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關於《師說》教案設計分析大綱

關於《師說》教案設計分析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57K 次

《師說》教案27

關於《師說》教案設計分析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所論述的老師的作用,從師的重要性,端正學習態度;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2.掌握積累“師、傳、從”等實詞的含義;掌握虛詞“之、其、所以”等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瞭解詞性活用的詞語,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

3.學習正反對比論證方法,學會反覆論證來加強說服力的寫法。

4.訓練有感情的誦讀課文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1.找出作者的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2.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感受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讀準句讀,又讀出情感。

3.瞭解對比論證在論說作者觀點時所起到的作用。

4.認識到本文的思想的進步性和侷限性,從而逐步培養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的能力。

課時安排 4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二課時

誦讀文本(讀準字音,讀懂文句,讀清句讀)

一、導入新課

大家都聽說過“推敲”的故事,講的是韓愈幫賈島琢磨一個字的故事,這個故事一直被傳爲美談,韓愈對後生晚輩一直持勉勵提攜的態度,他還爲名不經傳的李蟠寫了一篇傳世之作《師說》。

二、知人論世

1.瞭解作者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之首。

2.瞭解背景

我國自古就有尊師重道的優良傳統。但在歷史上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着玄學和佛學的興起,儒學一度衰落,師道也就愈來愈不被重視,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了唐代。當時仍沿襲着一種封建門閥制度,貴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會上產生了一種“恥學於師”的惡劣風氣,求師學道往往會招來路人的譏笑。而韓愈卻不顧流俗,勇爲人師,廣招後學,培養文人。並以大無畏的氣魄,抨擊時弊,提倡師道,從而寫下了此文。

3.瞭解題旨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初中學過的《捕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三、誦讀課文

1.讀準字音(投影儀顯現文中的生字詞和部分多音字,指導學生在正確發音的基礎上初讀課文)

傳道(chuán) 句讀(dòu ) 鍼砭(biān) 阿諛(yǘ)

郯子(tán) 萇弘 (cháng) 師襄(xiāng) 老聃(dān)

李蟠(pán) 經傳(zhuàn) 巫(wū)醫

2.讀懂文句(檢查學生對課文中重要字詞和文句的預習情況,指導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1)檢查文中的重要字詞和句式(投影儀顯現)

(2)檢查文中的重要文句的翻譯(投影儀顯現)

3.讀準句讀(引導學生討論第一段文句的句讀停頓,指導學生讀出課文的輕重緩急)

第一段中部分文句誦讀的停頓示例:

①惑/而不從師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④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⑤吾從/而師之

⑥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四、翻譯課文,整理字詞

板書內容:1、疑難詞的用法

2、常見詞的用法

(一)一詞多義

大概 其皆出於此乎

其 他的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這 其可怪也歟

他們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老師 聖人無常師

師 以……爲師孔子師長弘、郯子、老聃

從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學習 吾師道也

道理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道 風尚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學問 道相似也

道路 餘嘉其能行古道

指知識和道理人非生而知之者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之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賓語前置標誌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惑: 疑難問題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糊塗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二)古今異義

所以 古:特殊的指示代詞用來…的

今:表因果的連詞

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指有專門研究或學問的人

小學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不必 古:不一定

今:不需要

衆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許多人

句讀 古:句子停頓的地方

今:看字發出聲音

五、作業:

1、下列加點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 )。

A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B.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聖人無常師

C.吾從而師之 D.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驚,問所從來餘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B(A項中的兩個“傳”,一念chuán ,一念zhuàn;B項中的兩個“師”都是老師的意思;C項中的的兩個“從”,一是跟從之義,一是表方向的介詞;D項中的兩個“道”,一是道理,一是風尚)

2、選出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活用方式不同於其它各項的一項( )

A. 吾從而師之。

B. 孔子師郯子……

C. 不恥相師。

D. 稍稍賓客其父。

答案:C(C項中的“恥”爲形容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恥”“對……感到羞恥”;其餘各項加點的詞均爲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分別解釋爲“以……爲師”“以……爲師”“以……爲賓客”)

第二、三課時

研讀文本(讀懂文意,讀出情感,讀出思考)

一、讀懂文意(指導學生通過研讀,找出作者的基本觀點,並加以理解)

1.全文的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理解:“古”指兩漢以前,“學者”指學習的人,不同於今天所說有專門學問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學者”爲榜樣來宣揚師道,所以文章一開始就把它提了出來。“必有師”,把學者之所以有成就、有專長歸結爲從師的結果。這句不僅起到點題作用,而且籠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論及的內容、範圍,成爲本文的中心論點。

2.教師的職能: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理解:句中的“道”,包含“仁”、“義”等具體內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學、倫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觀點;“業”就是下文的“六藝經傳”;“惑”就是上述“道”和“業”中的疑難問題。作者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教師的職責。作者突破教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職責侷限,將其擴大到“傳道”、“解惑”,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進步

3.擇師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理解:這明確指出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個觀點無疑具有積極意義。

4.擇師的標準與原則:“生乎吾前……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理解:不論年齡長幼,凡先聞道者我就可以拜他爲師,作者運用排比句和反問句,並且一口氣連用了八個“吾”字,語勢流暢,跌宕有力。

5.從師的原則: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理解:作者鍼砭了當時上流社會看重門第高低的惡劣風氣,提倡學問面前,人人平等,表達了不恥下問、能者爲師的進步思想,此思想無疑是積極的、進步的。

6.老師和弟子的關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理解:這個結論是用相對的、發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係,說明師生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教與學是可以相長的。這就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爲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提出了挑戰,閃耀着樸素的辯證唯物論的思想光輝。

二、讀出情感(指導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來研讀課文,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來研讀課文。

從寫作背景上可以明確看出作者是爲了抨擊時弊才寫的,給門生李蟠不是真實意圖,可以用憂慮的口氣讀出韓愈對當時社會不從師風氣的擔心。還要讀出韓愈對“從師”問題的懇切、深刻的認識,因爲在當時“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況下,他看到了一般人看不到的問題,一方面很生氣,一方面又特想讓別人認識到自己的思想,太謙虛了不足以表達這種效果,必須讀出莊重、冷靜、深沉的感情基調。

