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一教案 > 高一語文花未眠教案4篇

高一語文花未眠教案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5W 次

作爲一名教學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語文花未眠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語文花未眠教案4篇

高一語文花未眠教案1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二單元第四篇課文,是曰本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關於美和審美的哲理散文。現就教材、教法、學法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單元設計的目的是通過閱讀現當代散文,學會在總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的基礎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語言。學會整體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學會體會散文語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冊第二單元的最後一篇課文,文章以發現海棠花未眠寫起,從三個方面闡述:自然美是無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重視自然美,崇尚寫實精神。本文由於是哲理散文,加上學生對藝術欣賞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內容理解較難。如何把難理解的文章深入淺出的講解好,使學生能較好的理解體會是教學設計的關鍵所在。

2、教學目標:

根據本單元教學對學生知識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課特點,特制定兩個教學目標:(1)情感目標,理解本文主旨,讓學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識。(2)知識與能力目標,學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品味散文語言。能從現實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學會創造美。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的設定,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就確定爲:理解本文主旨與鑑賞本文語言,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二、說教法:

本文教學重點是理解主旨和鑑賞語言,因此教學中讓學生整體把握文章是關鍵。運用前幾篇課文所學的提要鉤玄的方法,學會勾畫圈點重要的句子,抓住關鍵句子理解主旨。採用重點段落重點閱讀的方法進行。同時輔之以多媒體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儘快的抓住關鍵。同時也採用問題激趣討論法,使學生能自主地探討問題。

三、說學法:

本課內容較難理解,特別是有些哲理性較強,隱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語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等,理解較困難,因此,課堂上要激發學生的探討興趣,讓學生自由的發表意見,自主合作的探討問題。

四、說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以一組鮮花圖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讓學生自由發表觀後感受,引起學生對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賞。此設計直接調動學生的審美情感。然後由蘇軾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題目。

2、簡介作者川端康成。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首先指定學生朗讀第三段內容,然後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麼?或者說有什麼感悟?接着讓學生評價是否同意這個觀點?能否說說他們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過這個過程的閱讀,學生就能整體把握到文章的一個觀點: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同時也通過討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們身邊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們平常沒有留心,讓學生明白平時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樣的環境中發現海棠花的美的呢?學生通過閱讀課文學會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點起來,我一個人凝視着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我之發現花未眠,大概也是由於我獨自住在旅館裏,凌晨四時就醒來的緣故吧。”然後教師小結:作者能夠發現司空見慣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爲“靜”;二爲“孤獨”。學生通過這一環節的自學,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觀點“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找到並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現的有關藝術作品的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思考對於這些藝術作品作者持什麼態度?它們有什麼共同點?藉此讓學生再去讀文章關於這些內容的段落,明白這些藝術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結合,能夠給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藝術作品更能引起欣賞者美的共鳴,能夠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

6、通過這幾個環節的學習,學生對內容有了全面的瞭解,教師此時再加以總結,學生就對內容有了更明確的理解。教師小結: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寫起,闡述了自己對美和審美的三個觀點,即: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親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藝術品能提高人對美的感受能力。這三個觀點其實就是要告訴我們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發現的美,創造有所發現的美。

7、學生對內容有了較深刻的理解,然後再進行遷移拓展就順理成章了。設計一個遷移訓練,讓學生從讀到寫,出示一個名家描寫自然美的語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個學生習作的片斷(幻燈顯示)。也請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話把它描述出來。

8、最後一個環節就是品味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含義。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由討論,你認爲優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教師可舉例引導如:(1)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2)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9、最後教師總結:通過學習,我們可以發現,雖然這是一篇談論美學問題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實美無處不在,美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應該感謝川端康成,他告訴我們只要細心地去尋找,用心地去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美,感受美並能創造美。那就讓我們以這種美好的心態去擁抱我們燦爛的明天吧!

高一語文花未眠教案2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關作

2、體味作者從自身感受起筆,從而引申開去的寫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藉助文本進一步提高散文的認識鑑賞能力

4、通過學習,瞭解一些美學知識,理解美與審美問題

教學重點

1、理解本文的主題,把握作者寫作的目的

2、鑑賞文本的語言,重點體會文章精彩句子的內在意義

教具準備

多媒體資料、文字資料、朗讀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美”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我們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讚歎作家、藝術家筆下的美景嗎?我們不是常常神往於迷人的如情似夢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壯的黃果樹瀑布嗎?究其根源,不是生活本身平淡乏味,而是我們缺少一顆感受美的心靈,缺少一副感受美的五官。若打開“五官”,用我們鮮活的心靈、審美的眼睛感受我們生活的環境,你就會發現,你終年生活的山鄉村野、天然生態的花鳥蟲魚,都是那樣的令你耳目一新!川端康成從“花未眠”這一自然現象引發了對自然美的一系列值得玩味思考。

