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長亭送別》優質教案設計

《長亭送別》優質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8W 次

 一、教學目標:

《長亭送別》優質教案設計

 知識教學點

1、進一步瞭解元雜劇的特點與成就。

2.瞭解本課曲詞富於抒情性和音韻美的特點。

  能力訓練點

1.把握劇情,鑑賞女主人公鶯鶯的藝術形象。

2.體味劇作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鑑賞劇作富於文采的語言。

  德育滲透點

認識王實甫《西廂記》反封建禮教的意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愛情觀。

  二、教學重點:

把握、鑑賞女主人公的藝術形象,鑑賞劇作曲詞的音韻美和體會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三、教學難點:

體會鶯鶯別離時的心情,理解其反封建的叛逆精神。

  四、教學設想:

1、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應在疏理劇情的基礎上,重點賞讀若干支曲詞,通過誦讀、比較,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進行文學鑑賞的訓練。

2、安排3課時。第一課時,介紹有關知識,朗讀課文,要求學生疏理劇情。第二課時重點體會曲詞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第3課時重點體會曲詞中反映的鶯鶯心理活動,並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反封建的社會意義。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有關知識,朗誦課文,疏通情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一課我們學習了關漢卿的《竇娥冤》,瞭解了元雜劇中的一個個性鮮明、敢於反抗的婦女竇娥的光輝形象,今天我們將學習瞭解元雜劇中另一個勇於反抗現實的婦女崔鶯鶯的形象。

 二、介紹王實甫和他的作品:

王實甫(約1260-1336),名德信,字實甫,大都(現在北京市)人,元代著名雜劇作家。所作雜劇十四種,僅存《崔鶯鶯待月西廂記》《四丞相高會麗春堂》《呂蒙正風雪破窯記》三種及《韓彩雲絲竹芙蓉亭》《蘇小卿月夜販茶船》各一折。劇作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禮教爲題材,塑造了崔鶯鶯、紅娘、劉月娥等不同婦女的典型形象。他的作品戲劇性強,曲詞優美,對元雜劇和後來戲曲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西廂記》來源於唐代元稹的《鶯鶯傳》、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共五本21折:張君瑞鬧道場、崔鶯鶯夜聽琴、張君瑞害相思、超橋店夢鶯鶯、張君瑞慶團圓。它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爲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聯姻方式。作爲相國小姐的崔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爲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崔鶯鶯和張生始終追求真摯的感情。他們最初是彼此對才貌的傾心,經過聯吟、寺警、聽琴、賴婚、逼試等一系列事件,他們的感情內容也隨之更加豐富,這裏佔主導的正是一種真摯的心靈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爲崔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爲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崔鶯鶯在長亭送別時叮囑張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來”,她並不看重功名,認爲“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即使張生高中的消息傳來,她也不以爲喜而反添症候。《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爲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三、學生反覆朗讀課文。

  四、理清劇情結構,明確:

1、《長亭送別》表現崔鶯鶯和張君瑞的離愁別恨,反映“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的送別主題,

2、情節並不複雜。整折戲崔鶯鶯主唱,由四個場面構成:長亭路上、筵席之中、分手之時和分別之後。

3、作者刻意安排了四幅風景畫面,讓一個個描繪秋景的組合意象融人了戲曲空間。

五、指出有關化用的詩詞典故。

[端正好]化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幺篇]“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與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同。

[滿庭芳]運用孟光獻飯的典故,是表現崔鶯鶯對張生的體貼之心;運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現崔鶯鶯對張生的愛之深切。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一句化用范仲淹《蘇幕遮》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朝天子]“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這個典故語出蘇軾《滿庭芳》詞。表明了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痛恨態度。

[一煞]寫“別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陽”、“煙霞”四種意象。試從唐詩宋詞中查找運用這些意象寫“愁”的名句。

青山: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戴叔倫《題稚川山水》)

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林逋《長相思·吳山青》)

古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斷腸,關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趙企《感皇恩·別情》)

