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文言文《師說》優質教案

文言文《師說》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7W 次

教學目標

文言文《師說》優質教案

1.學習積累並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於、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並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學生對文言文的語感。

4.鑑賞本文運用對比論證、反覆論證加強說服力的寫作方法以及下定義、舉例子、引用等論證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積累並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於、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並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難點

理解分析並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誦讀賞析,點撥討論;強化背誦,知識鞏固。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出示學習目標

1、學習積累並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點實詞如“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積累“也、則、於、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大家自主學習的能力。

2、學會誦讀的方法與技巧,培養大家對文言文的語感;瞭解關於韓愈的基本文學常識

3、理解並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進作者

韓愈,字 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稱“ 韓昌黎 ”。死後諡“文”,故又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是唐代“ 古文運動 ”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

三、 出示自讀指導(一)

請慢慢地朗讀課文,如有生字詞,可向同學請教,也可舉手向老師提出,三分鐘後,比一比,看誰能正確的朗讀。

 四、強調誦讀指導

1、非吾所謂 傳其道 解其惑者也 。

2、夫 庸知 其年之先後 生於吾乎?

3、嗟乎!師道之不傳也 久矣!

 五、出示自讀指導(二)

仔細默讀課文第一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討論或做上記號,五分鐘後,我們提出這些問題,一起來解決。

 六、詞句疏通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讀指導(三)

思考:學完這段文字,我們明白了什麼道理?

1、老師的必要性

2、老師的定義

3、擇師的標準

八、出示自讀指導(四)

仔細默讀課文第三、第四段,對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難可以和同桌討論也可以舉手問老師,五分鐘後,我們把還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疏通文句: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九、出示自讀指導(五)

同桌互相討論第三、第四兩段,思考一下:

1、聖人是如何對待“從師”這個問題的?

2、作者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爲什麼寫這篇文章?

三分鐘後,比一比,看誰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課堂訓練

請拿出作業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題目,下課後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師的定義是————————————

2、擇師的標準是————————————

3、《勸學》中荀子說“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韓愈也說了同樣意思的話:——————————————————————————

二、解釋下列藍色字體的詞語並翻譯劃線的句子

1、古之學者必有師。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3、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6、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7、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討論韓愈對“恥學於師”時風的批判和文章的鋒芒。

  一、 檢查預習,背誦第一段

  二、 研讀課文二段,重點掌握紅色字體的字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 難句解析

(1)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第一個“聖”“愚”是名詞,第二個“聖”“愚”是形容詞。

(2)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不理解(書本上的)字句,有人倒去從師,不能解決疑難問題,有人卻不從師。之:結構助詞,用作賓語提前的標誌,“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無定指代詞。不,通“否”。這幾個分句運用了“合敘”手法,實際上應當分開解釋,即“句讀之不知,或師焉,惑之不解,或不焉”。翻譯“合敘句”,必須將兩個句子分開,若按原句順序籠統串譯,則往往句意混淆不清,不易理解。

2、 文段分析

本段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可分爲四個層次。

第一層(第1、2句),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並領起下文對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的批判。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師道”的“道”指風尚;句中兩個“也”,表示停頓。

第二層(第3~5句),把“古之聖人”從師而問與“今之衆人”恥學於師對比,指出“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的原因。

第三層(第6~8句),把習句讀從師與惑而不從師的現象對比,批評“今之衆人”“小學而大遺”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層(第9~13句),把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與士大夫之族譏笑相師對比,批評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惡習。

作者在這組橫向比較中,對不從師的言行加以描述,併發出帶有諷刺語氣的強烈感慨。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方法,教師指導學生總結,並填寫下表:

根據線索當堂背誦第二段

 四、課堂訓練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二段 2、積累文言字詞

 第三課時

  一、分析第三、四段:標出第三、四段重點字詞,學生掌握落實

以孔子從師的範例,從正面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道理,用歷史事例論證第一段中的論點。可分兩層。

第一層: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

第二層: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論證。作者舉出孔子詢官於郯子,訪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問禮於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論中的“三”,應理解實指三人:一個自己,一個善者,一個不善者,而“我”卻能從其善,改其不善。這樣解釋才能體現格言的警闢性。最後作者從孔子的事例中推斷出:“弟予不必不如師,術業有專攻”的結論。

第3段,分別從正面闡明瞭“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中心論點。

  二、分析課文第四段

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於時”的“於”相當於“被”。“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現在稱爲“贈送”,“以”在兩個動詞之間,作連詞,相當於“來”。

這段點明作者作《師說》的緣由,樹立“不拘於時”、“能行古道”的榜樣,總結全文。同時“不拘於時”照應第2段,“能行古道”照應第3段。

教學要點:總結全文(認識本文思想意義和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三、討論重點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

1、師,課文中出現26次,它的含義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詞,有三種情況

作“老師”講古之學者必有師

作“專門技藝人”講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作“姓”講孔子師郯子……師襄

②作動詞,有三種情況

A、作“學習、效法”講:

吾師道也(“師道”,動賓關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B、作“從師”講:

或師焉,或不焉/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道”,偏正關係)

C、作“以……爲師”講意動用法(下面專講)

2、之, 課文中出現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一關係,相當於“這類”、“這些”:

如:郯子之徒;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②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表示賓語前置:句讀之不知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後,湊足音節,無意義: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③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表示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

作動詞,“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課文中出現17次,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餘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他們的)

②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 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大概)

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麼)

4、、關於名詞、形容詞活用如動詞後意義的變化:

① 恥:以……爲恥。  ② 師:以……爲師;向……請教(學習)。

③ 羞:以……爲羞。 ④ 小:以……爲小。

⑤ 奇:以……爲奇。 賓客:以……爲賓客(把……當作客人來招待)。

⑥ 糞土:以……爲糞土(把……看得一錢不值)。

5、通假字 ① 受:通“授”。 ② 不:通“否”。

6、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四、 思考: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今天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侷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