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通用10篇)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1W 次

《夢遊天姥吟留別》內容豐富、曲折、奇譎、多變,它的形象輝煌流麗,繽紛多彩,構成了全詩的浪漫主義華贍情調。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課文教案,一起來看一下吧。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通用10篇)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鑑賞“夢遊”的意境;

3.情感目標:領悟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2.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表現了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體現他道家風骨、儒家風範。

教學難點

鑑賞“夢遊”的意境。

主要教法:

誦讀法、討論法。

學法指導

抓關鍵字把握文脈,抓意象體會詩情,抓關鍵語段感悟意境。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學生在初中時學過的詩歌,引入到本課。(讓學生在溫故中知新)

二、解題——夢遊天姥吟留別

三、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大濟蒼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寶元年,朋友道士吳筠推薦李白,玄宗於是把他召到長安。李白本想借此機會有所作爲,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詞臣,並不重用。又受權貴排擠,連玄宗也對他不滿,天寶三年,李白被賜金放還。

四、朗讀感知

聽配樂朗讀,注意字音、語調、節奏。(教師強調要點——範讀——學生朗讀)

五、整體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問題)

(一)賞析第一部分:入夢緣由

1.詩歌寫“夢遊天姥”,但一開頭卻寫“瀛洲”而不是寫“天姥”,爲什麼這麼寫?

明確:詩中寫“瀛洲”用了“信”字,寫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麼意思?是“確實”之意。“或”是“或許”之意。這就是說在人們的口中,一個是海外仙山,虛無縹緲,一個是真實存在,可以看見。把天姥山和仙山並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祕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難覓的,而天姥山是可尋的,接下來自然而然過渡到遊天姥山,爲下文做了鋪墊。

2.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個什麼樣子呢?我們一起讀一下對天姥山的描寫。從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樣的表現手法?

明確:突出了山勢的高峻。“天姥連天向天橫”,直接描寫,其餘幾句通過五嶽、赤城、天台的的對照,運用了誇張、襯托的手法。

3.小結:事實上,天姥山只是浙東一處靈秀之地,與天台山並峙,較五嶽卻是小巫見大巫了。這裏運用誇張和襯托手法,給我們營造了一個神奇的氛圍,將我們一步一步的引向了夢的境界。

(二)賞析第二部分:夢遊天姥

1.開始“夢遊”了,詩人先到了哪裏?

明確:剡溪。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們用“入山”(板書)兩個字來概括。

2.此時作者是什麼樣的心情?入山時的景物有什麼特點?

明確:“飛”字表現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淥水生輝,清猿啼鳴,寫出了環境的清幽、寧靜(板書)。

3.“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詩人開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來讀一下)詩人在這裏都寫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關鍵詞討論)

明確:青雲、海日、天雞,山勢高聳,早晨光線明麗;暝、熊咆、龍吟、雲欲雨,水生煙,光線由明轉暗,顯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蕩、日月照耀,羣仙聚集,寫仙境的光明燦爛。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們把這部分分成兩層,板書——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燦爛。

(三)賞析第三部分:夢中醒來

1.可惜夢不長久,接下來詩人從夢中驚醒,美好的仙境頓時消散。夢中醒來,詩人的心境如何呢?夢境與現實有什麼聯繫呢?(抓關鍵字詞)

明確:

①“長嗟”“惟”“失”,可以看出,詩人此時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將夢境和現實聯繫了起來,夢中的經歷可以說是李白人生經歷的折射,詩人從聽聞天姥,到尋訪、登臨、遇仙、夢醒的過程,其實就是對人生理想的嚮往、追尋、艱難、圓夢、夢碎的。過程。世間一切都如南柯一夢,醒來無蹤。東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萬事皆是如此。由希望到失望,李白借詩歌抒發內心的鬱悶。

2.有如此的人生經歷,李白的人生態度有沒有發生變化呢?(自由討論)

問題引導:

① “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是一種消極思想嗎?與前邊寫景部分那句可以照應?

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現作者什麼精神?

明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李白在現實中受挫,只好寄情山水,求仙訪道,從此與官場決裂,就像謝靈運一樣,遠離黑暗,腳著謝公木屐,徜徉山水。這種舉動貌似消極,但李白並沒有真正的沉淪,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中,我們看到李白的傲氣和傲骨,表現了蔑視權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追求個性自由的性格特徵。

3.有人認爲,夢中仙境爲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解可以嗎?(開放性探究題)

提示:可以,詩人在險惡的環境中掙扎(山路險惡——塵世艱難),終於發現,自己應該追求的理想(仙境——世外桃源),夢中醒來,若有所失,更是堅定了信念“放白鹿”“訪名山”,與官場決裂,超脫世俗。

六、作業設計(見ppt)

七、板書設計

一、夢之由現實天姥神奇雄峻景仰嚮往對比誇張

二、夢之境夢到剡溪清幽寂靜興奮、輕鬆愉快

登山奇景壯美奇絕陶醉、樂而忘返

夜間景象離奇險怪迷惘、驚悚

神仙洞府絢爛輝煌極度興奮、愉快

夢境消失無限哀痛、留戀

三、夢之感蔑視權貴追求自由

八、教學反思:

這篇詩歌是李白的長篇詩歌,我覺得要想讓學生學好這首詩,首先應該要讓學生結合寫作背景對詩歌有一個總體的把握和認識,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通過“整體感知”這個環節理出了詩歌的層次,然後再具體分析。分析過程中,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爲主,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問題,配合作者的人生經歷,引導學生領會詩歌中景與情之間的關係,訓練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力求達到“和諧高效”的效果。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鑑賞夢遊的意境;

3、情感目標:領悟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2、認識李白的遊仙之念表現了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對黑暗現實消極反抗的表示。

教學難點:

鑑賞夢遊的意境。

主要教法:誦讀法、討論法。

學法指導:

抓關鍵字把握文脈,抓關鍵句體會詩情,抓關鍵語段感悟意境。

教學用具:

朗誦帶、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回憶李白具有浪漫主義特色的詩句。

二、整體把握

1、學生試讀,看註解,懂得字面意思;

①初步感受詩歌的節奏;

②以時間順序概括全詩的'每節大意,把握總體脈絡。

三、品味鑑賞

1、賞析第1節:

①問題背景設計:夢遊的原因是什麼?文中哪一處的關鍵詞語暗示了第1節是夢遊的原因?

②寫五嶽、天台的作用是什麼?(板書)

③最後四句,作者爲了突現天姥山的高峻挺拔還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④析或,雲霞明滅或可睹給在夢境中才能遊覽的天姥山蒙上了一層什麼樣的色彩?

2、賞析第2節:

①導入:充滿神奇色彩的天姥山到底是一番怎樣的景緻呢,讓我們跟着詩人一步步地向那夢幻境界飛去!

②學生齊讀。思考:請找出本節中寫仙境的部分。

③第三層:

A、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B、學生隨朗誦帶齊讀,把握節奏,感受意境,

C、學生評價、教師點撥;

D、檢查預習情況:以抒情散文的筆調譯寫仙境;

(投影)要求:

a.不能直譯原文;

b.文筆要流暢優美;

c、要能體現意境的特徵。

E、交流點撥;

F、其實,詩人在登上天姥山後至夢見仙境之前,也看到了許多奇異景象,雖不是仙境,但所渲染的意境似乎已接近仙境了,這與仙境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G、體會浪漫主義創作特色:

a.再次出示李白的有關詩句,學生歸納;

b.在讀過的1、2兩節中,其浪漫主義創作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

2、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析留別(帶講背景),這首詩是爲留給東魯的朋友而作的,那麼詩人要告訴東魯朋友的真意是什麼?(板書)

②找依據;

③但詩人夢醒之後的感受是什麼?(找依據)

A、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

B、哪幾句詩體現了詩人對此採取的做法?

