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尚賢》學習參考

高二語文《尚賢》學習參考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3W 次

重點、難點

高二語文《尚賢》學習參考

1.講授選文。

2.引導學生把握墨子崇尚賢士的思想,並思考其現代價值

3.學習和掌握加點的重點字彙:今上舉義不闢貧賤 以官服事,以勞殿賞 舉公義,闢私怨莫不敬懼而施

 選文解讀

文章一開始就擺出核心觀點:王公大人治理國家,是否能夠通過崇尚、舉用德才兼備的士來治理政事,是國家能否治理得好的關鍵。墨子說:“今者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衆、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衆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則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惡。是其故何也?”治理國家的人都想要國家富有、人民衆多、刑罰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實際上往往是國家沒有變富而變得更加貧窮,人民沒有增多而有所減少,刑罰政治沒有治理好而一派混亂。這完全失去了治理國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們討厭的。主觀追求和實際結果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不能不想一想:這是什麼原因呢?墨子說:“是在王公大人爲政於國家者,不能以尚賢事能爲政也。”“以尚賢事能爲政”就是通過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來治理政事。那些治理國家的王公大人們之所以達不到目的,就是因爲他們沒有抓住尚賢事能這個根本。“是故國有賢良之士衆,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務,將在於衆賢而已。”“賢良”就是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備的人。“治厚”“治薄”,一般理解爲治績多、治績少,籠統地說也就是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務”就是事業、事務、緊要的事情。“衆賢”就是使德才兼備的士衆多。這是墨子的進一步推斷:國家德才兼備的士多,那麼國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備的士少,那麼國家就治理不好。德才兼備的士是國家治亂的根本。所以在高位治理國家的人,他的最緊要的事情必定在於使德才兼備的士衆多。

“曰:‘然則衆賢之術,將奈何哉?’”“術”就是方法,“奈何”就是如何。跟“兼愛”“非攻”一樣,“尚賢”這一問題,也是文章向深一層推進的邏輯標誌:既然德才兼備的士是國家治亂的根本,既然在高位治理國家者的要務是使德才兼備的士衆多,那麼進一步的問題自然就是:使德才兼備的士衆多的方法將是怎麼樣的呢?墨子先舉了一個例子:“譬若欲衆其國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御之士將可得而衆也。”“善射御之士”就是善於射箭駕車的人。“富之貴之”就是使他們富有、使他們尊貴。“將可得而衆”就是乃可得而衆。國家要是想要擁有衆多的善於射箭駕車的士,就必定會使善於射箭駕車的士富貴,敬重他們稱讚他們。這樣就可以促使人們在射箭駕車方面刻苦努力,國家就必然可以擁有衆多的善於射箭駕車的士了。這道理十分清楚。“況又有賢良之士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者乎!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良士亦將可得而衆也。”“厚乎德行”指道德品行純厚。“辯乎言談”指在言談方面很有口才。“博乎道術”指在治理國家的方法方面知道得多。“珍”是珠玉等寶物,比喻難得的人才。“佐”即輔助的人、幫手。這段話是說德才兼備之士,在才德方面超出一般善於射箭駕車的士,對國家來說更爲重要,本來是國家的寶物、社稷的幫手。既然如此,要想使國家擁有衆多的德才兼備之士,也一定要使他們富貴、敬重他們、稱讚他們。