二、作家簡介

日本現代文學大師。1968年因《雪國》一書“以敏銳的感受及高超的敘事技巧、表現了日本人的內心精華”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該書還被譽爲“日本近代文學史抒情文學的頂峯”。川端康成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小說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隻鶴》、《睡美人》、《雪國》、《古都》等最富盛譽。他的作品在虛幻、哀愁和頹廢的基調上,以病態、詩意、孤獨、衰老、死亡來反映空虛的心理、細膩的感情和憂鬱的生活,追求一種頹廢的至美,達到一種空靈虛無的藝術至境。1972年4月16日,這位追尋東方美的文學大師,在公寓用煤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快速閱讀,同時注意以下問題:

1、字詞讀音和寫法

綻放(zhàn)壁龕(kān)邂逅(xièhu)相似(sì)似的(shì)

滲透(shèn) 盛放(shèng)盛飯(chéng) 陶冶(yě)拙劣(liè)

模樣(mú)翌日(yì) 拜謁(yè)不可思議(yì)凌晨(líng)

毋庸置疑(zhì)迥然不同(jiǒng)阪上走丸(bǎn)

2、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邂逅:偶然遇見。

領略:瞭解事物的情況,進而認識它的意義或辨別它的滋味。

拜謁:拜見,瞻仰。

迥然:形容差的很遠。

開光:佛家語,謂佛像開眼之光明。

衆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微不足道:微小的不值一提。

3、在課文中畫出自己喜歡的句子。

四、閱讀思考,回答問題。

朗讀過程中教師提出以下幾個問題來幫助理解課文。

⑴第二段中“我”爲什麼“大吃一驚”?第八段中“我”又爲什麼“嚇了一跳”?

⑵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是什麼?

⑶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爲什麼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確:

⑴因爲發現花未眠,發現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發現小狗的樣子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從上下文中找出相關句子,再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轉換和表述。)

⑵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爲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並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着終結,意味着“進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兩例的意圖顯而易見。)

⑶“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這衆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啓迪,成了美的開關”句,結合分析可知,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於美的啓迪的角度而說的。)

五、引導提高,討論研究

教師:作者通過一朵沒有睡覺的花引發開來,一直寫到了“美”這個問題,正如同學們所理解的,作者在文章中寫了很多優美的句子,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爲什麼你會覺得它寫得很好呢?現在開始,你們可以四人一組分組討論,先看看你們的認爲美的句子是否相同,再看看你們的原因,想想作者爲什麼要這麼寫?

明確:在最後的交流中教師對以下的句子稍做說明引申。

⑴我常常不可思議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問題。

作者說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實談的確實很高深的'美學問題,這就可以引導學生得出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

⑵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根據對下文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哀傷”是作者悟出這個結論後感受到心情的遺憾。

⑶只要有點進步,那就是進一步接近死亡,這是多麼悽慘啊。這並不說明畫家就是害怕死亡,他只是爲無法進一步去認識美而感嘆。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寫了很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他對美學得出的結論。

六、課文分析,結論總結

教師:根據上面同學們的理解,我們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在這篇文章裏得出了很多的美學結論,請大家來歸納。

明確:文章中間得出的結論主要有以下的內容

⑴自然總是美的,而且是無限的

⑵自然物可以啓迪人,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

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⑷藝術品是對自然美的反映,好的藝術品也可以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

⑸藝術美和自然美和諧統一

⑹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

[總評]今天這堂課我們從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學到了許多哲理。美是無處不在的,用作者的話說就是要“發現存在的美,感受已經發現的美,創造有所感受的美。”

而體味散文的美,首先要透過“散”的外表,理出內在的經緯。請同學們記住抓關鍵語句法,並反覆實踐,這同樣是一種審美能力。

七、知識檢測

1.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

A、本文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說家,1968年因爲長篇小說《雪國》、《千隻鶴》、《古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B、羅丹是法國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銅時代》、《思想者》。

C、米開朗基羅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擅長繪畫和雕刻。

D、文章的7、8、9三段共列舉了十位畫家,他們均是日本和法國的畫家。

D、李迪,錢舜舉是中國南宋畫家

2、下列詞語中字形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安詳聲名狼藉磬竹難書扣人心絃

B、滄桑苦思冥想綽有餘裕推陳翻新

C、詛咒卒然仙逝斷井頹牆畢恭畢敬

D、真諦杉杉有禮意味雋永逆來順受

B(A、磬—罄C、卒—猝D、杉杉—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1)她從小學到高一功課都很好,學琴也是一天沒耽誤,還正式師從陳浩學習。