2.結合具體語句,瞭解作者的情感起伏。

(1)分析第一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開篇的中心句明確提出觀點,要讀出肯定有力的語氣。接着的點明教師的職能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語氣中加入一點自豪的語氣。擇師原因的句子要在肯定的語氣中加入一點欣慰的語氣。擇師的標準與原則的句子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氣連用八個“吾”字,要讀的短促有力,一氣呵成;後一分句,用反詰句,要讀出強調的語氣。最後從師的原則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結論,要呼應首句讀出肯定有力的語氣。此段的語調較平。

(2)分析第二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第二段開篇要用深沉的口氣讀出作者一種結論性的認識。接着作者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在這三組對比中,每組作者都把着眼點放在後面的對象上,作者都給予了不同的評價。三句的言辭越來越激烈,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此段的語調是逐層上揚。(見下表)

三組對比:語氣變化:

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 雖肯定但有請考慮之意

爲子擇師與自己不從師從古到今 語氣肯定,指出不明智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反問語氣強烈,批判猛烈

三組對比,分別從錯誤態度、錯誤認識和荒唐行爲三方面說明當時不從師的壞風氣,並進行批判,從反面論證中心論點的正確。

(3)分析第三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第三段開篇提出分論點“聖人無常師”,接着用孔子的言和行兩方面的事例來論證,這要用肯定敘述的語氣讀出來。下面的論說老師和弟子的關係結論句要讀得明白肯定。此段的語調較爲平緩。

列舉

(4)分析第四段的朗讀語氣和語調

第四段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通過讚揚李蟠倡導從師。因此,此段要讀出褒揚的語氣,語調要上揚。

3.結合文段,找出誦讀課文的“柺杖”

(1)層次。在較長的語段中,表達的意思不會那麼單一,因此口氣要隨意思的變化而變化,咱們要看看這一段分幾層意思,然後再來決定應該如何讀。比如本文第二段有四個層次:1.總寫當時社會中不從師的壞風氣;2.古之聖人與今之衆人的對比;3.“愛其子”與“於其身”的對比;4.百工之人和士大夫的對比。根據這來讀出語氣的變化。

(2)句式。①整句散句結合。本文整齊的排偶句和靈活的散句交錯運用,配合自然,錯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與“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亦遠也,而恥學於師”,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聖益聖,愚亦愚,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則是散句。而這一長的散句中,“聖益聖,愚亦愚”和“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又都是排偶句。這樣讀起來就能富有變化。②一個意思,多種句式。第二段一連用了三個對比,結語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師道的惡劣風氣,但語氣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反詰語氣;第二句“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否定、責備語氣;第三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諷刺語氣,感情強烈。

(3)標點符號。文章往往會運用感嘆號和反問號來表達強烈的感情。感嘆號能鮮明地流露出作者潛藏的感情,要讀出感慨的語氣,如“其可怪也歟”,就是帶諷刺語氣的感嘆句。反問句的問號也能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如以“今之衆人”與“古之聖人”作對比時,作者在縱向比較中用反問號點出不從師的原因。

(4)語氣詞。如第二段中的語氣詞特別多,我們彷彿能從“嗟乎”“嗚呼”“歟”“乎”以及多達五處的“矣”中聽到作者的聲聲嘆息和呼喚。

三、讀出思考(指導學生根據作者的思想感情來研讀課文,從而引發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的深層思考)

1.教師的“傳道”、“受業”、“解惑”這三項任務,作者認爲哪一項是主要的?

明確:在韓愈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傳道”,主要目的就是要“傳道”,恢復儒家的“道統”,因而提出“師道”的口號。

2.韓愈爲什麼給他的學生寫這篇文章?(李蟠有什麼地方值得他寫這篇文章?)

明確:最後一段:不拘於時;好古文。

(1)“不拘於時”的難能可貴。(要有“師道”精神,反對“恥師”)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制度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可以做官。這就是“恥學”的客觀原因。還有主觀原因就是文中說的“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總之,他們是“恥師”,李蟠和他們比的可貴就可見了。作者也是借李蟠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要從師而學。

(2)“好古文”的可貴。(師“是傳道受業解惑”之人,反對“恥學”,“小學”)

這裏所說的“古文”和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有關係。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明人把他列爲之首。因爲他倡導了唐代古文運動。古文運動的內容: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作者說的“道”就是儒家思想,“業”就是承載這一思想的儒家經典著作,“惑”就是學習這些著作時候碰到的疑難問題。“師”就是掌握“道”的人,能“傳道受業解惑”的人,不分年齡、貴賤。韓愈贊李蟠是因爲李蟠的好古文和當時人的“恥學”“小學”形成鮮明的對比。

總之,李蟠“不拘於時”,表示他反對“恥學於師”的壞風尚。“能行古道”,表示他贊成以道爲師的從師風尚。作者讚揚李蟠,既是對他不從流俗的肯定,也是對士大夫們“不從師”的有力批判;既鍼砭時弊,又進一步倡導了從師學習的態度。

3.韓愈把“句讀之師”和“問道之師”區別開來,究竟有沒有道理?如何認識學習的階段性?“童子之師”與“讀經之師”真的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嗎?從終生學習的目標看,我們目前的“學業”起的是什麼作用?

