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1W 次

 【教學目標】

柳永《雨霖鈴》優質教案

1.瞭解柳永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

3.深刻體會《雨霖鈴》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4.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品讀鑑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引導學生體味這首詞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1.引導在瞭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引導學生深刻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雨霖鈴》朗讀帶,歌曲《祝你一路順風》、《送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祝你一路順風》、《送別》的歌聲中進入課堂,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李煜的詞是絕望的詩歌,而我們今天要學的是一首淚眼對淚眼的離別詞,也是美麗憂傷而不朽的。

我們學過哪些描寫別情的詩呢?

(學生回答)進入新課。

二、詞牌簡介

《雨霖鈴》,唐玄宗時教坊大麴名,後用爲詞調。霖,一作“淋”。相傳‘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彌旬。棧道中聞鈴聲,帝方悼念貴妃,採其聲爲《雨淋鈴曲》以寄恨。

  三、柳永簡介

在羣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爲證明。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於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並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曾在詞中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便說:“汝自去淺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筆一揮,只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後,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着一種流浪生活。由於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成爲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也是以描寫城市風貌和羈旅生活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深深瞭解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爲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爲“宋金十大麴之一”。

本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誦讀指導

1.選學生代表朗讀,另外的學生進行評點。

2. 教師指導

① 寒蟬悽切——“悽”字要讀得長,“切”字要短促,要讀出詞的悽切情感

② 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並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⑥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學生讀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教師加以補充)

3.再請學生試讀

4.教師稍做提點,再聆聽錄音,學生思考三個問題。

 五、整體感知

1.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明確: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裏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裏幽幽而瀉。)

2.這首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明確:在蕭瑟的秋天裏,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3.詞中哪句話最能體現這個內容呢?(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首詞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發他離別的傷感之情。)

  六、鑑賞詞的意境

1、找出詞眼:傷離別

離別:事 傷:情

2、根據上下片內容,分別用自己的話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兩幅畫面,並取一小標題。

明確:明確:第一幅畫可命名爲“長亭別離”:一個秋天的傍晚,驟雨剛剛停歇,空氣格外清新,寒蟬在柳樹梢長鳴不已。京城門外,長亭邊,一個臨時搭建的篷帳裏,筵席上有兩個斟滿酒的酒杯和兩盤幾乎沒動過筷子的下酒菜。詞人與情人雙手緊握,喉嚨哽咽着說不出一句話來,臉頰上掛滿了滾燙的淚水。此時,水面上,一隻小船裏一位老艄公正對着這對情人使勁地喊着:“上船嘍——,上船嘍——”。天色越來越暗,茫茫水域裏,濛濛霧氣一片。第二幅畫可命名爲“羈旅長愁”:一夜飄流後,詞人彷彿來到異鄉。東方即將吐色時,頭頂依然有一彎殘月,河流兩岸朦朦朧朧的楊柳樹在瑟瑟秋風中搖曳着。詞人望着殘月,感受着秋風,現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樣子。

 板書:

上片:長亭別離: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實寫)

下片:羈旅長愁:楊柳、曉風、殘月(虛寫)

重要表現手法: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

 七、揣摩重點語句,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例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後的蟬,秋有蕭索感愛,而蟬在淒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後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着長亭。這樣,這裏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悽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着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裏側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淒涼、落寞。

作用:渲染悽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奠定全詞情感基調。

例二: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三種景物既可說是眼前所見,也可說用比喻形容詞人那無法排遣的離愁別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

用比喻修辭,選取三種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現離愁,情景交融,這正如賀鑄在《青玉案》中“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例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進一步細緻出刻畫兩人難捨難分的情態。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着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

例四、“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承上面“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層所開拓出的意境,進一步設想分別後的淒涼處境。今夜喝了別酒以後乘船而行,朦朦朧朧的,酒醒後,將到了什麼地方呢?大概已是拂曉,到了枯楊岸邊,冷風吹面,殘缺的月亮掛在天邊。岸柳,容易使人想起霸陵折柳贈別,且是枯柳,曉風寒,殘月冷,景物是孤單單、清冷冷的。景物的清冷,又使人想起昨晚“都門帳飲”、“執手相看”的眷戀之情,更覺得自己形單影孤,前途渺茫,所以這裏雖不言愁,但景物已經打上了詞人濃重的哀傷、悲愁之情,就連詞人的精神狀態都寫出來了。

這三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主要是妙在景中融情。把楊柳、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愁的事物集中爲一幅鮮明的畫面。並且這幅畫面出現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後。更加強化了“愁”。

典型意象的傳統意義:

關於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後,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後,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曹操爲功業人才而愁,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

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關於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琵琶行》幾個地方寫到月: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關於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曉風輕拂,帶來的並不是快意,而是涼意,淒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關於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灞陵送別”——李白《憶秦娥》

“傷心路邊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施肩吾《折柳枝》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爲別離多。”——唐"王之渙《送別》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張九齡《折楊柳》

柳既是送別的象徵物,又是送別的見證人,如今獨在旅舟上見柳,怎不惹起滿懷離思?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

  八、佈置作業:背誦七首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