夕陽: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王賈誼宅》)

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

煙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崔顥《黃鶴樓》)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寒蟬悽切》)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學習課文第一、四部分的幾支曲子。

2、欣賞戲劇“淡雅的水墨畫,真摯的抒情詩”的藝術境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世間最令人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古往今來,留下了多少送別的詩詞歌賦。而長亭歷來就是離愁別恨的一個載體。柳永的詞《雨霖鈴》有“寒蟬悽切,對長亭晚”。李叔同的《送別》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我們今天要學的《長亭送別》第一、四部分也稱得上一曲抒寫離愁別恨的絕唱。我稱它是:

板書:淺雅的水墨畫,真摯的抒情詩

二、回顧《長亭送別》四境。

1、途中之境

長亭送別 2、宴中之境

3、話別之境

4、目送之境

三、聽京劇《哭 宴》。

(崔唱反二黃散板)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原板)北雁南翔。問曉來誰染得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千行。成就遲,分別早,叫人惆悵,系不住駿馬兒空有這柳絲長。七星車快與我把馬兒趕上,那疏林也與我掛住了斜陽,好讓我與張郎把知心話講,遠望那十里亭痛斷人腸!

  四、賞讀“途中之境”、“目送之境”。

(一)、賞讀“途中之境”

1、賞讀曲詞《端正好》。(學生先背誦,後作賞析。)

提問:描繪了一幅什麼圖畫?有哪些意象組成?

明確:點染了一幅空間廣闊、色彩斑斕的暮秋霜林圖圖:藍天白雲,黃花滿地,西風悽緊,北雁南飛,霜林染紅。還有一個哀怨的淚人兒。化用了范仲淹《蘇幕遮》詞句:“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提問:這幅圖畫有無人的主觀感情?體現了主人公什麼感情?

明確:有,從“離人淚”可以看出體現了主人公離別前傷感悲涼的心境。

提問:哪倆個字實現了情與景的交融?

明確:“染”、“醉”二字,下得極有分量。“是什麼染的?又是誰染的?”前者不僅把外射的感受化爲具有動態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昨夜傷心到天明,血淚竟染紅了整座山林!後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蕭瑟的秋景與悲悽的心境化而爲一,無法分開,創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傷的悲涼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傳王實甫寫到這裏“思竭,撲地而死”。

(二)、賞讀“目送之境”(學生齊讀課文 )

提問:《一煞》《收尾》寫了那些景?

明確:【一煞】一曲,以青山疏林,淡煙暮靄,夕陽古道,禾黍秋風,構成一幅古道煙靄圖。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圍更加蕭瑟淒冷。

提問:在這樣的景是怎樣體現鶯鶯的惆悵和不忍離去的眷戀的?

明確:1、極目而不見:“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是寫鶯鶯悵然癡立,極目遠送,流露出欲見不能。

2、欲語又無人:“夕陽古道無人語”,“無人語”不僅是寫在寂寞的夕陽古道上聽不到一點人說話的聲音,而且是寫鶯鶯感嘆張生離去,欲語無人。夕陽古道,原來還有切切私語,現在卻歸於一片寂靜。

3、聞聲人無跡:“禾黍秋風聽馬嘶”,情景本來就夠冷清淒涼了,偏偏這時候傳來馬的嘶鳴,它打破了夕陽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鶯鶯本來就破碎的心。馬鳴之處,正是張生所在之地!聽到馬的叫聲而見不到騎馬遠去的親人,鶯鶯的心情可想而知。“無聲”和“有聲”兩相映襯。

4、見馬不見人:“一鞭殘照裏”進一層表現她的惆悵和眷戀。

這支曲子句句寫景,句句含情,以景襯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動展現了鶯鶯“離愁漸遠漸無窮”的心境。

討論:課堂練習第一題

比較分析以下句子,你認爲哪一句更好?