C、這是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板書)

四、教師小結,學生背誦仙境部分。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練習冊。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3

我說的課題爲《夢遊天姥吟留別》,課型爲誦讀課,內容分爲說大綱和課標,說文本和位置,說思路和教法三個部分。

一、 說大綱和課標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及審美情趣,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時,新課標強調“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體驗,應珍視學生獨特的理解和感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造學生與文本、教師平等對話的機會,注重學生直接經驗和感受,從而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內涵,受到感染和啓迪。而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其想象的瑰麗奇特、誇張的大膽離奇,特別是其追求個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愛,若能教學得法,將不僅能 很好地貫徹大綱的思想,還能帶領同學們進行獨特的審美感受,從而提高其語文素養。

二、 說文本及位置

1、先說寫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濟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舉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躍而成卿相。因此,他漫遊全國各地,結交名流,以擴大聲譽。天寶元年,經友人推薦,被唐玄宗召入長安,他以爲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遺憾的是,此時的唐玄宗只是把他當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寫些“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之類的粉飾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錢買醉,以至於“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後因醉酒得罪權貴,招致排擠,被唐玄宗以“賜金放還”名義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時間裏,李白親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朽,宮廷鬥爭的血腥殘酷,第二年,他借離開東魯之機,寫下這首離別詩,誠摯地向親友們表明了與宮廷生活徹底決裂的態度。

2、再說抒情特點:

詩歌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是詩歌的生命。和大多數寄託感情尋求解脫的詩歌一樣,《夢》的'抒情結構大致爲“物我相對”——“物我相融”——“物我相對”。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託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東魯借越人之口,寫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嶽、赤城、天台與之相比,烘托其雄偉巍峨,以抒發其對天姥的無限神往。此爲“物我相對”。神奇的天姥強烈地誘惑着他,於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飛渡萬水千山,目睹淥水盪漾,耳聞清猿長鳴;於是乎,登青雲,賞山花,倚奇石,既而電閃雷鳴,烏雲四合,雲氣瀰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盡現眼前:神仙如麻,仙樂陣陣。此時,作者完全融入其中,遠離萬丈紅塵,擺脫世俗的羈絆,“人生在世不稱意”的煩惱,已隨風而散,此時的作者以與天姥融爲一體,此爲託夢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高潮就意味着結局,魂悸魄動之後,作者重回現實,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此爲“直抒胸臆”。通讀全詩,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夢遊爲線索,借寫遊歷天姥來抒寫心志。

3、說位置

《夢》作爲第三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編者意在要求學生在前一單元系統學習四言詩、騷體詩、早期五言詩並瞭解意象的基礎上,感受唐詩的意境,明瞭表現手法。故而,教學的重點難點在於把握意境,明瞭手法,結合背景理解夢境與詩歌的內在聯繫。

三、 說教學思路和方法

根據大綱、課標的要求及詩歌教學的特點,我確定採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誦讀爲主,點撥爲輔,同時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手段,具體教學流程爲:

1、導入,創設情境。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入應該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並將他們帶到特定的氛圍中。爲此,我製作了一幅天姥山風景圖片,意在上課伊始,就能讓學生產生一種神遊天姥的夢幻般的感覺,同時擬就幾句導語,引用學生耳熟能詳的詩句來激發他們的詩情。

2、美讀,體會感情:詩歌的語言是形象可感的語言,因而誦讀顯得猶爲重要,因爲不讀就不能身臨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體會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佈局謀篇的精巧和譴辭造句的妙處。可以說誦讀是將讀者過度到詩歌王國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設計了這一環節。因是美讀,故而講究誦讀方式的多樣。先是個別朗讀,既而集體評議並在此基礎上小結本詩的誦讀要點,再分聲部朗讀,如:以女聲的清麗表現天姥的神奇美麗,以男聲的雄渾來表現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齊讀,以讀出其與權貴徹底決裂的決心;還有,老師配樂朗讀,以感染學生,激發起競背的熱情等。這樣,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獲得讀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獨特感受。

3、品讀,揣摩語言。我注意到新課標有這樣的要求:欣賞文學作品應有自己的情感體驗,也就是說欣賞是個人的活動人的說教不能代替個人的感受,不同的學生應有自己體驗,詩歌教學一貫重視學生的個性體驗。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個性化的鑑賞內容:找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並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練習。通過這種方式來品味語言內化詩境。這樣,既張揚了學生的個性,又抓住了詩歌鑑賞意境的特點。

4、研讀、明瞭手法:詩歌是抒情的藝術,情感是詩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詩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讓學生在反覆誦讀的基礎上思考:本文采用什麼樣的抒情方式抒發作者的感情?這樣,他們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視權貴嚮往自由的精神。然後,再讓他們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爲何又要描繪夢境?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抒情方式?同時,爲了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的內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長安的音像資料,並引導他們回顧陸游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及蘇軾的《江城子、乙卯記夢》,從而溫故知新,明瞭本文託夢言志的寫法。最後,再問,既是記夢,中國的名山大川數不勝數,爲何偏要遊歷天姥?這樣引導他們歸納文中的對比、襯托的手法。這樣,設計了三個環環相扣的有梯度的問題,讓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讓他們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達到另一主要學習目標:明瞭手法。

5、擴讀、比較異同。投影《西上蓮花山》,比較二詩在抒情方式上的異同,設計這一題,目的在於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檢驗他們能否學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脈搏、鏈接高考。

6、學海導航:正如葉老所說“教,是爲了不教”所以在學習中讓同學們自己總結方法是教學中重要的一環,這也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另外,詩歌鑑賞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故而在這一環節中引導他們總結詩歌鑑賞的方法,從而獲舉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練習:作業佈置也應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它是鞏固所學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學內容的渠道,因此我設計了一個改寫題,選取夢遊的一個片段,把它改寫成散文;另外李白作爲自屈原之後,我國文史上又一浪漫主義詩人,他的浪漫的詩風是由他的浪漫的個性決定的。但由於時間的關係課堂教學中對這一環節涉及較少故安排這一練習以彌補不足。

除上述內容外,我認爲本文的教學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請激情。當代詩人海子曾說:“詩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說“情”是詩歌的生命,那麼,“情”也是詩歌教學的生命。教學中,我們只有投入真情,設身處地的走進詩人的心靈世界,融入詩人的情感空間,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樣,才能帶領學生感染學生暢遊詩的海洋。

二、語文課應有語文味,詩歌教學猶應如此。在教學實踐中,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是點燃學生詩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認爲,這堂課,不僅要書聲朗朗,還要詩意盎然,故應注意各個環節的過度。如學習“夢境”的內容之後,我們可以這樣小節:仙人如麻,仙樂陣陣,祥風慶雲,融融怡怡,可這畢竟只是一個夢,魂悸魄動之後,夢醒了,夢斷了,夢碎了,重回濁世的詩人不禁感慨萬千。再如,結束可以這樣小結:一代詩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廬山瀑布水一瀉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間、散發弄扁舟的仙風道骨,乘風破浪、橫渡滄海的自信灑脫將永遠激勵着我們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個無愧我心的大寫的人!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李白,瞭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2、技能目標

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3、情感目標

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複雜的思想情緒

重點難點

1、鑑賞雄奇瑰麗、變幻莫測的夢境以及深層含義。

2、感悟李白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學習他獨立傲岸的人格。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副對聯: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

請問:這幅這聯寫的是誰?(李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專題》。李白是我們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與人稱“詩聖”的杜甫是唐代詩壇的雙子星座。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是我國古代繼屈原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爲“詩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爲“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着“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爲。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李白奉召進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爲,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給了他一個侍御閒職,並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遊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塗(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一直是以詩仙的形象活在人們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來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他五嶽尋仙,浪跡山水,就連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傳說他的母親“夢長庚星而誕”,又說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們心裏李白並沒有死去,只是去追趕他所喜歡的`月亮了。李白詩自然雋永,雄奇飄逸,充滿着超塵脫俗的浪漫主義情調。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三、解題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後作爲一種詩體的名稱,成爲樂府歌行體的一種。“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遊是借“別”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向是真。另名《夢遊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舊詩分“古體”和“近體”,始於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爲近體詩,把產生於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爲古體詩。後來人們襲用唐人的說法。《夢遊天姥吟留別》是古體詩。

四、字,詞,音

天姥、瀛洲、剡溪、淥水、澹澹、霹靂、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覺時、天台、語天姥、謝公屐、殷巖泉、慄深林、鸞回車

五、賞析第一節

1、齊讀並思考:

①前四句詩寫了什麼?既然題爲“夢遊天姥”,爲什麼要從瀛洲寫起?

