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 《傅雷家書兩則》教案

九年級語文 《傅雷家書兩則》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8W 次

《傅雷家書兩則》本文是作者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兩封家書,那麼大家知道九年級語文 《傅雷家書兩則》教案要如何寫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九年級語文 《傅雷家書兩則》教案

教學依據

世上有一座橋,這座橋便是成長的橋。它是父母用自己的青春爲子女搭起的一座生命之橋,是用希望和奉獻搭起的一座通向成功和幸福的橋樑。

傅雷和他的夫人就爲他們的兒子搭起了這樣一座橋樑。

《傅雷家書》,摘編了1950年至1966年間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180多封家信,其中大部分是寫給後來成爲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大兒子傅聰的信件。在信中,父子倆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無母子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法代替的。正如傅雷在給傅聰的信中這樣說道:“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的一些青年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從中我們可以得知,貫穿全書的情意,就是要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而且,從這些“長篇累牘”中,確可見一個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並且不斷地以一個長者的人生體驗、藝術心得與生活智慧作爲孩子的明燈,處處閃耀着深刻雋語。

精選的《傅雷家書兩則》,就似全書的一個縮影。

這兩封家書,第一封,寫於兒子精神消沉之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第二封,寫於兒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鮮花與掌聲簇擁之時,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前者,如和風細雨,款款相慰;後者,則滿懷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後者,充滿感情。這篇課文從兩個方面表達出了傅雷對人生的深刻體悟,對兒子的殷殷期望,以兩種不同的風格,展現了傅雷對兒子的舐犢深情,以及對音樂藝術的真切感受。儘管寫作年代不同,寫作內容不同,但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遭受了怎樣的起伏跌倒,矛盾孤獨,都要保持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對生活的赤子之心。這一主旋律將這兩封信融匯貫穿了起來,足見編者的良苦用心。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故閱讀這兩封家書,除了可以充分感受到傅雷那份動人的舐犢之情外,對於教育我們的學生要做怎樣的一個人也是有極大啓示的,故教學時可以據此來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爲他們打開一片精神的空間領域。

此外,由於本文是書信,書面色彩較濃,抒情、描寫也比較細膩。又由於書信寫作時有更多時間來思考斟酌,故表達時邏輯性強,思維嚴密,且作者態度謙和,語氣親切,多了一種如朋友談心般的情真意切、語重心長的關心,少了一份長輩訓誡時的嚴肅克板、不可抗拒的威嚴,在充滿着濃濃父愛的同時,又蘊涵了一些深刻的哲理。如關於“堅強”“孤獨”“赤子之心”幾處的議論就飽含哲理、耐人尋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但由於九年級學生畢竟只有14、15歲,尚缺乏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精神體驗,故這幾處語句,學生的理解可能難以達到所預想的深度,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把握好闡發的深度和分寸,不可隨便帶過,既要注重拓展學生的精神視野,又應儘量和學生自身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以免學生對久遠的時代感到隔膜,感到思想的過度抽象。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兩封家書的內容與風格,體會作者極具邏輯性的表述和嚴密的構思,把握融匯貫穿於兩封家書中的主旋律──教育兒子做一個堅強的人,有赤子之心的人。進而聯繫生活實際,體會“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幾處飽含哲理,耐人尋味的語句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反覆閱讀課文,在讀中感知兩封家書的內容與風格,感知作者對兒子的殷殷期望;在讀中品味語言,聯繫生活實際,感知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悟;鼓勵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自己的心得,能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問題,在思辨的過程中展開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對話。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家書的學習,感知作者對兒子的殷殷期望,進而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深情;領悟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悟,進而激發自己對人生的思考:應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在討論、思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一情感的培養,應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在反覆的朗讀課文、品味語言、討論探究中加以實現。

 [教學方式]

1.將兩則家書聯繫起來思考。第一則家書,寫於兒子精神消沉時,勸慰他如何面對感情的創傷,學會泰然處之;第二則家書,寫於兒子成功之際,激勵他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至境。消沉時,要堅強;成功時,也要堅強。人在任何時候都是應該堅強的,故將不同時期,不同內容的兩封家書結合在一起看,聯繫起來思考更具啓發性──做人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強。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利於學生整體的把握。深入探究時,可讓學生自由閱讀,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抓住貫穿於兩封家書的主旋律──“堅強”,抓住幾個有哲理性的句子進行,從而融匯貫通地理解全文。

3.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讀中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並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形成自己對課文內容和表達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

4.爲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可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營造交流的氛圍,發揮集體的智慧力量,在合作中學習,培養學生對課文進行積極深入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5.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自然貫穿於教學過程之中,而不應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要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教學過程]

一、歌曲導入,調動情感

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課是教學中極爲重要的一環,成功的導語是一堂成功的課的開始。導課方法多樣,可由關於母愛的詩引入父愛,也可直接由關於父愛的故事導入,還可以從介紹傅雷導入。爲了更好地調動學生的情感,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學生們熟悉的李春波的《一封家書》這首歌曲導入。

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是學習文章的第一步,通過閱讀,讓學生大致感知這兩封家書寫作的時代、內容雖不同,但都飽含了父親對兒子的期望──做一個堅強的人,從而體會編者將這兩封家書編在一起的用意。

三、抓住文眼,領悟主旨

讓學生在讀中,結合語句,結合自身的積累與生活,通過對“堅強”、“孤獨”、“赤子之心”等飽含哲理的詞句的理解,體會作者對人生的深刻體悟,併爲學生思考“要做一個怎樣的人”打好基礎。

四、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這一環節,仍離不開一個讀,不過這次爲了讓學生能盡情地參與討論,發表看法,可運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從讀中體會朋友般的父子情,從讀中獲得啓迪,在思辨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五、聯繫實際,拓展思維

從文中走出來,讓學生再次重新審視自己的親人,特別是感受表現不太明顯、常被忽略的父愛。利用口、手結合的方式,先口頭表述,再用筆抒懷。若時間允許的話,在學生交流的時候,老師也可參與進去,師生同講。

六、相關鏈接,擴大閱讀

課堂上的時間總是有限的,在課內外銜接的語文教學中,光靠課堂是學不好語文的,它還需學生在課後以課堂教學爲突破口不斷髮掘、填充,自由地吸收更充分的養料來成長,故通過相關鏈接這一途徑,引導學生課後繼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