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中文言文《六國論》說課稿(公開課)

高中文言文《六國論》說課稿(公開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8.26K 次

  《六國論》說課稿

高中文言文《六國論》說課稿(公開課)

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六國論》(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設計這幾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和學情分析

《六國論》這篇課文是高中魯人版語文必修四第一單元歷史座標上的沉思中的一課。《課程標準》指出:“應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爲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選修課學習是對必修課的延伸和提高,教學內容更具有選擇性,教學方法更應體現個性化學習,在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上應比必修課有明顯的拓展。主要立足於語文活動,致力於實際的應用。

這一單元的賞析指導中把文章的脈絡放在首位,《六國論》這篇課文最大的特點就是論證嚴密,它以結構上的獨特個性,奠定了現代論文“三部曲”程式的基礎,與賈誼的《過秦論》交相輝映,在我國古代政論文中各呈異彩,因而受到後人的稱道,可爲我們師法。

基於選修課的基本要求,本單元的教學要求,以及本課的特點,根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以下三點:

1、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正確譯文。

2、感知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理清作者的思路。學習並實踐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學習並實踐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論證法逐層論證的方法。

3、作者以史爲鑑,借古諷今的用意,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強暴的思想。

文言文教學把握文意,學習文言基礎知識是首要任務,《課標》和高考《考試說明》都要求學生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這種閱讀能力來源於學生紮實的文言文基本功,不能掃清文字障礙,讀懂文章,一切鑑賞都是空中樓閣。因此我的教學重點首先就確定爲對課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象的掌握,能夠正確譯文。

《課標》強調,選修課教學除了重點進行閱讀與鑑賞能力的培養外,也包括嘗試進行文學創作和相關文體的寫作,在教學中對這兩方面應予以兼顧,促進“讀”和“寫”的互動與轉換。《六國論》這篇文章論證嚴密,是很好的議論文寫作範式,今年高考作文也有向議論文傾斜的趨勢,因此我把教學的另一個重點確定爲學習並實踐這種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在教學中通過與賈誼的《過秦論》的對比,引導學生深入體悟、學習並實踐這種論證結構和方法。

由於學生對於作者蘇洵,以及作者寫作背景的陌生,因此對文章寫作目的的把握難以準確,對作者關心國家命運的思想感情難以體會,所以我把了解作者創作意圖,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確定爲這篇課文的難點。

高中選修課不同於高等學校專業理論課的一個突出標誌,就是不以傳授系統完整的學科專門知識和理論爲重點,我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也是擇要設計,以期學生能夠一課一得。

 二、教法和學法

文言文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一塊硬骨頭,我們的學生文言基礎不太好,我在文言文教學之前,經常讓學生不借助任何工具書和輔助材料,先自讀課文,然後調查閱讀水平,像《六國論》這樣難易度的課文,能夠讀懂80%的學生只佔班級總人數的四分之一左右。在教學中不首先掃除文字障礙,就超越字詞教學而深入對課文進行鑑賞、挖掘,無論老師挖掘得如何深入,學生依然不過是昏昏欲睡的聽衆。想要使學生實現“能夠閱讀淺易文言文”這一目標,我一直主張對課本中的文言文做到“字字落實”,“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課本中的文言知識要切切實實掌握。但如果使用串講法,容易上成“滿堂灌”,課堂沉悶,對於選修課文的學習更是如此,無法實現《課標》中要求的“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爲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

因此,在文言基礎知識的教學上我選擇了研討法,着重指導學生預習,指導學生首先使用朗讀法、勾畫圈點法、批註法等學習方法進行預習,然後組織研討。具體就是: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先提問,讓他們把自己不懂的句子提出來,同其他同學以及老師研討,這樣更切合他們的實際。對於有一些他們以爲懂了但實際上可能並不真正懂的語句,我可以在他們提問完了之後,再提問。

在對文章內容的教學中,我準備採用講授法、點撥法、提問法等,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促進學生思考把鑑賞引向深入。

 三、教學設計

這篇課文預計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語

用《三字經》中對蘇洵的介紹,和蘇洵大器晚成的求學經歷故事導入,縮小學生與歷史人物、文言文的疏離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蘇洵的求學經歷對學生也是一種鼓勵。

(二)作者介紹

蘇洵對於學生而言較爲陌生,但哪怕是這些離學生比較遠的知識學生也未必一無所知,我們同樣應該調動學生平時的積累,師生一起交流,補充,獲得相關的知識。所以我把這個內容先交給學生,然後再交流,補充。這樣既避免了“一言堂”,也能夠培養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在預習中注意積累,做個有心人。

(三)檢查預習情況,用研討法解決字詞問題,疏通文意。

把歸納文言基礎知識作爲作業,指導學生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五個方面進行歸納,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這種歸納方法也是文言文學習的一項常規工作。

第二課時

在鑑賞文章時,我特別注重教學的出發點,應該從學生的學出發,而不是從老師的教出發,教學的思路遵循學生的欣賞思路,我努力幫助學生習得鑑賞文章的正確思路和方法。幫助他們從感性走向理性,在理性認識中步步深入,逐漸拓展。而這正是《課標》對選修教材的教學要求。

第一步,我問學生讀完課文後感受到的這篇文章的最大特點是什麼?這是對課文的最直觀的感受,是感性的。因爲《六國論》特徵明顯,不足600字的文章,不枝不蔓,脈絡清楚。

第二步,我請學生討論爲什麼這篇文章會呈現出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地特點。在交流討論內容時,帶領學生完成文章結構圖,引導學生從感受出發,剝繭抽絲,一步一步有意識地感受文章的特點。讓他們從感性走向理性,學習這篇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部曲”議論範式。學習對比論證的方法,着重體會段落中,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係,感受邏輯的力量。

僅僅就文本分析文章結構,往往流於膚淺,爲了打開學生的思路,將學生的鑑賞推向深入,第三步,我引導學生將《六國論》的論證思路,論證方法等和學過的《過秦論》進行比較,進一步深化理解。課後把仿照《六國論》的結構安排,用現代漢語改寫《過秦論》作爲作業,這樣讓學生不僅學習,而且實踐,既加深理解,鞏固成果,又把“讀”與“寫”溝通起來,實現選修課的教學目的。

最後,通過分析課文最後一句中四個“後人“的理解,引出寫作背景,瞭解蘇洵的寫作目的。瞭解作者以史爲鑑,借古諷今的用意,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強暴的思想。

在對文章的分析中板書文章基本結構,力圖全面而簡明地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板書:

六國論

蘇洵

提出問題 弊在賂秦

分析問題 賂者

不賂者

解決問題 封、禮、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