明確:寫天姥山的神祕飄渺、迷離恍惚。

以瀛洲來陪襯天姥(側面描寫)。天姥山像傳說中的瀛洲一樣,神祕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②後四句詩寫了什麼?用的是什麼方法?

明確:寫天姥山的高峻、雄偉。

對比、襯托。用五嶽、天台來襯托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

用“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兩句說明其高大無比。再以天台作陪襯,說天台之高“一萬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卻顯得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腳下。這樣高大雄偉的天姥山,這樣美麗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詩人夢遊之念呢?

2、小結:

概括大意

本節總寫天姥山的高峻、雄偉、神奇,這是入夢之由。

六、賞析第二節(結合多媒體)

第二小節是詩的主體部分。可劃分爲夢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間景象、神仙洞府、夢境消失五個層次,請概括景物的特點以及李白心情的變化。

(1)夢到剡溪:清幽寂靜

我想依據越人的介紹,夢遊吳越,一夜之間就飛過灑滿月光的鏡湖。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麗的剡溪。謝靈運住過的地方現今還在,清清的溪水盪漾,猿猴的啼聲悽清。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天,直掛雲帆濟滄海——飄然快意春風得意的李白躊躇滿志興高采烈的李白

(2)著屐登山:壯美奇絕

我腳上穿着謝靈運(穿的那種)木屐,身子登上直入雲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到從海上升起的太陽,還聽到空中天雞的鳴啼。山岩重疊,不知道拐了多少彎,我迷戀着花,依倚着石,不覺天色已經晚了。

陶醉的樂而忘返的李白

(3)夜間景象:離奇險怪

熊在怒吼,龍在長吟,像雷鳴般的聲音,震響在岩石和泉水中間。使深林戰慄,使層巔震驚。黑雲沉沉啊將要下雨,水波搖動啊升起煙霧。

迷惘震驚苦悶抑鬱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壯麗輝煌美妙無比

電閃雷鳴,山巒崩塌。仙府的石門,訇的一聲從中間打開。青色的天空廣大無邊望不見底,日月照耀着金銀築成的宮闕。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風,雲中的神仙啊紛紛降下。老虎彈奏瑟啊鸞鳥駕着車,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樣難以數清。

飄飄欲仙的李白

(5)夢境消失(過渡句,寫面對現實的無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驚動,恍然站起身來,又長嘆不已。醒來時身邊只有睡過的枕蓆,剛纔(夢中)所見的煙霧雲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悵鬱悶的李白

總說:這裏的象徵意味是多重的。

夢遊天姥的歷程與作者尋夢長安的經歷何其相似。

這不也是人生歷程的寫照嗎?滿懷理想,苦苦追尋,始達目的,但曲終人散,終歸沉寂。

但這裏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發作者深沉的思考:什麼纔是人生的至境?什麼纔是真正的追求?

一個夢境即如是美好,那麼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賞析第三節

1、“世間行樂亦如此”中的“此”指什麼?

明確:指上節所寫的夢境如煙,瞬息即散。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後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和傷感情緒。“世間”兩句,是作者在當時的社會矛盾裏無可奈何的自我解脫。

2、“古來萬事東流水”一句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流露出詩人對人生的幾多失意與深沉感慨,這同時也表明,浪跡山水,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尋仙問道,正是爲了心靈的撫慰。

3、“且放”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一方面,放鹿青崖、騎訪名山反映了詩人與現實的對立,對惡勢力決不妥協;另一方面,也表現出詩人放達的情懷和逃避現實的態度。

4、“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性格?在全詩起什麼作用?

明確:

①傲岸性格,表現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②是“詩眼”,起了揭示主題的作用。

八、鑑賞要點

從表面看,這是一首遊仙詩,它的主體部分(“雲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關於神仙世界的描寫;但詩人的遊仙之念決不同於那種完全置身於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嚮往這個世界,是因爲他厭惡眼前的黑暗的現實世界。這一點,詩人在詩尾有明確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纔是全詩的主旨。從這裏可以看出詩人追求個性解放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在這首詩裏也表現得很明顯。一是豐富的想象。詩人的想象有來源於民間傳說,例如關於仙境的種種細節描寫;也有出於詩人的人性愛好的,例如明月“送我於剡溪”,這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一樣,是詩人把月看成最親密的朋友。二是大膽的誇張。這種誇張不是簡單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詩人美好的感情,如詩的開頭寫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蘊含着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嚮往之情。杜甫說李白“飄然思不羣”,於此可見一斑。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5

學習目標:

1、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夢境對於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詩中無敵,酒裏稱仙,才氣公然籠一代

殿上脫靴,江頭披錦,狂名直欲佔千秋

同學們,看這幅對聯寫的是誰?(李白)對於詩人李白,我們並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幾天,我們剛剛讀了李白的《行路難》(其一),裏面有兩句典故,“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在這裏用“夢”類比,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篇借“夢”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對這首詩可以瞭解多少?

明確:內容:夢遊天姥

目的:留別

文體:吟(PPT介紹文體知識)

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主要表現在詩句節奏的多變。也由詩人情緒決定。

總結:用夢遊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

三、初讀詩歌,讀準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台剡溪淥水腳著謝公屐暝

殷巖泉澹澹石扉訇然鸞鳥覺時長嗟

四、再讀詩歌,讀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讀,分別用兩個字概括每段內容(PPT展示)

夢()

夢()

夢()

明確:夢因夢境夢醒

五、三讀詩歌,分析體會

1、“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李白之所以會夢遊天姥,是因爲什麼呢?

(齊讀第一段)

天姥山在詩人心中是怎樣的?

明確:高聳入雲難以尋找

(背誦第一段)

2、正因爲如此,更能引起詩人探求的慾望。我們隨着詩人的想象,一起進入他的夢遊世界。

(齊讀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詩人是如何來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麼?

如何登山?

(齊讀“我欲因之夢吳越”——“身登青雲梯”)

(2)詩人站在前人開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讀出相應的詩句。

明確:看到: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聽到: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詩人夢中的天姥山有奇花異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鳴,幽深寂靜,使人戰慄。

這幾句話從優美的景色突然轉入驚心動魄的描寫,氣勢磅礴,筆力千鈞,同學們,請試着讀出這種磅礴的氣勢。

同學讀,互相點評。

(3)正在這時,忽然“列缺霹靂,丘巒崩摧”,眼前出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這裏,詩人看到了什麼?(齊讀“青冥浩蕩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美麗而又虛幻”,這就是作者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詩的意境,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圖景和諧統一的結果。

3、夢境再美好也是虛幻的',終究也要回到現實。(齊讀)

夢醒後的詩人心情有什麼變化?