韓愈的學習觀,就是倡導從師問道,聖人無常師,要向一切可以學習的人學習,特別要向他那樣的“經師”學習。“句讀之不知”,在韓愈看來,是基本知識的欠缺,可以由“童子之師”解決;而對“道”的認識,是一般教師解決不了的。韓愈把“知識之師”和“問道之師”作了區分,不一定有歧視的成分。

4.本文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哪些對我們有借鑑意義?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識?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師的職責,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強調學而知之,必須從師學習,能者爲師,不恥下問,尊重老師,獎勵後學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但作者所說的“道”,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儒家之道,所說的“業',是“六藝經傳”,與我們所講的“道”和“業”的內涵是根本不同的。但是他在批判士大夫之族不肯從師學習時,以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的求師作對比,他把“士大夫之族”在從師問題上的見識不如“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看成反常,無意中流露出對底層勞動者的輕視,這是社會等級觀念所致。

四、課文總結

本文以“師說”爲題,講了許多從師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強調了從師學習的必要;“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闡述了能者爲師、虛心好學的從師態度;“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辯證地指出了師生關係。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鑑意義。當然,韓愈站在封建階級的立場上,他所說的“道”,是指“聖人之道”。他認爲“巫醫樂師百工之人”是“君子不齒”的,“士大夫之族”本應比他們高明,這是作者的階級侷限。又如,作者重“傳道”,而輕“彼童子之師”的“授書”、“習句讀”。也是片面的。當然,正是由於對這篇課文的反覆誦讀和研讀,才能使我們進入作者的內心世界,來把握住文章的這些觀點。以後請同學們在學習古文時,一定要圍繞“讀”來下工夫。

五、課後作業

1.根據對課文語氣語調的分析朗讀課文並加以背誦。

2.寫一篇短文,談談你對當代社會中的老師的看法。

3、下列各句中的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B.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C.而恥學於師 D.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於時,學於餘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答案:A(A項中兩個“之”都是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前一個“師”是動詞“從師學習”,後一個“師”是名詞“老師”;C項中前一個“於”是介詞,表所向,後一個“於”是介詞,表被動;D項中前一個“乎”是介詞,相當於“於”,後一個“乎”是疑問語氣詞,相當於“……呢”)

4、句式積累

(1)判斷句: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被動句:

① 不拘於時(介詞“於”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誌的賓語前置)

介賓短語後置句:

① 而恥學於師。

② 不拘於時,學於餘。

③ 師不必賢於弟子。

(4)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

② (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 (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則羣居而笑之。

(5)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把下面文言句譯成現代漢語,注意各句的句式特點。

①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②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不遺,吾未見其明也。

③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④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

答案:①我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還是在我之後呢?

②不懂得書中的文句就從師學習,疑難問題不得解釋,卻不向老師請教,小事學習,大事反而丟棄,我看不出他們明白道理的地方。

③現在那些“上層人士”的明智程度竟然反而不及這些人,豈不是可以奇怪的麼!

④愛好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注全都學了,不被時俗拘束,來向我學習。

《師說》導學案21(教師版)

《師說》導學案第一課時(教師版)

主備人:王雪茜校對人:於忠濱 審覈人:王雪茜 時間:2014年3月

一、展示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聞”“ 固”,理解古今異義現象。

理解文段內容並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自主探究,理解背誦,小組展示,質疑小結,點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韓愈就“師”作如何“說”,把握作者基本觀點;

學習重點:1、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2、積累文言實詞含義。

3、背誦第一段

學習難點: 背誦全文

二、巧設遷移:

1、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們輕賤老師,社會上從師之風日下.在這種情況下,唐代散文家韓愈卻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批判“恥學於師”的陋習.現在,我們就來學習千古佳作《師說》,從中感受韓愈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2、文體簡介 說,是古代論說文的一種,是申說事理的文章,有的偏重敘事,如《捕蛇者說》,有的說明中抒情,如《愛蓮說》;有的偏重說理,如《師說》。

“說”是古文中的一種文體,屬論說文範疇,一般陳述自己對某種事物的見解。“師”是本文要着重論述的論題。“師說”,意思是“說說關於從師的道理”。韓愈寫這篇文章是送給他的學生李蟠的,是他35歲時在長安當國子監四門博士時寫的。文章針對當時社會上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痛加鍼砭。着重闡明教師的作用和從事應採取的態度,有破有立,對我們今天仍有借鑑作用。本文是韓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

三、合作探究(第一段):

1)範讀,生朗讀:

2)學生討論:A本段重點實詞 B本段重點文言現象

3)展示討論成果:

重點實詞:聞:知道,懂得

固:本來

古今異義:古之學者 古:求學的人 今:有專門學問的人 無貴無賤 古:無論 今:沒有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古:用來……的,……的憑藉今:表因果

通假字: 受,同“授”

詞類活用: 吾從而師之 名詞 意動 以……爲師

文言句式:(指出句式特點,並翻譯)1)判斷句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師之所存,道之所存也

2)狀語後置句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4)理順文段內容,練習背誦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教師職責: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者也。

——從師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擇師標準:生乎吾前——生乎吾後

——結論: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志之所存也。

四、學生質疑反饋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背誦第一段

《師說》導學案第二課時(教師版)

一、目標展示:

知識與能力:掌握積累“師”、“傳”等文言常用實詞的一詞多義現象。

理解賓語前置現象

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自主探究,理解背誦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知從師的重要性,親師信教。

學習重點:1、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2、積累文言實詞,理解賓語前置現象。

3、背誦第二段

學習難點:背誦全文

二、課前測評:

1、古之學者 (求學的人 ) 無貴無賤 (無論 )

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用來……的,……的憑藉)

2、人非生而知之者,( )?( ),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是故無貴無賤,( ),( ),( )。

三、研習第二段:

1)範讀,生朗讀:

2)學生討論:A本段重點實詞 B本段重點文言現象

3)展示討論成果:

重點詞語:

君子不齒( )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歟!

或師焉,或不( )焉

一詞多義:

(1)師 ① 古之學者必有師 聖人無常師 ( 老師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專門技藝人) ② 吾師道也(學習、效法) 不恥相師 (學習、效法)或師焉,或不焉 ( 從師)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從師)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從師)吾從而師之(以……爲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老聃(以……爲師)(2)傳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動詞 傳授)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動詞 流傳)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名詞 解釋經書的著作)

詞類活用:

是故聖益聖,愚益愚。

古今異義:

小學而大遺 古:小的方面學習 今:小學校

今之衆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古:一般人 今:許多人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點,並翻譯)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知識延伸:

賓語前置: A、(用“之”“是”等作爲賓語前置的標誌 )(1)何陋之有?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聽。

(3) 何厭之有?

