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案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教學目的】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教案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興趣,嘗試用“唱詩”的新方法進行詩歌的背誦訓練。

2.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歌的方法,學會收集詩歌的有關資料。

3.批判性地學習詩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薦”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的教育。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歌的方法;

2、對學生進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華”的教育。

 【教學難點】

激發學生閱讀和欣賞詩歌的興趣,引導學生初步把握賞析詩歌的方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

 一、導入新課

面對洞庭湖水的奇麗風光,唐杜甫岳陽樓上“憑軒而涕”,而宋范仲淹則表達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理想,今天我們再來看看,在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這三個文人的眼中筆下,洞庭湖又會引發出怎樣的情思呢?

(可先由學生來發言交流介紹前兩個文人李白後由老師作總結性補充說明)

簡介李白寫作《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的時代背景。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相信大家一定是再請熟悉不過了,它是著名詩人李白的《靜夜思》。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李白的一首與洞庭景觀聯繫在一起的詩——《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其三)》。

此詩作於乾元二年(759)秋。此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還。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趕忙返至江夏。李白獲得自由以後,爲什麼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寬,夜郎遷客帶霜寒”(《江夏贈韋南陵冰》),原來他又對朝廷產生了幻想,希望朝廷還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動了一個時期,毫無結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離開江夏,出遊湘中。在嶽州遇到族叔李曄,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遊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見的。

  二、學習課文

(一)朗讀課文,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朗讀,老師注意正音。

正音:剗(chǎn)

2.學生集體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二)詩意:

最好能鏟去君山,讓湘水暢快地四處流淌。這巴陵浩浩蕩蕩的江水啊,彷彿都變成了美酒,醉殺了整個洞庭湖地區,你看那滿山的紅葉,不就是洞庭之秋醉後的容顏嗎!

(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學生朗讀此詩。

2.學生思考與討論:

(1)詩人“剗卻君山”的目的和動機何在?第一句中的“好”該如何理解?

提示:

表面上剷平君山是爲了讓湘水無阻礙地橫流,但實際上他是希望剷除世間的不平,讓自己能有平坦的人生道路可走。

“好”即表示虛擬的假設如果能做到那該多好啊。

整句:如果能把君山“剗卻”那有多好啊。

(2)最後一句,“醉殺”了什麼?爲何用這樣一個詞?

提示:

文字上是說洞庭秋色爲酒所醉殺,實際上是詩人把自己醉殺,同時也讓洞庭的秋色醉殺了。

用上了這樣的詞表示出作者奇特的想像,他讓洞庭與自己同醉,並在詩中表示出了詩人“醉後發清狂”的情境,此時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還是他自己醉了。

3.教師分析古詩:

在嶽州遇到族叔李曄,時由刑部侍郎貶官嶺南。他們此次同遊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見的。李白才華橫溢,素有遠大抱負,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發出過“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的感嘆,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餘,又遭幻想破滅,竟至無路可走,數十年憤懣,便一齊涌上心頭。

因此當兩人碧波泛舟,開懷暢飲之際,舉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擋住湘水不能一瀉千里直奔長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礙,破壞了他的遠大前程。於是,發出了“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鏟去君山,表面上是爲了讓浩浩蕩蕩的湘水毫無阻攔地向前奔流,實際上這是抒發他心中的憤懣不平之氣。他多麼希望剷除世間的不平,讓自己和一切懷才抱藝之士有一條平坦的大道可走啊!

然而,這畢竟是浪漫主義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鏟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嶇難行。“何以解憂,惟有杜康”,還是盡情地喝酒吧!詩人醉了,從醉眼裏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變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紅葉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緋紅的醉顏嗎?於是又發出了浪漫主義的奇想:“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這兩句詩,既是自然景色的絕妙的寫照,又是詩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樣,用洞庭湖水似的無究盡的酒來盡情一醉,藉以衝去積壓在心頭的愁悶。文字上是說洞庭秋色爲酒所醉殺,實際上是詩人把自己醉殺,同時也讓洞庭的秋色醉殺了。在這種秋色上。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滔滔,乃情之滔滔。洞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詩人之醉。秋爲酒醉殺,是實寫;人爲秋色醉殺,是虛寫。

  三、背誦

板書設計

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其三)——李白

剗卻——平鋪——酒——醉殺 (虛構)想象

  第二課時

  學習《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一、解題

這是一首“干謁”詩,所謂“干謁”詩,即向達官貴人呈獻的以求引薦錄用的詩歌。詩人借望洞庭湖有感,婉轉地向張九齡表白了自己渴望出仕和希望得到對方援引的心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筆力千鈞,千古傳誦,是描寫洞庭湖的名句。

  二、關於作者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唐代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之一,與王維並稱,生活在大唐盛世。早年主要在家閉門苦讀,四十歲時,前往長安,渴望出仕,但長安之行,求官失敗,除贏得詩壇盛名之外,失意而歸,遊於吳越。張九齡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 ),被李林甫排擠,由右丞相貶爲荊州長史。這首詩是張九齡在荊州任上孟浩然寫給張九齡的。