墨子進一步用古代聖王治理國家的例子,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故古者聖王之爲政也,言曰:‘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古代聖王治理國家,施行這樣一種原則:不義的人就不讓他富有,不義的人就不讓他尊貴,不義的人就不讓他親密,不義的人就不讓他接近。結果怎麼樣呢?“……國之富貴人聞之,皆退而謀曰:‘始我所恃者富貴也,今上舉義不闢貧賤,然則我不可不爲義。’”這句話意思是說,國家財物多地位高的人聽說了這事,都回到家中盤算合計說:“起初我仗恃的是財物多地位高,現在君王舉用有義的人,不避貧窮低賤的人,既然這樣那麼我就不能不行義。”接下來,墨子以同樣的句式,一口氣列舉了“親者”(即跟君王關係親密的人)、“近者”(即在前後左右侍奉君王的人)、“遠者”(即跟君王關係疏遠、不在君王身邊的人)以及“遠鄙郊外之臣、門庭庶子、國中之衆、四鄙之萌人”(即邊邑遠郊的臣子、宿衛宮中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都城中的百姓、四方邊遠地區的農民)的反應:或者明白了不可仗恃跟君王關係親密,可以仗恃的只有行義,所以自己不能不行義;或者明白了不可仗恃在君王前後左右服侍,可以仗恃的只有行義,所以自己不能不行義;或者明白了跟君王關係疏遠、不在君王身邊也並非無所依靠,可以依靠的是行義,所以自己不能不行義……如此以至於舉國上下都競相行義。墨子總結這段話的意思,還是用問題推進的:“是其故何也?曰: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術也。譬之富者有高牆深宮,宮牆既立,謹上爲鑿一門。有盜人入,闔其自入而求之,盜其無自出。是其故何也?則上得要也。”舉國上下都競相行義,原因就在於:君王所用來驅使臣下的是一件事,即尚賢事能,“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臣下所用來侍奉君王的,必然就是一種方法,即行義。這就好比富人有高大的牆深邃的屋,屋子的牆築好之後,只在上面給它鑿開一個門。假如有盜賊進去偷東西,只要關上他通行的惟一的門來捉他,他就無從逃身了。富人把握了這個關鍵,就必然可以解決問題。古代聖王使舉國上下都競相行義,同樣是因爲他把握了治理政事的關鍵。這個比方十分有趣。設若富人不把住門,就抓不到小偷;設若君王不抓住尚賢事能這個關鍵,也就不能使國人爭相行義。

墨子在上面一段舉古代聖王作例子,是說治理國家要抓住尚賢事能這個根本。這是大的原則。確立了原則之後,就應該說明如何去貫徹原則。所以墨子還是舉古代聖王作例子,來具體說明如何落實。“故古者聖王之爲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列德”就是給有德之人安排職位。“在農與工肆之人”指的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或者在各種手工業作坊做工的人。“有能”即有才能,根據上下文,應該還有一層“有德”的意思沒有說破。墨子明確地表示了自己反對任人惟親制度的立場。他認爲,即使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或者在各種手工業作坊做工的人,只要他有才有德,就應該舉用他,並且要給他高的爵位(或者說給他高的官位),給他多多的俸祿,讓他承擔職事,給他決斷政令的權力。古代聖王認爲:“爵位不高,則民弗敬;蓄祿不厚,則民不信;政令不斷,則民不畏。”“蓄祿”就是俸祿。給德才兼備的士以高的爵位或官位,目的是要百姓敬重他;給德才兼備的士以豐厚的俸祿,目的是要百姓信任他;給德才兼備的士以決斷政令的權力,目的是要百姓畏懼他。“舉三者授之賢者,非爲賢賜也,欲其事之成。”這句話意思是說,古代的聖王把高爵、厚祿以及決定權三者給予德才兼備的人,不是因爲他們有才德就給他們這樣的賞賜,而是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故當是時,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勞殿賞,量功而分祿。”這些都是古代聖王對尚賢事能原則的貫徹:按德行高下走向相應的位次(按德行高下任以相應的官職),按官職從事相應的職事,按功勞確定賞賜,按業績分給俸祿。這樣就把整個貴族政治的秩序打破了:“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闢私怨,此若言之謂也。”做官的不會永遠尊貴,而做百姓的不會永遠低賤。有才有德的就選用他,沒有才德就降他的官職。所謂“舉公義,闢私怨”,就是說舉薦人員依照公義,避免私怨(的干擾)。“故古者堯舉舜於服澤之陽,授之政,天下平”,這是用古代聖王舉用德才兼備之士的具體例子,來證明尚賢事能的重要性。堯舉用了舜,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太平。接下來墨子又列舉了禹舉用益、商湯舉用伊尹、周文王舉用閎夭、泰顛的事例,說明尚賢事能的好處。“故當是時,雖在於厚祿尊位之臣,莫不敬懼而施;雖在農與工肆之人,莫不競勸而尚德。”這是聖王尚賢事能對全社會造成的影響。擁有優厚俸祿和高貴地位的大臣,沒有誰不恭敬害怕和警惕的,因爲“官無常貴”,“無能則下之”;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或者在各種手工業作坊做工的人,也沒有誰不爭相努力而尊崇道德的,因爲“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故士者,所以爲輔相承嗣也。故得士則謀不困,體不勞,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惡不生,則由得士也。”“輔”和“相”都有輔佐之意,“承”和“嗣”都有繼承之意。士是用來作輔佐和接班人的,得到了士,那麼智謀方面就不會困窮,身體方面就不會勞苦,名聲樹立而功業成就,美好的彰顯而醜惡的不產生。總之,得士有種種好處。

