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通用10篇)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2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荀子《勸學》教案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通用10篇)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瞭解荀子論述學習的思想,明確學習要靠積累、堅持不懈、專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活用、古今異議等現象和固定句式。

3,理解本文運用比喻論證的寫作特點。

教學重點:

瞭解荀子論述學習的思想

教學難點:

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以及比喻論證。

教學方法:

誦讀法結合學生自主討論。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上一課我們學習的《寡人之於國也》與我們今天要品讀的《勸學》都是先秦散文的精品。在我國先秦時期的散文有一個特點就是“文史哲不分”。我們既可以從中看到飛揚的文采也可以讀出歷史的深邃,更能感受到哲理的玄機。因此大家注意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應該儘可能的從多角度去理解它們,不要僅僅當做一篇文學作品來閱讀,要讀出其中的內蘊。

[提問]結合預習,那位同學可以介紹一下荀子和他的思想?

明確:荀子,名況,字卿。他與孟子都是孔子學說的正宗傳人。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義學說,荀子則繼承了孔子的禮樂學說,孟、荀各執一端以立論。孟子專就內在之仁,主張性善,荀子就外在之禮,主張性惡;孟子重義輕利,荀子重義不輕利;孟子專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專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荀子》對先秦諸子百家學說有所批評,在批評各家的同時,又吸取百家學術的精華,融匯貫通,自成一家。荀子的學說範圍很廣,包括政治、哲學、經濟、文學等各方面,而且這些學說,都是和他所處的社會息息相關的。可以說,荀子是我國先秦時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也是儒家在戰國時期的最後一位智者。

二、誦讀。

請一個學生誦讀,教師範讀,最後學生齊讀,共三遍。

教師糾正字音和語氣。

有yòu 槁 gǎo 礪lì 跂qì 輿yú 蛟jiāo 跬kuǐ 騏qí 驥jì 駑nú 鍥qiè 鏤lòu 鱔shàn 生xìng 臾yú

注意一些句子的停頓處理:

1、學/不可以已

2、輮/使之然也

3、故 /木/ 受繩 / 則直,金/ 就礪/ 則利

4、君子/ 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 知明/ 而行無過矣。

5、吾嘗/ 終日而思矣,不如/ 須臾之所學也

6、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7、君子/生 /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8、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9、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第1段是總起,要讀的擲地有聲;後面各段中的設喻和排比要讀出氣勢。第2段語氣稍緩,3、4段漸漸激揚。注意語調和情感的處理。

三、理解中心、疏通文字。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勸:“鼓勵”的意思。繁體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理解了文章的中心,下面我們一起梳理一下《勸學》中的文言知識,包括實詞、虛詞、活用、通假、古今異義和一些固定的句型。

[提問]下面請幾位同學分別起來疏通一下文意,並且講一講自己在閱讀時發現了哪一些該注意的文言現象。

1,通假: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

2,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使動,使……彎曲)以爲輪。

②名詞作狀語:

a.君子博學而日(每日)參省乎己

b.上(錶行爲動作的方向、向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

a.假舟楫者,非能水(游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使……快)足也

3,句式:

(1)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爲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爲“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狀語後置:取之於藍 而寒於水

4,古今:參、疾、假、勸、爪牙、可以

5,多義:絕、聞、強、假、望。

6,虛詞:於、而、者

(1)“於”的三種用法:

①相當於“從”,如“取之於藍”的“於”

②表示比較,如“青於藍”的“於”;

③表示動作方向,如“善假於物”的“於”。

(2) “者”的兩種用法:

①相當於“……的人”,如“假舟楫者”的“者”;

②指代結果,以示將有所解釋,如“不復挺者”的“者”。

(3) “而”的四種作用:

①並列(“知明而行無過”);

②表修飾(“終日而思”);

③錶轉折(“而致千里”);

④表順接(“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難句解析: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爲“應該”。全句譯爲: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爲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爲”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爲”,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爲是它前邊行爲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爲:(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爲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爲: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爲“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爲: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爲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爲”、“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澤爲: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四、重讀課文。

五、小結:這堂課,我們瞭解了關於荀子和他的思想的知識,熟讀了課文,掌握了一些文言文中的常見現象,那麼在下堂課中,我們將走進荀子思想的深處,去體會他關於學習的思想。和他論說文的藝術特色。

六、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一、整體閱讀。

1、背誦課文。

2、瞭解論說層次。

[提問]這是一篇議論文,那麼作者在什麼地方提出了他的中心論點?