喜悅——失落

背誦這四句。

4、向朋友留別,僅僅是告訴朋友自己的一個夢嗎?

齊讀最後一段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由於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奉詔來到京城長安。他本想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爲,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詞臣,並不重用。李白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京城權貴,受到排擠,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就此破滅。離開長安後,與杜甫、高適遊山東,在兗(Yǎn)州話別,準備南遊吳越。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這已是離開長安後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敗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

生談對此詩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確: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全詩的中心意思。這是由夢醒後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當中有對人生的傷感,逃避現實、消極處世的一面,也有蔑視權貴的傲骨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後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詩人對現實持完全否定的態度,那麼,今天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這種思想感情呢?

學生討論、交流,小組展示

明確:詩的前兩段寫夢遊起因,夢遊經過,這是題中“夢遊天姥”應有的內容;而結尾幾句寫遊後的感慨,則緊扣詩題的“別”字,不僅是告別東魯諸公,而且是在表明自己與黑暗醜惡的現實決裂的態度。這幾句是全詩的主旨所在,作者雖然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複雜。

由自己的“夢”(遊天姥,從政)的幻滅,進而認爲世間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夢”,以偏概全,斷言“古來萬事東流水”,從而消極避世。對此,我們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爲這種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實作者否定現實,主要是因爲現實中有“權貴”。他之所以逃避現實,是爲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權貴”,是爲了結束自己過去那種追求榮華富貴的行樂生涯。應該說這是作者在詩中表達的基本情感,而這種感情是詩人桀驁不馴的叛逆性格的寫照,是一種大夢初醒的覺悟,是對現實的深刻反思,應當說是健康的,可貴的。至於“古來萬事東流水”雖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應當理解爲一種憤激之辭,我們需要指出其侷限,但也不必苛責。

六、與《行路難》比較

《行路難》用夢類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夢遊天姥吟留別》用夢對比否定醜惡的現實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願爲名利失去人格,壓抑個性,丟掉自由!他蔑視權貴,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的呼喊!這首《夢遊天姥吟留別》,不僅僅是一首詩,它更是李白敲擊自己的錚錚傲骨發出的金玉之音。請同學們帶有感情的朗讀,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八、背誦全詩

【自我反思】

聽說讀寫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根本,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詩歌教學的重點就是誦讀,在誦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誦讀走進詩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詩人的情感。新課標針對詩歌教學指出,“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可見,誦讀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有着極爲重要的作用,它應該貫穿於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

這節課,我採用“三步誦讀”來組織教學,每一步都有明確的目標。初讀詩歌,讓學生讀準字音和詩歌節奏;再讀詩歌,理清詩歌思路,把握每段大意;三讀詩歌,分析具體詩句,理解作者思想情感。讓學生採用不同形式誦讀,在誦讀中走進詩人,身臨其境,產生共鳴,從而感悟人生、提升自我。讓學生真正感受誦讀的樂趣。

這節課中,“誦讀”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以“夢境”作爲教學的切入點。以夢導入,賞析夢中的景色,體會夢中的情感,最後用《行路難》的夢與此夢進行類比。在以“夢境”爲線索的誦讀教學中,真正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當然,這節課還有很多的不足,誦讀充分,但有些學生的體會不夠充分,老師的點撥總感覺不夠到位。

【專家評價】

三步誦讀,各有不同,搖曳生姿。抓住“夢遊”,走進李白的傲岸不屈、自由浪漫。整個設計扣住詩歌的本質,步步走入李白內心。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把握詩的資料和形式,整體感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瞭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二、教學重點:

把握詩的資料和形式,整體感悟詩的意境。

三、方法:

指導學生反覆吟誦,以豐富翔實的課外資料填充詩歌的空白。

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強烈的情感,瞭解詩人獨特的藝術氣質。

五、方法:

人手一份關於李白生平的資料和一組最能體現其創作個性的詩篇,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利用多媒體屏幕投影講述。

(一)導入

“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時隔10個世紀,在封建歷史上的鼎盛時期,繼披香草散步汨羅江的浪漫主義待人屈原之後,又一位才高氣逸的浪漫主義詩人向我們款款而至。他是誰呢?先別急着翻課本,讓我吟出他的詩句,我們來猜: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天我們一起要走近的就是寫這首詩的作者——李白,詩文“一結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賞摘”。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另外一首長詩《夢遊天姥吟留別》。

(二)新課

1、析題

夢遊天姥吟留別

問:從詩題中我們對這首詩能夠了解多少?

聽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表意見。

總結:

1、資料:夢遊天姥

2、形式:吟(回答出“吟”這一形式,學生會有難度,老師作適當的提示)

3、資料:留別

提示:在那裏,我們又接觸了一種古詩體,“吟”,那麼“吟”是怎樣的一種詩體呢,我們已學了不少古詩體,如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等,我們稱這樣的詩歌形式爲“歌行體”,“大小長短,錯綜闔闢,素無定體”。那麼“吟”是怎樣的一種詩體呢?學完之後,我們能夠一起用自己的詞彙去理解這種古詩體。此刻就讓我們把問題擱一邊。

2、熟悉詩篇

此刻我們一起讀詩,仔細品味詩人是否用了酣暢的筆墨來寫“夢遊天姥”呢?是否在與人“留別”呢?

(1)朗讀詩歌:

學生齊讀

糾正字音,並給疑難字詞作適當解釋。(注:疑難字詞已在課前佈置學生預習,利用身邊的工具書,結合課文的註釋。)

叫一位學生在小黑板上注音:

天姥:m瀛洲:yíng

雲霓:ní副虹,雨後天空中與虹同時出現的彩色圓弧。

剡溪:shàn在嵊縣境內,溪水名。

淥水:lù清澈。

腳著謝公屐:zhuó穿。jī鞋子。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巖泉:yn雷聲。如:殷殷其雷

慄深林:lì通“傈”

水澹澹:dàn波浪起伏或流水迂迴狀。

訇然:hōng大聲。

青冥:míng深遠。

鸞回車:luán古代傳說中的一神鳥。

魂悸:jì因害怕而心跳。

恍驚起而長嗟:jiē嘆息。

教師糾正。

(2)此刻讓我們一起找出相應的資料。

①從哪到哪兒詩篇是在記“夢遊天姥”?

學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來之煙霞”(讓學生看着書先自讀一會兒,找出這部分資料)

②那麼從哪裏我們又讀出了詩人是在與人“留別”?

(給學生時間仔細去找,因爲答案在結尾處)

答案:“別君去兮何時還”(請一位學生站起來回答)

3、着重閱讀“夢遊天姥”這一部分。

學生齊讀,教師引導:文章是記遊,但與一般的記遊不同,細心的同學可能已經發現了,不同在什麼地方?

這是“夢遊”(引導學生全體作答)請一位學生找出點題的詩句(“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請一位學生作答)解釋:“我欲因之夢吳越”

請一位學生作答:因(表因果關係)之(代詞)那麼前文是作者遊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部分詩文,思考是什麼激起了詩人的遊興?

朗讀:“海客淡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解釋:“信難求”——實在

“或可睹”——有時

從詩文中體會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

雲霓明滅連天橫1五嶽:

與別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縣北,山名

(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與“天姥”相對

六行詩既點明瞭天姥山的位置,同時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嶽,壓倒赤誠,連絕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傾倒在它的東南方。

李白自青年時代就嚮往吳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荊門》中就抒發了自己這份嚮往之情,“此行不爲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發了李白的遊興。

那麼詩篇起筆卻沒立刻寫天姥山,詩人先寫“海客淡瀛洲”,這樣落筆是什麼原因,“瀛洲”指什麼?

