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高二教案 > 文言文閱讀練習及答案:《朋黨論》

文言文閱讀練習及答案:《朋黨論》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5W 次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題。

文言文閱讀練習及答案:《朋黨論》

①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爲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爲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爲朋者,僞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相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爲朋者,僞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爲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僞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③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爲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爲一朋。舜佐堯,退四凶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爲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並列於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爲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書》曰:“紂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爲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爲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後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爲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後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爲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爲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後世不誚舜爲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爲聰明之聖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爲朋,自古爲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⑤嗟乎!興亡治亂之跡,爲人君者,可以鑑矣。

(取材於歐陽修《朋黨論》)

 4.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惟:只有

B.所惜者名節 惜:愛惜

C.退四凶小人之朋 退:黜退

D.可以鑑矣 鑑:借鑑

  5. 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3分)

惟君子則有之 則同道而相益

A. B.

或投之黃河 則天下治矣

故爲人君者 而唐遂亡矣

C. D.

三千人爲一大朋 舜亦不疑而皆用之

 6.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的詞語,補出後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其)所貪者,財貨也。

B.(故)天下亦大治。

C.(昭宗)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

D.以(此)能辨君子與小人也

 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3分)

A.作者認爲朋黨現象自古就有,是隨着社會發展自然而然產生的。

B.作者認爲共同的物質利益或精神追求可以把人們聯繫在一起。

C.作者認爲能夠正確地對待不同的利益集團,是國家強盛的關鍵。

D.作者認爲君主一定要認真對待誰是君子誰是小人這個問題

 8.請簡要分析在第③段中作者是怎樣論證自己的觀點的。(4分)

  9. 按照儒家的傳統觀念,“君子羣而不黨”(《論語·衛靈公》),意思是君子團結別人但是不結黨營私。這不僅是朝政清明的標誌,也成了衡量人際關係的尺度。而歐陽修則認爲應該對朋黨加以區別對待。請你聯繫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少於150字。(12分)

 答案:

4.(3分)A 5.(3分)B 6.(3分)D 7.(3分)A

8.(4分)

答案示例:作者運用事例從正、反兩個方面證明自己的論點,還引用古代典籍的話證明自己的論點。

9. (12分)(略)

  附譯文:

我聽說關於朋黨的言論,自古就有,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因志趣一致結爲朋黨,而小人則因利益相同結爲朋黨,這是很自然的規律。

但是我以爲小人並無朋黨,只有君子纔有。這是什麼原因呢?小人所愛的,是利祿;小人所貪的,是錢財。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地互相勾結成爲朋黨,那是虛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爭先恐後,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親人也不會互相保護。所以我說小人並無朋黨,他們暫時結爲朋黨,也是虛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那麼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爲國家做事,那麼觀點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難。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麼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堯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結爲一個朋黨,君子八元、八愷等十六人結爲一個朋黨。舜輔佐堯,斥退“四凶”的小人朋黨,而進用“元、愷”的`君子朋黨,唐堯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時列位於朝廷。他們互相稱頌,互相謙讓,一共二十二人結爲一個朋黨。但是虞舜全都進用他們,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書》上說:“商紂有億萬臣,是億萬條心;周有三千臣,卻是一條心。”商紂王的時候,億萬人各存異心,可以說不成朋黨了,於是紂王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大朋黨,但周朝卻因此而興盛。後漢獻帝的時候,把天下名士都關押起來,把他們視作“黨人”。等到黃巾賊來了,漢王朝大亂,然後才悔悟,解除了黨錮釋放了他們,可是已經無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漸生出朋黨的議論,到了昭宗時,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殺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黃河,說什麼“這些人自命爲清流,應當把他們投到濁流中去”。唐朝也就隨之滅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結爲朋黨的,誰也不及商紂王;能禁絕好人結爲朋黨的,誰也不及漢獻帝;能殺害“清流”們的朋黨的,誰也不及唐昭宗之時;但是都由此而使他們的國家招來混亂以至滅亡。互相稱頌、謙讓而不相疑忌的,誰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進用他們。但是後世並不譏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黨所矇騙,卻讚美虞舜是聰明的聖主,原因就在於他能區別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時,全國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結成一個朋黨,自古以來作爲朋黨又多又大的,誰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興盛,原因就在於善良之士雖多卻不感到滿足。

作爲國家統治者(作爲皇帝的)可以把這些使國家興盛衰亡的史事作爲借鑑。