美春雨,你能背誦幾句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臺灣詩人鄭愁予寫的一首關於雨的詩。

作者,臺灣詩人,80年代曾被選爲臺灣最受歡迎的作家,用他自己的話說:約莫每120名居民中就會有一人持有《鄭愁予詩集》”在香港、臺灣的高中課本里都選有他的詩。

他的詩作以優美、瀟灑、富有抒情韻味而著稱。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並討論

這首詩以雨的口氣向人們訴說了哪些意思?

請概括每一小節的內容:

1節:探訪四月的大地。

2節:雨輕輕地來了。

3節:希望孩子們不要拒絕。

4節:告訴孩子們它是來親近他們的。

5節:請孩子們跟它去迎接春天。

6節:告訴孩子們它來自何方,又是怎樣長大的。

7、8節:教孩子們勇敢地笑。

9節:交代最終的歸宿。

三、問題研究

分小組討論:

1、作者怎樣描寫春雨特點的?找出幾個詞句說說你的體會。

2、這首詩採用擬人手法好在哪裏?

明確:讓人感到親切溫柔,充滿歡快情趣,切合兒童心理,能打動孩子們的心,能形象生動表達思想。

3、這首詩的語言有什麼特色?

明確:有親切感,用兒童化的語言,符合兒童的心理,口語化。

4、“我要教你們勇敢的笑”這句話中的“笑”的內涵是什麼?

明確:笑代表一種快樂幸福、樂觀向上的態度,是詩人鼓勵孩子們要樂觀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五、佈置作業

1、把這首詩改編成一篇小散文。

2、讀寫生字詞。

【教學課後記】

這篇課文通俗易懂,主要讓學生體會如何用擬人化的語言去學寫一些簡短的小詩,從中感受寫詩的樂趣。

《雨說》教學反思

1、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思維活動。整體把握其實是對詩歌的初步解讀,要知道學生認真閱讀,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還應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2、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品詞、析句、培養語感,對於詩歌教學而言,尤其重要。在反覆吟誦,反覆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

3、通過詩歌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能夠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勇敢面對,都不要失去對生活的信心。多角度的體會,對於學生來說,無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做到“潤物細無聲”。教學中要避免空洞的說教,應該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4、詩歌的教學,也是訓練朗誦的最佳時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適時的對朗誦加以評點,加以指導,讓學生學會朗讀,喜歡朗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更何況是有感情的朗讀,品味式的朗讀呢。要多讀詩,讀好詩。在詩歌教學中,優美的背景音樂必不可少,它能引領學生更好的進入詩境。教師應在備課時多費些心思去篩選,我個人認爲班德瑞的專輯《春野》中的曲子都比較合適。

初三語文教案13

學習目標 1.理解十則語錄中包含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爲人處世;

2.背誦課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

課堂核心 核心

知識 《論語》中包含的道理。

核心

能力 學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爲人處世;

核心

方法 1.知人論世。

2. 反覆誦讀。

《論語》十則複習

《論語》四則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②孔子日:“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①,友多聞,益矣。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損矣。”(《季氏》)

⑨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爲政》)

④子夏日:“日知其所亡⑤,月無忘其所能⑥,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張》)

【註釋】①[友諒]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諒,誠信。②[便辟(piánpì)]習於擺架子裝樣子,內心卻邪惡不正。③[善柔]善於阿諛奉承,內心卻無誠信。④[便佞(piánnìng)]善於花言巧語,麗言不符實。⑤[所亡]自己所沒有的知識、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無”。⑥[所能]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擇其善者而從之 (2)學而不思則罔 (3)可謂好學也已矣

15.翻譯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譯文:

(2)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

16.按要求填寫下面的表格。 (4分)

《論語》十則複習試題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習後按一定時間去複習,不也是愉快的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別人不瞭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參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守信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複習過了呢?”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爲政》

譯文:孔子說:“複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憑藉這一點就可以做老師了。”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爲政》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卻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爲政》

譯文:孔子說:“仲由,我教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明智的。”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着和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在內心自己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初三語文教案14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識記、理解並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