(2)聽爸爸說那個瓷花瓶是祖上下來的,是我們家的傳家寶,日子再艱難,也不能賣。

(3)這種應試教育是封建社會科舉取士的承襲,它源於隋唐,於兩宋,登峯造極於明清。

A、期間留傳濫觴B、其間留傳氾濫

C、期間流傳氾濫D、期間流傳濫觴

B

(附錄)板書設計

花未眠

(觸發點)

以小見大

↓ ①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關於審美的思考

②美是邂逅所得、親近所得

高一語文花未眠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定景換點,從不同側面描寫景物,使景物特徵畢現的寫法。

2.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用詞以及多種修辭的作用。

3.理解作者寄情於景表達的對“獨立的、安靜的”生活的嚮往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教學重點

通過語言的賞析和結構的疏通鑑賞意境之美。

 教學難點

通過學生自讀,體會作者對自然美的認識。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詩情畫意,即具有詩一般的語言,畫一般的意境,還有深蘊的人生哲理;我們今天要自主學習的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寫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詩情、畫意和哲理爲一爐的絕妙好文。

 二、感知課文

1.創設美好情境,進行配樂自讀。

2.點撥:文章由一偶然的發現——海棠花未眠,聯想開來,引發對人生和藝術的思考和感悟。由於花未眠,作者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們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藝術品作爲啓迪,藝術美讓人們更好地領略社會的真實美;發現美還得需要一定的條件。

文章形散神聚,畫家雷諾阿的話、羅丹和瑪伊約爾的作品、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真正黃昏的天空等內容都是由“花未眠”引發的對藝術的感悟。

 三、重點提示

鑑賞一些語言優美的散文,重在體味語言,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鑰匙。本文語言優美,通過對語言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感知作者的美好的情懷。課後再找一些美文來體會。

①如何理解“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海棠花怒放,作者從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識受到了強烈震撼,他認識到一個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境地,有多少艱難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麗,所以,他說“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這句話的含義?

點撥:從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這衆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發現花的機緣”句和文中“一件古美術作品,成了美的啓迪,成了美的開光”句,結合起來看,這句話是從自然之物對於美的啓迪說的,因而,這句話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發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發人發現自然之美,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③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諾阿、米開朗基羅的例子,其意圖怎樣理解?

結合上下文,應從對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來理解,並注意兩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無限”兩詞。“死亡”意味着終結,意味着“進步”的停止,它與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樣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兩例的意圖顯而易見。

他的意圖是:以這兩個優秀的藝術家爲代表,說明人對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④爲什麼說“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點撥:海棠花怒放,向人展示了它全部的生命,全部的美,當然是美麗的,給人以美感;但花之盛放,也就意味着它的衰落、凋零,再加上川端康成深受日本傳統美學中哀婉、幽玄、虛幻因素的影響,並且他的性格又有些憂鬱,所以他認爲盛放的花,“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四、深入瞭解

川端康成,日本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於大阪,1972年4月16日在工作室自殺身亡。

生平

川端康成2歲喪父 ,3歲喪母 ,7歲祖母亡 ,15歲時祖父亡,孤兒的遭遇使他的童年鬱悲涼,也對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 。1920年9月 ,他進入東京大學英文系,第二年轉入國文系。在大學期間,熱心文學事業,積極參加編輯同人雜誌《新思潮》(第六屆),並在該刊發表短篇小說若干篇,其中《招魂節一景》獲得意處好評,打開了他走上文壇的大門。大學畢業後踏入文壇,成爲專業作家 。同年 10 月 ,他與橫光利一等人共同創辦同人雜誌《文藝時代》。1927年5月《文藝時代》停刊後 ,川端又先後參加了《近代生活》雜誌、十三人俱樂部和《文學》雜誌的活動 。進入30年代以後,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瘋狂推行戰爭政策。川端大部分時間過着半隱居的生活,繼續寫作幾乎與戰爭無關的作品。

由於在創作方面不斷取得成果,川端在戰後獲得了多種榮譽頭銜和獎金獎章。1968年10月,瑞典決定將當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他 ,表彰他以卓越的感受和高超的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內心精髓。1972年4月16日 ,川端康成在他的工室裏用煤氣自殺。