B、(否定句中 ,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1)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2)古之人不餘欺也。

(3)忌不自信。

C、(疑問句中(誰、何、胡、奚、曷、安、惡、孰)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1)微斯人吾誰與歸?(2)大王來何操?(3)沛公安在?

4)理順文段內容,練習背誦

論證從師的必要性(對比論證):(1)古之聖人——今之衆人

(2)愛其子——於其身

(3)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總結:“嗚呼!——其可怪也歟!”

四、學生質疑反饋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背誦第二段

預習後二段

《師說》導學案第三課時(教師版)

展示目標 :

知識與能力:掌握積累文言常用實詞的一義多詞現象。

理解被動句

背誦課文

過程與方法: 自主探究,理解背誦

情感與價值觀:感知從師的重要性,親師信教。

學習重點:積累文言詞意思“之”“其”

背誦全文

學習難點:背誦全文

二、課前測評:

1、理解下列詞語含義

(1)小學( )而大遺

(2)今之衆人(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3)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2、默寫

(1)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2)愛其子,( );於其身,( )。

(3)( ),( ),或師焉,或不焉,( ),()。

三、研習第三、四段:

1)範讀,生朗讀:

2)學生討論:A本段重點實詞 B本段重點文言現象

3)展示討論成果:

重點詞語:郯子之徒( )

餘嘉( )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 )之

知識延伸:

1、表示讚許意思的詞語:贊 稱 多 許 與

2、表示贈送意思的詞語:遺 貽 齎

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特點,並翻譯)

不拘於時

一詞多義:

之 課文中出現 25 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A. 擇師而教之 (指代人或事物 “他她它(們)”)B. 郯子之徒 士大夫之族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這類”、“這些”)

②作助詞,有五種情況A.放在定語與中心詞之間 助詞“的” 古之學者 B.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不譯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C、賓語前置 的標誌 句讀之不知 D、定語後置的標誌 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③吾欲之南海 (作動詞,“到”、“往” )

其 課文中出現 17 次,用法如下:

1.作代詞(1).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 他 ) (2)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 ( 那些 ) (3)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 他們 ) (4)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 他們的 ) (5)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 ( 自己 )

2.作語氣副詞(1) 表猜測 聖人之所以爲聖……其皆出於此乎 ( 大概 ) (2)表感嘆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欽 ( 多麼 )(3)表商量 吾其還也。 ( 還是 )

4)理順文段內容,練習背誦

第三段:舉例論證(孔子從師)

第四段:交代寫作緣由

四、學生質疑反饋

五、課堂小結

六、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師說》複習學案20

文言文專題複習學案2——《師說》

【學習目標】

1.積累“師、道、傳、惑”等實詞,“其”“乎”等虛詞。

2.熟練背寫,準確翻譯全文。

【學習流程】

一.加點的詞語(15分)

(1)古之學者必有師( )

(2)恥學於師( )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

(4)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

(5)或師焉,或不焉( )

(6)小學而大遺( )

(7)術業有專攻( )

(8)不拘於時( )

(9)聖人無常師( )

(10)餘嘉其能行古道( )

(11)作師說以貽之( ) 貽笑大方

(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今乃以“看鬆”名庵( ) (2013山東)

(13)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2014年浙江卷)

二、一詞多義(每空1分,28分)

徒1.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 )

2.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老大徒傷悲。( )

3.徒以吾兩人在也( ) 徒慕君之高義。( )

4.相如徒以口舌爲勞( )

5.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 )

傳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

3.六藝經傳皆通習之( )

道1.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2.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3.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4.策之不以其道( )

5.不足爲外人道也(說 )6.從驪山下,道芷陽間行。( )

其①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 2012浙江)

②其皆出於此乎?()( 2014山東)

③其孰能譏之乎?()

④則或咎其欲出者()

⑤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⑥其若是,孰能御之?()

⑦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⑧而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⑨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⑩其自視也,亦若此也。()(2012湖南卷)

⑾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2012天津卷)

(12)則或咎其欲出者。( )(2011湖南)

(13)其翼若垂天之雲( )(2014四川)

(14)爾其勿忘乃父之志( ) (2014天津)

乎 ①其聞道也固先乎吾(興皆固讓,安乎里巷。)()(2012山東卷)

②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③生乎吾前()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⑤其皆出於此乎?()

⑥嗟乎!(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爲“啊” )

則 (1)於其身也,則恥師焉。(填淤則舟楫不通。)( )(2012安徽卷)

(2)位卑則足羞,官盛則進諛。( )

三、翻譯句子(每句3分,18分)(抓關鍵詞,重句式,整體翻譯,句子要通順)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 聖人之所以爲聖,愚人之所以爲愚,其皆出於此乎?

3、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4、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5、 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6、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7、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四、名句默寫: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 。

五.拓展閱讀,給下列文字斷句。(6分)

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畜成其得。

文言文專題複習——《師說》

一.加點的詞語(15分)

(1)(求學的人 )(2)(以……爲恥)(3)(疑難問題)(4)(糊塗 )

(5)(有的)(6)(放棄、遺漏)(7)(學習、專攻)(8)(被)

(9)(固定的)(10)(讚許)(11)(贈送)(12)(卻)(13)( 介詞,對於)

二、徒

1.(這些人) 2.(徒然、白白的) (徒然、白白的)3.(只、不過)(只、不過)

4.(只、只不過)5.(門人、弟子)

1.(傳授) 2. (流傳) 3. (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作)

1.(道理) 2.(風尚)3.(道德學問) 4.(方法)5.(說)6取道

其①(語氣副詞,表婉商語氣,“還是” ) ②(語氣副詞,表揣度,“大概 )

③(副詞,“豈,難道”)④(指示代詞,表遠指,“那、那個、那些”)⑤(代詞,表第三人稱,“他”“他的)⑥(副詞,表假設,“如果”)