文章最後歸結到不可不舉用德才兼備之士:“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夫尚賢者,政之本也。”不管是稱心如意之時還是不稱心不如意之時,都不可以不舉用德才兼備的士;倘若想要遵循堯舜禹湯等前代聖王的學說或行爲,必不可以不崇尚德才兼備的士。崇尚有才有德的士,是國家政治的根本。

墨子尚賢事能的思想,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一、理出這篇文章的思路。

提示:參閱選文解讀部分。

二、墨子提出“尚賢者,政之本也”,並建議“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試結合當時具體歷史背景,談談他的這一政治主張的現實合理性。

提示:可參閱以下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有很大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生產與管理日趨複雜,各諸侯國之間,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十分頻繁。在各個領域的激烈競爭中,智能的作用顯得十分突出。由於文教下移,“士”的階層逐漸形成並不斷擴大,各類人才得以表現出其與衆不同、出類拔萃的優點和長處。各國統治者普遍注意網羅人才,許多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都紛紛談論“進賢”“舉賢”一類問題。墨家的“尚賢”說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

……

關於墨子尚賢的意義,目前多數研究者均予以肯定。例如侯外廬等人認爲:“所謂‘尚賢’,即尚國民階級的資格,並堅持着國民階級的立場以反對氏族貴族。”侯氏所謂“國民階級”,指的是自由民、奴隸、手工業者以及公社農民和百工商賈等等。他說:“墨子的尚賢論富有科學精神,富有破壞氏族遺制的威力。”但是也有不同意見。例如劉澤華說:“墨子的尚賢主張有其進步意義,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人民的要求。但是墨子的尚賢是由‘上’來尚賢,而不是由人民來選賢。因此它在本質上不會是勞動人民的思想。在剝削階級佔統治地位的社會中,尚賢主張在很多情況下還會束縛人民的行動。因爲把社會問題歸結爲幾個人的問題,把社會問題的希望全寄託在幾個賢人身上,這就會轉移人民對統治階級的鬥爭,這顯然是一種改良主義思想。”

(譚家健《墨子研究》,貴州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有關資料

1.評《尚賢》《尚同》諸篇

凡《尚賢》、《尚同》等篇,文字皆極累重。蓋墨子上說下教,強聒不捨,故其辭質而不文也。

(呂思勉《經子解題》,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2.評《尚賢》上

詞多反覆,意貴迂迴,氣尚寬簡,教持懇切,別是一調,不當以諸體類觀之。

(明·陳深輯《諸子品節》)

 參考譯文

先生墨子說:“現在王公大人等治理國家的人,都想要國家富有、人民衆多、刑罰政治治理得好,然而國家沒有得到富有卻得到了貧窮,人民沒有得到衆多卻得到了減少,刑罰政治沒有得到治理卻得到了混亂,那麼這是從根本上(或者說完全)失去了他們想要的,而得到了他們討厭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先生墨子說:“這原因在於王公大人等治理國家的人,不能通過崇尚、任用才德兼備的人來治理政事。因此,國家才德兼備的士衆多,那麼國家就會治理得好;才德兼備的士少,那麼國家就治理不好。所以在高位的人的緊要的事情,必定在於使有才有德的人衆多。”

請問:“既然這樣,那麼使有才有德的人衆多的方法,將是什麼呢?”