創作

川端康成一生寫了100餘部長篇、中篇和短入篇小說,此外還有許多散文、隨筆、講演、評論、詩歌、書信和日記等。他的創作,就思想傾向而言是相當複雜的,並且經歷了一個頗爲曲折的發展過程。他戰前和戰時的創作,可以大致歸爲兩類:一類是描寫他的孤兒生活,抒發他的孤獨感情 ,描寫他的失戀過程,抒發他痛苦感受的作品。《精通葬禮的人》、《十六歲的日記》和《致父母的信》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由於所寫的是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所以往往具有描寫細膩、感情真摯、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但也由於僅僅寫他本人的經歷和體驗,並且自始至終充滿低沉、哀傷的氣息,所以思想高度和社會意義受到一定侷限。另一類是描寫處於社會下層的人物,尤其是下層婦女(如舞女、藝妓、女藝人、女侍者等)的悲慘遭遇,表現她們對生活、愛情和藝術的追求的作品,《 招魂節一景 》、《 伊豆的舞女 》、《溫泉旅館》、《花的圓舞曲》和《雪國》等是這類作品的代表。這類作品比較真實地再現出這些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的不幸 ,比較充分地表達出她們的痛苦,作者對她們報以同情和憐憫。一般說來這類作品在思想價值上要超過第一類作品,其中如《伊豆的舞女》和《雪國》等名篇更是如此。他戰後的創作尤其複雜。一方面,他仍然沿着《伊豆舞女》和《雪國》的道路前進,繼續寫作表現人們正常生活和感情的作品,其中或反映出社會存在的某些問題,或表達出對普通人民的同情態度,或流露出作者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如《舞姬 》、《名人》和《古都》等堪稱代表。但另一方面,他又寫出一批以表現官能刺激、色情享受和變態性愛爲主題的作品,從《千鶴》、《山音》到《睡美人》、《一隻胳膊》,他的作品、故事情節越來越離奇,在頹廢的道路越走越遠。

他的創作,從藝術表現來說也是相當複雜的,並且也經歷了一個頗爲曲折的發展過程。他在實際創作中存在着兩種不同的傾向。有的作品採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極力強調主觀感覺,熱心追求新穎形式,另有一些作品卻沒有采用純新感覺派的寫法,主要使用樸素、簡潔的白描手法。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初期,他又被新心理方義和意識流小說所吸引 ,相繼寫出兩篇純 屬模仿式的小說——《 針與玻璃與霧 》和《水晶幻想》;但後者中途輟筆,並且其後再也沒有寫過這類作品。由此可見,川端不滿足於單純模仿,不肯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決心另闢新徑。所謂新徑,就是將日本古典文學傳統和西方現代派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的道路。經過長期探索,他在這條路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高一語文花未眠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主旨:關於美與審美以及作者崇尚自然美的表述。

2、體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筆,以小見大,深入淺出的寫法。

3、讓學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

1、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2、善於通過語言,把握文章主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曾做一首《如夢令》:“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首詞中寫到了一種花,是什麼花?

(同學回答)

對,是海棠花。我們今天所要了解得的是另一位文人由海棠花引起的感悟。這位作家是誰呢?

(同學回答)

對,是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一位日本作家,也是東方第二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雪國》《伊豆的舞娘》《孤獨》《千紙鶴》等。他的作品《雪國》被譽爲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他的一篇散文作品《花未眠》。請大家先默讀全文,思考一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究竟表達了什麼呢?

(板書課題)

二、結構分析

大家讀完了嗎?(同學回答)大家對這篇課文有什麼評價嗎?

(同學回答)

1、難,難在哪裏?(語句、思想內涵)

2、美,美在哪裏?(語句、描寫的事物)

問:那大家覺得這篇課文寫了什麼呢?

明確:作者偶然在夜間醒來,看到海棠花未眠,從而引發的一系列感悟。

問:那作者都感悟到了什麼?我們一起到原文中尋找。

明確:

1、作者發現海棠花未眠,大吃一驚,以前卻從未發現過它的美。所以作者再第三自然段說“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

2、作者也由此推出了另一個理論,第五自然段中寫到“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

這些也是作者在本文中所表達的思想。

問:作者寫了“美是邂逅所得”,“邂逅”是什麼意思呢?

明確:偶然遇到

問:作者所說的“邂逅”是指我們坐在大樹下,等着邂逅一隻撞上大樹的兔子嗎?

(同學回答)

明確:當然不是了。所以作者還說美“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就是說,我們需要主動地去親近美,反覆的主動感受和感悟。

問:作者所說的需要“親近”和“反覆陶冶”的,是什麼樣的美呢?