⑦(表第三人稱,可譯爲“他的)⑧(代詞,表第一人稱,指自己)⑨(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爲數詞 )⑩(代詞,他(們) )

⑾(代詞,那,那些)(12)(代詞,那個)

(13)(代詞,它的)(2014四川)(14)(語氣副詞,一定)(2014年天津)

①(相當於“於”,表示比較,可譯爲“比”)②(相當於“於”,引進動作的對象,可譯爲“對”)③(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可譯爲“在”)④(用於疑問句末,表示反詰語氣,可譯爲“呢”)⑤(表示揣測語氣,可譯爲“吧”⑥(語氣詞,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爲“啊”)

則 (1 )(卻)(2)(就)

三、翻譯句子(每句3分,18分)(抓關鍵詞,重句式,整體翻譯,句子要通順)

1、老師,是靠他來傳授 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

2、聖人成爲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爲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出於這個原因吧

3、不通曉句讀,不能解除疑難問題,有的向老師學習,有的不向老師學習。

4、以地位低的人爲師就可羞,以官職高的人爲師就近乎諂媚。

5、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6、我向他學習的是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

7. 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五.拓展閱讀,給下列文字斷句。(6分)

人之蘊蓄/由學而大/在多聞前古聖賢之言與行/考跡以觀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識而得之/以畜成其得。

《師說》教學案例

《師說》教學案例

靈臺一中 張玉梅

一、“五二一”小組合作學習目標

(一)知識技能

1、課內“五步”目標

①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掌握文言實詞“師”、“道”、“傳”、“聖人”、“衆人” “下”、“句讀”、、“師”等語境意義

②掌握文言虛詞如其”、“所以”、“孰”、“乎”、“之”等的意義和用法;

③領會課文正反對比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2、課外“兩段”目標

【強化訓練】(30分鐘)目標:

①背誦課文2——3段,小組督促檢查

【拓展練習】學生完成練習冊——《學業質量模塊測評》第100頁“課後實踐導練”第三題“課外閱讀”中的《學校》一文,完成10——13題

3、課內外“一體化”目標

①、通過朗讀和文言詞句的積累,培養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

②、 掌握重要字詞及文言現象,背誦全文。

③、領會課文正反對比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①學會在語境中確定多義文言實詞具體意義的方法;②學會辨別文言句式結構特點和語氣(反問與設問)。③基本學會通過探究段落關係來確定文章中心論點的方法;④掌握對比論證的特點和應用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認識終身學習的重要意義,明確從師的基本標準;②感悟“不恥下問”的道理,感受文章通俗平易、“務去陳言”、“詞必己出”的語言風格。

二、“五二一”小組合作學習過程

(一)、課前自主學習設計:

第一課時結束後,在“一體化”新課預習階段,採用“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佈置學生對照課文註解及工具書,自主預習課文2——4段,在課文的字裏行間標註出各段句中的關鍵詞、重點詞,並完成《學業質量模塊測評》95頁“基礎梳理”第三題,掌握本文的一詞多義現象。爲第二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

這一學習目標由小組成員互相督促,最後組長檢查完成情況。

(二)課內“五步”學習安排:

第一步:自主學習檢測(10分鐘)

第一課時的課外“兩段”中,通過30分鐘的“自主學習”與“新課預習”,熟悉了課文2——4段的內容,積累了重點詞句.上課後立即進行學習檢測,既可以督促學生的課外學習,檢查課外學習效果,又能很快提高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檢測內容:

1、通過設計下列問題,檢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誦情況:

老師的職責是什麼?求學的人爲什麼要從師學習?擇師的標準和態度是什麼?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闡述了什麼觀點?作出了什麼論斷?

2、解釋系列句子中加點詞,掌握“師”、“道”、“惑”、“聖人”、“衆人” “下”、“句讀”、“遺”、等語境意義及文言虛詞“其”、“所以”、“孰”、“乎”、“之”等的意義和用法

第二步:小組合作探究(20分鐘)

這一步節分兩部分實施:①讓學生分組探究下列三個問題。②由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小組解決不了的疑難點,疑難問題由其他組成員解答,學生解答問題的紕漏之處,由老師補充。

探究問題設計:

1、小組合作誦讀課文2——4段, 討論、落實重點句式的特點和翻譯疑難句子,完成《學業質量模塊測評》“基礎梳理”五、六題(完成後小組訂對)

討論點撥中強調下列句子的句式及翻譯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否焉,小學而大遺(賓語前置句)

②、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③、三人行,則必有我師

④、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斷句)

2、韓愈寫《師說》時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怎樣的呢?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分析並批判這種風氣的?這種分析批判的作用是什麼?(通過這個問題的合作討論,弄清第二自然段的結構層次,學習對比論證的寫法,爲學生的背誦課文打基礎)(明確:對比論證法。縱比、自比、 橫比)

3、這篇文章韓愈說寫給誰的?何以見得?文中有沒有信息?( 設計這道題意在掌握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探究韓愈寫作《師說》的目的,提高學生對從師重要性的認識)

第三步:自主學習、強化練習(10分鐘)用幻燈片展示下列問題,讓學生圍繞下列問題熟讀背誦第二段(方法:先指名學生用原文填空,然後讓學生看着幻燈片的問題誦讀課文,嘗試背誦)

(1)本段的分論點是:

(2)從三個方面進行正反對比論證,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從而論證了分論點:

縱比: 自比: 橫比:

(3)從批判反面現象中闡明中心論點:

第四步:小結課文,佈置課外作業

《師說》是必修三第三單元的最後一課,下一節課是單元學習鞏固_____課堂檢測,測評內容爲《《學業質量模塊測評》的“質量測評(三)”.因此無須新課預習.