2、初步瞭解議論文的文體特點,理解議論文中的論點、論據及二者的關係。

3、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思路,研討“敬業與樂業”精神的深層內涵。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作爲學生,學習是我們的首要任務。面對着自己的成績,你是否反思過自己學習的態度呢?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你是否做到了專心致志、心無旁騖呢?我們又該怎樣才能把學習當成一件樂事呢?七十多年前,我國近代思想家,學者梁啓超先生在一次講演中,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主張。儘管時隔大半世紀,但他所提的這種主張對我們仍然很有教育意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敬業與樂業》這篇文章,在感知先哲思想風采中,去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的真諦。

課堂實錄

一、走近作者

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是我國近代思想家,學者。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與其師康有爲一起領導了“戊戌變法”。他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000餘萬字。

二、掌握生字生詞

1、掌握生字讀音。

佝gōu僂lóu駢pián進褻xiè瀆dú

心無旁騖wù強聒(guō)不捨禪chán師

2、理解詞語的意思。

斷章取義:意思是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斷,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門:佛教用語,指直接入道、不可言傳的法門。常用來比喻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徵引:引用。

旁騖:在正業以外有所追求,不專心。

褻瀆:輕慢,不敬。

強聒不捨:嘮嘮叨叨說個沒完。強聒,過分羅嗦。不捨,不停。

敬業樂羣: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三、瞭解議論文相關知識。

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1、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

2、論據:證明論點成立的材料。

事實論據: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

道理論據:作爲論據的道理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爲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

3、論證: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論證是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羅輯關係紐帶。

論證方法有以下幾種:

(1)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2)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3)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

(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

三、學生讀全文,思考問題。

1、作者圍繞“敬業樂業”的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問題之間有着怎樣的邏輯聯繫?

2、作者把“敬業與樂業”歸納爲“責任心”和“趣味”,並且說到“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你認爲什麼樣的生活纔是“人類合理的生活”?

3、“敬業與樂業”中的“業”指的是那些職業?

4、你認同文中所說“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的觀點嗎?聯繫現實生活談一談。

5、梁啓超先生的“敬業”說,有什麼意義?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背景談一談。

明確答案:

1、梁啓超引用《禮記》和《老子》中的格言,“斷章取義”歸結出“敬業樂業”的主旨後,分別淡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

“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百行業爲先,萬惡懶爲首”強調了“有業”是做人之本。“敬業”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致志、心無旁騖,“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爲必要,又於人生最爲有利”。僅有“發憤忘食”的“敬業”還不夠,“樂以忘憂”的“樂業”纔是人生的境界和價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於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着眉頭、滿腹牢X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3、文中“業”的含義並不侷限於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爲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所以,“敬業與樂業”的意義,就不只限於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於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4、作者“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的說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並不都是隻有“勞作”,“休閒”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休閒在生活中所佔的比例,還在不斷提高。正如“人不是爲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爲勞動而生活”。

5、中國人的職業觀向來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人們的讀書目的又是“學而優則仕”“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種官本位的文化,極度蔑視普通職業,尤其是體力勞動,人們紛紛以出人頭地、顯親揚名爲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課文論述的“敬業”說,有着矯正世風,改良國民性的積極作用。

課後小結

通過學習文章,我們可以瞭解到文章的寫作思路。首先文章開頭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主旨,然後分別從三個方面談論了“有業”“敬業”“樂業”的重要性,最後,總結全文旨意。可以體會到作者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的方法。

課後習題

在作業本上整理文章的生字和解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擺事實”(舉例論證)和“講道理”(道理論證)兩種常見的論證方法。

2、對自身學習態度進行反思,端正學習態度,做到“敬業”與“樂業”。3、摘錄並積累文中的經典語句,格言,提升思想素養。

教學重難點

學習“擺事實”(舉例論證)和“講道理”(道理論證)兩種常見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並理清了文章思路。這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文章,瞭解作者是運用什麼樣的方法對觀點進行論證的。