李後主《虞美人》中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秦觀《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王實甫《長亭送別》最後一句“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明確:都是寫愁高手。將抽象的感情化爲具體的物象,都饒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將愁變成了江水,秦觀又將愁說成比江水更多,王實甫則把愁裝在了車上,李清照又進一步將愁搬上了船。都很自然貼切,不着痕跡,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語氣的變化:設問-假設-反問-肯定;修辭:明喻-暗喻-無比喻詞。

課堂練習二

以“悵望”爲題,將[一煞][收尾]兩支曲子改寫成現代詩歌,儘量用上曲中意象,從鶯鶯的視角表現離別之情。示例:

清山啊,你不要擋住我的視線/樹林啊,你不要遮住我的眼睛/淡煙暮靄啊,也請你快快散開/讓我再送一送我的張郎//夕陽古道啊,你見過多少離人淚/可如今,只剩我無數話兒無人說/秋風禾黍啊,是你送來我張郎的駿馬鳴嘶嘶/聲聲馬鳴,撕着我的心兒痛/說什麼門當戶對媒約之言,我只道今生今世與張郎心相連/說什麼功名和仕途,我只問何年何月何日是歸期//山重水複情難斷,水斷山崩思綿綿/我的離愁啊,山一樣重水一樣長/象這般大的車兒如何載得起,向前行

(三)、小結

【一煞】與【端正好】兩相輝映,並與【滾繡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掛住斜陽”互相照應;【收尾】以“四圍山色中,一鞭殘照裏”再次渲染氣氛,烘托人物傷感悲涼、惆悵眷戀心境;此外,本折中還有其他幾處的景物點染。這就自始至終、相當完美地描寫了送別的場景和環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五、課堂練習。

閱讀[正宮·端正好] [一煞] [收尾]完成下列各題。

1、對[正宮·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通過鶯鶯對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發了情人分別的痛苦壓抑的心情。

B.藍天的白雲,萎積的黃花,南飛的大雁,如丹的楓葉,它們在悽緊的西風中融成一體,構成了寥廓蕭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曉來”兩句,使客觀景色帶上了濃重的主觀色彩,構成一種“無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僅把外射的感受化爲具有動態的心理過程,而且令離人的漣漣別淚,宛然如見。後者既寫出了楓林的色彩,更賦予了在離愁的重壓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態。

(答案:C。“曉來”兩句應爲“有我之境”。王國維《人間詞話》雲“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顏色”“無我之境不知何者爲我,何者爲物”。該句有主觀色彩當爲“有我之境”。)

2、下列對[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夕陽”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極深。日夕薄暮,本是當歸之時,而今卻揮袂遠別,人何以堪!

B.一個“古”字,不但平添了許多蒼涼況味,而且把別離的悽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內心的許多“潛臺詞”,也啓示着讀者觀衆的豐富聯想。

C.“無人語”三字既道出了環境的寂靜,更刻繪了鶯鶯“笑吟吟一處來,哭啼啼獨自歸”的孤獨感和無處可訴的痛苦心理。

D.“來時”一句,直抒胸臆,表現鶯鶯留戀美景,留戀情人的情懷。

(答案:D。留戀美景顯然不當。)

4、“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一段曲文,多處化引了古詩文語句,下列不屬此列的一項是:

A.“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 李煜《相見歡》)

B.“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

C.“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柳永《雨霖鈴》

D.“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該句寫的是亡國之痛,不是離別之愁。)

  六、總結、擴展。

本課時我們只重點賞讀了支曲子,對課文華美曲雅、富於文采的語言已多有領會。王實甫是釀造氣氛、描摹環境的聖手,他描繪的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有使人感泣的魅力;他又是傑出的語言大師,曲詞豔麗曲雅,又自然流利,毫不矯揉造作。主要特點爲:1、意象的選用;2、情與景的交融;3、特定情態的描寫;4、容古誓詞典故入戲;5、修辭手法的廣泛運用

