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高二語文《想念地壇》教學案例

高二語文《想念地壇》教學案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3W 次

  【教學設想】

高二語文《想念地壇》教學案例

《想念地壇》是蘇教版高中高一時我們已經學過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作者寫出了地壇帶給他的人生啓迪和母愛的深沉偉大,母親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帶給我們很多感動。和《我與地壇》相比,《想念地壇》更多了一些理性的思索。應該讓學生更深入地感悟對生命的理解。

  【教學目標】

1、 感悟生命,理解“零度”的深刻內涵。

2、 學習散文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表現主旨的方法,賞析文中佳句。

 【教學對象】

高二學生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高一時我們學習了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曾經被深深打動,大家一定對史鐵生的人生經歷有深刻的印象。

 一.探討生命的“零度”

師:史鐵生有怎樣痛苦的人生遭遇?文中哪些語句能看出作者的痛苦?

學生默讀課文,結合《我與地壇》中相關內容,提取相關信息。明確:在最狂妄的年齡忽地殘廢了雙腿,找不的工作,找不到出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失魂落魄。(陷入絕望,回到起點)作者那時只想逃避,想找一個地方舔自己的傷口。那麼地壇爲什麼適合療傷?

 二.探討地壇的“零度”

學生閱讀文本,四人小組探討,到原文中找答案,要求以文本爲依託,言之有據。

明確:地壇的安靜、荒蕪。(交代地壇)地壇曾經是明清時代皇帝祭祀的場所,非常重要,承載了無數榮耀,但隨着五百年的歲月變遷,已經變得荒蕪冷落。作者覺得地壇和自己有着一種天定的緣分,這是一種宿命的安排,安靜的地壇正是自己療傷的最佳場所。正因爲心靈的契合,作者長久地呆在地壇,在痛苦地思考,拷問靈魂。

明確:安靜並非無聲的內涵。(生命力,生命本真,自在)

師點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自然界中的萬物都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生命的真諦,展示出生命最本真的狀態。荒蕪,並不衰敗,哪怕是最卑微最渺小的生命,也要努力展示自我的存在,展示生命獨特的美麗與精彩。

 三.探討寫作的零度

學生集體朗讀描寫我心理變化歷程的語段,體驗其中細膩而深刻的感受。我在地壇的古樹下,荒草邊,頹牆旁,沉思默想,在數不盡的日子過後,我參悟了“生死”,走出了絕望,負重的靈魂終於得以解脫。分析“我記得忽然我有了一種放棄的心情,彷彿我已經消失,已經不在,惟一縷輕魂在園中游蕩,剎那間清風朗月,如沐慈悲。於是乎我聽見了那恆久而遼闊的安靜。我在剎那間頓悟了地壇的“安靜”的真諦,地壇引導我走出了人生的絕境。我在條條絕路之後找到的一條路是寫作。第10節“我覺得確乎有些什麼東西最好寫下來”,“有些東西”是指寫什麼?對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我寫作不是爲了名利,不是爲了地位,只是單純地寫我對生命的思考。這樣的一種無功利的寫作心態我後來在書上找到了一種相應的說法:寫作的零度。

師:“寫作的零度”的內涵是什麼?明確:生命固有的疑難,靈魂最初的眺望。

師:“寫作的零度”的“零度”有哪兩種意義?

明確:(1)生命本無意義 (2)一個生命的誕生,便是對意義的`要求。

師:地壇中的野草、野花存在着卻無人欣賞,它們的存在有什麼意義呢?學生思考,討論後明確:但是哪怕再卑微、再渺小的生命,既然來到世界上,就要努力展示自我的存在。荒誕感,便是對意義的要求,但是正是在這樣荒誕的要求中,才凸顯出生命真實的張力。

  四.審視零度,回望零度

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當今社會和文壇。批判喧囂、功利與強力。(14節,15節中孩子的例子,16節感悟柔弱)地壇的安靜柔弱告訴我什麼是靈魂最初的眺望。“地壇,它早已放棄了昔日榮華,一天天在風雨中放棄,五百年,安靜了;安靜得草木葳蕤,生氣盎然”,“萬物的美德在於柔弱。”

教師點撥:我想念的是當年的地壇。一是因爲現在我已不在地壇,我搬家離開地壇;二是因爲現在的地壇已經面目全非。但我已經獲得地壇精神的真諦,地壇“安靜而有生命力”的精神已經融入了我的骨髓中,成爲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不在地壇,地壇在我。”

結語:在這個喧囂的時代,我們也需要時時回望零度,回望安靜,讓我們的心靈之泉靜靜地流淌……

 佈置作業:

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選擇感受最深的寫一篇讀書筆記。

  教後反思:

史鐵生的文章很有深度,很耐人尋味,學生已經通過《我與地壇》瞭解了他的特殊人生經歷,所以能感受到作者營造的特定氛圍。但是,《想念地壇》相對而言更加“玄與深”,學生缺少足夠的生活閱歷,對文章的理解難免不夠深刻。所以我嘗試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對文本的賞析,獲得一定的審美體驗和對生命的領悟,從教學效果和反饋的作業來看,讀本中經典作品的教學也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從而推進“高效課堂”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