課堂實錄

一、複習上一節內容,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

注意文章中提示性的詞語,如“第一”“第二”等字眼,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明確:

“本題主眼,自然是在敬字、樂字。”(1、2段)

“第一要敬業。”(3、4段)

“第二要樂業。”(5、6段)

“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7段)

“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如此”

由此可見,本文總體論證結構爲“總—分—總”式:開頭闡明題眼,總起全文,主體從兩個方面分而論之,結尾合攏總結,收束全篇。層次清晰,條理井然。

二、認識本文演講稿與一般議論文的異同點。

相同點:

(1)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2)議論文的結構:引論、本論、結論。

(3)論據分爲: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4)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不同點:

(1)結合演講時的情境,注意和聽衆現場交流。

(2)語言通俗,如話家常。

三、閱讀文章,思考問題。

“論點”就是作者是文章中要表述的主要觀點;用來支撐、證明觀點的道理和事實就是“論據”,用來證明論點的方法稱之爲“論證方法”。本文爲了論證觀點“”,列舉了哪些具體的論據呢?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明確答案:

1、事實:

當大總統與拉黃包車同樣神聖和可敬;

當木匠做成一張好桌與當政治家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同一價值;

當挑糞的把馬桶收拾得乾淨與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同一價值;

英國人做事走路專注是敬,法國人做事走路散漫是不敬。

——以上運用的是“舉例論證”的論證方法。

2、名言警句:

“主一無適便是敬”——朱子

“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莊子

“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曾文正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莊子

“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

——以上運用的是“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

四、拓展延伸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有“幹一行愛一行”、“愛一行幹一行”這兩種說法,你對這兩種說法有什麼認識?

明確答案:

前者突出了一個“敬”字,後者突出了一個“樂”字。因每個人具體情況不同,工作生活的道路也就不同,有的是先“幹”後“愛”,有的是先“愛”後“幹”,但終究是要既“愛”又“幹”的,二者是不能割裂的。

課後小結

這篇文章,作者通過引用經典、格言、名人事例,在主觀與客觀上講述了人類生活重的“業”以及業——敬業、樂業的重要性、表明了敬業、樂業的人生態度。希望同學們以文中所說的“敬業樂業”的精神去提升我們的學習,去實踐生命的價值。

課後習題

1、積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小練筆:以“樂學之必要”爲論點,運用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寫一篇300字的小論文。

初三語文教案15

學情分析:

教學本文,重在引導學生理解伏爾泰的歷史貢獻及啓蒙思想的偉大意義,體會雨果充滿激情、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演講語言風格,理解詩化的語言中蘊含的深意。由於學生對時代和思想背景感到陌生,在教學中應避繁就簡,從正義感切入,幫助學生理解雨果對伏爾泰的高度評價,對啓蒙思想的當代闡發。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掌握“隕落、睿智,恪盡職守”等詞語的形、音、義,並學會運用。

2、瞭解啓蒙運動,浪漫主義以及伏爾泰、雨果在人類思想史上的非凡地位。

二、過程與方法

1、整體感知,瞭解伏爾泰爲人類所作的貢獻,感受雨果對伏爾泰的讚揚崇敬之情。

2、體會雨果飽含激情的演講風格和理解詩化的語言中蘊蓄的深刻含義。

3、學習作者抓住伏爾泰的“筆”和“微笑”兩個特徵刻畫他的“鬥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作者及伏爾泰的人格魅力,學習他們爲自由、平等而戰的寬闊胸懷和對人類的解放事業執著追求的精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重點:

1、從雨果包含激情的語言中領略兩位傑出人物的思想光輝。

2、瞭解伏爾泰爲人類文明做出的貢獻:通過著書立說和文學創作,做出思想上的貢獻;

以一個知識分子的良知和素質,爲他那個時代的弱勢人羣爭取人權,勇敢鬥爭。

教學難點:

1、啓蒙運動在西方歷史上的重大意義。

2、伏爾泰所處的時代及思想背景。

教學方法:講授法

教具準備:資料書及伏爾泰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