  三、朗讀

 四、學生參照註釋理解每句詩歌的意思

八月洞庭湖水盛漲與岸齊平,水天含混迷迷接連天空。

雲夢二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

閒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別人得魚成功。

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在詩人孟浩然筆下所見到的洞庭湖景色。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

水汽蒸騰,如煙似霧,彷彿江邊湖畔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水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鬱蔥蔥。湖水翻江倒海一般澎湃洶涌,穩固如山的岳陽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顯得異常渺小。)

  五、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遊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爲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着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湖。“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彷彿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郁蒼蒼。而“波撼”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盪,也極爲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爲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閒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這幾句話,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難體味的。

這首詩的藝術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觸景生情,情在景中。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緻。“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涵虛,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到了中秋時節,洞庭湖裏的水盛漲起來,與湖岸平齊了,一眼看雲,只見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渾然成爲一體,美麗極了。“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在這浩翰的湖面和雲夢澤上,水氣蒸騰,濤聲轟鳴,使座落在湖濱的岳陽城都受到了震撼。這四句詩,把洞庭湖的景緻寫得有聲有色,生氣勃勃。這樣寫景,襯托出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暗喻詩人正當年富力強,願爲國家效力,做一番事業。這是寫景的妙用。

 六、探究

1、找出對“洞庭湖“具體描寫的詩句,並引導學生用一個詞概括:

八月湖水平——水平如鏡、湖水平靜

涵虛混太清——水天一色、水天相接

氣蒸雲夢澤——水氣氤氳、水氣迷漫

波撼岳陽城——湖水洶涌、波濤洶涌

2、此詩運用什麼修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願?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提示:

運用了比喻的修辭,詩人的心願是:渴望能爲朝廷效力,希望能得到張丞相的賞識和錄用。詩人婉轉地向張丞相表白心願的詩句是: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3、詩十分講究煉字,你覺得本詩中有哪些字用得傳神?說說自己的見解。

提示:

如——“平”字起得從容不迫。平,就是水很滿,很充盈,同時視野很遼闊,一望無際。

“涵””混”字點明洞庭湖汪洋浩闊,與天相接,吞天吐地,包容萬象的恢宏氣度,頗似范仲淹《岳陽樓記》的描寫:“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蒸”字渲染一種溼漉漉,水淋淋的氣氛,給人以孕大含深,蒸蒸日上的動態感。

“撼”字放在“岳陽城”上,給人一種萬鈞雷霆的感覺,“炸”得岳陽城天搖地動,幾近坍塌,極顯湖水喧囂澎湃,表現出桀傲不馴的自然偉力。

  七、對比閱讀,拓展延伸

1.孟詩中“波撼岳陽城”,真的是岳陽城被洞庭湖搖動了嗎?想像一下這種景象,它美嗎?爲什麼?這和李白的“剗卻君山好,平鋪湘水流”有沒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提示:

(1)“波撼岳陽城”,這本來是一種錯覺。洞庭湖的波瀾如果真的要撼動岳陽城的話,那就是一種災難了。這裏強調的是,洞庭湖的波瀾起伏,如此宏大,好像岳陽城在起伏一樣。這一聯之所以成爲千古名句,就是因爲,氣蒸雲夢的空間感和波撼岳陽的運動感。二者結合起來,不但宏大,而且驚險。

(2)與李白的詩有一點異曲同工之妙:兩人都着眼於運用想像的手法寫出洞庭湖恢宏的氣勢。不同的是:孟的此句想像是建立在實景的基礎上,而李的詩句則是完全根據自己的感情需要用虛構的方法進行大膽的假設的。

2.比較兩首詩寫洞庭之景的異同,並通過這兩首詩的學習,說說詩歌具有怎樣的特點?

(1)明確:

寫景的同:均運用想像和聯想的手法寫出洞庭湖景色美麗絕妙與非凡博大的氣勢。

寫景的異:《陪侍郎叔遊洞庭醉後三首(其三)》通過虛擬的想像來寫景,並借洞庭湖水寫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之氣,其重在抒情;《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通過實寫洞庭湖水浩瀚壯闊的景象,引出了自己渴望出仕的心願,其重在明志。

(2)提示:

詩歌的特點:從語言上來看,詩歌短小精悍,注意語言的凝鍊性、節奏性、跳躍性,從意境上來看,意象鮮明,並且在意象中蘊藏着豐富的想像力和遼闊的想像空間。

從思想內容上來看,詩歌寄託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它常被用來委婉地抒情言志。

  佈置作業:

1.背誦這兩首詩。

2.熟讀袁中道的《遊岳陽樓記》,根據課文註解,初步理解課文。

板書設計:

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 孟浩然

涵 、混——蒸——撼 (景)水天相接,浩蕩無垠

欲濟——端居 、恥——徒有 (心願)得到任用,出仕爲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