明確:第一段,“學不可以已。”

[提問]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明確: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爲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提問]作爲一篇論說文,那麼在行文時就要圍繞論點展開,《勸學》是怎樣展開論述的?各段都講了什麼內容?

明確:2段講學習的意義、3段講學習的作用、4段講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二、討論分析。

[提問]在第二段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明確:“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提問]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明確: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提問]“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爲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明確: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爲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爲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提問]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爲幾個層次?提出了哪一些觀點?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明確:可分爲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學生討論]結合課後第四題,談談荀子關於學習的言論在當世有什麼發展與補充和借鑑意義。

再次背誦課文。

三、拓展延伸。

我國古代關於學習的言論:(讓學生自己舉一些例子,教師再提供一些供賞析)

一、立志

朝爲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神童詩》)

二、勤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唐顏真卿《勸學》)

三、惜時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長歌行》)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唐《金縷衣》)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爲,此事何時了?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爲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爲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明文嘉《今日歌》)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東流水,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清錢泳《明日歌》)

四、方法

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宋陸九淵《讀書》)

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患足己不學,既學患不行。(唐韓愈《勸學詩》)

五、體會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月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

六、樂趣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時讀書樂》冬)

春讀書,興味長,磨其硯,筆花香。讀書求學不宜懶,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語鶯歌希領悟,桃紅李白寫文章。(民國熊伯伊《四季讀書歌》春)

四、總結。

本文作爲《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爲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文中任意一句寫鑑賞一篇,不少於五百字。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2

教學要求

1. 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獲得良好教養的途徑。

2. 瞭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 掌握積累課文中文言虛實詞、古今字和通假字。

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學習比喻論證等的方法

教學難點

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爲全篇論述皆發源於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聯繫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

教學過程:

1. 新課導入

同學們,也許我們有的同學不能真正理解學習的重要性;也許我們有的同學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頭看書,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沒有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學習荀子的《勸學》,它將告訴我們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告訴我們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鑑。

2. 解題

(1)《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爲什麼要勸學?

(2)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人性惡之說,是作者勸學之因,學而知之,完善自我。

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獲得良好教養的途徑。

3. 整體感知

課前同學們通過自讀、查找相關資料、研討和交流等途徑,已經基本理解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我們來大聲齊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朗讀要求:讀音準確、斷句正確、感情充沛。

學生齊讀課文,教師評價。

4.質疑,討論,分析

從朗讀這個角度看,同學們對這篇文章的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當然,儘管如此,我們還不能說我們已經讀懂了荀子的這篇文章。可能我們還有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下面請各小組把你們討論交流後把難以解決的字、詞、句方面的問題提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

生質疑。

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 實詞:勸、已、中、就、勵、疾、彰、假、致、絕、興、功、舍、一、躁;虛詞:於、而、焉

(2) 通假字:揉、知、暴、有、生

(3) 詞類活用:日、水、上、下、高

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形容詞作名詞:登高而招

(4) 古今譯義:博學、用心、爪牙、寄託

(5) 句式:

判斷句: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揉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倒裝句: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介賓短語後置: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5.問題探究

1) 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學不可以已。

2) 荀子在文章中是從哪幾個方面闡明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的?

明確:

①從學習的意義方面。作者用了五個比喻論證,人如果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爲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爲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爲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爲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②從學習的作用方面。荀子用了5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彌補後天不足,並得到結論:君子的天賦本性和其他人並無異樣,而君子只所以能成爲君子,是因爲君子善假於物,善於利用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爲了把道理說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③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方面。荀子用了十個比喻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學習要平時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用心專一。

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3)《勸學》全篇人文性很濃,從開篇到結尾始終講述人要怎樣。對此你怎麼認識?

明確:全篇寫了兩種人:一種是君子,一種是吾。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善假於物,結果知明而行無過。

吾:吾嘗終日而思,跂而望得出不如須臾之所學。登高之博見,得出假物的好處,兩者相比,君子比吾高一個境界。

4)《勸學》這部古代作品爲什麼到今天還能有生命力?

