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設計

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詩三首》的學習主要在於培養學生鑑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了高一語文《詩三首》的教案設計,歡迎大家閱讀!

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設計

  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鑑賞漢、魏、晉詩歌的情趣和藝術魅力。

2.瞭解五言詩的特點,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這三首詩。

  二、能力培養目標

培養學生鑑賞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能力;鑑賞可以突出重點,不必求全。

  三、德育滲透目標

引導學生接受詩中高尚而純真的情感薰陶,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態度。

  《涉江採芙蓉》

  一、 導入

(板書“鍾嶸《詩品》:‘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這個評價說的是什麼嗎?它指的是《古詩十九首》的語言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了。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其中的一首——《涉江採芙蓉》,體味一下這“一字千金”的語言魅力。

  二、 文學常識介紹

《古詩十九首》是樑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闢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古詩,皆在其下。”評價如此之高,而後世也多有仿者。西漢陸機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東晉的陶淵明,南朝宋代的鮑照等,也都有學習“古詩”手法、風格的《擬古詩》。

  三、朗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自由朗讀

3、個人朗讀

  四、(一)讀完這篇文章,你認爲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明確:遊子思鄉之情。

(二)具體分析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達出這種情感的!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麼?對全詩意境的營造有什麼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荷花給人以清幽、高潔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視“荷”爲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潔的品質。爲文章奠定了高潔、清幽的意境。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採摘花草送給遠方的親人,這種舉動在古代詩歌常有出現。例如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還有灞橋折柳,現實生活中情人節送玫瑰,母親節送康乃馨。

採摘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達對親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這芙蓉並沒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問自答可以看出來作者的情緒出現了變化。由歡欣轉爲失落,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這兩句既有人物動作描寫,也有心理刻畫,你能用形象的語言描繪出來麼?“還顧”具有怎樣的表達作用的?

明確:“還顧”一詞,動作感和畫面感很強,可以清晰的表現主人公孤獨、憂愁、愁悵的形象和心情。表達了主人公極度痛苦的心情可是,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藝術效果。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最後兩句,除了表達黯然痛苦的心情,還能體會到兩個彼此相愛的人的真摯情感,,想愛卻不能相守,讓人有“憂傷以終老”的擔憂,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這種分離是不同與秦觀的《鵲橋仙》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個是永久的分離,一個是讓人產生距離產生美。

總結:對於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種方法:

1 、通過誦讀,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過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尋找文中關於文章主旨的表達情感的語句。

  五、本文的表達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結

“涉江採芙蓉”這首詩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意境高潔、清幽,一是含蓄不盡,餘味悠長。

起首四句是平緩的敘述。“芙蓉”“蘭澤”“芳草”等語,讓人頓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潔以及所表達的感情的純潔、美好。“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這兩句自問自答,語氣也是較爲緩和的,不過“遠道”一詞已爲下面的情緒轉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兩句承“遠道”而來,“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將“遠道”的意思說盡。

“還顧”一詞,動作性和畫面感很強,讀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單、憂愁、悵惘地立在船頭,徒勞地往故鄉的那個方向張望,他看到的是什麼呢?是他不敢去仔細計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詞,讀起來即給人以路途綿延無盡的感覺。故鄉在哪兒?“所思”在哪兒?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極點。可是,這兩句並沒有直接點明主人公的痛苦,這樣,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間,具有含蓄不盡的效果。最後兩句也並沒有順接上面兩句,而是從眼前想到此後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擔憂是,如果兩個相愛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憂傷以終老”了。黯然的情緒真是令人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