給學生時間思考。

從“瀛洲”打開學生的思路。驕陽酷暑,我們嚮往去海邊,那麼對“東海蓬萊”會有所耳聞,這“蓬萊”相傳是一座仙島,上有長生不老藥,當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島採藥,詩中所言的“瀛洲”爲這東海上三座神山之一,還有一座是“方丈”。

來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煙霧繚繞,波濤迷茫,實在難以尋求。

以此山的難求來映襯天姥山的.實在。雖然高聳入雲,但確實有其山,雲開霧撥之後還能真真實實地睹上一面,所以詩人期望自己踏上此行。

齊讀這一部分,這是詩人入夢之緣。

②那麼讓我們隨着詩人的想象,一起進入他的夢遊世界。

詩人是如何來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鏡湖,即紹興鑑湖

詩人渡過鏡湖,在月的映照下,來到剡溪。有詩云:“東南山水,越爲首,剡爲面,沃洲、天姥爲眉目。”

到了剡溪,詩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相傳晉朝以前,那裏人跡罕至,只有漢時的劉晨、阮肇入此山採過藥。到南朝時,淝水之戰中曾立下赫赫戰功的謝玄的孫子到浙江永嘉來任太守,此人喜遨遊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靈,所以任職期間遊遍了那裏的山山水水。當時從會稽到永嘉地區,須穿越新昌,天台地區,此地叢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開始伐木取徑,直到臨海。風光綺麗的天姥山正處這險要地段,因而名聲大振。

李白追慕前賢高情雅緻,神思飄飄,深入了天姥山。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謝公屐:據載,謝靈運遊山時所穿的木屐,上山時去其前齒,下山時去其後齒)

③詩人立在了前人開拓的古道上,展開了豐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讀出相應詩句。(讓學生尋找)

答案:“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看到)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聽到)

詩人想象中的天姥山:山高、路崎嶇、奇花異草迷人眼,泉聲殷殷如雷鳴,清猿長啼,天雞空中啼明,幽深寂靜,使人站粟。

正在此時,忽然“列缺霹靂,丘嶽崩摧”,眼前出現了另外一個世界。在那裏,詩人看到了什麼?(學生在詩文中尋找

答案:“青冥浩蕩不見底,甘月照耀金銀臺。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上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處,詩人的想象紛至沓來。青空寥落,深不見底,金銀臺上,日月照耀,金碧輝煌。神仙排雲而出,身着雲霞般華美的衣裳,乘清風,紛紛而來。老虎鼓瑟,鸞鳥拉車,仙樂陣陣,車聲轔轔。衆仙像麻束一樣列隊立在金銀臺上。詩人神遊八極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動”,詩人夢中覺得心中悸動,恍恍惚惚醒轉過來,口中仍發出驚歎之聲。——夢已醒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只有睡着時候墊的枕蓆還在,夢中的煙霞勝景已全部消失了。夢已盡而思無窮。

小結:

詩人因越人傳說天姥險峻綺麗,而起遊興,還未啓程,已先夢遊,情到酣處,仙境忽現,虛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讀者隨着詩人的筆觸搖曳生情,起伏跌宕。

此刻就讓我們一起來朗誦這一部分詩文。

(4)“夢遊天姥”,詩人極儘想象,直到眼前煙消雲散,詩人才又回到了現實之中。

現實之中的詩人是如何狀態呢?讓我們一起來讀詩文的最後一部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學生討論,能夠結合已學詩詞、已知的關於李白的知識,並教師帶給的關於李白的詩賦及生平資料(見附稿二),鼓勵學生回答。

把學生分爲四組,分組討論:

帶給資料:

①李白詩賦

《大鵬遇希有鳥賦》仗劍遠遊至江陵遇道士司馬禎時作

《行路難》(三首)天寶三年(744年)離開長安時作

《將進酒》天寶十一載(752年),時詩人已五十二歲,自長安放還歷九載時作

②李白生平資料

出生——辭親遠遊,仗劍出蜀——第一次南北漫遊——長安——第二次南北漫遊

討論結束,教師提問:

(1)根據帶給的資料我們來推測此詩大約創作於李白的哪一段時期?

參考答案:賜金還鄉,東遊樑宋、齊魯,即將南下剡中,開始吳越之遊之際。

爲什麼?參考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眼”,從這一詩文中讀出。

“摧眉折腰”,當指在長安生活這一時期得出的的體會(引導學生回答)

(2)你們是如何理解這飽蘊詩情的兩行詩句的?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疊合出了詩人怎樣的藝術形象?(四組學生暢淡)

參考:長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嚮往,在那裏,詩人寄意壺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龍巾拭吐,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在那裏李白因一曲《烏棲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賀知章的賞識,爲其解金龜換酒,極盡榮華,肆意放誕,然而熙熙攘攘,鬧鬧哄哄的帝都亦但是如此,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詩人無意留戀,

詩人寧願選取自己的生存空間,選取放鹿青崖,踏尋名山,釋放自由與率氣。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讓我們想到了東晉時候“不爲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澤小令陶淵明,他終辭小令一職,最後躬耕南畝。

這一切在我們的心目中疊合出了一位傲視權貴卻又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詩人氣質不俗,瀟灑浪漫,富於幻想充,對自由充滿嚮往。

(三)收攏對整首詩的理解,回答課開始時對詩題解析時留下的一個問題,“吟”是怎樣的一種古詩體?

提示學生:主要從形式上去思考這個問題,羅列出學生能從這首詩中獲得的信息:

①字數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隨詩人情感起伏而變化。

四言處:“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無石扇,訇然中開”,

字字鏗鏘,詞激意急。

七言處:“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簡單暢快

雜言處:“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餘韻嫋嫋。

②壓韻自由,能夠換韻

這首詩時而兩句一韻,如“城”和“傾”,時而四句一韻,如“溪”“啼”“梯”“雞”等。

請學生再找出幾處壓韻的地方:

如“巔”、“煙”、“山”和“顏”;“摧”、“開”和“臺”;“下”和“麻”;“嗟”和“霞”

轉韻達十二處之多。

③對仗無嚴格要求,此詩中出現的對仗處爲“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這樣的句法韻法適應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絕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

教師從歷史演變的角度對“吟”這一文體再作適當補充:

原是樂府詩的一種形式,資料多有悲愁慨嘆之意。李白採用這一形式,自出新意。與“歌行體”相似,適宜歌唱而着意追求聲音和諧,形式自由。

佈置作業

(一)抄寫小黑板上的生字、生詞,背誦這一首詩。

(二)閱讀余光中的詩歌《尋李白》,完成思考題。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瞭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②熟背全詩

2、過程與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複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中寄託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夢境對於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1、作者簡介: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5歲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五歲育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作賦凌相如”。有遠大的抱負,“願爲輔弼”、“安社稷”、“濟蒼生”。20歲後,蜀中漫遊,二十五歲起“辭親遠遊”,仗劍出蜀。天寶元年42歲應召赴長安,賀知章一見,稱爲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唐玄宗“降輦步迎”,待詔翰林。被排擠出京後,漫遊江湖間,761年,請纓殺敵,因病折回。次年,病死當徒,初葬採石磯。

其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峯。

2、背景簡介:唐玄宗天寶三年(744),李白因遭排擠,離職去京。第二年,由東魯(山東)南遊吳越,行前寫了這首詩與朋友作別,因而此詩又名《與東魯諸公》。

二、朗讀詩文:

名家朗讀、教師朗讀、學生單讀、師生齊讀。

列(裂)、怳(恍)姥、剡、淥、屐、澹、扉、訇信難求、向天橫、勢拔五嶽、淥水盪漾、殷巖泉、列缺霹靂、鸞回車、怳驚起、維覺時、摧眉折腰、開心顏

三、結合註釋、作者簡介和背景材料,默讀全詩,總體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1、詩主要寫的是什麼?從詩題看如何理解“夢遊”“留別”的關係?揭示全詩中心的句子在哪裏?