明確:《勸學》是兩千多年前的著述,至今讀起來,仍覺得很有道理。雖然時代變了,學習的條件和環境都大大地變了,可是我們可以看出,荀子論述的基本規律,對今天的學習仍然有指導意義。而正因爲它已經爲兩千多年的實踐所驗證,所以更具有權威性。

5)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是什麼?

明確:

A.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爲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爲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B.設喻方式多樣:

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爲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C.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

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6)同學們學過了這篇哲理性很強的文章後,你對文章中哪些觀點比較認同,你不贊同哪些,談一談感想。

7.課堂小結

同學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勸學》全文中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論述了環境能夠影響人的道理。我們大家要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分清善惡,選擇環境,以利於自身發展。但是,我們還必須有超越荀子的想法和膽量,也就是通過學習,還要改變環境。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3

課前準備:

學生讀兩遍課文,藉助註釋和工具書

①解決字音問題,

②完成初步翻譯,寫在紙上,上課備用。

學習目標:

1.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標

中國的教育源遠流長,從孔孟到老師,都是教育的實踐者。先賢的風範與成就我們只有敬仰,但是我想,作爲教育者,我們都有着共同的心願,就是勸勉學習、鼓舞精神。也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勸學》所倡導的。

(板書課題及作者)

這節課,我們要完成以上目標:

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理解文意。

2.在理清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文章。

二、理思路、背誦

1.要完成目標,我們從朗讀開始。請大家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糾正字音,強調通假字和音隨意轉。)

2.請大家再讀第一二段。

我仔細看了大家的翻譯,總體很好,有一些小問題我們需要再注意些。比如第二段的“於”(強調一詞多義)

這篇文章是議論文,第一段的作用是——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第二段進一步論述,提出了第一個分論點:學習的意義。爲了論述清楚,作者列舉了哪些事物?

(板書

學不可以已{青→藍 冰→水 博學 木、金 參省 )

這幾個事物都是正面的事例,它們共同論證了學習是成爲君子的必要條件。本來是空泛的道理,作者以五個身邊常見的事物爲喻,生動形象的把道理講得既透徹又深刻,這種論證方法叫做——比喻論證。(幻燈出示)這也是《勸學》這篇文章最顯著的特點。

請大家試背第一二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3.很好,我們來看第三段。先來讀一遍。

(提問“彰”“水”“絕”的意思。)

這一段論述的是學習的作用。作者又用了哪些事物來做比呢?

(板書 思不如學{(望不如登高)——反 登高 順風 正 假於物 輿馬 舟楫 )

這幾個事例正反結合,論證了要成爲君子,要善於藉助外物,而這個外物,是學習。緊扣題目和中心論點,筆力老到,論證謹嚴。

請大家試背第三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4.很流暢,我們來看第四段。先讀一遍。

(強調固定結構“無以”和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這一段的分論點大家能看出來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

我們來找找這一段的事例。

積土、積水、積善——積;跬步、小流——不積;這組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注意積累。騏驥——舍;駑馬——不捨;朽木——舍;金石——不捨;這組事例先反後正,論述了學習要持之以恆。蚓——一;蟹——躁,這兩個事例先正後反,論述了學習要專一。)三個段落的比喻論證都是正反對比結合,而且模式不一,靈活多變。

(板書

積 →不積

不捨→ 舍 正→反

一 → 躁 )

請大家試背第四段,兩分鐘時間。

請同學們和我一起背,我說上句,請大家接下句。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

5.背誦全文

非常好,我們已經依次背會了這四段,下面我們來嘗試背誦一下全文。給大家三分鐘準備。

請同學們依據板書提示背誦課文。

現在我要擦去一部分板書,我們再來試一遍。

太棒了,大家都覺得文言文不好學,特別是不好背,可是這篇文章我們一節課就背會了,大家發現什麼小竅門了嗎?

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選關鍵詞 循序漸進

這樣文言背誦其實也不難。

三、小結

我們還發現,這篇文章的比喻雖多,卻毫無板滯生硬之感。原因是什麼?

