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竇娥冤》練習設計及答案

《竇娥冤》練習設計及答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2W 次

1,下列各項中有兩個錯別字的一項是( )

《竇娥冤》練習設計及答案

A,寒喧 罪愆 傾刻 披枷戴鎖

B,分辯 訣別 造櫱 望帝啼鵑

C,時辰 昭障 冤枉 湛湛清天

D,憐憫 枷紐 白練 負屈銜冤

2,下列詞語中加線的詞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

A,磨(搖)旗 只合(應該) 錯勘(判斷)定 罪愆(罪過)

B,糊突(混淆) 則(只)被 亢(極)旱 餐(吃,挨)刀

C,枷紐(拘束) 天道(規律) 生埋怨(深深地)

D,笑科(動作) 哥哥行(行走) 着做公的(語助詞)

5,我國的古典戲曲與古典詩歌一樣,往往借典故表達思想感情,鑑賞戲曲劇本,就必須注意分析其中的典故.對《竇娥冤》中的四個典故,分析不當的是( )

A,"萇弘化碧","望帝啼鵑"兩個典故都與"血"有關,緊承第一樁誓願而用.萇弘,望帝都是無

罪被冤被殺的人,作者藉此表現竇娥至死不屈的堅強性格.

B,"六月飛霜""東海孝婦"兩個典故都是說人間奇冤感天動地,配合竇娥的第二,三兩樁誓願而用,說明竇娥蒙受了沖天冤情,同時駁斥了監斬官的話.

C,前兩個典故寫人間怨恨,後兩個典故寫天地震怒:一個當時應驗,一個後來應驗.四個典故,內容層層遞進,意義由輕而重.

D,四個典故不僅推動了劇情的發展,而且表現了竇娥的性格.同時緊緊扣住了"'感天''動地'竇

娥冤"這個題目的.意思.

6,竇娥的三樁誓願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呢 下面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藉助於想象和浪漫主義手法,表達當時人民羣衆強烈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願望.

B,藉助於想象和浪漫主義表現手法,反映人民羣衆懲治邪惡,保護善良的心理需求.

C,歷史和時代的侷限,決定了作家只能靠鬼神來解決他們認爲無法解決的矛盾.

D,歷史和時代的侷限,決定了作家面對無法解決的社會矛盾只能從內凡世界去尋求出路.

7,對[端正好]一曲內容,分析不當的是( )

A,訴說無端受罪,蒙冤含屈.

B,對命運不公天地不公發出吶喊

C,表達內心極端憤怒

D,不能怨王法,只能怨天地.

8,婆媳訣別的場面中,有一段發自竇娥心靈的呼喊:"……這都是我做竇娥的沒時運,不明不暗,負屈銜冤",竇娥爲什麼抱怨自己的命運,她這樣說用意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對文中“正宮”解釋得正確的一項是[    ]

A.詞牌名,與“端正好”一樣,它們都與音樂曲調有關。

B.曲牌名,與“滾繡球”一樣,它們都與音樂曲調有關。

C.宮調名,與“一煞”等不同,它與演唱的內容有密切的關係,而與音樂無關。

D.宮調名,與“耍孩兒”等不同,宮調是用來表示音階的高低的,而與內容無關。

10.最後寫三樁誓願,從創作手法上看,應該屬於何種手法?________

11.閱讀《竇娥冤》片段,然後按要求答題。

(劊子做喝科,雲)兀那婆子靠後,時辰到了也。(正旦跪科)(劊子開枷科)(正旦雲)竇娥告監斬大人,有一事肯依竇娥,便死而無怨。(監斬官雲)你有什麼事,你說。(正旦雲)要一領淨席,等我竇娥站立,又要丈二白練,掛在旗槍上,若是我竇娥委實冤枉,刀過處頭落,一腔熱血休半點兒沾在地下,都飛在白練上者。(監斬官雲)這個就依你,打甚麼不緊。(劊子做取席站科,又取白練掛旗上科)(正旦唱)

(1)選段中,“科”指________,主要用來________;“雲”指________,主要用來________;“唱”指________,主要用來________。

(2)解釋下列詞語。

①兀那:

②休:

③打甚麼不緊:

(3)選段中括號中的文字是屬於[    ]

A.舞臺說明或舞臺指示

B.舞臺動作提示

C.舞臺人物介紹

D.舞臺人物或動作提示

12.《竇娥冤》中有兩句唱詞,兩個版本文字不同,試比較其優劣。

《古名家雜劇》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難爲地;天也,我今日負屈銜冤哀告天!”

《元曲選》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爲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作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竇娥冤》參考答案:

1,C

2,D

5,C

6,C

7,D

8,竇娥這些表白是爲了勸慰悲痛欲絕的婆婆,也寧願自己心頭流血來減少婆婆內心的痛苦,這種自我犧

牲的精神正是竇娥善良性格的體現.

9.D

10.浪漫主義創作手法

11.(1)科介 稱角色動作 賓白 交代情節 曲詞 抒發感情

(2)①那 ②不要 ③有什麼要緊

(3) A

12.《古》本第一句是陳述語氣,不如《元》本用“何爲地”這種質問的語氣強烈。《古》本第二句是對天的哀告祈求,《元》本第二句是對天的面對面的指控和否定。總之,《元》本突出了竇娥不屈服於惡勢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顯得更加高大,使作品的主題得到了深化,而這正是《古》本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