  七、課後作業。

1.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改寫成現代散文;將《一煞》《收尾》改寫成現代詩。

2.誦讀其餘曲子,重點賞讀《幺篇》、《朝天子》、《耍孩兒》、《五煞》、《二煞》,體會鶯鶯的心理活動與其反封建的性格。

 板書設計:

淡雅的水墨畫,真摯的抒情

景 —— 情

(碧雲、黃花、西風、北雁、離人)

途中之境:暮秋霜林圖 傷感悲涼→情由景生

長亭送別 宴中之境 境由情現

話別之境

目送之境:古道煙靄圖 惆悵眷戀→景隨人遠

(疏林、暮靄、古道、秋風、斷腸人) 情隨境長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賞讀“宴中之境”與“話別之境”,體會鶯鶯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教學過程:

  一、學生朗讀課文。

  二、重點賞讀“幺篇”“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兒”“五煞”“二煞”幾支曲子。

  三、檢查作業:以“長亭路”爲題,將[端正好)[滾繡球)[叨叨令]三曲改寫成散文。示例:

暮秋時節一天,碧藍的天空飄着幾朵白雲,地上到處是零落的菊花,蕭瑟的秋風一陣緊似一陣,避寒的大雁結陣飛向南方。百草憔悴,霧涼霜寒,楓林經霜變紅,在秋風中紛紛離枝,墜落於地。

一輛油壁香車從普救寺駛出,穿過疏林,駛向十里長亭。車上坐着相府千金崔鶯鶯和侍女紅娘。傍晚清冷的陽光斜照在鶯鶯掛滿淚痕的臉上,哀怨中透着幾分嬌媚。輕車的前側,張生騎在馬上,不緊不慢行着。秋風掀開車廂幕簾一角,鶯鶯順眼望去,恰見張生向車廂投過深情一瞥,面容悽慘雙目噙淚。

長亭孤零零坐落在山腳路旁。車馬聲驚動亭上棲鴉“噗噗”飛起。鶯鶯被紅娘攙下車來,目睹此景,倒吸一口涼氣。此處就是分手之地麼?張生和鶯鶯對視一眼,心有萬語千言,卻又無從說起。只見南飛的大雁,劃過眼前。它是否在爲離別的人兒傳來平安的消息呢?

  四、自讀“宴中之境”。

1.從夫人的說話來看,她是怎樣一個人?

提示:“三輩子不招白衣女婿”,貪圖富貴權勢的勢利的貴族。

2.“昨宵今日,清減了小腰圍”一句採用了什麼手法?與哪一詩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誇張手法,意思是說因爲離愁別恨而消瘦了;與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同。

4.“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表現了崔鶯鶯怎樣的思想感情?提示:珍惜愛情,輕視功名利祿。

5.[滿庭芳]中用了幾個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提示:運用孟光獻飯的典故,是表現崔鶯鶯對張生的體貼之心;運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現崔鶯鶯對張生的愛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淚”一句化用的是誰的詩句?提示:范仲淹《蘇幕遮》。

7.“蝸角虛名,蠅頭微利”這個典故出於何處?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樣的意思?提示:語出蘇軾《滿庭芳》詞。表明了對功名利祿的蔑視和痛恨態度。

  五、賞讀“話別之境”。

1.夫妻贈詩表現了二人怎樣的心情?

提示:崔鶯鶯告誡張生切勿忘記她;張生則發誓永無別戀。這充分展示了二人深厚的情誼。

2.怎樣理解[耍孩兒]中的典故?

提示:“紅淚”借王嘉《拾遺記》的典故,司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現主人公因離別而生的傷心之情。“伯勞飛去燕西歸”則用牛郎織女的典故表現兩人纏綿難捨的心情。

3.[五煞]表明了主人公怎樣的心情?

提示:對張生的生活的關心,千叮萬囑,真情自現。

4.[二煞]中所用是幾個典故?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麼?