(並列設喻,反覆論證。對比設喻,對照鮮明。層層深入,詳盡嚴謹。整散結合,文氣流暢。)

四、結語作業

高中的語文學習,文言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學好文言的關鍵在於積累,積累的關鍵在於背誦。我們只有背誦了一定數量的優秀文言文,才能厚積薄發,學以致用。比如這篇《勸學》,既有論辯色彩,又具有文學韻味,形象清新、膾炙人口,讀背這類文章,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文言知識,還有寫作方法的借鑑,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啓迪、精神的鼓舞。

請大家學習借鑑本文的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仿寫一篇《勸背》。

這節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4

文本解讀:

《勸學》節選自戰國後期最後一位儒學大師的作品《荀子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勉勵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議論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爲理論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說理。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中,運用比喻手法靈活自然,生動鮮明。運用鮮明的對比手法,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教學設想:

根據學情和文本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擬以誦讀爲主要活動,指導學生以學習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的方式落實課文內容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文本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體會課文所論述的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並運用到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

教學重難點:

掌握文言文中的重點字詞;學習《勸學》的主要觀點,領會學習的能力;學習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

今天很偶然發現了一個有蘊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殘缺的,大家可嘗試將它補充完整。(投影殘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貧窮、煩惱與孤獨。如工作、學習、奉獻等。)大家補充的都很有道理。對於同學們來說呢?關於學習的名言舉不勝舉,大家可以說說(指名交流),今天,我們一起來聆聽一下兩千多年前的儒學大師荀子關於學習的諄諄教誨。它的題目是:《勸學》。(激發興趣,啓發談話,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導入新課,使學生生產急於閱讀的慾望。)

二、美文品讀。

1.教師示範朗讀,掃清難點字音。提問學生題目的含義 。明確:《勸學》中的勸是勸勉之意,說明本文是一篇論說文,勸學即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

2.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用筆畫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並根據你對荀子的瞭解思考文章爲什麼會提出這一主張?(同桌間交流)

(板書:性惡論 學不可以已)

3.背誦第4段,同桌相互檢查。提問:這段主要論證的內容是?

明確: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4.齊聲朗讀第4段,讀後將開始學習小組學習活動。各小組任務:①藉助工具書和書中註釋,疏通第4段字詞句的解釋與翻譯。② 各小組彙總難點字詞句,老師講解。

三、問題探究。

學生齊讀,教師點撥,思考問題:這一段論述關關於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用什麼方法論述的?明確:比喻。

問:用了幾個比喻?分幾層論述?各是論述哪個方面的?明確:十個比喻。分三層論述,論述了(積累、堅持、專心)?

每一層的比喻之間是什麼關係?明確:對比關係。板書:正反對比設喻

積 第一層:積累--寫積與不積達到的不同的效果,積從正面論證,不積從反面論證,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見識廣博

第二層:堅持--寫舍與不捨達到的不同的效果,先從反面論證,舍會怎樣,再正面論述,不捨又會如何。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堅持纔會有所成就

第 三層 :專心--寫專與躁分別達到的不同的效果。蚯蚓的專是從正面論述,螃蟹的躁是從反面論述以此比喻說明,人只有專心一意纔會有收穫。

提問:三層都採用了對比設喻的方法,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鮮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聯繫現實來小結: 去年我校高考狀元是洪漢寺,考取華中科技大學。他學習方法是什麼呢?據他的班主任說:把平時做錯題目整理在一本很厚的本子上,及時抽時間認真思考這些錯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舉一反三地思考類似的題目。這種學習方法他堅持了三年,狀元就是這樣煉成了。之所以能成爲狀元是因爲他做到了荀子所提倡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不斷反思,積累,堅持

四、積累與提高。

我們很多同學喜歡在課外收集名人名言,詩詞對聯之類的,現在,我們就這積累、堅持、專心各舉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對聯來。(學生答,教師私下也作準備,以防學生答不上來)

(教師準備)積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辭小土,方能成其大。

堅持:貴有恆,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無益,莫過一日曝十日寒。

專心:人生有三隻兔子不可追,少年時,課堂外的嬉戲玩耍,這隻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荒廢的人生;青年時,校園外的功名利祿這隻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虛榮的人生;中年時,社會上的燈紅酒綠這隻兔子不可追,它會帶給你墮落的人生。這也告訴我們要專心:少年時,專心於讀書,青年時,專心於學業,中年時專心於家庭事業。

現在我們分角色背誦一下第四段:男生讀正面設喻的句子,女生讀反面設喻的句子。

總結: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因爲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專心,所以,就是不能停。這樣,運用了大量的比喻,採用正面設喻,反覆設喻,正反對比設喻的方法論證了中心論點。

五、作業:背誦第3段。

板書設計:

勸學

觀點:學不可以已 性惡論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論證方法

積累 堅持 專心 設喻 對比(反襯)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5

一、導入

既來(升入高中)之,則安之。—— 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入課文

二、作者簡介

“性本惡”→“明禮而化之”

三、釋題

關鍵字:勸——何解?