三 課外一體化學習設計:

1、拓展延伸(15分鐘)學生進行延伸閱讀的內容稍有難度,爲了保質保量完成任務,需要延長此步段的學習時間。

拓展練習:學生完成練習冊——《學業質量模塊測評》第100頁“課後實踐導練”第三題“課外閱讀”中的《學校》一文,完成10——13題,進一步體會從師學習及學校的重要性。(學生自主完成作業,小組訂正評比)

2、強化訓練(25分鐘)

①背誦課文2、3段(小組合作:組與組之間,組內個人與個人之間競賽式背誦,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②完成《《學業質量模塊測評》的“課後實踐導練”1——8題鞏固相關文言知識。

《師說》說課稿4

《師說》說課稿

靈臺一中 張玉梅

一、 說課標、教材

(一) 新課程標準關於文言文教學的要求:

1.閱讀淺易文言文,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2.學會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啓迪。

(二) 關於課標的解讀:

據《課標》要求,文言文教學應該落實以下任務: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 篩選並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3.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

(三) 關於教材 :

1.新教材編寫分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編排上有明顯的“兩重一輕”傾向。“兩重”是指重視誦讀,重視積累;“一輕”是指輕篇章的瑣屑分析。這一傾向從新教材的練習設計上可明顯看出來。我個人認爲文言文教學應體現這種傾向,多誦讀、多積累,培養語感,避免大量無效的分析。

2.《師說》一文的教材地位:

《師說》是韓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這是一篇抨擊時弊,宣揚師道的著名論文,是韓愈議論文中的典範作品。文章批評了當時不重視師道的不良風氣,以嫺熟的藝術技巧,運用正反對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階層的愚頑與可笑。靈活自然的敘述和議論,將“從師之道”的幾個重要原則問題闡述得極爲深刻,令人信服。 教材將本文安排在第三單元最後,即安排在《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之後 ,並且處理成自讀課文。我想,當成自讀課文應該基於以下幾點原因:

文言字詞、句式等知識有了初中和高中必修一、二、三的積累,應該有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此爲一;本單元前三篇均爲論述性文章,學生對論述文的論證方法、結構方法有了一定的積累,此爲二。以上兩點,成爲自讀的前提和基礎。

本文安排在單元的第四篇,如何指導學生學好這篇課文,是樹立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嘗試主動學習文言文,掌握文言學習方法的關鍵。

二、說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一)根據新課標倡導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出發設計課程目標的要求和高一的學生對於文言文的知識還在積累階段的,應該注重基礎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的誦讀的實際情況。我擬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自學,掌握文中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實詞有“師”“傳”“從”“道”、虛詞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夠 區別古今異義詞語,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②掌握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讀能力,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

2.過程與方法:本課遵循情境導入—朗讀吟誦—質疑—文本探究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依據課標要求,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點、難點如下:

重點: 指導,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鑑賞分析本文說理方式和方法。

難點:理解本文的論證方法

三、說學法、教法

(一)學 法

① 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最基礎、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誦讀法成功的關鍵是要讀出聲音的各種形態,如節奏、語調、語氣等,只有這樣,才能聽到“古人”的.心聲,才能觸摸到言語主體的情味。當然,要做到這一點,有一個探究、發現的過程,老師應指導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察語氣,逐步讀出“情味”來,揣摩文意。因此,範讀、多讀尤爲重要。

② 圈點法:使用各種圈點勾畫符號閱讀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種重要的讀書方法。清代學者唐彪曾說:“凡書文有圈點,則讀者易於領會,而句讀無訛。”我從兩方面指導:一是指導使用圈點勾畫符號,二是指導學生在此基礎上適當作一些批註。

(二)教 法

① 點撥法:所謂“點”就是點擊要害,抓重點;所謂“撥”,就是撥疑難,排障礙。此法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我主要點撥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樣準確理解一詞多義的幾種方法,通過比較,溫故知新,從而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② 歸納法:從高一上學期開始,我一直指導學生對常見實詞、虛詞的意義用法進行系統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這樣既便於記憶,又便於運用。例如《師說》第一課時講解重要實、虛詞,我主要運用歸納法,歸納“傳”“師”“道”等實詞義項及“之”“其”“所以”等虛詞用法。

四、 說教學程序

(一)總體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教學整體思路:通過誦讀把握全文;通過質疑師生互動;通過歸納使知識系統化、網絡化;通過課堂背誦指導,強化記憶,減輕學生課外負擔。在這個思路指導下,《師說》一文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誦讀課文,學習第一段和第四段,積累實虛詞;第二課時主要是誦讀研習二、三段,歸納文言詞句,分析論證結構,引導背誦第二段。

(二)第一課時教學過程設計思路:第一課時簡單瞭解作者、背景、然後甴問題:本文是韓愈爲誰寫的一篇文章?爲什麼要寫本文?導入第四段的學習,再由問題:古人的從師之道是什麼?過度到第第一段的學習,通過學習明確:第一段告訴我們古人的從之道是: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從,師之所從也。

第二課時的設計見教案。

《師說》高效導學案20

神木中學352高效課堂高一語文導學案

《師說》

【教學設想】

1.瞭解韓愈關於尊師重道的論述和本文的思想意義。

2.學習借鑑本文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實詞“傳、師、從”,虛詞“以、也、則、於、乎、所以”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區別古今異義詞語。

4.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知識鏈接】

1.作者介紹

韓愈,字_______,世稱_______,諡號“____”,作品集有《___________》。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導者,後人稱之爲“文起八代之衰”,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其餘七家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礎積累】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句讀( ) 鍼砭( ) 阿諛( ) 郯子( ) 萇弘 ( )

老聃( ) 經傳( ) 李蟠( ) 或不焉( ) 貽( )

二、解釋下列實詞意思。

師 古之學者必有師( ) 吾師道也( )

吾從而師之(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 十年春,齊師伐我( )

傳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

六藝經傳( ) 朔氣傳金柝( )

道 吾師道也( )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

策之不以其道( ) 何可勝道也哉( )

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

三、詞類活用

其下聖人也亦遠矣( ) 而恥學於師( )

小學而大遺( ) 位卑則足羞( )

吾從而師之( ) 吾師道也( )