提示:三個典故,見課本。其作用是表明崔鶯鶯對張生的擔心。

5、運用想象,以“話別”爲題,將此境改寫成話劇片斷。示例:

(西風黃葉,寒煙衰草。長亭酒席上崔張淚眼相對。)

鶯鶯 (舉杯,神情慘惻):今日一別,未知何日相見(淚落杯中)??

張生 (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爭得功名,早日迴歸!(飲酒)

[紅娘見張生有自負之色,輕笑]

紅娘 :金榜題名,倒要小心呀。

張生 :(語塞)這……紅娘是瞭解我的心跡的。

鶯鶯:你休憂“文齊福不齊”,我只怕你“停妻再取妻”啊。

張生 (摔杯):還有誰比的過你啊,我怎會生此念?有違情義,如同此杯!

鶯鶯:夫婦情投意合,如同並蒂蓮花,勝過狀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虛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來就是。

張生: (感動,流淚)小姐知我。(傳來馬嘶聲)時辰不早,我得準備上路了。

鶯鶯: (淚流滿面)前程漫漫,一路要多加小心啊。荒村野露要早點睡,野店風霜要晚點行。

張生:這我自知道,我走之後你也要保重啊。(欲行)

鶯鶯:且慢。君行別無所贈,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輕吟)棄擲今何在,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

張生: (恭聽,接帕端詳)小姐不必多慮!謹佔一絕,以剖寸心。(吟詩)人生長遠別,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嘆人?

紅娘 :(輕嘆)勞燕分飛,一對苦命的人兒。

2.《長亭送別》中,鶯鶯的反封建意識具體表現在哪些曲詞中?

鶯鶯在送別張生時的依戀、痛苦、怨恨、憂慮,都是與她美好的愛情理想緊緊地聯繫在一起的。她對張生的愛,是相互傾慕的產物,絲毫沒有摻雜進世俗的考慮和利害的打算。她所追求的是純真專一、天長地久的幸福愛情,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①對拆散鴛鴦的不滿。鶯鶯“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

②對功名富貴的蔑視。鶯鶯勸張生休憂“文齊福不齊”,休提“金榜無名誓不歸”,認爲“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功名富貴不過是“蝸角虛名,蠅頭微利”

3、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

離愁別恨:經歷艱難,始能結合,昨夜允婚,今日別離。

憂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風霜,無人扶持,最難調護。

惴惴不安:異鄉花草,再行棲遲,停妻再娶,忘情負義。

埋怨不滿:拆散鴛鴦,催逼上路,此情難訴,此恨誰知?

4、方法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個並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以景襯情:如“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

妙用修辭:如運用典故、比喻、對偶、誇張等手法。(例略)

 六、討論:

《西廂記》第五本寫張生高中狀元,衣錦榮歸,有情人終成眷屬。而明代的金聖嘆批點本《第六才子書西廂記》砍去《西廂記》第五本大團圓結局,崔、張分手爲劇本的結局,遂令《西廂記》由喜劇變爲悲劇。對金批《西廂》的結局,談談你的看法。(示例)

第一種看法:劇中主人公生活的時代,封建禮教堅如磐石,大團圓結局本來就缺少生活依據,而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崔、張愛情走向毀滅是合乎邏輯的結果。狀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難竟是如此“合理”。

金批《西廂》讓崔張愛情在悽悽切切中收場,揭露了封建禮教對美好愛情的摧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廂》的流行,是歷史的選擇。

第二種看法:愛情的極點便是幻滅的終點,這不符合作者“讓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這一美好願望,也不符合觀衆希望“花好月圓”的審美心理。崔、張從一見鍾情到兩情相悅,經歷了許多艱難曲折,起碼,在王實甫看來,大團圓是這對癡男怨女的最好結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時代侷限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廂》尾截王實甫《西廂記》是沒道理的。

 板書設計:

一、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

離愁別恨 憂心忡忡 惴惴不安 埋怨不滿

二、方法:

直抒胸臆 借景言情 以景襯情 妙用修辭

三、鶯鶯:追求真摯自主美好的愛情,反封建的叛逆性格。

四、主題:反封建禮教,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