2、全詩可分爲幾個部分,各寫了什麼?各部分都有了過渡性的提示語,有哪些句子?第二部分請細分層次?各層大意是什麼?

四、再次聽名家朗誦,學生跟讀,進一步熟悉課文,併力求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夢遊:說明內容的虛實。

天姥:所夢內容。

吟:古詩體式,多有悲愁慨嘆之意,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主要表現在詩句節奏的多變。也由詩人情緒決定。

留別:說明本詩寫作目的。

二、賞析詩文

夢前天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思考:

1、爲何從“瀛洲”談起?

把神山和天姥山並提,起陪襯作用,表現天姥山的神奇色彩,是詩“神”的特色凸顯而出。

2、天姥山的特點是什麼?

高大、巍峨

3、怎麼體現?使用什麼寫作和修辭手法?

先用天相比,又用高峻聞名的五嶽及附近名山赤城、天台相比。正面與側面相結合。寫作手法:比較、襯托、誇張。極力表現高聳、時隱時現的天姥山,爲幻想做好準備。

夢到剡溪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盪漾清猿啼。

1、“飛”表現了什麼追求?

自由自在

2、“照”和“送”寫出什麼?

明月與人如影隨形,人與自然和諧一體,體現對自然的熱愛和眷戀。

3、爲何提到“謝公”?

學生結合詩文分析有理即可。

登山途中所見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1、時間——早晨。

山頂所見(洞外)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1、時間——日暝。

2、寫出怎樣的一種景象?

昏暗恍惚恐怖。

山頂所見(洞內)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爲衣兮風爲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1、四短句的形式與內容有何聯繫?與前文有何聯繫?

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充分表現了打開天門的雄偉氣勢。

從昏暗恍惚到驚天動地,前者烘托後者,形成一個由低沉到高昂的波瀾,爲下文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2、天門打開後的景象如何?

光輝燦爛,壯麗非凡。

3、如果夢境是一個故事的話,這裏到了哪個階段?

仙人出現帶來了夢境的最高潮。

4、這些描寫在“意”上有何作用?

詩人的幻想如神仙遨遊,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任意奔馳。

夢醒情景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

寫了什麼事?有何作用?

心驚夢醒,好夢不常。在夢境最高點懸崖勒馬,急轉直下。

由幻想轉到現實。作者與讀者的情緒隨之沉靜,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瀾。

抒情言志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1、“世間行樂亦如此”中的“如此”何解?

像一場夢

2、理解並評價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討論自由發言,重點是辨證分析。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全詩的中心意思。這是由夢醒後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當中有對人生的傷感,逃避現實、消極處世的一面,也有鄙棄權臣貴戚的傲骨。後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三、總結:

1、全詩脈絡:

入夢緣由→夢遊歷程→仙境出現→夢醒→留別

2、介紹其他觀點:

陳沆引用李白另一首詩《樑甫吟》來作旁證,確實也看得出這兩首詩的描寫方法及意境都有相似之處。李白有許多留別詩,屢次流露出他被放逐的憤慨。把這些詩聯繫起來看,更可以肯定遊天姥山是遊皇宮的比喻。有一首《留別曹南羣官之江南》的五言古詩,就緊接編在《夢遊天姥山》之後。曹與魯是鄰境,前詩留別東魯諸公,後詩留別曹南羣官,可知是作於同一時期。這首詩開頭說自己早年修道求仙,後來碰上運氣,供奉內廷。有過一些建議,很少被採用,只得辭官回家。下文說:“仙宮兩無從,人間久摧藏。”這是明白地說學道做官都失敗了,只落得在民間沒落和流浪。《夢遊天姥山》開頭二句是說求仙“無從”,其次二句是說進宮或有希望。此下描寫天姥山景色一大段,實質是描寫宮廷。結論是宮廷裏也“無從”存身。“仙宮兩無從”這一句可以說就是《夢遊天姥山》的主題。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8

【設計意圖】

這首詩是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李白專題的第一首詩,最能體現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因此,教師教學時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本詩獨特的藝術魅力,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對李白的詩仙形象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據此,本節課確定了“理解本詩的情感脈絡並賞析藝術特色”“探究李白被稱爲詩仙的原因”兩個目標。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歷來都有爭議,課堂上教者提供了相應的背景材料,讓學生通過辯論,探究詩歌的豐富內涵。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詩的情感脈絡並賞析藝術特色。

2.結合本詩探究李白被稱爲詩仙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由“夢”導入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座永遠無法企及的高峯,而他的詩《夢遊天姥吟留別》則是他詩歌的高峯,是他浪漫主義風格的代表作。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走近李白,走進李白“夢”的世界。(投影展示學習目標)

提問:我們欣賞一首詩的時候,往往應該從題目入手,題目是理解詩歌的一扇窗戶,是打開詩歌的一把鑰匙。這首詩的題目給我們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整體感知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文章思有路,遵路識斯真。”自由讀,概括思路。

相機板書:夢由(夢前)——夢境(夢中)——夢感(夢後)

三、賞析“夢由(前)”部分

指名讀寫天姥山的六句話,賞析詩句。

明確:寫天姥山就是突出其神奇、高大的特點,表達自己的嚮往之情;主要運用誇張、對比、襯托的手法。

四、賞析“夢中”部分,品味夢境

情景導入:現在我們就進入時間隧道,讓時光倒流,重溫詩仙李白的一個流傳千古的奇夢。

1.先把這段描寫切分爲幾部分。

學生思考:夢中的景色與情感經過了怎樣的變化?(相機板書:美麗險怪輝煌;愉悅驚恐複雜)

2.賞析“我欲因之夢吳越……迷花倚石忽已暝”一段,找出最喜歡的句子,說說自己的感受。

師:品一首詩就猶如品一杯美酒,品出滋味,品出情感,首先品一品詩人的煉字。

品味“飛”“送”二字的妙用。

明確:“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3.賞析“熊咆龍吟殷巖泉……訇然中開”一段,

理解“殷”“驚”“欲雨”等詞語的意思。

問:“列缺霹靂”,有人說“列缺”不能簡單翻譯成閃電,爲什麼?

明確:“列”可以理解成通假字。“列缺”爲什麼不能簡單理解爲閃電,主要原因是“列缺”描摹出了電光從雲霓中決裂而出的樣子,“列缺”實際上是將雲層整個撕開(教師用動作表現)的感覺。“列缺”一詞描摹出閃電在一剎那間的形狀,然後緊接着纔是霹靂,就是雷聲,山峯崩塌開裂,亂石橫走,地陷天塌。這就是和緩處則按轡徐行,緊急時又短兵相接。

朗讀一下這幾個短句,讀出效果。

師:有沒有發現,上下文句子的字數長短不一,跟前幾天學的古詩不一樣,爲什麼?

相機介紹“吟”這種古詩體。(投影出示)

①字數不定,有四言、五言、七言、九言,隨詩人情感起伏而變化。

②壓韻自由,可以換韻。

③對仗無嚴格要求。

4.賞析“青冥浩蕩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

師:將“青冥浩蕩不見底”一句中“青冥”換成“天空”行不行?

