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實錄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實錄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3W 次

說明:從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不同的教學班,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問題。無論出現什麼問題,請儘量考慮學生的知識背景、閱讀能力、學生的探究可能。千萬不要把教參與老師的理解灌輸給學生,那是最爲糟糕的事。

《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及其規律》教學實錄

課文的重點應該在於“愛而知其醜,憎而知其善,善惡必書,是爲實錄”

意思是:愛它要曉得它有缺點,恨它要曉得它有長處,要把缺點、長處都寫下來,這纔是真實的記錄。引用這句話,是爲了說明我國古代小說對史傳文學傳統的繼承,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看法和描寫上。

小說中如武松身上的暴力血血腥,如豬八戒也有其可愛的一面,可以周撲園從說起

導入:對於古代小說中的人物,同學們可能都不陌生,勇猛剛直的張飛,嫉惡如仇的魯智深,即使《聊齋志異》中的狐狸精,都讓人過目不忘。中國古代的小說,有着輝煌燦爛的成就,那麼它是如何產生的?最早的小說是什麼?又是怎麼變化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專門論述這方面問題的文學評論文章。

以下采取部分優化設計的教案

一、提問激趣,投石尋機。

板書:我國古代小說的發展

師:下面我想聯繫課外閱讀情況,請大家談談自己在課外看過哪些古代小說?

(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老師把學生列舉的作品一一寫在黑板上):《西遊記》、《水滸》、《鏡花緣》、《西廂記》、《七俠五義》、《紅樓夢》、《三國志》、《東周列國志》、《隋唐演義》、《說岳全傳》、《老人與海》、《儒林外史》、《官場現形記》、《聊齋志異》……(學生回答中的錯誤,老師不需馬上糾正,照樣抄在黑板上,留待下面處理。)

(由提問導入,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還能擴大知識面,使課內課外相結合,給講述小說發展提供充分的材料,更重要的是能從學生的回答中尋找問題,有了問題纔有突破口,才能實施點撥教學,所以它能起一石三鳥的作用。)

 二、引議釋疑,直逼關鍵。

師:但是,在你們列舉的作品中有沒有不符合要求的?

生:有。《老人與海》不是中國小說,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寫的。

師:對,我們回答問題,要注意它的針對性。(用黑板擦擦掉《老人與海》。)

生:《西廂記》是戲劇,不是小說。

師:對,我們還要注意文學樣式的不同。(擦掉《西廂記》。)

生:還有《三國志》,它不是小說。

師:對!(這個問題可以直逼關鍵,不能輕易放過,要重錘敲打。)你說不是小說是什麼?

生:是歷史著作。

師:說得很對。小說屬於文學作品,歷史著作則不是。那麼,你能說說文學作品和歷史有什麼區別嗎?(是關鍵,要重點問。)(這位同學若回答不出,可另請其他同學回答並補充。)

〔弄清文學和歷史的區別,才能理解課文所論的小說前後期的發展,它是本文的一個關鍵。學生把《三國志》誤認爲小說,這給老師提供瞭解決這一問題的契機,應該抓住不放,深入追問。〕

  三、回扣課文,突破難點。

師:(針對學生疑惑,適時予以點撥誘導)要準確地回答這個問題,確實有一點難度。不過沒有關係,課文中間有一段話能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再仔細看看課文,把這段話找出來,怎麼樣?(學生看書。)

生:老師,我找到了!課文第3自然節,蕭統給文學下過一個定義,就是“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

師:你把這句話再具體解釋一下好嗎?

生:“事出於沉思”指的是虛構、想象,“義歸乎翰藻”指的是講求文采,就是說文學作品不僅要虛構想象,還要講求文采。

師:說得很好,那麼歷史呢?

生:歷史要求忠實於史實,不能虛構誇張。

師:說得對。文學和歷史的區別就在於前者可以虛構想象,講求文采;後者則要據史實錄,不虛誇,不溢美,所以說《三國志》是歷史,而《三國演義》纔是小說。(擦掉《三國志》。)

(蕭統的文學定義是難點也是重點,下功夫突破它,其餘的內容就能迎刃而解;另外,要同學看課文,是把教學從課外再拉回到課內,這樣教學才紮實,纔不至於脫離課本天馬行空。)

不過,光如此說還是抽象,可以舉例關羽被虛構誇張的例子,以及《失街亭》“空城計”的例子。

 四、逐段概括,理清線索。

 五、呼應開頭,完成練習。

師:經過上面的概括,我們對古代小說發展的線索已經弄清楚了。下面我們來共同完成“思考和練習一”。(出示畫有表格的小黑板。)補充說明一下,我在原表格上增加了一欄“作品舉例”,大家可以從課本上和黑板上(指黑板上寫的同學列舉的作品)各舉一兩部作品填入欄內。

(學生回答,老師把答案一一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朝 代

發展階段

體裁特點

作品舉例

魏晉南北朝

以 前

起 源

神話傳說

《女媧補天》《精衛填海》

魏晉南北朝

發 展

“志怪”小說

“志人”小說

《搜神記》《世說新語》

成 熟

唐傳奇

《柳毅傳》《李娃傳》

宋元

繼續發展

話本小說

演義小說

“三言”“二拍”