學——學什麼?

四、朗誦

五、理清思路,內容分析

1、作者開門見山,引用了什麼觀點?

2、荀子爲什麼強調學習?

△變)(書與人、獲得教養、學習改變一生……)

△怎樣變?(比喻)

3、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又何在呢?

4、學習應採取怎樣的態度與方法?

5、結構梳理:

第一段: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提高自己(兩喻)

第二段:學習的意義:(五喻) 改變自己(三喻)

第三段: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五喻) 積累(四喻)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態度(十喻) 堅持(四喻) 正反對比 專心(兩喻)

六、分類歸納總結文言文知識

1.詞類活用 (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詞結構後置 A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B 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2)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一詞多義

絕 強 假 望 聞

七、小結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 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 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 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爲“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爲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爲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爲荀子所著,末6篇或爲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爲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下劃線字注音,並註明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

(2)吾嘗跂而望矣( )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

(4)其曲中規( )

(5)雖有槁暴( )( )

(6)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7)君子生非異也( )

明確:(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爲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爲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1.檢查背誦

2.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

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要歸納的項目,小組內相互交流、補充,教師投影提示強調,其中難句理解、特殊句式等應讓學生動手翻譯,以訓練其翻譯技能。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輮以爲輪,其曲中規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結合“思考和練習”二)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爲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爲“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爲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爲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一、瞭解《荀子》寫作特點與編寫體例

二、掌握文本中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和通假字

三、掌握幾個文言句式

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論點與分論點之間的關係

五、學習荀子以大量比喻說理的藝術,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教學重點、難點】

一、學習文本語言,掌握文言詞彙及句式是本課的重點

二、體會荀子有關學習方法與道德品質之間的關係是本文學習的難點

【教學時數】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家作品簡介

荀子(約前298一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爲苟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宜帝劉洵諱,稱爲孫卿。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游 學,任過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後來到楚國,任蘭陵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爲儒家中對立的兩派。

荀子認爲,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爲轉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爲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他的許多思想爲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爲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苟於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數萬言”,後人編爲《荀子》,其中除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 品外,小部分是他門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勸學》是其中的第一 篇。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把握全文中心論點與分論點,掌握重點詞句

〖正音〗

輮(r6u)省(xǐng)臾(yǘ)輿(yǘ)楫(jí)跬(kuí)驥(j&igra一ve;)駑(nú)鍥(qi&egra一ve;)鏤(1&ogra一ve;u)

第1段,提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包含兩方面的意思:

1、學習的意義非常重要,不能停止;

2、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

第2段,論述學習的意義。

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夠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說明客觀事物經一定變化過程,可有所發展、有所提高。

直木“鞣以爲輪”’“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說明客觀事物經人工改造,可改變原來狀況。根據同樣的道理推論:

人只有經過“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成爲一個有道德有學問的人。

學習對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決定作用。

苟子認爲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後天不斷學習改造獲得的。

木要改造成爲“中規”的輪,就要“鞣”;

金要利,就要“就礪”, 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

人要成爲“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要“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詞語〗輮槁暴礪省知

第3段,論述學習的作用。

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能夠彌補不足。

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

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些情況組成四組比喻: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這些都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這種效果的獲得,並非人的本身固有條件有什麼不同: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爲登高、順風、假輿馬、假舟楫的緣故,也就是“善假於物”,憑藉外界條件的幫助才取得的。

根據這個道理可以推論:

君子的天賦本性跟其他人並沒有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爲君子,是因爲君子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詞語〗須臾跂加輿彰疾致水絕 生——性 假

第4段,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十個比喻論證——學習要逐步積累,要堅持不懈,要專心致志。

1、學習要逐步積累

先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可以興風雨;積水成淵,可以生蛟龍。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全賴於“積”。同樣,人如果能積善成德,就能達到“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境界。

接着從反面設喻,說明不積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

正反對照,說明“積”與“不積”效果完全不同。

人們掌握知識、培養品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積累、逐步發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2、從“舍”與“不捨”——論述學習持之以恆。