針對學生對“青冥”一詞理解可能有的錯誤,教師提醒:我們可以馳縱想象,語文有很大的空間,但是這個空間並不是無限的,我們去想去創造,並不是隨便去想,並不是沒有正誤之分。有的想象不合常理,沒有辦法同整個詩句融爲一體。所以一定要調整自己的思維,一定要校正你的思維,要讓它和全詩融爲一體。這裏青冥要比天空顯得深遠些,它強調的是一種空靈的感覺,有開闊之勢,感覺到有點昏暗,又不是完全的暗,有一點點微弱的光。

5.“詩人的‘夢,是美夢,還是噩夢?請結合詩句及背景資料,表達你的看法,看看誰纔是李白的隔代知音。

投影出示背景資料,列舉古人和今人的爭議。如:

李白是一個愛做夢,並對夢有着奇特體驗的人,他在許多詩裏直言不諱地說過,供奉翰林是一場夢。如“一官即夢寐”;“魯客向西笑,君門若夢中”(《魯中送二從第赴舉之西京》);“長安如夢裏”;“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登高丘而望遠海》)等。

北大教授葛曉音《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一文片段:“這首詩的奇特在於夢境的不確定性,它可能是李白所向往的自由境界,也可能是他精神上迷惘失意的反映。甚至包含着他對長安三年一夢的嗟嘆。正因如此,這詩才在給人奇譎多變、繽紛多彩的豐富印象的同時,又啓發了多方面的聯想。”

學生展開辯論。

師相機點撥:

①夢中的景物、人物、動物或其他東西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影子嗎?

②請注意教材中文章後面的註釋,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無緣無故的註釋。

小結:夢境是宮廷生活、官場道路的折射。“一夜飛度鏡湖月”的輕鬆愉快其實就是他被召入宮時的心情。“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就是出入官場的那種短暫的成功體驗。而當他想逐漸融入時,卻發現他曾經熱切向往的上流社會原來並非那麼美好:“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就是對官場的迷茫;“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象徵着官場讓人心驚膽戰;“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象徵着官場的變幻莫測。“雲之君、仙之人”其實就是那些達官貴人。“日月照耀金銀臺”就是皇親國戚們居住的宮殿;“虎鼓瑟兮鸞回車”就是達官貴人們出門時候的鑼鼓開道。可見,夢遊過程其實就是現實的曲折反映,夢中的仙界其實就是現實的官場,夢境中的奇特景象正象徵着官場的險惡和變幻莫測。

五、賞析“夢後”

提問:這不是送別詩麼?怎麼沒有那種楊柳依依的送別之情呢?沒有那種“執手相看淚眼”的苦楚呢?

師:李白的詩常常不按套路出牌,打破常規,天馬行空,自由馳騁。

重點賞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明確:李白一生經歷坎坷,這句話道出了他對腐朽現實的憎恨與鄙視。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詩人也絕不低眉順眼奉事權貴,寧可放浪山水之間,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傲岸與高潔。

提問:通過夢後所感,讀出了一個怎樣的李白?請用一個詞概括,請一小組同學依次回答。

學生交流:傲岸不屈、豪放不羈、追求自由、消極避世、寄情山水、無奈、憤激……

六、結合本詩探究李白被稱爲詩仙的原因

1.師:李白有一個美譽,大家也一定十分熟悉。這個美譽是哪兩個字?

明確:“詩仙”。

2.學生結合這首詩討論李白被稱爲詩仙的原因。

①詩的風格豪放飄逸,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投影出示資料:明代王思任《天姥》節選:

“天姥(比之於天台),僅當兒孫內一魁父,焉能‘勢拔五嶽掩赤城耶?”

師:這段話的大意是:“天姥山和天台山相比很矮,只能算是兒孫輩,充其量身材比較魁偉罷了,怎麼可能‘勢拔五嶽掩赤城呢?”王思任似乎懷疑李白在“開玩笑”!其實源於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他塑造的夢境就是從他頭腦中想象出來的,這就是浪漫主義詩作的兩大標誌:瑰麗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相機板書:奇特的想象,大膽的誇張手法)

②文中的意象

結合詩句分析“瀛洲”“天姥”“白鹿”等仙界的意象。這是遊仙詩的重要特徵。

③李白的行爲

御史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撈月而死。“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自青年時代就嚮往名山大川中的道士仙人,曾學道多年,跟很多道士結下了深厚的友情,也爲之寫了不少詩文。(結合學生課外閱讀拓展延伸)

④別人的評價

李白因一曲《烏棲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賀知章“謫仙人”的評價。同時代詩人元稹評李白“以奇文取”。白居易也說李白“才矣奇矣”,現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熱烈地讚頌李白:“酒入豪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⑤李白書法

用大屏幕展示李白唯一存世的書法作品《上陽臺帖》,讓學生揣摩飄逸豪放的道骨仙風。教師模仿落款“太白”二字,在黑板上已寫的“詩仙”二字旁寫下太白。

七、總結全文,理清思路,指導背誦

一代詩仙已經作古,但浪漫主義的大旗卻永遠飄揚在人間。同學們要從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讓我們用李白的大浪漫去追求人生的大境界,高境界,開闢人生的新天地,將我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寬,更遠!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9

【教材分析】

《夢遊天姥吟留別》是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二單元“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中“自主賞析”部分的課文,爲了讓學生能夠自主賞析,感受詩境,我選擇了讓學生誦讀、小組探究的學習形式,引導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詩歌意境,緣景明情,探究理解李白複雜而深沉的情感,並結合李白的生平簡歷深入理解其志未酬而心不已的樂觀積極的情懷,從而激勵學生面對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揚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目標】

1、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在誦讀中感受詩歌,品味意境,把握作者在詩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2、探討詩人複雜深沉的情感,引導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握作者在詩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學法指導】

誦讀法、討論法

【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夢境”這一話題導入新課。

回顧第一課時內容,課件展示全詩思路,讓學生熟悉全詩的行文脈絡,對詩歌有一個整體的把握。

接下來讓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提示學生,注意讀準字音,把握節奏並感受詩歌情感韻味。

根據詩歌思路讓學生部分朗讀。引導學生置身詩境,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詩歌的畫面,抓住典型意象,把握每一幅畫面的特點,進而理解情感。目的就是讓學生嘗試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賞析詩歌。(其間採用小組討論及學生誦讀的方法)

吟讀指導:處理好停頓、重音、語速、語調、語氣,力爭吟誦出詩歌中多變的節奏,多變的`情感。

分析寫景部分,各學習小組任選一幅畫面,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引導學生抓住典型意象,把握畫面特點,理解蘊含的情感。

引導學生,分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段:入夢緣由

景物:天姥山

特點:高大雄偉

情感:對天姥山的嚮往之情

描述示例

第1段“越人語山”,通過“瀛洲”“煙霞”等襯托了天姥山的神奇、高大,通過“天”“五嶽”“赤城”“天台山”等進行對比,用“信”“或”“連”“橫”“拔”“掩”“傾”等詞語和極度的誇張手法,描繪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偉,激發人們的神往之情。

第二段:月夜渡湖

景物:鏡湖、明月、剡溪、淥水等意象

特點:清幽寧靜

情感:急切興奮、輕鬆愜意

描述示例

月夜渡湖:飛、送

詩人一入夢幻,隨即進入一個神幻空靈境界,一夜之間飛過鏡湖,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又飛到剡溪,降落在謝靈運當年曾經歇宿過的地方,眼見綠水盪漾,耳聞清猿啼鳴,景色十分幽靜。

山之日景

景物:海日、花石

特點:壯美迷離

情感:陶醉,流連忘返

描述示例

山之日景:著、登、見、聞

黎明時分,詩人穿上了謝靈運當年穿的木屐,登上了他當年曾攀登過的石級——青雲梯,就像腳下生風,直向高聳入雲的山徑攀登。上到半山腰,但見一輪紅日從海上升起,耳際傳來半空中天雞報曉的叫聲。無數山岩重疊,道路盤旋彎曲,方向不定,迷戀着花,依倚着石,不覺天色已經晚了。