《說岳全傳》

明清

頂 峯

文人獨立創作,關注平凡人生的現實主義小說

《金瓶梅》《紅樓夢》

(這一教學環節照應了課前預習,做到教學嚴謹,起迄相應。另外,通過填表格的形式不僅使課內外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同時還培養了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起到了複習鞏固的作用。)

我補充了作者爲什麼舉《金瓶梅》爲例,A獨立創作B小人物的悲劇《金瓶梅》的歷史地位在於首創小說的表現平凡人及生活。

 [細讀與生疑]

從學習實際情況出發,如下問題是無法迴避的:

1.第l自然段中,“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爲什麼?

2. 第10自然段說,“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時期,《詩經》、樂府、神話傳說都是政府爲了解民情,從民間蒐集來的”,請問《詩經》是產生於封建社會制度的上升時期嗎?神話傳說也是政府爲了瞭解民情,從民間蒐集來的嗎?

 [探究與交流]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組織學生作進一步學習研究,切不可由老師包辦代替,將每一道題目的答案講給學生。直接給答案一來剝奪了學生閱讀學習研究的自我實踐權利;二來老師講的答案也很難爲學生所真正消化接受,且這些答案也不一定是全面的、正確的。

這裏提供學生在學習討論與探究過程中的有代表性的部分材料。

關於題1:

生A:神話的寫作對象是神,傳說的寫作對象是人,本來是可以分開的,但作者偏要把這兩者混爲一談。究其原因是因爲在小說起源問題上,作者的認識是“只有一個”,他不同意“很多起源”的說法,如寓言、史傳、諸子散文等,其實魯迅先生則認爲勞動者休息時“彼此談論故事,正就是小說的起源”。因此,作者只能將神話與傳說合而爲一,硬說是“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這是認識上的固執導致了行文上的牽強,根本沒有這個必要。

生B:其實作者這樣說,正是對前文的“其實源只有一個,那就是神話傳說”的很好的補充和完善。可能有的讀者讀到此會產生疑問:既然是“神話傳說”,怎麼能說是“一個”呢?當讀了“神話是把神人化,傳說是把人神化,這兩者之間的界限很難確切劃分”之後,這個疑問也就冰釋了。當然這句話,更是作者對神話和傳說的獨到見解。神話是把人類一時不能作出科學解釋的自然、社會現象形象化、人格化,使之亦神亦人;而傳說呢,則是把人世間的一些英雄人物和事件虛化、神化,使之亦人亦神。最終給讀者的感受總是“亦神亦人”或“亦人亦神”難以區分。這種觀點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加深對神話傳說的研究與認識。

關於題2:

生A:這裏出現了一個非常明顯的常識性錯誤。封建社會是從戰國開始的,戰國是在春秋之後。而《詩經》收入的詩歌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500餘年間的作品,即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之間的詩歌,這段時間是中國歷史上漫長的奴隸制社會時期。樂府是統治階級爲了解民情,從民間蒐集來的,在漢代,當時的朝廷的.音樂官署叫樂府,它的主要任務是採集各地民間詩歌和樂曲。後世把這類民歌或文人模擬的作品也叫做樂府。神話傳說,正如作者自己所說,是小說的源頭,又怎麼能在封建社會上升時期,由統治者從民間蒐集來的呢?

生B:從我們幾個人的研究來看,作者的說法是正確的。

第一,原文明明是說“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時期”,“政府”從民間蒐集來的”,根本沒有說《詩經》等都是“產生”於“封建制度的上升時期”。再說,《詩經》是一部詩歌總集,雖然所收編的作品是春秋中葉之前的,但不等於從民間採集最後收編成集的時間就一定還在奴隸社會時期,我們沒有查找到這一方面的準確資料。(老師補註:《詩》編成於春秋時代。相傳曾經由孔子刪削、整理。)但有一點,可以說明,《詩經》在漢之前還是叫《詩》,被統治者承認並奉爲經典而稱《詩經》,這是漢代的事情。即使是在奴隸社會就初具雛形,但爲統治者所認可,作爲政治教科書來對待,從“黑市戶口”變爲“正式戶口”肯定是“政府”從民間採集之後並得到“政府”認定的事。

第二,神話傳說這種文學樣式,雖然作者說它是小說的起源,而且是惟一的源頭,但這並不否認這種源頭的文學樣式在封建制度上升時期就一定會消失,尤其是它的敘人、敘事的傳統,豐富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對後世的小說創作永遠會有影響;更爲重要的是,作者強調的是“政府一在封建制度上升時期”爲了瞭解民風民情,從民間去搜集的,以供統治者瞭解民情或其他需要作參考。統治者可以通過蒐集民歌民曲來了解民情,爲什麼不可以通過蒐集神話傳說等文學樣式來了解民風民俗民情呢?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我們今天之所以能讀到《詩經》、“樂府”和許多優秀的神話傳說,除少數是民間流傳下來的,更多的還是官方蒐集而流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