先用騏驥與駑馬對比,騏驥本身條件雖好,如果止於一躍,還達不到十步。駑馬本身條件雖差,如果能前進“不捨”,也可以跑得很遠。

接着用朽木與金石對比——說明“不折”與“可鏤”的關鍵在於“舍”與“不捨”。

人們學習,如果一暴十寒,時學時輟,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如果能持之以恆,即使是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

3、用蚯蚓的用心專一,獲得成功和螃蟹的“用心躁”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

〖詞語〗備跬步駑馬鍥鏤爪牙跪螯

三、朗讀,練習背誦,方法指導。

四、作業

1、背誦全文

2、課後練習二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討論課後聯繫二,落實詞句知識,完成知識遷移

〖多義詞〗

①強,猛。例:“聲非加疾也。”(《勸學》)

②快,迅速。例,“疾雷不及掩耳。”({三國志》)

③疾病。例:“君有疾在腠理。”(《扁鵲見蔡桓公》)

④厭惡,憎恨。例:“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張衡傳》)

⑤妒忌。例:“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⑥痛苦。例:“問之民所疾苦。”(《史記·滑稽列傳》)

①送達,表達。例:“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戰》)

②到,到達。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

③意志,情趣。例:“樹草栽木,頗有野致。”(《魏書·茹皓傳》)

④精緻,細密。例:“案其獄,皆文致不可得反。”(《漢書·酷吏傳》)

①借,藉助。例:“假舟楫者。”(《勸學))

②如果,假如。例:“假有斯事,亦庶鍾期不失聽也。”(《與王修書》)

③不真實。例:“乃悟前狼假寐。”({聊齋志異·狼三則》)

①斷絕。例:“而絕秦趙之歡。”({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極,非常。例:“絕有力而甚舍人焉。”(《羆說》)

③橫渡,橫穿。例:“而絕江河。”(《勸學》)

〖通假字〗

(1)雖有槁暴(有一又)

(2)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一智)

(3)君子生非異也(生——性)

(4)鞣以爲輪(鞣一螟)

〖詞類話用〗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上”下”,名詞作狀語,對上,對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水。

用心一也

“一”,數詞有用作形容詞,專一。

〖古今異義〗

參——古義:檢查,檢驗。例:“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今義;加入,

疾——古義:強,宏大。例:“聲非加疾也。”今義:疾病,快。

假——古義:憑藉,藉助。例;“假輿馬者。”今義:與“真”相對。

跪——古義;腿或腳。例:“蟹六跪而二螯。”今義:跪下。

金——古義:金屬製品。例:“金就礪則利。”今義:黃金。

〖虛詞〗

於:

①介詞:從

青取之於藍 雖然,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

②介詞:比

苛政猛於虎 而青於藍

③介詞:向

告之於帝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①特殊指示代詞,組成名詞性結構,表示“……的人或事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有蔣氏者

②表示略作停頓,並提示下面要說明原因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雖有槁暴,不復挺者,鞣使之然也

①連詞:並列關係

君將哀而生之乎知明而行無過矣

②連詞:修飾關係

潭西南而望吾嘗終日而思矣

③連詞:轉折關係

舟已行矣,而劍不行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連詞:順接關係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三、拓展創新,思考討論

1、本文在設喻上有何特點?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一入一淺一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①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於冰而成冰等事例爲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爲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②設喻方式多樣:

a.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鞣木爲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b.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 “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

c.反覆設喻,如“肢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③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A、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

B、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

C、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比喻深入論證,如三段第一層,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細流”兩個比喻從反面深入論證。

2、說說本文語言上多用偶句的作用

(1)文中的比喻大都採取對偶、排比的句式,整齊和諧,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也使文章琅琅上口,便於誦讀。

(2)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齊對稱,又參差錯落,增強了文章的節奏感和表現力。還用了一些排比句,讀起來語氣暢達,有氣勢。

四、背誦課文,練習默寫

五、作業

1、《導學》能力訓練

2、結合本文,寫一篇三百字以上的談學習的文章

【教學反思】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 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即使又曬乾了,也不會再挺一直,這是因爲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 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穫大;我曾經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着風呼喊,聲 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船隻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 有差別,只是善於藉助於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裏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裏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聖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 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彙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於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 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爲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 兩隻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爲它心浮躁的緣故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8

一、導入

既來(升入高中)之,則安之,我教《勸學》。——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入課文二、作者簡介

“性本惡”→“明禮而化之”

三、釋題

關鍵字:勸——何解?