聖益聖,愚益愚( )

四、古今異義

1.古之學者必有師( )

2.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

3.小學而大遺( )

4.今之衆人( )

5.吾從而師之( )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五、特殊句式

指出下列句式並翻譯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4.不拘於時,學於餘

【合作探究】

一、 梳理課文思路,試體會本文藝術特色。

二、梳理文中作者認爲從師應該遵循的道理,任取一點結合自身感受談談自己的理解。

【拓展延伸】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不俟獎勵。洎舉進士,投文於公卿間,故相鄭餘慶頗爲之延譽,由是知名於時。尋登進士第。

宰相董晉出鎮大梁,闢爲巡官。府除,徐州張建封又請其爲賓佐。愈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操行堅正,拙於世務。調授四門博士,轉監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門,宰相不專機務。宮市之弊,諫官論之不聽。愈嘗上章數千言極論之,不聽,怒,貶爲連州陽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爲江陵掾曹,荊南節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爲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於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爲淮西宣慰處置使,兼彰義軍節度使,請愈爲行軍司馬。淮、蔡平,十二月隨度還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詔愈撰《平淮西碑》,其辭多敘裴度事。時先入蔡州擒吳元濟,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愈性弘通,與人交,榮悴不易。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稱薦於公卿間,而籍終成科第,榮於祿仕。後雖通貴,每退公之隙,則相與談宴,論文賦詩,如平昔焉。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爲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僅十人

(節選自《舊唐書·韓愈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愈生三歲而孤,養於從父兄 跟隨

B.操行堅正,拙於世務 專心

C.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 當時

D.憲宗命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雕刻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此論喧於朝列 隨稱薦於公卿間

B.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館修撰 愈自以才高

C.執政覽其文而憐之 荊南節度使裴均館之頗厚

D.與人交,榮悴不易 少時與洛陽人孟郊、東郡人張籍友善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韓愈從小失去母親,跟隨父親和兄長,自幼刻苦讀書,後來考中進士,文章得到別人的賞識,終成一代名士。

B.韓愈曾上過幾千言的奏章把宮市的弊端毫無保留地講了出來,皇上不僅不聽,反而大爲生氣,把韓愈貶到邊遠的陽山做縣令,後來才酌情內移到江陵任職。

C.元和十二年,韓愈擔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因隨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鎮之亂有功,被朝廷任命爲刑部侍郎。韓愈借撰寫《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頌德。

D.韓愈性情寬宏通達,與他人交往,不論人家地位如何變化,他總不改變態度。他跟孟郊、張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4.斷句和翻譯。

(1)用“/”給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浪線的文字斷句。

而觀諸權門豪士如僕隸焉瞪然不顧而頗能誘厲後進館之者十六七雖晨炊不給怡然不介意大抵以興起名教弘獎仁義爲事凡嫁內外及友朋孤女僅十人

(2)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近者鍔還省父,愈爲序餞鍔

②愬妻出入禁中,因訴碑辭不實,詔令磨愈文

《師說》授課突破法教案

《師說》授課突破法

文/楊伯威

《師說》是古文的傳統名篇。在深化改革形勢下的授課,要跳出舊的思維定勢而達到新的突破。突破之法是,以學生對譯成文然後檢查落實詞義和句法爲基礎,進而展開對內容的重點辨析、發掘、梳理和品味。

一、設疑以明概念。

設疑是探求真知的一種驅動力,是開啓心智的一把金鑰匙。“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張載《經學理窟義理》)。找出行文概念上可能產生的疑點加以必要的引發闡釋,必然會有助於文意某些內在聯繫的理解。

1“古”的時間

“古”是文中樹起的一面鑑古以戒今的旗幟。舉凡“古之學者”“古之聖人”“能行古道”之所謂“古”者,究竟指何歷史時期,須從“今”說起。本文爲李蟠而作。據李蟠是唐德宗貞元十九年進士,推知本文當在前幾年即作者年約35歲時所寫。按文中例舉的孔子和“六藝經傳”,都是“古”之影響最大者:孔子,春秋時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六藝”,非指奴隸主階級教育子弟的禮、樂、射、御、書、數六種技藝,乃指《詩》《書》《易》《禮》《樂》《春秋》六部儒家經典,因其後連用了“經傳 ”。僅《春秋》一經就有三傳分行: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的《左氏傳》,戰國時齊人公羊高的《公羊傳》,魯人穀梁赤的《穀梁傳》。另按《師說》系作者體現古文理論的代表作之一,自以反對六朝以來的浮豔文風,提倡先秦兩漢文章傳統爲創作宗旨。再按作者倡導古文運動時自稱“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答李翊書》),稱“先生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 ”(《進學解》)。至此,文中“古”所指時間昭然若揭:先秦兩漢。 ?

2“師”的形式

文中爲論證“學必有師”的論點,在確定“ 能者爲師”的前提下,先後列舉“師”的三種形式。

(1)問經式。 17歲的李蟠“好古文”,向韓愈請教“六藝經傳”。聯繫前文對所擇“童子之師”愚妄做法的否定,便不難斷認這是本文從師的主證形式。

(2)學藝式。“巫、醫、樂師、百工”各具專門技藝。只有師傅弟子“不恥相師”,取長補短,才能使技藝精益求精,漸臻佳境,有所發明創造。這是本文從師的旁證形式之一。

(3)交遊式。文引《論語述而》中“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話,就隱含交遊“擇善而從”之意。事參作者自敘:“所與交往相識者千百人,非不多,其相與如骨肉兄弟者,亦且不少,或以事同,或以藝取,或慕其一善”(《與崔羣書》)。這是本文從師的旁證形式之二。

3?“君子”的所指

古籍中所謂“君子”,西周、春秋時指貴族、做官的人,如《書無逸》言“君子所其無逸”,孔穎達疏引鄭玄曰“君子,止謂在官長者”; 春秋末年以後,漸指有道德和才能的人,如《荀子勸學》所引“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而本文中所提“君子”,顯然不屬後者,連同前文“士大夫之族”“衆人”(不含“巫、醫 、樂師、百工”)者流,原不過是“恥於從師”的不同稱呼而已,均指“世祿之家”——世代相承的官僚地主。