山之夜景

景物:熊咆虎吟、雲、水等

特點:驚心動魄、變幻莫測、光怪陸離

情感:驚異

描述示例

山之夜景:咆、吟、慄、驚、雲、水

夜幕降臨了,詩人耳畔迴響着從山谷傳來的熊的咆叫聲,龍的吟嘯聲。巨大的聲響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峯巒都在發抖。此時,天氣也急劇地變化,黑沉沉的雲天像要下雨,濛濛的水面上升騰起煙霧。高峻雄奇的天姥山有聲有色,恰似一個光怪陸離的神奇世界。

洞天仙境

景物:建築陳設、仙人的衣着舉止、鳥獸的吹打駕車

特點:輝煌燦爛、聲勢浩大、熱鬧非凡

情感:驚歎不已,興奮愉悅

描述示例

洞天仙境

青空寥落,深不見底,金銀臺上,日月照耀,金碧輝煌。神仙排雲而出,身着雲霞般華美的衣裳,乘清風,紛紛而來。虎是百獸之王,在這裏鼓瑟,鸞是鳳凰,吉祥之鳥,這裏拉車,仙樂陣陣,車聲轔轔。衆仙像麻束一樣列隊立在金銀臺上。詩人神遊八極之表。極盡想象,極盡浪漫。

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分析夢醒後的感慨,然後引導學生加以總結。

①“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人生無常的傷感。

②“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尋訪名山,寄情山水,逃避現實。

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

李白有儒家的積極用世之心,也有道家放歸自然之情。在現實的惆悵中,他終能找到精神的出口,他選擇了騎鹿遠遊,娛情山水,以慰藉心中惆悵。

3.問題探究,深入理解詩人的情感,引導學生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①作者爲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課件展示相關背景,小組討論並引導學生回答)

得出結論:

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爲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爲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②你覺得李白是真想騎鹿遠遊、別君去兮永不還嗎?你怎麼看出來的?(小組討論並回答)

得出結論:

“且”,暫且遠遊,並不想放棄自己的壯志。實際是含蓄透露了對現實的不滿,不願侍奉權貴,表達了蔑視權貴、追求個性自由的思想。

置身詩境,我們會發現,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體現了詩人所羨慕的人格形象嗎?富麗堂皇,超脫塵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嗎?抒情主人公最後發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爲夢中圖景心旌激盪的結果嗎?我們知道了,詩人對壯麗奇偉的崇高美的嚮往,正是因爲人生征途的激情的驅動,雖然有苦悶,但洋溢着熱情!詩歌也由此氣勢流注,奔放飄逸,形成了內在強大的精神力量。

4.小結勵志

李白在失望之中希望,在失落之中追求,在困厄之中超越。“太白的詩寫在天上,飛翔的生命掛在懸崖。”既然現實是灰暗的,就在心靈的天空飛翔。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塊聖地,安放自己的靈魂;我們需要時刻對生活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因爲,這纔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目的:一是讓學生對詩歌情感有一個更深入的理解,再就是激勵學生面對生活困厄依然保持昂揚樂觀的人生態度。)

五、佈置作業

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解讀課後李賀詩歌《夢天》,把握詩人思想情感。(目的:通過實踐,讓學生進一步熟悉“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詩歌鑑賞方法,學以致用。)

高二課文《夢遊天姥吟留別》教案 10

教學目標

1、認識李白,瞭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2、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複雜的思想情緒。

3、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教學重點

詩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義特徵是教學的重點。

在理解詩歌的抒情結構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是重點。

教學時數

兩教時

教學設想

本詩反映詩人的思想情緒是複雜的,不能簡單歸類。教師要將李白整個的人生經歷及思想發展過程講解清楚,然後由學生探討總結,真正的認識李白,讀懂本詩。

背誦是難點,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還要作段落層次劃分指導學生順利完成背誦任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對李白的這樣的評價:“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餘下三分呼爲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爲“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着“濟蒼生”“安社稷”(這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的一個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爲。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滿以爲可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於聲色,在宦官權貴的讒言中傷下,次年李白被排擠出長安。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遊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三、解題,進入本詩

吟,是古文體的一種,也稱“引”。夢遊,夢中游歷。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

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實的苦悶之上。本篇作於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排擠出京的第二年,借夢遊表示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佛洛依德認爲文學家的創作是做白日夢,那本詩就是李白做的一個白日夢。

四、播放錄音,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誦。

2、這首詩形式錯落,屈伸自如,語言富有自然節奏感,朗讀時應有意識地注意語感流動,把握語言的節奏、音調、情態和詩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學生自讀課文一遍(讀出聲來)。

五、誦讀並分析課文

(一)誦讀並分析①段

1、齊讀①段並思考:既然題爲“夢遊天姥”(在“夢遊天姥”四字下標示雙橫線),爲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雲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祕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祕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念頭。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還提到了五嶽、赤城和天台,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遊天姥的強烈願望。

小結:第一段寫入夢之由。

板書:第一段入夢之由——瀛洲難求,天姥可睹。

(二)誦讀並分析②段

1、如此神祕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於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聽老師誦讀②段,並思考:或以時間爲序,或以地點爲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並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邊分析邊板書)

月下清麗之景——1至3句(飛:誇張,形容心情急切。送:擬人)

夢遊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勝之景)

第二段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動詞用。慄、驚:使動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煙霞如仙人

夢醒——14、15句

2、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慄、驚等(點名回答)。

明確:“飛”“送”兩字先後運用了誇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遊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殷”“慄”“驚”分別活用爲動詞、使動、使動。

3、點名或分組讀每一幅圖景,再次品味詩的妙境。

4、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蓆,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麼呢?

(三)誦讀並分析③段

1、段意講解:第三段驚夢長嘆——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1、請一位同學誦讀③段,其餘的同學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想性格(講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確:“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在“留別”二字下標示雙橫線)。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並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己,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2、作者爲什麼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錶現主題有什麼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徵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爲了反襯現實的醜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嚮往正是爲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後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嚮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後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聯繫全詩小結:英國詩人柯爾律治說:“詩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支撐相互解釋的。”讀至此,再體會1、2兩段,我們心裏豁然開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體現了詩人所羨慕的人格形象嗎?富麗堂皇,超脫塵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嗎?抒情主人公最後發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爲夢中圖景心旌激盪的結果嗎?我們知道了,詩人對壯麗奇偉的崇高美的嚮往,正是因爲人生徵和的激情的驅動,雖然有苦悶,但洋溢着熱情!詩歌也由此氣勢流注,奔放飄逸,形成了內在強大的精神力量。

本課重點字詞

◆解釋下列加點詞

我欲因之夢吳越:代神遊天姥山的願望

失向來之煙霞:代上文神異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低頭

勢拔五嶽掩赤城:超過

◆找出文中的古今異義字

煙濤微茫信難求(信,的確、實在)

雲霞明滅或可睹(滅,暗)

勢拔五嶽掩赤城(拔,超出)

◆找出文中的多義字

訇然中開(打開,動詞)

使我不得開心顏(舒展,動詞)

古來萬事東流水(事情,名詞)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侍奉,動詞)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

虎鼓瑟兮鸞回車(名詞“鼓”用作動詞,彈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名詞“事”作動詞,侍奉)

雲青青兮欲雨(名詞“雨”用作動詞,下雨)

2、名詞用作狀語

對此欲倒東南傾(方位名詞“東南”用作“傾”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南)

訇然中開(“中”用作“開”的狀語,在中間)

古來萬事東流水(方位名詞“東”用作“流”的狀語,表示動作的方向,向東)

3、使動用法

慄森林兮驚層巔(慄,使……顫慄;驚,使……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