學——學什麼?

四、朗誦

五、理清思路,內容分析

1、作者開門見山,引用了什麼觀點?

2、荀子爲什麼強調學習?

△變)(書與人、獲得教養、學習改變一生……)

△怎樣變?(比喻)

3、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又何在呢?

4、學習應採取怎樣的態度與方法?

5、結構梳理:

第一段: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提高自己(兩喻)

第二段:學習的意義:(五喻)改變自己(三喻)

第三段: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五喻)積累(四喻)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態度(十喻)堅持(四喻)正反對比專心(兩喻)

六、分類歸納總結文言文知識

1.詞類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詞結構後置A青出於藍,而青於藍。B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2)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一詞多義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積累和掌握文言詞類和句式現象;

2、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和對比論證的行文方式;

3、瞭解荀況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難點、重點分析】

1、作者以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2、本文的比喻論證有何特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本文

由先秦文學談百家爭鳴;綜合上節課所講《秋水》一文莊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簡介

荀子,名況,趙國人。一生主要從事學術活動;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勝天;

3、人性惡,重視教育。

其思想主要體現有《荀子》一書,被郭沫若稱爲先秦散文四大臺柱之一。其文渾厚,邏輯嚴密。

三、解題

勸,即勸勉,鼓勵。

四、誦讀第一段

1、誦讀的準確。先劃分節奏,糾正字音;

2、學生朗讀第一段;

3、學生歸納其中的詞類現象,文言句式;老師指導;

4、指名學生口譯第一節;

5、文理分析:

⑴ 本節的觀點是什麼?

⑵ 作者採取什麼方法,如何論證觀點的?

⑶ 比喻論證,其中的本體,喻體各是什麼?如何理解喻意?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⑷ 這一節作者從學習的哪個層而來勸學的。

五、誦讀第二節

1、主要步驟同上(第一節);

2、文理分析:

⑴ 本節的論點是什麼?

⑵ 此節作者依然採取比喻論證,馬上一節不同的是,他採取了一組比喻。

討論:分析、歸納這些比喻論證中的本、喻體及內涵。

⑶ 此節的第一句有內容上如何理解?在結構上起到怎樣作用?

⑷ 這一節從學習的哪個角度來勸學?

六、誦讀第三節

1、主要步驟同上;

2、文理分析:

⑴ 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⑵ 第一次運用比喻論證,分析其此喻意,這一層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展開論證的?

⑶ 第二層除了喻證還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這一句側重哪個角度的對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捨,這一句側重哪個方面的對比?

⑷ 最後一層內容如何理解?

⑸ 這一節側重從學習的哪個角度來勸學?

七、全體學生一齊朗讀本文

八、《勸學》是節選,結合本文,拓展思維。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樣的思想

九、結合上面的討論,進一步思考:比喻論證有怎樣的作用

十、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完成教師佈置的練習題。

【附板書設置】

一、學不可以已

1、通過學習,可超越前人(橫向);

2、通過學習,可提高自身(縱向);

3、總結:只要學習,必有進步,甚至知明而行無過。

──學習的意義

二、學習要善假於物

1、過渡:承上啓下;

2、比喻論證。

──學習的方法

三、學習必須

1、善於積累:正、反;

2、持之以恆:主觀、客觀;

3、用心專一。

──學習的態度、精神

荀子《勸學》教案設計 篇10

教學目標

瞭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度。

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瞭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反覆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於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爲明顯。而《勸學》一文最爲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在聯繫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勸”是手段,“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一、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二、講解第二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深寒曲

明確: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在外力作用下都有

取爲輮

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係。教師舉例示範,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於教會方法。然後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爲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爲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爲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青出於藍”,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寒於水”,是說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爲:(略)

“輮木爲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爲輪、直、利)。根據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可見學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

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啓迪思維。

3總結本段中心思想。

明確: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4詞語:輮、槁暴受就中

三、講解第三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2請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4詞語:浮≈隆假

四、課後作業: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麼道理?

明確:可分爲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說明知識在於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跬鏤一焉

三、總結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後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註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