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九年級教案 > 九年級語文《秋夜》教案設計大綱

九年級語文《秋夜》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2K 次

《秋夜》是散文詩集《野草》的第一篇,原作《野草之一·秋夜》,發表於1924年12月1日。作者魯迅當時在北京,正和北洋軍閥統治者及黑暗的封建勢力進行着韌性的戰鬥。

九年級語文《秋夜》教案設計

 一、學習目的

1.瞭解魯迅先生的生平及其雜文創作的偉大成就

2.把握魯迅先生在本文中所體現出的頑強戰鬥精神,領會本文所採用的以隱晦的象徵主義的表現手法。

 二、魯迅生平及其雜文創作成就

魯迅(1881-1936),本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02年赴日本留學。1920年起,先後在北京大學,女子師範大學等校任教,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爲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中山大學任教,爲抗議國民黨右派發動“四·一五”事變,憤而辭職。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 1936年10月19日,因積勞成疾,在上海與世長辭。

魯迅一生創作了大量雜文,近700篇,130多萬字。他的雜文是與敵人進行戰鬥的“匕首”和“投槍”,是高度的思想性與完美的藝術性相結合的典範。魯迅一生文學創作近四百萬字,翻譯五百多萬字,古籍整理六十多萬字。主要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雜文集《墳》、《且介亭雜文》,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等。

  三、配樂朗誦

秋 夜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眨着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爲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裏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麼名字,人們叫他們什麼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着,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後接着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於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着。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着,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眨眼;直刺着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彷彿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而一無所有的乾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眨着許多蠱惑的眼睛。

哇的一聲,夜遊的惡鳥飛過了。

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願意驚動睡着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着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裏,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後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他們一進來,又在玻璃的燈罩上撞得丁丁地響。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於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爲這火是真的。兩三個卻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梔子。

猩紅的梔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青蔥地彎成弧形了……。我又聽到夜半的笑聲;我趕緊砍斷我的心緒,看那老在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麼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菸,噴出煙來,對着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緻的英雄們。

1924年9月15日。

 四、文本分析

1.背景

《秋夜》是魯迅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發表於1924年12月1日的《語絲》週刊第三期。當時北京的政治環境正如魯迅所說:“實在黑暗的可以” !作者深感時局艱難,深感激勵青年進行不屈戰鬥的重要性。在北京與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及封建勢力進行着韌性的戰鬥的魯迅,具有頑強不倦的戰鬥精神,決不向黑暗勢力低頭。《秋夜》正是作者與舊社會抗爭到底的誓言。但受制於當時惡劣的環境,魯迅只能採用一種隱晦的象徵主義的表現方法,把自己強烈的思想感情藏匿在景物描寫之中。

2.思想意蘊

本文描繪了一幅充滿暗示性的“秋夜”圖景,通過各種自然景物的複雜關係和鬥爭,揭露了社會現實的黑暗,讚頌了抗擊黑暗追求光明的戰士,表達了對被壓抑被摧殘者的深切同情,並且說明在黑暗的中國要掃除這黑暗,必須進行“韌性的戰鬥”。

3.表現手法

這是一篇寓意深刻、意境獨特的散文。它以象徵的手法,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寄託了自己與黑暗勢力抗爭,在艱難中頑強求索的精神。其思想性、藝術性結合得十分完美。

首先,營造了冷寂而深邃的獨特意境。“奇怪而高”的天空,映着冷眼的星星,灑在野花草上的繁霜,夜遊的惡鳥……這一切,構成了一個清冷肅殺又似乎大有深意的秋夜。作者不愧是創造意境、渲染氛圍的高手,他爲這個特點的秋夜所選定的景物,均是冷峻、清寂、肅穆的。它們以靜態居多,其間往往突然雜以鮮明的動態。比如在一系列靜態的描寫之後,突然筆鋒一轉:“哇一起,夜遊的惡鳥飛過了。”於是收到了“鳥鳴山更幽”的效果。而那肅穆、冷寂、深邃的意境也隨着凸現了。

其次,顯現出貫串文章始末的既孤獨又悲壯、既彷徨又執着、既虛紀又清醒的複雜心緒。這心緒的成功表現,得力於象徵手法的運用、得力於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客體的氛圍傳 達主體的心緒。文中那脫盡了葉子,“默默地鐵似地直刺天空的刺樹”,那知道“秋後要有春”的小粉紅花,那做着“春後還有秋”的夢的落葉,那夜遊的惡鳥,那夜半的笑聲,還有那“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的小青蟲,無一不浸透了作家的情感,無一不在默默傳達着作家的心聲。這濃烈的感情與心聲,和那冷漠、高遠、深邃的.秋夜相揉合、相呼應,既協調又互爲映襯,造成了一種具有複合之美的豐滿、多棱、立體的美學效果。

再次,確立了抒情主人公--一個孤獨的求索者形象的。全篇處處在寫景,其實處處可見抒情主人公的心態。所有的景物都是通過“我”的視覺、聽覺、感覺來表現的。而且,“我”大都處於靜止的思索,仿徨之中,動作很少,形象卻清晰可見。直接描述“我”的活動的,只有兩處,一是“我”聽到夜半的笑聲,回進自己的房間,“燈火的帶子即刻被我旋高了”。二是結尾一段。這兩處簡潔的文字,鮮明地勾勒了一個對着微弱的沒燈沉思默想。孤獨悲憤的求索者形象,使原先一直默默地統帥全文靈魂,有一個清晰的顯現。文章也隨之更活、更易於讀者理解。

  五、練習題

1.這一種循環,也就是“先儒”之所謂“一治一亂”。這裏的“先儒”指的是( )。

2.“萬姓臚歡”,“天下太平”等語言有什麼特點?

3.閱讀下面一段文字,並回答問題:

因此我們在目前防腐還可以親見各式各樣的筵宴,有燒烤,有翅席,有便飯,有西餐。但茅檐下也有淡飯,路傍也有殘羹,野上也有餓莩;有吃燒烤的身價不資的闊人,也有餓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不知道而讚頌者是可恕的,否則,此輩當得永遠的詛咒!

(1) 這段話分幾個層次?哪個層次是論點?

(2)這段話揭示當時怎樣的社會現實?

(3)魯迅認爲中國固有文明的實質是什麼?

(4)這段議論採用了哪幾種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