4?“聖人”的涵義

文中兩處出現“聖人”的字眼。第一處和“衆人”對文的“聖人”,泛指古代統治階級所推崇的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包括禹、湯、文武 、周公、孔子。這源於作者在《原道》中特創的聖人傳道的歷史“道統”:“堯以是傳之舜 ,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 ,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而作者對這個道統中的“聖人”訓爲“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爲聖一也”。第二處“聖人無常師”的“聖人”,專指下文用作例證的孔子,乃儒家定 於一尊以後的特稱。

二、參讀以顯意旨。

閱讀的次第並非單純直線性的順序,而是一個互爲參照的網絡。因此需用參讀法,纔有可能深透理解。

1?對比型——用另外的資料和本篇的某一語言現象作比較,以突出本篇的特定觀點孔子曾把人們學知情況分成四等,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也”(《論語季氏》),實際上劃成“生知”爲“上”、“學知”與“困知”爲“次”兩類,在知識起源的二元論中表現出唯心論的先驗論的偏見。韓愈力主“惑必從師”的“學知”,於是涉筆曰“人非生而知之者”,否定了孔子所謂“生知”的“天才論”。 ?

2?印證型——用有關的史料作本篇某一語句的註腳,以強化它要證明的觀點。“孔子師郯子……”一句就是這樣。 ?被尊崇爲“至聖先師”的孔子並非“生知”。他曾有向郯子請教過少,白皋氏“以鳥名官”的故事: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爲雲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爲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爲水師而水名;太白皋氏以龍紀,故爲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白皋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爲鳥師而鳥名。(《左傳昭公十七年》)他也曾向魯國師襄學鼓琴。開始“十日不進”,後經指點,由“習其曲”進爲“習其數”,又進爲“習其志”,最後“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進爲“得其爲人 ”。(《史記孔子世家》)他還和南宮敬叔一起乘車至周,“問禮於老聃,訪樂於萇弘。歷郊次之所,考明堂之則,察宗廟之度”,因而“乃今知周公之聖,與周之所以王也”(《孔子家語觀周》)。這些史實表明:孔子也是“學知”的,只不過是“聖人無常師”而已。

3?導引型——由行文線索引出相關資料,以貫通本篇的觀點。“恢復師 道”是本篇的行文線索。韓愈處於“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的中唐時期。當時情況正如他的盟友柳宗元所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笑之,以爲狂人 。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臺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爲師。”(《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師說》名爲李蟠而作,實則藉以抨擊當時所謂“士大夫之族”。他們自恃門第高貴,不肯應舉入仕,從而輕視和厭棄儒家“道統”。因此作者把“傳道”引爲己任:天不欲使茲人有知乎,則吾之命不可期;如使茲人有知乎,非我其誰哉!其行道,其爲書,其化今,其傳後,必有在矣!(《重答張籍書》)

4?發散型——抓住文意的核心予以連續發掘。對統貫全篇之“道”,不宜只囿於“孔孟之道”的抽象解釋,還需聯繫《原道》相關內容作必要的深化。

(1)孔孟之道的中心思想是仁義道德:“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這實際上把“道”視爲仁義的整體的客觀存在,賦予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內涵。

(2)“仁政”思想加以社會制度化,演繹爲新型系統的封建等級制度和倫理制度: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行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 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韓愈心目 中的這幅封建秩序標準圖,正合乎儒家“道統”的原則。

三、列圖以探思路。

文章的結構是作者的思路的物化。探求作者的思路須從文章的結構入手。《師說》的結構,建立在以“道”爲軸心的關係網上。例如下圖:

探路的步驟是:

A?以簡練的整句概括1—4段各帶“道”字的段旨。

B?指出“道”字在1—4段中分作“道理”“風尚”“學說”“主張”的不同涵義,及辨出“道”字所用的基礎義、引申義、關聯義。

C?說明各段之間的論證關係:1—2是由古到今的相反關係,其中1爲論點,2爲反證;3— 4是由古到今的相承關係,其中3爲古之正例,4爲今之反例。

D?找出鋒芒所向的第2段中四種對比:①②各爲兩體對比,③④各爲一體兩面對比

從上述探路的步驟不難看出列圖的作用:它對全篇有化繁爲簡的功能,對學習有以簡馭繁的功效。

四、誦讀以揣文氣。

學古文,要“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龍 知音》),達到“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朱子語類輯略》)的境界,非有誦讀的“涵泳工夫”不可。涵泳工夫宜下在文氣上。韓愈說過:“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他的“氣盛言宜”說在《師說》中也得到充分體現。>

文中順暢的思路化作流貫的文氣。那由“道”字勾聯輻射、寓褒貶於對照中的動盪流走的氣勢,不是一種以情動人的內在之氣嗎?那同內在邏輯相適應而形成整散結合、長短交錯的鏗鏘句式,不是一種以語感人的外在之氣嗎?就後者說,只要對某些句子的組合關係及語氣效應稍加品味便知。文中妙用了“彼童子之師”那樣的挈領句、“句讀之不知”引出的分系句、“生乎吾前”組成的鋪陳句,讀起來給人以流暢貫通之感;又雜用了立意“學必有師” 的論斷語氣、援引孔子語爲證的讚賞語氣、痛斥門閥“貴賤、長少”觀念的抨擊語氣、爲師道不復而一再“嗟乎”“嗚呼”的感慨語氣、體味“聖愚”“出於此乎”的質疑語氣、指“ 學小遺大”爲“未見其明”的責備語氣、嗔“士不及工”爲“可怪也歟”的諷刺語氣,讀起來給人以起伏迭宕之感。偌多靈活多變的句式和語氣融會契合,形成一種語調疾徐不一、高 低相兼、剛婉交錯的節奏。這些都是韓文文筆酣暢、風格雄渾所從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