(同學回答)

明確:作者在前面說了“自然的美是無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卻是有限的”,這說明,作者前調要邂逅、親近和反覆陶冶的美是什麼樣的美?(同學回答)對,是自然美。

問:作者提出了“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這一理論後,又寫了什麼呢?

明確:作者列舉了許多的藝術家。

追問:都有哪些人呢?

明確:李迪、錢舜局、宗達、光琳、御舟、古徑、羅丹、瑪伊悅耳、長次郎、阪本繁二郎。

追問:這些人有什麼共同點嗎?

明確:它們都是古典藝術家。大家注意了,他們是藝術家,而且都是古典藝術的名家。大家以後如果接觸文學歷史藝術等類的學科,會知道這些人作爲古典藝術家,其共同的藝術特色就是具有寫實精神。這種寫實精神,就意味着這些藝術家們,都是在親近自然並反覆陶冶後,才發現美、邂逅美的。

問:那麼作者在列舉了諸多藝術家之後,又回到了自己身上,提到了自己去京都的嵐山。作者爲什麼說自己第一次發現了嵐山的美呢?

明確:因爲作者第一次在人跡罕至的冬天時候去嵐山,實際上,當他以前幾次來時,並沒能好好欣賞嵐山的美。作者在之後就說了一句總結性的話:“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結構小結:

作者先是由發現海棠花未眠想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無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爾後又列舉了諸多藝術家的創作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最後又談到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再次總結了“嵐山總是美的,自然總是美的,不過,有時候,這種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罷了”。

三、難句分析

通過大致分析課文,我們對本文以及作者的觀點有了初步的認識。現在我們就一起具體分析課文中的難點語句,進一步理解這篇課文。

句一:“發現花未眠,我大吃一驚。”

分析:作者並非第一次知道海棠花不眠這一事實,但此時卻是在夜深人靜,周圍沒有其他干擾的情況下發現的。這就使得作者真正注意到了海棠花未眠,從而受到了震撼。

句二:“它盛放,含有一種哀傷的美。”

分析:1、海棠花在深夜綻放,卻常常無人欣賞;

2、花盛放時,燦爛而美好;但盛放之後,便是凋零。怎不讓人惋惜。其實豈止是海棠花,世間萬物皆是如此。都須遵守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規律,最輝煌燦爛的時刻,也就意味着衰逝的開始。

句三:如果說,一朵花很美;那麼我有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自語道:要活下去!

明確:1、美好的事物,作者當然會希望它長久一點。

2、人生其實也如一朵花,它也是美好的,所以要堅持活下去。

句四:雷諾阿的話。

分析:海棠花綻放過後就是凋零,人生又何嘗不是。當生命達到頂峯的時候,就開始緩慢的走向衰竭。這的確是讓人傷感的。但是難道因爲這樣,我們就不去進步,或是在生命達到最輝煌的頂峯後就隨意飄零嗎?不是的,我們努力進步,至少我們綻放過,而綻放過後繼續的努力,我們就可以帶着生命的芬芳迎接死亡。

句五:所以說,一朵花也是好的。

分析:作者由一朵常見的海棠花,而感悟到了許多。每一件平凡的事物,都有它的意義。你們每日可見的日出日落,從小陪伴在身邊的父母的笑顏,這些,都是美好的事物,只是需要我們去感悟。一花一木,也是一個世界。

句六:“我們仔細觀賞畫中花,卻不怎麼留心欣賞真的花。”

分析:畫中的花是美的,往往是藝術家在特定的角度捕捉到的這朵花的某個瞬間,某種姿態,某種神韻,把它傳達給我們。所以我們往往欣賞畫中花,因爲我們不曾注意過那個特定的時間和角度。但是,自然中真實的花,有着無數個角度和瞬間等待我們自己去邂逅和捕捉。它還有嗅覺、觸覺上的美,它的美是立體的。所以我們更要留心自然中的花。

句七:“於是,繁二郎的畫、長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黃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互相呼應,顯得更美了。”

分析:作者鑑賞了藝術家的作品,又欣賞了激發藝術家靈感的自然事物。藝術家所邂逅和捕捉到的美的瞬間,和作者自己所邂逅的美的瞬間同時出現在作者心中,藝術美和自然美相互呼應,震撼了作者的心靈,所以作者說“顯得更美了”。

四、結課

作者在深夜由發現海棠花未眠引發了對美的思考,從而感悟到了“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美是無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這是需要反覆陶冶的”。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要能夠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有一顆善於感受美的心靈。這樣,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美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