先生墨子說:“譬如,那些想要使自己的國家裏善於射箭駕車的士衆多的人,必然要使他們富有使他們尊貴、尊敬他們稱讚他們,這之後國家善於射箭駕車的士就可以變得衆多了。何況德才兼備的士又道德品行純厚、言談方面很有口才、在治理國家的方法方面知道得很多呢!這種人本來就是國家的寶物(本來就是國家難得的人才)、社稷的好幫手,也必定要使他們富有使他們尊貴、尊敬他們稱讚他們,這之後國家優秀的士也就可以變得衆多了。

“因此古代聖王治理國家的時候,說道:‘不義就不讓他富有,不義就不讓他尊貴,不義就不讓他親密,不義就不讓他接近。’因此國家富貴(即財物多、地位高)的人聽說了這事,都回到家中盤算合計說:‘起初我仗恃的是富貴,現在君王舉用有義的人,不避貧窮低賤的人,既然這樣那麼我就不能不行義。’跟君王關係親密的人聽說了這事,也回到家中盤算合計說:‘起初我仗恃的是跟君王關係親密,現在君王舉用有義的人,不避貧窮低賤的人,既然這樣那麼我就不能不行義。’在前後左右侍奉君王的人聽說了這事,也回到家中盤算合計說:‘起初我仗恃的是在前後左右侍奉君王,現在君王舉用有義的人,不避貧窮低賤的人,既然這樣那麼我就不能不行義。’關係疏遠、不在君王身邊的人聽說了這事,也回到家中盤算合計說:‘我起初以爲跟君王關係疏遠、不在君王身邊就沒什麼依靠了,現在君王舉用有義的人,不避貧窮低賤的人,既然這樣那麼我就不能不行義。’直到邊邑遠郊的臣子、宿衛宮中的公族及卿大夫子弟、都城中的百姓、四方邊遠地區的農民聽說了君王舉用有義的人,都爭先恐後地行義。這是什麼緣故呢?這是因爲:君王所用來驅使臣下的,是一件事(即尚賢事能,“不義不富,不義不貴,不義不親,不義不近”);臣下所用來侍奉君王的,是一種方法(即行義)。譬如富人有高大的牆深邃的屋子,屋子的牆壁已經築好了,只在上面給它鑿開一個門。有盜賊進去偷東西,只要關上他通行的惟一的門來捉他,他就無從逃走了。(富貴者、親者、近者、遠者等都競相行義)這是什麼緣故呢?就是因爲君王把握了治理政事的要領。

“所以古時候聖王治理國家,給有德之人安排職位而崇尚有才德的人。即使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或者在各種手工業作坊做工的人,有才能就選用他,給他高的爵位(或給他高的官位),給他多多的俸祿,讓他承擔職事,給他決斷政令的權力。還這樣說:‘爵位如果不高,那麼百姓對他就不敬重;俸祿如果不豐厚,那麼百姓對他就不信任;在政令方面沒有決斷的權力,那麼百姓對他就不畏懼。’拿高爵、厚祿以及決定權三者給予有才有德的人,不是因爲他們有才德而加以賞賜,而是希望他們做的事情取得成功。所以在這時,按德行高下走向相應的位次,按官職從事相應的職事,按功勞確定賞賜,按業績分給俸祿。所以做官的不會永遠尊貴,而做百姓的不會永遠低賤。有才能就選用他,沒有才能就降他的官職。‘舉薦人員依照公義,避免私怨(的干擾)’,上面這些就是這句話所說的意思。所以古時候堯從服澤之陽舉用了舜,授予他政事,結果天下太平;禹從陰方之中舉用了益,授予他政事,結果九州的洪水被平定了;湯從廚房裏面舉用了伊尹,授予他政事,結果他的計謀都很成功;周文王從漁獵者中舉用了閎夭、泰顛,授予他們政事,結果西面的國家都順服了。所以在這些時候,即使是擁有優厚俸祿和高貴地位的大臣,也沒有誰不恭敬害怕和警惕的;即使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或者在各種手工業作坊做工的人,也沒有誰不爭相努力而尊崇道德的。所以,士是用來作輔佐和接班人的。所以得到了士,那麼智謀方面就不會困窮,身體方面就不會勞苦,名聲樹立而功業成就,美好的顯著而醜惡的不產生,這些都是由於得到士啊。”

因此先生墨子說:“稱心如意,不可以不舉用德才兼備的士;不稱心如意,也不可以不舉用德才兼備的士。倘若想要遵循堯舜禹湯等前代聖王的學說或行爲,必不可以不崇尚德才兼備的士。崇尚有才有德的士,是國家政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